韩愈

【题解】

本文是韩愈继《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再一次向宰相要求对自己加以任用的书信。但与上封信不同,这封信是韩愈在等待回音的时间越来越长,失望和愤慨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写的,所以言辞较尖刻激烈。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用周公“吐哺”、“握发”,如饥似渴地对待人才的态度与当时宰相对待人才“默默而已”的态度作了比较,讽刺了权贵们封闭贤路的做法,并申明自己是为了“忧天下”,不愿独善其身才求仕进的。

文章前半部分运用大段对比,将周公和当时宰相的行为、条件及所处社会环境一一对比,并采用排比、反问的句式,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增强了效果。后半部分笔锋一转,表白自己的志趣,语气略显尖利,但据理以言,头头是道;情绪颇为激动但仍娓娓而谈,光明正大,在正面说理中暗含讽刺。此信实际上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原文】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霑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霑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姓姬名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东北),所以称周公。

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传说周公凡有人来访,他立刻接待,生怕轻慢了贤人。他曾在一顿饭之中为接待来访的人而三次吐出含在口中的食物,在洗一次头之间,三次握住解开了的头发与来访者会面。哺,口中所含的食物。沐,此处指洗头发。

谗(chán):用坏话挑拨离间。

佞(nìng):用花言巧语谄媚人。

欺:骗人。

负: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虞(yú):担心。

九夷八蛮:这里泛指少数民族。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蛮,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荒服:古代统治者设想中的统治区域划分法,曾把天下按远近分为五等,即旬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荒服指极边远的地方。

宾:服从,归顺。

贡:向天子进献礼物。

时变:指大自然呈现的与时令不同的一些反常现象。昆虫草木之妖:指昆虫草木等物的一些变异和反常现象。古人迷信,认为这些都是天上将要降下灾祸的不祥征兆,所以称为“妖”。

礼:泛指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用以维护等级制度而设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

乐:音乐,旧时统治者认为这也是维护等级制度及陶冶性情、宣扬统治阶级意识的工具。

刑:刑法律令。

政:政治制度。具:指以上这些制度。

霑被:霑即“沾”,浸湿。被,覆盖。

宜:合适。

休征嘉瑞:都指美好吉祥的征兆。休,美善。

麟凤龟龙:都是预示吉祥的动物。麟,麒麟。凤,凤凰。龟,灵龟。龙,蛟龙。

辅理:即辅佐治理的意思。唐代避高宗李治的讳,“治”写作“理”。承化:秉承教化。

章章:显著,明晰。

百:泛指众多。

执事:古时指侍从左右供使令的人,这里指周公手下的官吏。

成王托周公:史书记载说,周成王曾将天下大事委托给周公治理。

特:仅,只。

维:同“唯”。

称说:建议、主张。

去就:去,离开。就,挨近。这里都是使动用法,即“使……离开”和“使……挨近”的意思。

再:两次。

通:达。这里是“使其知晓”的意思。

阍(hūn)人:看门人。

逃遁:这里是擅自离开的意思。

仕:做官。

吊:慰问丧家或遇不幸者。

质:通“贽”。古时初次求见所赠的礼物。

鲁、齐、宋、郑、秦、楚:都是春秋时诸侯国名。

狄:古时泛指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号。

父母之邦:指自己生长的故国。

道:指某种政治主张或理想。

亟(qì):次。

惴惴(zhuì)焉:惶恐不安的样子。

惟:表示意愿、希望的语气助词。

渎(dú):轻漫,没有礼貌。

冒:冒犯。

【译文】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敬地向宰相阁下进言。

我听说,周公做辅佐君主的宰相的时候,他急于求得贤才,在一顿饭之间,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去会见来访者,在洗一次头发的时间里,三次握着已经解开了的头发去接待客人。在那时,天下的人才,都已被选拔任用。阴险狡猾、花言巧语、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小人,都已被清除。四海之内已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极边远的少数民族也都已归顺进贡。天灾变异,各种妖邪,都已销声匿迹。天下凡是可称为礼乐刑政教化的制度,都已整顿制定。风俗都已变得敦厚淳朴。天下万物,凡是受到风雨霜露滋润的,都已各得其所。吉祥的征兆、美好的符瑞、麒麟凤凰灵龟蛟龙之类,都已全部出现。而周公本人凭着圣人的才能,凭着天子叔父的亲近关系,他协助治理天下,继承先王德化又都是那样尽善尽美。那些求见周公的人,难道还有比周公更加贤能的吗?不仅比不上周公,就是和当时的公卿百官相比,难道还有更贤能的吗?难道还有什么计谋方略,可以对周公的德化有所裨益吗?然而周公寻求贤才的心情却是那样的急迫,生怕自己耳不聪,眼不明,考虑还有不周到的地方,以致辜负了成王委托自己的意愿,失去天下的民心。推想周公的心情,假如那时辅佐治理天下,继承先王德化,还没有像这样尽善尽美,而他又没有圣人之才,没有天子叔父的亲近关系,那就顾不上吃饭和洗发了,哪能仅仅有吐哺握发这样的勤奋行为就完了呢?正因为他是这样,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不住地称颂成王的德行,夸奖周公的丰功伟绩。

如今阁下作为辅佐君主的宰相这一点同周公比很相近。天下的人才,难道都已被选拔任用?阴险狡猾、花言巧语、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小人,难道都已清除?四海之内难道已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极边远的少数民族难道都已归顺朝贡?天灾变异、各种妖邪难道都已销声匿迹?天下凡可称为礼乐刑政教化的制度,难道都已整顿制定?风俗难道都已敦厚淳朴?天下万物、凡是受到风雨霜露滋润的,难道都已各得其所?吉祥的征兆、美好的符瑞、麒麟凤凰灵龟蛟龙之类,难道都已全部出现?那些要求进见的士人,虽然不能希望他们有极为美好的仁德,但与您手下的办事官吏相比,难道才能都在他们之下吗?他们的计谋方略,难道对您一点补益也没有吗?现在即使不能做到像周公那样的吐哺握发,但也应该接见并推荐他们,观察他们究竟如何,然后再决定对他们是否使用,而不应该冷漠对待,无所反应。

我等候回音,已经四十多天了。接连递交了两封书信,可我的意思仍然不能使您了解。三次登门求见,都被您府上看门的人挡了回来。只因为我生性愚钝,不懂得自己离开了事,所以才发了关于周公的这一通议论,希望您也能够仔细地看看它。

古代的士人,三个月不能得到官职,就互相慰问,所以,他们离开国家时就一定要带上见面礼。但是他们所以重视自我推荐,就是因为若在周不被任用,就可以离开周到鲁去;在鲁不被任用,就可以离开鲁到齐去;在齐还不被任用,就可以离开齐到宋去,到郑去,到秦去,到楚去。可是现在,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君主,四海之内只是一个国家,抛开它,就只有夷狄这些地方了,就只好离开故国了。所以,要求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主张的士人,不在朝廷上得到任用,那就只有到山林隐居去了。在山林过隐居生活,是士人中那些只顾独善其身,保养自己,不为天下大事担忧的人才能安心的。如果怀有为天下担忧之心的人,则不能安心。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经常自我推荐而不感到羞愧,屡次递交书信,登门求见而不知道应该停止。又哪里仅仅如此而已,我还惶惶不安,生怕不能成为您的门生呢。希望您稍微给以重视吧!冒昧地渎犯了您的威严和尊贵,心中惶恐不已。韩愈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