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石处士,名洪,字濬川,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曾做过黄州录事参军,后又回到河阳,隐居十年之久。乌重胤到河阳后,召他为幕僚,后奉诏为昭应尉、集贤校理。这篇序文就是在欢送石处士前往乌重胤处就职时写的。文章通过对乌公盛情邀请石处士,以及石处士一反常态欣然应召等情态的具体叙写,赞扬了乌公的知人善任和石处士的以道自任,并对他们的不谋私利、真心合作寄予了热烈的希望。
作者善用比喻,写石处士知人论事的才能,连用三个“若”字来极力加以形容,使他的形象更生动突出。借别人的话表达自己的赞美和愿望,也是本文的特点。
【原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穀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譔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乌公:即乌重胤(761年—827年),唐代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元和五年(810年)升河阳节度使,后参与讨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累官横海、天平等镇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因唐代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士:这里指有节操、有学问的人。
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嵩(sōng):山名,五岳之一,古名嵩高,在河南登封县北。
邙(máng):山名,在河南西部。
瀍(chán):水名,源出河南洛阳市西北,入洛水。
穀: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于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裘:皮衣服。
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这里指粗布的衣服。
盂:古代一种圆口器皿。
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
造父:周代善御者,曾为周穆王驾车。先后:如“左右”,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数计:用蓍草计数算卦。
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下文“其何说之辞”的“其”同此。
某:乌公自称。
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长子副大使王承宗叛乱,唐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没有成功。第二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这里指受其威胁。
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殚(dān):尽。
归输:来往运输。
涂:通“途”,道路。
譔:通“撰”,写作。
卜日:占卜选择日期,表示郑重其事。
张:供张。为饯别在郊野设置的宴席。
爵:酒器。
去就:等于说“去留”。
佞人:指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昧:昏暗,引申为心不明。
图:谋取。
蚤:通“早”。
东都:指洛阳。
【译文】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公,担任节度使的第三个月,就向幕僚中贤能的人访求人才。有人推荐了石先生。乌公问道:“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二山和瀍穀二水之间,冬天穿着一件皮衣服,夏天穿着一件葛布衫,早晚吃饭,只是一碗饭,一盘菜;人家给他钱,他辞谢不受;请他一起出去游玩,从未借故推脱;劝他做官,却总不答应。坐在一间屋子里,身边都是图书。和他谈论道理,辨析古今事情的正确与否,评论人物的高下长短,事情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他的话就像河水决堤,由高处向东涌流那样滔滔不绝;就像四匹马驾着轻车,走上了熟悉的道路,而由王良、造父那样具有高超技艺的人做助手;就像烛光照耀那样明亮,用蓍草算卦、龟甲占卜那样准确灵验。”乌大夫说:“石先生怀着自己的信念以度过一生,不想求助于人,难道肯为我而来吗?”僚属说:“大夫您文武忠孝具备,为国家寻找人才,不是为个人谋利。现在敌寇集结在恒州,军队环布在边界,农民不能耕种收获,钱财粮食都已用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运输粮食、财物的重要枢纽,应该有人来帮助出谋划策。石先生仁爱并且果敢,如果凭借大义去聘请他,并一定将重任委派给他,他还有什么可以推辞的呢?”于是写好书信,准备了马匹、礼品,选择了个好日子,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去请他。
石先生不告诉家里人,也不同朋友商量,就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出门迎接客人,在屋里接受了书信、礼物。当夜就沐浴,准备行李,装好书籍,问明道路,并向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朋友们都来到上东门外为他设宴饯行,酒过三巡,将要起身时,有人端着酒杯说道:“乌大夫真能以义求士,石先生也真能以道义自任,从而决定自己的去留。这杯酒为您送别。”又斟了一杯酒祝愿说:“大凡出仕还是退隐,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定?只要合于义,就去做。这杯酒祝先生长寿。”又斟了杯酒祝愿说:“希望乌大夫永远不改变他的初衷,不去做专使自家富贵而使士兵饥饿的事,不是内心喜好阿谀奉承的人而只在表面上尊重正直的人,不被谗言所蒙蔽,只愿他听从石先生的意见。这样做了就能获得成功,保全天子的恩宠。”又祝愿说:“希望先生也不要有在大夫那里为个人图谋私利的打算。”石先生起身敬答这番祝辞说:“怎敢不从早到晚都恭恭敬敬地按照祝辞里的规劝去做?”这样以来,东都洛阳的人们都知道乌大夫与石先生一定能相互配合而有所成就。于是,在座的人便各作了十二行古诗,让我为它写下了这篇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