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太师。因封在箕地,所以叫箕子。殷朝末年,纣王昏乱无道,箕子劝谏不从,便佯装狂癫,被囚为奴。周灭商后,向武王陈《洪范》大法。在封建时代,士大夫十分推崇他,认为他是“智”和“忠”的楷模。唐代建立祠庙来祭祀他。柳宗元这篇文章,就是为祠庙中的箕子碑作的碑文。
柳宗元在这篇碑文里,极力赞颂箕子忍辱负重以坚持正道,辅助圣君建立法典,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功绩。这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也是对一切有志于改革之士的勉励。
【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呼!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大人:指道德高尚的人。
蒙:冒犯。
兹:此。
六经: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书籍,它们被儒家尊为经典,所以称作六经。
纣(zhòu):商朝的末代君主,名辛。历史上称为暴君。
悖(bèi):违背。
进死以并命:这里指的是比干。比干,商王朝宗室大臣,因直言劝谏殷纣王,被杀死。并,通“屏”,舍弃。
祀:祭祀,这里指宗族。
委身以存祀:这里指的是微子。微子,名启,纣王的庶兄,因多次劝谏商纣王不被采纳而出走。武王灭商,他拿着商祭器,自缚降周。被封于宋,保存了商宗族。
与:通“预”。预先。
亡:出走。
是用:因此。
明哲:明智。
俯仰:周旋,随波逐流。
晦:昏暗,使……模糊不清。
谟:谋。
范:法,原则。
隤(tuí):跌倒。
明夷:卦名,见于《易经·明夷》。卦象说“明入地中”。据说它象征着暗主在上,明臣在下,明臣不敢显露自己的明智。
生人:即生民,意谓教育抚养人民。
彝(yí)伦: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彝,常规。伦,人伦,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洪范》:《尚书》中的一篇,相传为禹时文献,箕子予以增订并授给周武王的“天地之大法”,内容是关于帝王统治人民的各项政治经济原则。
惟:语助词。
陋:微贱。
俾:使。
夷:东方的少数民族。
率:遵循。
厥:其,他的。
殄(tiǎn):灭绝。
向使:假如,假使。
稔(rěn):庄稼成熟。这里用的是引申义,指罪恶发展到了极点。
武庚:纣之子,商亡后受周封,承续殷祀,后因反叛被杀。
与:为。
理:治理。
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
颂:古代文体的一种,用于歌颂咏叹。原文后面有近百字的颂文,这里未录。
【译文】
凡是道德高尚的人,他的处世之道有三方面:一是坚持正道,不顾冒犯大难;二是把法典交给圣王;三是将教化施及人民。商朝有个仁人叫箕子,确实是具备了这些德行而为世人所尊重。所以,孔子阐述六经大义的时候,曾特别关切地提到他。
商纣王在位的时候,大道被颠倒了,搞乱了。上天震怒不能使他受到警戒,圣人的教导也不起作用。那时,冒死进谏,不顾性命,确实称得上仁了,但对保存自己的宗族不利,所以箕子不这样做。委屈自己以保存宗族,的确也做到了仁,但先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出走。所以箕子也不忍这样做。上述的两条道路,已经有人走过了。因此,箕子保持了自己的明哲睿智,暂且随波逐流,隐蔽起自己高明的谋略,在囚奴之间受辱。处于黑暗的环境却不改变正道,虽然跌倒了仍然努力不止。因此,《易经》中说:“箕子的明智隐藏在内心。”这就是在患难中坚持正道。到了天命使商灭周兴以后,周用正道教养人民。这时,箕子便献出了他那宏伟的大法,因而成为圣君的老师。周公因此得以整顿伦常纲纪,并制定了法典。因此,《尚书》中说:“因为箕子归来才开始作《洪范》。”这就是把法典交给圣君。等到箕子受封朝鲜以后,他推行王道,诱导风俗,恩惠布及卑微的人身上,仁爱施及远处,以此扩大殷族的文化,使边远的民族与华夏民族相同。这就是把教化施及人民。遵循大道,把这些好品德集于一身,天地间事物变化无常,而自己却能始终坚持正道,这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吧?
啊!当周人的时运还没有到来,商的国运还没有断绝,比干已被杀,微子已出走。假使在纣没有被推翻的时候箕子就死了,商亡国后,武庚又考虑用叛乱的手段图谋复辟,这时,国中没有箕子这样的人,周人能同谁来振兴国家呢?这本来也是人情事理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那么,先生含垢忍辱地这样做,大概是有志于此吧?
唐朝某年,在汲郡建庙,每年按时给予祭祀。我钦佩先生独能列名在《易经》的卦象中,便写了这篇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