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题解】

这是一篇寓言体的政论性散文,通过一个种树者栽培、管理树木的方法,阐明了作者自己的政治观点,即做官治民,应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这样,老百姓才能得到休养生息。

文章层次井然,对比生动,特别是论种树的一段话富有哲理味,耐人深思。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从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偻(lóu):是一种病,患者鸡胸、驼背。

橐驼(tuótuó):即骆驼。

长安:唐代的都城,即今陕西西安市。

蚤:通“早”。

蕃:繁多。

天:天性。这里指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

致其性:充分发展它的本性。致,尽。

本:树根。

筑:用木杵把土砸实。

莳(shì):栽种。

长人者:指官吏。长,官长。用作动词,等于说管辖。

卒:终于。

尔:你们。

勖(xù):勉励。

缫(sāo):抽茧出丝。

而:通“尔”,你们。

绪:丝头。

缕:线。

字:养育。

遂:成长。

豚(tún):小猪。

木:这里指梆子。

辍(chuò):中止。

飧(sūn):晚饭。

饔(yōng):早饭。劳,慰劳。

【译文】

郭橐驼,不知他最初叫什么名字。由于得了佝偻病,走路时隆背俯身,有点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把他叫“橐驼”。橐驼听到别人这样叫他,说:“很好,这样叫我本来很恰当。”因此便放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橐驼”。

他居住的地方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边。橐驼的职业是种树,凡是长安那些豪门富人建造观赏游乐的园林,以及种果树卖钱的,都争相雇用他。考察橐驼种的树,即使移植的,也没有不成活的。并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尽管是偷偷仿效,也没有谁能赶得上他。有人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使树木具有旺盛的活力并结实很多的特殊本领,只不过能顺着树木的天性,使它的本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罢了。种树的方法,一般来说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要用熟土,土要砸密实,种完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不能成活,离开后就不必再照管它了。栽种时,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种完之后,放到那里就如同扔掉一样。这样,树木的天性没有被破坏,它的本性就能得到发展了。所以说,我只不过是不妨害树木的自然生长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使他高大茂盛;我只不过是不抑制和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没有什么使它的果实早熟多结的诀窍。别人种树却不是这样,树根屈曲,并且换了土,培土时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即使有不那样做的人,却又过分地关心它的生长,过多地忧虑它不能成活。早晨去看看,晚上去摸摸,刚刚离开就又回头来看看,甚至用指甲抠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观察培的土是松是实,因而树木的本性就逐渐被破坏了。这样做,虽说是爱护它,实际是害它;虽说是为它担心,其实是以它为敌。所以这些都不如我种的树好。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发问的人说:“把你这些种树的道理运用到做官治理百姓方面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理百姓不是我的事情。然而,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做官的,喜欢颁布繁多的政令,似乎是很爱惜百姓,但最终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一天到晚只见衙役来了就喊:‘官府下令催促你们耕作,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快点缫你们的丝,快点织你们的布,抚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又是擂鼓召集他们,又是敲梆子传呼他们。我们这些小小百姓,即使放下碗筷不吃饭,专来招待这些官吏都应接不暇,又哪里有时间使我们子孙兴旺,生活安定呢?因此才困苦劳累到这种程度,那么,这些人同我那些种树的同行们,大概也有类似之处吧!”

发问的人高兴地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怎样养树,却从中获得了治民的道理。”于是记下这件事,作为官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