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题解】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在政治上,他作为保守派的首领,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学术上,他支持二程程颐程颢)的理学,反对王安石的新学。但在史学上成就很高,由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一部编年通史。

谏院是旧时掌管向皇帝提批评建议的机构。作者通过把谏官姓名刻在石上,留待后人品评一事,说明谏官的责任重大,敦促谏官们为后世留下忠直的清名。简洁朴实、不事雕饰,是本文写作的特色。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四海:指全国。古时认为中国四境皆有四海环绕。

萃:聚集。

志:记。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天禧:宋真宗的年号,公元1017年至1021年。

真宗:即宋真宗赵恒。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41年至1048年。

嘉祐:宋仁宗的最末一个年号,公元1056年至1063年。

惧:这里是令人警戒之意。

【译文】

古时负责进谏的事,没有设置专门的官,从公卿大夫到工商一类人,没有不能进谏的。汉朝以来,才开始设置谏官。把天下的政事、四海的民众、国家的得失利弊,都聚集在一个官吏那里,让他指出来,他承担的责任也可以说是很重的了!担任这个职务的官员,要常记住那些大事,放弃那些细小的事情;先说那些急迫的,后说那些不太急迫的;要专门为国家谋利,而不只考虑自身。那些急切地追求名声的人,就好像那些急切地追求私利的人一样,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又有多大呢?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谏官六员,并责成他们应执掌的事宜。庆历年间,钱君开始把谏官的名字写在木板上。我怕时间长了文字磨灭,因此,于嘉祐八年把他们的名字刻写在石头上。后代人将逐个指着他们的名字评论说:某某忠诚,某某奸诈,某某正直,某某不正直。唉!这样一来能不使人警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