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录自作者编修的《新五代史·宦者传》,题目是后人加的。
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一些封建王朝在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时反复出现的一种现象。作者根据史实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其特点,以警戒封建君主要及早防范。但把封建王朝衰亡的原因归咎于宦官、女祸,而未能触及问题的本质,这是作者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
【原文】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女祸:指由女人造成的灾难。女人是祸水,这是夫权社会所形成的历史偏见。
近:接近皇帝。
习:亲狎,不正常的亲密关系。
祸福:偏义复词,取“祸”字义。
硕士:旧指学问渊博的人。
帷闼(tà):比喻宫室之内,皇帝身边。帷,无顶的围幕。闼,指门内。
抉(jué):挖出。
种类:这里指宦官的全部党羽。
势: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斯:就。
捽(zuó):拔,揪。
唐昭宗:李晔,公元889年至904年在位。文德元年(889年),被当时任观军容使的宦官杨复恭等拥立为帝。此后,宦官势力更加强大。昭宗任用崔胤为宰相后,采取了一些抑制宦官势力的措施,于是宦官刘季述、王彦范等便在光化三年(900年)借机幽禁昭宗,一直到第二年才让他复位。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其根源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深固。女人的祸患,只是美色罢了。宦官的祸患,就不只是一桩了。
宦官由于担任内廷的事务,都和皇帝接近而且关系亲昵,他们的心术专横而且残忍,善于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人家的心意,用微小的信义来骗取别人的信任,使得君主毫不怀疑地信赖和亲近他们。他们一旦取得了君主的信任,就会利用祸患来使君主恐惧,从而控制君主。这样,朝廷上虽有忠臣贤士,可是君主却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伺候自己起居饮食、不离前后左右的这些亲信可靠。因此,前后左右的人日益亲近,忠臣贤士日益疏远,而君主的势力就越来越孤单。势力孤单,那么,惧怕祸患的心理就越加严重,因而宦官对他的控制也就日益牢固。于是,安危取决于宦官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君主的身边,往日认为可靠的人,常常就是为害作乱的祸首。
当祸患已经很严重,君主才觉察到,想同疏远的忠臣贤士图谋翦除身边的亲信。要是行动慢了,就会酿成更大的灾难;操之过急,宦官又会挟持君主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圣人贤士也不能共同谋划。即使谋划了也无法实行,实行了也不能成功,闹到极其严重的地步,最后往往两败俱伤。因此,最严重的是导致国家灭亡,其次是自身死亡。从而使得那些奸人豪强利用这个事件乘机而起,直到把宦官和他们的党羽全部挖出,斩尽杀绝,使天下人心大快才罢手。以前史籍上所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都是如此,已经不是一朝一代的事情了。
作为君主,并非存心要在宫廷之中酿成祸患,在宫廷之外疏远忠臣贤士,只是由于事态逐渐发展所造成的形势使得他必然这样做。至于受女色的迷惑,不幸一直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随之来临了。不过君主一旦醒悟,揪住她的头发,把她撵出去就行了。可是宦官所造成的祸患,君主即使想悔悟,形势也会使得他不能解除掉,唐昭宗的事情正是这样。所以说“宦官造成的祸患严重于女人造成的祸患”这句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难道可以不警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