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范增是项羽的谋士。楚汉战争中,汉高祖刘邦的谋臣陈平,利用项羽多疑的弱点,施行反间计,使范增被迫离开项羽。作者对这一史实进行分析评论,惋惜范增不识“去就之分”。
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从一点展开,多方证明,反复设想推测,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原文】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陈平:汉初政治家。楚汉之争时,先为项羽部属,后投奔刘邦,任护军中尉,为刘邦的重要谋臣。汉朝建立,封为曲逆侯,历任惠帝、吕后、文帝时丞相。
项羽:名籍,楚国贵族出身,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影响下举行起义。秦亡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两人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最后项羽失败。
范增:居鄛(今安徽桐城)人,项羽的主要谋士。曾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逐步削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忿而离去,途中病死。
稍:逐渐。
愿赐骸骨:希望准予辞职归家。骸骨,指身体。
卒伍:秦时乡里的基层组织,这里指家乡。
彭城:古县名,在今江苏徐州市。
疽:恶疮。
沛公:即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沛(今江苏沛县)人,前209年在陈胜影响下举行起义,称沛公。灭秦后,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最后获得胜利,建立汉朝。
《易》:《周易》,古占卜书。
几(jī):微小。引文见《周易·系辞》。
相(xiàng):视。
霰(xiàn):小雪珠。引文见《诗经·小雅·頍弁》。“相”,《诗经》作“如”。
卿子冠军:即宋义。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冠军指他为上将,位在其他将领之上。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救赵。宋义在途中畏缩不前,项羽杀宋义,率兵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
陈涉:名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发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起义时,曾打着项燕扶苏的旗号,以争取民心。
项燕:战国末年楚国的名将,项羽的祖父。
扶苏:秦始皇的长子。秦始皇死后,被其弟秦二世谋害。
楚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公元前208年,范增为项羽的叔父项梁献计,拥立楚怀王的后代,以争取民心。项梁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称怀王。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后,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
弑(shì):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关:指关中之地。楚怀王熊心命令宋义、项籍救赵,而命令刘邦攻打咸阳,并与诸将约定,先到达关中灭了秦朝的为王。
矫(jiǎo):假托。
比肩:并肩,比喻地位相当。
【译文】
汉高祖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的君臣关系,使他们互相疏远。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有交往,就逐渐削夺了他的权力。范增非常生气,说:“天下的大事已经大体定局了,君王自己去干吧,希望还给我这把老骨头,回家乡去。”在回去的路上,还没有到达彭城,脊背上的恶疮发作而死去。在我看来,范增离开项羽是对的。不离开,项羽一定要杀范增,使人感到遗憾的只是他没有早点离开罢了。
那么,他应该是为了什么事情而离开呢?范增曾劝项羽杀掉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应该在这个时候离开吗?回答说:不是。范增想杀刘邦,是尽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也还有为人君主的度量。范增怎么能因为这事而离开呢?《周易》说:“知道事物变化的微小征兆,那就是神明。”《诗经》说:“看下雪的景象,首先凝聚的是细小的雪珠。”范增离开,应该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是因为借用了项燕、扶苏的名义。项氏的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背叛项羽,也正是因为他杀了义帝。说到义帝的拥立,范增是主谋者。义帝的存亡岂止是关系到楚国的兴盛衰败,也是和范增祸福相关联的。不会有义帝死了,而范增偏偏能长久地活在世上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开始,哪里是一定要等陈平的离间呢?物体一定是先腐烂了,然后才会生虫。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能听得进去。陈平虽然有智谋,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认为他是天下贤明的君主。他只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项羽;能在众人中识别出卿子冠军,而且把他提拔为上将军。不贤明怎么能做到这一步呢?项羽既然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义帝一定不能容忍。不是项羽杀义帝,就是义帝杀项羽。这是不必等待聪明的人也能知道的道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命令。中途杀掉他,不是范增的本意。岂止不是他的本意,而且一定是曾经极力争辩而项羽仍然不听从。不听范增的主张而杀掉他所拥立的义帝,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开始了。
当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范增与项羽并肩而为义帝的臣属,君臣的名分还没有确定。为范增考虑,力量能够杀掉项羽就杀掉他,不行就离开他,如果这样做,难道不是果敢的大丈夫吗?当时范增年纪已经七十岁了,能与项羽相合就留下,不能相合就离开。不在这时确定离开还是留下,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真是没有见识啊!虽然这样,范增也还是高帝所害怕的人。范增不离开,项羽灭亡不了。唉,范增也是个杰出的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