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喜雨亭是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的第二年修造的一座亭子。本文记述了喜雨亭命名的缘由和人们在久旱逢雨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出作者重民重农的思想。
文章句法灵活,寓议论于风趣的谈话之中,用轻松的笔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以吟咏的形式结尾,更显得文笔多姿。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志:记。
周公:西周初期的政治家。传说周成王曾送给他两株苗合生一穗的谷子,为此,他写下了《嘉禾》。这篇文章今已失传,《尚书》仅存篇名。
汉武得鼎:据记载,公元前116年,汉武帝从汾水上得一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鼎,上古炊具,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古代贵族多用作祭祀、宴享等活动时的礼器,因此常被看作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叔孙:这里指叔孙得臣,春秋时鲁国人。他曾率军打败鄋(sōu)瞒国,俘获其国君侨如。于是他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
扶风:即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苏轼做过凤翔府签书判官(辅佐行政长官的官职),在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到任。
雨(yù)麦:下麦雨。雨,下雨。龙卷风将地面的麦子带入空中,可以产生“雨麦”的现象,古代多有这一类的记载,但都被涂上了迷信色彩。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
占:占卜算卦。
有年:指丰收。年,年成,收成。
弥月:整月。弥,满。
乙卯:记日的干支数,下文“甲子”、“丁卯”同。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是四月初二、十一及十四日。
忭(biàn):高兴,欢乐。
属客:指劝客饮酒。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
荐饥:连年饥荒。荐,通“洊”,屡次,接连。
优游:悠闲,闲暇自得的样子。
襦(rú):短袄。
伊:词头,无义。
太守:郡的最高长官。宋时已改郡为州或府,太守也改称“知州”或“知府”,但人们仍常常以“太守”称呼知府。
【译文】
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下喜雨的欢乐。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来给事物命名,以表示永不忘记。周公得到奇异的谷子,就以它作为自己的书名;汉武帝得到宝鼎,就以它作为年号;叔孙得臣战胜了敌人,就用俘虏的名字作自己儿子的名字。这喜事有大有小,但用它们来表示永不忘记,却是一致的。
我到扶风府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府的房舍。在正堂的北面,建了一座亭子,在亭子的南面开凿了水池,引来流水,种上树木,作为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岐山南面下了“麦雨”,占卜的结果表示,将会有一个丰收年。随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老百姓开始担忧了。过了三月份,四月初二才下了雨,十一日又下了雨,老百姓还认为下得不够。十四日下了大雨,三天才停。官吏们在府庭中共同庆贺,商人们在市场上一同歌唱,农夫们在田野上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患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在这时落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中备办酒宴,借着劝酒的机会对客人们说:“五天不下雨行吗?客人一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十天不下雨行吗?一定说,十天不下雨谷子就活不了。没有麦子,没有谷子,就会出现连年的饥荒,刑事案件将频繁出现,盗贼也会日益嚣张。那么,我与各位先生们,即使想在这个亭子中悠闲自在地聚会欢乐,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没有遗弃这些百姓,刚有旱情就赏赐给雨水。使我与诸位先生能够在这个亭子中悠闲地聚会欢乐,都是雨水赏赐的。这难道又可以忘记吗?”
给亭子命名之后,接着又为它作歌。歌词说:“如果老天降下珠宝,寒冷的人不能用它做短袄;如果老天降下美玉,饥饿的人不能用它当粮食。一场大雨连下三日,是靠谁的威力?百姓们都说是太守,太守不肯把美名据为己有。把它归功于天子,天子也说不是他;归功于万能的造物主,造物主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又归功于茫茫的太空,太空辽远而幽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名字的。我就用‘雨’来为我的亭子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