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题解】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父苏洵、兄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十九岁考中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一生坎坷,数次被贬。这样的经历,又使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多少了解到一些民间疾苦,对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同情。晚年辞官居许(今河南许昌),号颍滨遗老。

六国,指战国时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作者分析了六国先后被翦灭的历史,指出六国诸侯眼光短浅,胸无韬略,不能联合一致,共同对敌,以致先后灭亡。作者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辽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这番议论的,要求积极抗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六国的灭亡立论,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韩魏的向背在七国争雄中所占有的关键地位。议论纵横,语言明快。

【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世家:西汉司马迁所修《史记》体例的一种,主要用于记载诸侯国、王的历史。六国各有世家。

诸侯:西周时周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这里指战国时期的各国。

攻山西千里之秦:秦惠文王后元七年(前318年),韩、赵、魏、齐、燕五国曾联合匈奴攻秦,被秦战败。山西,指崤山以西地区,秦处于这一地区。秦,古国名。春秋时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战国时迁都咸阳(今属陕西),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攻灭六国,完成统一。

齐:战国时辖有今山东大部及河北一部分,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

楚:战国时疆域曾扩展到今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后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又迁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燕:战国时曾辖有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南部。建都于蓟(今北京),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为下都。公元前222年为秦所灭。

赵:曾辖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和河北西南部,后扩展至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河套地区。始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邯郸(今属河北)。公元前222年为秦所灭。

韩:曾辖有今山西东南角和河南中部。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后迁都新郑(今属河南)。地理位置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

魏:疆域西达今山西、陕西两省交界的黄河以西,北达河北定县,南至河南开封等地,与秦、赵、韩、楚等国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始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效:与下面的“野”都是泛指国土。

山东:崤山以东,韩、魏、齐、燕、赵等国处于这一地区。后以此泛指秦以外的诸侯国。

范雎(jū):字叔,战国时魏人。曾化名张禄,入秦游说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政策,建议昭王先取韩国。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被任为相。因封于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又称“应侯”。

商鞅: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又称卫鞅。后入秦,辅佐秦孝公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在他的筹划下,秦国多次攻魏。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又用计战胜魏军,俘魏公子卬。因功封商(今陕西商县东南)、於(今河南内乡东)十五邑,故又称为商鞅。

昭王: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齐:原作“秦”。据《栾城应诏集》改。

刚:地名,在今山东兖州附近。当时属齐国。

寿:寿张,在今山东东平县北。当时也属齐国。

委:放弃。下文中的“委”字是对付的意思。

折:屈服。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使我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凭借着五倍于秦的地域,十倍于秦的人口,发愤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替他们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使他们保全的计谋。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策士们对祸患的考虑太疏忽,对利害的见识太浅薄,并且不懂得天下的形势!

秦国同诸侯们争夺天下的重要地区,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境内;各诸侯国同秦国争夺天下的重要地区,同样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边境。韩、魏的存在,对秦国来说,就好像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要冲,掩蔽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当初范雎被秦国任用后,便去笼络韩国,商鞅被秦国任用后,就去笼络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服,就出兵进攻齐国的刚、寿等地,范雎为此而担忧。这就可见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了。

秦国对燕、赵用兵,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他人的国都,前有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乘机从后面进攻,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但秦国进攻燕、赵时,却不曾担心韩、魏从后面的袭击,这就是由于韩国和魏国依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和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人在那里通行无阻,这难道是明了天下大势的吗?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强大的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又怎么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国和魏国屈服于秦国,这以后秦国的军队便可以经过韩、魏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因而使得天下遍受战祸。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它们来作为自己在西方的屏障,所以不如加强与韩、魏的亲密关系,来抗拒秦国。秦人不敢逾越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也就能凭借这种局势使自己保全了。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让韩、魏两国没有东顾之忧,从而替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抗秦军。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便可以应付一切事情,那秦人又能怎么样呢?不出于这样的考虑,却竟然贪图边境上的尺寸小利,背叛、破坏盟约,自相残杀。秦国尚未出兵而天下的诸侯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了,致使秦人得到可乘之机,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