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题解】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二岁中进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为参知政事,后拜相,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改革学校科举制度,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这些在客观上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由于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商的特权,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熙宁九年罢相,变法失败,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市)。

王安石又是北宋文坛上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政论文观点鲜明,有战斗性,语言简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词具有高峻的风格。

这篇短文是王安石读《史记·孟尝君列传》后写的随笔。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贵族田文的封号。他以门客众多,人才济济,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王安石则一反世俗之见,指出鸡鸣狗盗之徒并不能作为国家栋梁之“士”。反映出作者对人才的看法,表现了他那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独创精神。本文仅八十八个字,却写得大起大落,抑扬顿挫,新颖动人,很有说服力。

【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磋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卒:终于。

以脱于虎豹之秦: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昭王软禁了他,并想杀掉他。孟尝君托人到昭王的宠姬那里求情,宠姬提出要以白狐裘作为代价,可是孟尝君唯一的白狐裘已献给秦王了。恰巧在门客中有一个惯偷,半夜里装成狗,偷回了白狐裘。宠姬得到白狐裘,劝说秦王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被放出后,怕秦王反悔,连夜逃跑。到了函谷关,天还未亮。关法规定,鸡叫才开关。这时,门客中一人学鸡叫,骗守门吏开了关口。于是孟尝君逃出了秦国。下文中的“鸡鸣狗盗”即指此事。

特:不过。

擅:据有,引申为凭借。

宜:应当。

南面:面向南。古代以面南为尊位,帝王面朝南而坐。

尚:还。

【译文】

世上的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收揽士人,士人因此都投奔到他的门下。而孟尝君也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得以逃离了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

咳!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怎么能称得上善于得士呢?如果不是这样,凭借齐国的强大,得到一个谋士,就应该南面称王,使秦国臣服,还用得着鸡鸣狗盗这些人的技能吗?鸡鸣狗盗之徒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士人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