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别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明太祖时为汉中府学教授。建文帝继位,召他为侍讲学士,后改为文学博士。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他为建文帝谋划对策。后燕王攻入京城(今南京),因不肯为燕王起草登极诏书而被杀。
方孝孺主张“文之为用,明道立政”,提出“道”是文学的根本,文学不过是阐明“道”的工具。他有许多论史的文章,阐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和策略。
本文是方孝孺的史论《深虑论》十篇中的第一篇。作者历数各朝兴亡的教训,指出历代君主都仅仅片面地吸取了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着的问题,因而终不免于灭亡。由此得出“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的结论。但作者又把这一切归之于天道,认为人的智力“不可以谋天”,只能“积至诚,用大德”求天保佑,则又陷入了天命论。
【原文】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封建:指周朝分封疆土,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郡县:即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后建立的郡、县两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帝:指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
起陇亩之中:指出身低微。刘邦曾作泗水亭长(地方上的小官)。陇,通“垄”,田埂。
惩:惩戒。
庶孽:妾媵生的子女。这里泛指亲属。刘邦即位后分封了燕、代、齐等十个同姓王,都是刘邦的儿子、兄弟。
七国:指汉初分封的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临淄七国。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后被击败,诸王自杀或被杀。
武:即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至前87年在位,他继承景帝的政策,削弱各王国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宣:即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
王莽:西汉末,以外戚身份掌握政权,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进行过一系列改革,失败。公元23年,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所杀。祚:位,指皇帝之位。
光武:即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至57年在位,东汉开国皇帝。哀:即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年至前1年在位。
平:即汉平帝刘衎(kàn),公元1年至5年在位。
魏:三国之一。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建都洛阳。历史上又称为曹魏。
晋:这里指西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据星象和民间流传的《秘记》说,将要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要将可怀疑的人都杀掉,由于太史令李淳风劝谏而停止。
武氏:武则天,名曌(zhào),唐高宗皇后。公元683年中宗继位后,她临朝称制。690年废睿宗,称神圣皇帝,国号周。她在执政期间,杀戮了李唐宗室多人。公元705年中宗复位,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yìn),北宋的开国皇帝,公元960年至976年在位。他在建立宋朝以后,用高官厚禄等办法,将武将的兵权收回,以加强中央集权。
五代:唐朝以后的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
几:指细微的迹象。
巫:古代以替人求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译文】
考虑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谋划那些困难的事情,而忽略那些简单的事情;防备那些他们以为可怕的事情,而遗忘那些他们所不怀疑的事情。然而祸患常常产生于被忽略的事情当中,变乱常常发生在不足以引起怀疑的事情上。难道他们考虑得不周密吗?这是因为人们所能考虑到的,只是人世间本来就应当如此的事情,而超出人的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的,就是天道。
当秦国兴起的时候,灭掉了诸侯,统一了天下。秦始皇以为周朝灭亡的原因只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变分封诸侯的做法而代之以郡县制。正当他认为从此可以不再进行战争,皇位可以世代相传的时候,却不料汉高祖崛起于田野之间,终于推翻了秦王朝。汉代鉴于秦王朝的孤立无辅,于是大封诸子及兄弟为诸侯王,以为靠同姓的血亲关系,可以使自己的统治世代相传而不会有变故了,但是吴楚七国却产生了篡权弑君的阴谋。武帝、宣帝以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以为再也不会有什么变故了,但是王莽终于夺取了汉朝的皇位。东汉光武帝对于西汉哀帝、平帝,曹魏对于东汉,晋朝对于曹魏,都各自借鉴前朝灭亡的缘由而制定了防范的措施,可是他们的灭亡,大都出于防备之外的变故。唐太宗听说有姓武的人将会杀戮李氏的子孙,就搜查清除所有有嫌疑的人,可是武则天每天都在他身边侍候,却没有被觉察。宋太祖看到五代时期方镇的势力足以挟制君主,就全部解除了武将的兵权,使他们的力量薄弱而容易控制,却没料到他的子孙最终却被敌国所逼迫。这些人都有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能,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微妙之处,考虑得很详尽,防备得也很周密了。但是他们的考虑切中此处,而祸患却从别的方面发生了,终于招致动乱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的智慧只能考虑到人事,而不能考虑到天道的缘故。
高明的医生的子女,大多死于疾病;高明的神巫的子女,大多死于魔法。难道他们善于救活别人却不善于救活自己的子女吗?只是由于他们善于考虑人事而不善于考虑天道罢了。古代的圣人,知道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所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令权术所能控制的,因此不敢施展阴谋诡计,而只是积累至诚的心意,用大德来感动上天的心,使上天喜爱他们的品德,好像慈母保育婴儿而舍不得放下。所以他们的子孙,虽然有非常愚蠢不成才的,足以使国家灭亡,而上天终于不忍心使他们的国家立刻灭亡。这是考虑得非常深远的!如果自己不能感动上天的心,却想以自己小小的智慧,包揽天下所有的事情,还认为后世一定没有危亡,这在事理上是讲不通的,哪里会符合天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