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王鏊(1450年—1524年),字齐之。明代弘治初任侍讲学士,曾提出巩固边防,改革科举,广收人才等措施,未被采纳,因而辞官家居。武宗即位后,又任文渊阁大学士,与韩文等大臣请诛刘瑾阉党,被阉党忌恨。后因刘瑾“权控天下”,“屡起大狱”,便辞官而归。刘瑾被诛后,朝廷虽多次征召,他都推辞不受,于嘉靖三年去世。
本文是作者在明世宗即位后所作的一篇答谢世宗慰问的奏疏。
亲政是皇帝直接了解下情,亲自执政的意思。明朝自英宗天顺年间以后,皇帝很少过问政事,宦官乘机窃取大权。作者针对这个问题,引征历史掌故,以期引起世宗的注意,并希望他能设立内朝,多和大臣接触,沟通上下的思想,亲自处理政事。
本文论证严密充实,文字通畅,有一定的说服力。
【原文】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世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易》:也称《易经》、《周易》。原是古代卜卦之书,后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泰》与下文的《否(pǐ)》同为《周易》中的两个卦名。
阏(è):堵塞。
刻:时间单位。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
刑名:古代有所谓刑名之学,讲究“以名责实”,即根据一人的名分来责成他们的行为。
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
御史:官名。掌管纠劾百官的职务。
鸿胪(lú):官名。明代的鸿胪专门掌管殿廷礼仪。
通政司:官署名。明朝设置,掌管内外章疏,凡送给皇帝的文件都由它转交。
三朝:相传周代天子与群臣谋议政事之处有三:外朝,在库门外、皋门内;内朝有两处,一在路门外,一在路门内,统称三朝。关于周代王宫宫门的顺序,说法不一,依郑玄《周礼·秋官·朝士》注说,五道宫门从外到里的顺序是: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也叫“寝门”)。
《玉藻》:即《礼记》一书中的《玉藻》篇。原文是“君日出而视之”。君,指君主。
路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及入寝的宫室。路,是大的意思。
大司马:官名。三公之一。汉武帝时废太尉,设置大司马,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掌管全国军事。
将军:武官名。汉代在大司马之下设有各种名称的将军,如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等。侍中、散骑:均为汉代皇帝的侍从,出入宫廷,随时应对的顾问。
外朝:汉代朝官,从武帝以后分为内(中)朝和外朝。内朝由皇帝的近臣组成,成为决策机构。外朝指丞相和所属机构,虽为法定行政机构,诏令亦由此发出,但已无实权。
起居:指日常生活。这里引申为问候的意思。
圣节:指皇帝的生日。
穿靴:唐代规定,臣属上朝必须穿朝靴。
三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分周天之恒星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太微、紫微、天市。三垣各组星各自环列,都如屏藩之状。
象:象征。
国朝:这里指明朝。
宋濂:字景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初年主修元史,并参与制作礼乐。刘基:字伯温。元末中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等职。后随朱元璋起义,参与机密谋议,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
杨士奇:名寓。明朝建文年间(1399年—1402年),任翰林院编纂官,修《太祖实录》。永乐(1402年—1424年)初,入内阁。宣宗朝至英宗初年,长期辅政。
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历仕仁宗、宣宗、英宗三朝。
蹇(jiān)义:字宜之。原名瑢,后明太祖赐名为“义”。官至少师。熟悉典章制度,历事五朝,谥“忠定”。
夏元吉,字维喆。官至户部尚书,经历五朝,主持财政达二十七年。
三殿:这里指华盖殿、谨身殿和英武殿。
閟(bì):关闭。
鲜:少。
孝宗:名朱祐樘,年号“弘治”,公元1488年至1505年在位。
台谏:台官和谏官。台官指御史台官员,掌管纠劾百官;谏官指谏议大夫、给事中等。
道:通“导”。
唐虞:指唐尧与虞舜,古代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
罔:通“不”。
【译文】
《周易》的《泰》卦说:“在上的国君和在下的臣子互相通气,他们的志向就会相同。”它的《否》卦说:“上下不相通气,天下就不会成为国家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上下犹如一体,所以说是吉利。下情被堵塞,不能传到上面,上下隔绝,即使名为国家,却像没有国家一样,所以说是不吉利。互相通气就吉利,不通气就不吉利,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但上下不通气的弊病,没有像近代这样严重的:君主和大臣相会,仅仅是上朝听政那么一会儿;君臣之间,只是通过奏章和批答相联系,依靠刑名规定和典章制度来维持罢了。这不止是由于沿袭旧的典章制度,也是由于所处的地位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君臣总是在奉天门举行朝会,未尝一天中断,可以说是勤勉了。但殿前的高层台阶隔绝了君主和臣属之间的接触,典礼仪式威严煊赫,御史大夫督察百官的仪节,鸿胪卿纠正不合法度的行动,通政司导引奏事,皇上只是看看罢了。大臣们谢恩告辞,惴惴不安地退下。皇上何尝亲自处理过一件事情,臣属又何尝直接进过一言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地势隔绝的关系,也就是所说的虽在同一殿上而君臣相隔却比万里还远,臣属即使想陈述自己的意见也没有机会。
我认为要使上下通气,没有比恢复古代的内朝制度更好了。周朝的时候,天子有三个听政的地方:库门外面是正朝,在这里向大臣咨询谋划;路门外边是治朝,每天的朝会在这里举行;路门里面是内朝,又叫燕朝。《礼记·玉藻》篇说:“君主在日出的时候上朝,退朝以后到路寝处理政事。”上朝与群臣见面,以此来表示上下的名分;到路寝处理政事,以此来了解远近各处的情况。汉朝的制度,由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等文武官吏参加中朝,丞相以下到俸禄六百石的官吏参加外朝。唐朝皇城北面的南三门叫承天门,元旦、冬至节接受各国的朝贡,皇帝便驾临那里,这大概就是古时候的外朝。它的北面是太极门,它的西面是太极殿,每月初一和十五,皇帝在这里听朝处理政事,这大概就是古时候的正朝。再往北是两仪殿,平常听朝处理政事都在这里,这就是古时候的内朝。宋朝的时候,平日上朝则在文德殿,每五天向皇帝问候则在垂拱殿。元旦、冬至和皇上寿辰的庆贺则在大庆殿,对臣属赐宴则在紫宸殿或集英殿,考试进士则在崇政殿。侍从官以下,每隔五天有一个官员上殿见皇帝,称为轮对,轮对时,就一定要向皇帝陈述当前政事的得失。在内殿引见臣属,或让他们坐下,或者免去他们穿朝靴的礼节。这大概还保存着三朝制度的遗风吧。因为天上有三垣,它们象征着天子的地位。正朝象征着太微垣,外朝象征着天市垣,内朝象征着紫微垣。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本朝皇上寿辰、元旦、冬至的盛大朝会在奉天殿举行,这就是古时候的正朝。日常的朝会在奉天门举行,这就是古时候的外朝。唯独缺少内朝。但实际上并不缺少,华盖、谨身、武英等殿的朝会,难道不就是内朝的遗制吗?洪武年间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人,天天侍奉在皇上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在便殿对答皇上的疑问。在这个时候,难道会有上下堵塞隔绝的忧虑吗?现在内朝没有恢复,皇上驾临日常的朝会之后,大臣们便不能再进见了。三座殿高高的大门关闭着,很少有人到这里来瞅一眼。所以上下之间的意见隔绝不能沟通,社会上的弊病也因而越积越多。孝宗皇帝在晚年对此深有感慨,屡次在便殿召见大臣,谈论天下的事情,正要有所作为,但老百姓没有福气,没有来得及看到大治的美好年景,天下的人直到现在还感到遗憾。
望陛下远效圣明的祖先,近学孝宗皇帝,彻底铲除近世上下堵塞隔绝的弊病。除日常的朝会之外,再到文华、武英二殿举行朝会,以仿效古代内朝之意。大臣们三天或五天进来问候一次,侍从官和台官谏官各一人上殿轮对,各主管部门有事来请示决断,皇上根据了解的情况加以决断,有难以决断的,跟大臣们当面商议。经常召见群臣,凡是谢恩告别之类,都可以上殿陈述。虚心地向他们询问,并且和颜悦色地开导他们。这样,人人都能畅所欲言。陛下虽然深居九重深宫,但天下的事情都能清楚地展现在眼前。外朝用来表示上下的名分,内朝用来了解远近的情况。这样做了,怎么会有近世堵塞隔绝的弊病呢?尧舜的时候,帝王目明耳聪,美好的言论不会埋没,朝廷外没有被遗漏的贤人,也不过是这种情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