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归有光(1506年—1571年),字熙甫,明代昆山(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勤奋好学,但至三十五岁才中了举人,此后曾八次考进士都未被录取,于是迁居江苏嘉定安亭江上,讲学二十余年,远近从学的人很多,人称“震川”先生。六十岁时始中进士,出任湖州长兴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
归有光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反对当时文坛上“追章琢句、模拟剽窃”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风,推崇唐宋以来古文运动的传统和成就,并以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写出了不少清新、优美的散文,对当时和后世起了相当大的影响。他的散文,不事雕饰,别具一格,尤其善于从朋友、家人和身边琐事中,选取写作素材加以提炼,用简洁平淡的笔触勾画人物,寄托情怀。但题材较狭窄,应酬之作较多,缺乏深刻的现实内容。
《吴山图》是吴县的百姓送给作者的朋友魏用晦的一幅山水画。本文即以这幅画为线索,淡淡几笔就描绘出吴县的山光水色、风物名胜,生动地写出了他的朋友在担任县令期间,与当地百姓所结下的难以忘怀的真挚情谊。风格淡雅清新,较好地体现了他的散文的优点和特点。
【原文】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子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吴、长洲:均为吴郡辖县,治所同在今江苏苏州市。
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山名,都在吴县境内。
灵岩:山名,在吴县境内。春秋时,吴王曾在灵岩山为西施建“馆娃宫”。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的宠妃。
虎丘、剑池、天平、尚方、支硎:都是风景胜地,其中剑池是池名,其余都是山名。
太湖:湖名,跨江苏、浙江二省,湖中有很多小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
同年:科举制度中同科考中的人相互称同年。
魏用晦:归有光的朋友,生平不详。
为:治。
高第:高的等第。过去指考试或官吏考绩列入优等。
给事中:官名。掌侍从、规谏,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扳(pān)留:挽留。扳,通“攀”。
令:这里指县令。
诚:确实。
诚:如果,表示假设的副词。
被:受到,遭受。
泽:雨露。引申为恩泽、德泽。
异时:他日。
尸祝:尸是祭祀时的神主,开始由活人代替,后来改为画像。祝是司祭礼的人。尸祝引申为祭祀。
浮屠:这里指佛。
老子:即老聃,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著有《老子》一书,后被尊为道家始祖。
去:离开。
惓惓(quán):诚恳深切的意思。
苏子瞻: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
黄州:府名,在今湖北黄冈一带。
【译文】
吴县、长洲二县,在吴郡郡治所在地,划界分别治理。郡西各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几座山,而灵岩山那里有春秋时代吴国遗留下来的宫殿,至今还有西施的遗迹。至于说到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名胜之地。而汪洋三万六千顷的太湖中,隐伏着七十二峰,更称得上是海内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治理吴县,还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卓著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魏君治理吴县时对百姓很有些恩惠,一旦离去,百姓无法挽留,他也不忍心与那里的百姓分离,这时有个热心人画了一幅《吴山图》,作为礼物赠给了他。县令对于百姓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县令如果贤能的话,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会因受到他的恩泽而显得更加光彩;县令如果不贤能,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会遭到他的祸害而受到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草木,算是增加了它们的光彩吧。有朝一日这里的百姓将在青山秀岩之间选择一处风景胜地,在佛堂和道观里祭祀他,这固然是应该的。可是魏君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仍然念念不忘那里的山川草木,人情风物呢?过去苏子瞻称道韩魏公离开黄州已经四十多年,仍然时刻思念它不能忘怀,以至于写下怀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的人把这首诗镌刻在石碑上。这以后,人们才知道贤能的人对于他所到的地方,不仅使那里的百姓不忍忘怀自己,而且连他自己也不会忘记那里的百姓。如今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和我同在内庭,拿出这幅《吴山图》,边欣赏边感叹,于是让我为这事作一篇记文。啊!魏君对吴县有这样深厚的感情,又怎么能使这里的人民忘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