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他是明代文坛上著名的“后七子”之一,与李攀龙同为左右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文必西汉,诗必盛唐”,虽然在反对空洞无力、雍容尔雅的台阁体诗风上起了一定作用,但其一味复古,专事模仿,又给文坛带来了不良影响。他在晚年对这个问题有所领悟,逐步放弃了复古主张。王世贞学问广博,著述丰富,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及《弇州山人四部续稿》等著作传世。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得到稀有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佯言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便派蔺相如奉璧前往秦国。蔺相如见秦王毫无诚意,便私下让随从把璧送回赵国,自己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最后胜利归来。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事迹历来被人称道,认为他机智勇敢,有理有节,击败了强秦欺诈的阴谋,维护了赵国的利益。然而作者在本文中却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当时有许多失策的做法,“完璧归赵”仅仅是一时的侥幸。
本文文字简练,逻辑性很强,在史论写作方面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完璧:指完璧归赵。完,保全。璧,美玉,即和氏璧。
九宾:即《周礼》九仪,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宾指摈(傧)相,由摈者九人以次传呼,接引上殿。
斋:斋戒,古人在举行祭祀或隆重典礼之前,清心洁身,表示恭敬。
绐(dài):欺骗,欺诈。
令:假如。
僇:通“戮”。
武安君:名白起,秦国大将。
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劲渑(miǎn)池: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在渑池(今属河南)会盟,秦君臣几次侮辱赵王,都遭到蔺相如的还击。
柔廉颇:蔺相如由于几次立功,被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扬言见到蔺相如一定要辱骂,而蔺相如考虑到赵国的利益,屡次回避退让。后来廉颇深受感动,负荆请罪。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我不敢赞同这种看法。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欺骗了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知道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什么既是害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再说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秦国理亏。秦国给城,赵国却把璧拿了回去,赵国理亏。要想使得秦国理亏,就不如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出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仪式,斋戒以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以上前诘问:“我本来就知道大王不会给城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说把我们像草芥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而骗取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在天下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走,而使理直的一方属于秦国呢!那时秦国只是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罢了。假如秦王发怒,在市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下落以及为何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终究还要归于秦国了。
因此我说,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显示强硬的态度,在国内温和地对待廉颇,就越作越高明了。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