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太平洋的民族问题与各民族应有的觉悟
一、问题的提出
自倭寇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声势汹汹,到处胜利;民主各国手忙脚乱,左支右绌。关心国事者莫不留意战事消息,担忧着西南太平洋各处的危急。但在战事后面,隐藏着一个重大问题,不仅读者还未注意,各民主国当局者亦似还未讲求对策。这一问题如果再不好好解决,则大势所趋,不利于民主阵线,并对我国抗战也有不良影响。亟应从早提出研究,并清醒各民主国觉悟。
这一问题的存在,从下列各项消息可以发现:(一)泰国卸下中立的伪装,竟与倭寇联盟;(二)北婆罗洲的萨拉瓦王欢迎倭寇,谴责英美;(三)菲律宾在倭寇占领局面下已成立伪组织;(四)直至最近缅甸国总理宇素秘密通敌,并供出愿与倭寇携手的隐衷,然后引起注意。在这一串怪异的消息里头,包含了一宗秘密的阴谋,我们从倭寇的侵略作风,早就知道他,向以挑拨离间煽惑播弄为能事。在中国,鼓动军阀内讧,在东北,冒称满族自决,在朝鲜,假托日韩一元。这些都是具体史实,它已欺骗过多少民族,从中掠得了巨大的领土和利益。到了现在,移转侵略的目标到西南太平洋,自然会驾轻就熟,再来一套哄骗小孩子的□术,钓诱肥鱼上钩。
二、问题的内在因素
西南太平洋包括三大区域,几乎完全在西欧各国统治之下。(一)印度支那半岛,除泰国因英法均势而侥幸独立外,属英的有缅甸属邦、马来属邦、马来联邦、海峡殖民地,属法的有安南属邦、老挝属邦、柬埔寨属邦、东京殖民地、交趾支那殖民地;(二)南洋群岛除我国领土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外,属美的有菲律宾自治国;属英的有北婆罗洲的殖民地萨拉瓦属邦、汶来属邦;属荷的有东印度殖民地。(三)澳洲除日本代管的加罗林群岛外,属美的有关岛、威克岛、中途岛、夏威夷群岛、萨摩亚群岛,属英的有澳洲自治国、新西兰自治国、纽几内亚岛、俾士麦群岛及其它小岛。另有些属法的小岛。
这些地方的政治经济,局面建筑在三种势力的均势上。(一)站在统治地位的英、法、荷、美等各强国,凭其武力及资本势力的优势,坚持着主人的威权,凌驾一切,颇有使人难堪之处。(二)站在被统治地位的土著各民族,因为文化低劣,性情懒散,在政治经济上都丧失了平等的权利,忍受着白种民族的管束和剥削。(三)站在侨民地位的中国人,从事于劳苦的农林工矿事业,以汗血创造这些地方的繁荣与幸福,但在权利上却夹在白人及土著的夹攻中,颇受欺凌。(四)各民族在人口数字及生产劳动力上,却占着优势,所以能与白人保持平衡状态。可是这种均势是不太合理的,如不加以改良,势必不能持久。
三、问题的外来机缘
倭寇自夺得台湾、澎湖及小笠原、琉球以后,早已存有窥伺西南太平洋的野心。加罗林的争占,为它树立了腰斩菲律宾,囊括关岛的战略基础。“七七”大战以来,既袭据广州、海南岛及汕头,以为围困香港的准备,又并占斯巴特来九小岛,进驻海防、金兰湾及西贡,控制着整个法属越南五部,已将香港、新加坡与菲律宾之联络,中央突破,使菲律宾亦转入三面受敌的困境。
泰国自受英法欺凌,丧权失地,又因华侨过多,深恐中国胜利,故一经倭寇诱惑,便陷入圈套。自去年因倭寇的调停,而从法越收复一些失地后,感激图报。故于倭寇南侵的第一日,即允假道联盟,西侵缅甸,妄图截我最后的国际通路,南侵马来亚,妄图攫取战略中枢的新加坡。其目的无非是藉倭寇的卵翼,以压迫华侨及收回马来西亚。
缅甸、萨拉瓦、汶莱、印度等属邦,受英统治数十年,屡次独立而不获。倭寇伪竖大东亚主义,赐官扶助各土著民族,以图驱逐白人势力,自为土人所欢迎。在平时,倭寇的第五纵队已下过很大功夫,到这时,自然加紧运动。故如缅甸总理及萨拉瓦王之流,早已秘密通敌,而英国各地方政府麻木不仁,竟不能事先发觉,坐令敌寇获得机密情报,突袭夏威夷珍珠港美舰队,使其损失重大,无力进援菲律宾及马来亚。
香港及马来亚有百万以上华侨,英国不知利用,一旦受攻,孤军无援,或亡或危,不可终日。印度有无穷的人力,在第一次欧战曾尽了莫大的力量,而英国自食诺言,竟吝自治领的地位而不予,其愚尤不可及。
至于荷印,平时待遇土人及华侨,较英国尤苛刻。而其资源又更重要,其为倭寇之最大侵略目标,尤属显然。
从倭寇的野心推测,除力倾全力以求一逞,直取新加坡以击碎民主阵线的战略中枢外,对各土著民族的伪宣传与秘密联络,势必日甚一日,以后的惊人事变,将层出不穷。
四、问题的严重
如果英、美、荷、法各国,仍不设法改良土人的政治待遇及经济利益,再不善用伟大雄厚的华侨潜力及尽忠勇敢的中国援军,则白人三百四十年来在西南太平洋的惨淡经营,势将前功尽弃。特别是印度,国民大会既已否决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对英表示好感。如果英国再不给予自治领的待遇,那四亿人民不为英国,危险将更严重不堪。
如果我国忙于保守国土,不遑出师南洋,或不发动侨民协助各民主国,则我侨民二千年来在南洋各地所树立的经济基础必受倭寇摧残,势将毁灭。因而影响及于国内经济,无法进至以工业立国。
如果西南太平洋各土著民族一起接受倭寇的煽惑,起而与当地政府为难,加速白人的失败,及倭寇的胜利,则整个西南太平洋的重要资源势必尽入倭寇私囊,以强大其侵略资本。而日本帝国主义的真面目更随即表现在土人面前,代替和平的伪善的白人统治的,是残暴的、极黑的倭寇掠夺。而土人从此更要享受更痛苦的生活。
截至一月二十日止,倭寇的前锋距新加坡只九十公里,距仰光亦只一百二十公里。各民主国当局也许正在焦思劳神于增援与防御,那有工夫注意这民族问题呢?从美国当局的声明研究,他们只相信优势的生产力可以战胜一切,竟不明白出奇制胜的战略,亦可以侥幸得胜利。我们要向他们提出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他们也许不觉兴趣呢?
五、民生史观的解释
从民生史观的立场来看西南太平洋的民族问题,土著民族的要求自决自主,是相当合理的。但若说可以抹杀白人及华人的开化大功,应由土人享受一切,那便绝对不合理了。至于倭寇,徒恃武力侵略,并无开化微勋,若说有权代替白人为土人的主人,或有心代土人驱逐白人及华人以增高土人的福利,那更是笑话!
史事的发展由于人类求生存,白人有权生存,土人自然亦有权生存;这足证明土人要求自决自主的合理。过去如荷兰虐待土人,自然是不应该的,但社会的进化,由于先进的民族用其智力创造文化,以渐推广,方有进化,如果抛弃优秀文化的领导,保有野蛮风俗的惰性,那真是开倒车了。智力落后的土人,有何资格独享白人及华人开创的成绩?文化的创造有赖于人与人的互助,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掠夺为目的。西南太平洋的灿烂文明,是华人、白人与土人共同开创出来的,倭人有何功勋要分享这些资源?更有何资格要独享这些利益?
依据民生史观的推论,西南太平洋的民族问题,与资源问题,非遵照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则无法解决。
六、三民主义的方案
是人类都有生存的权利,是人类都有平等的资格。但各民族的利益,各阶段的利益,都应该合理的协调,而不必争夺,人类文化,方有进步,世界大同,方可实现。这是三民主义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原则,现在正可用来解决西南太平洋问题。
帝国主义对于殖民地在经济上的剥削政策,在政治上的高压政策,必须彻底取消,代之以公平的三民主义。各民族的权利必须平等,不仅对土人的待遇应该公平,对华人的功绩尤应尊重。
在政治方面,应采用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各民族皆能享受直接政权,组织超国界的联邦,实行五权宪法,以增进全民福利。
在经济方面,应采用民主主义,节制私有资本,平均土地所有权,由联邦把握国家资本,开发重要资源,举办社会事业,使各民族都能享受自然及文化所给予的利益。
根据三民主义的原则,彻底改造西南太平洋的不合理的局面,各民族始有合理的生活。否则互相残杀,终究同归于尽。
七、各民主国应有的觉悟
英美法荷诸国,应明了民族自决的世界潮流已经来到。中国的抗倭大战即其先锋,以后再没有继承帝国主义的必要。依据三民主义,解放弱小民族,对各先进国并无不利。片面享受特权大利,在势不能持久。与其动摇不安,不如互让互助而得到安定。惟有尊重土人及华人的权利,才有得到中国和各土著民族的助力,以击退倭寇的侵略。亦惟有信仰三民主义,解放弱小民族,才能和中国抗战目标相一致。
像美国解放菲律宾一样,更进一步,完全准许各民族合组自治民主政府,撤废殖民地机构及封建组织。同时设法觉醒土人明了倭寇贪婪的真面目,鼓励抗战,并尊重华侨的利益,接受华侨及华军的援助,我们相信,劳师侵远的倭寇是不难击退的。白人的合法权益终能赖华人与土人的合作,而得保持不失。
八、各土著民族应有觉悟
各土著民族,应知倭寇在中国、东北、朝鲜、台湾的非法掠夺,及无理压迫,较白人统治凶恶万倍。如果为虎作伥,必引狼入室,后果实在不堪设想,为了解放自己,绝对不能依赖外力。必须提高本身的政治知识、生产能力,方才可以求得民族自主。特别要明白华侨开化的功劳,不可误信倭寇的宣传。惟有迅速与白人及华人合作,然后可提高政治地位,分享经济利益。当前摆着千载一时的机会,土人如果不在抗倭史上留点功绩,将来更没有要求自主的资格。倭寇如果侥幸得志,土著人更不要梦想有什么福利。
九、我国政府和人民应负的责任
我国大军现已开入缅甸以保障对英美的联络线,并有进援新加坡之势,足证我政府已负起保障侨民及拯救友邦以避免倭寇侵略的责任。但我们需知任重道远,不仅在军事方面而已,出兵的目标,亦不仅保侨救邻而已,西南太平洋民族问题与资源问题的最后解决,仍有赖于我们的三民主义。惟有阐明三民主义的公平原则及妥善方案,使白人及土人皆能明了而实行,方才可以保障胜利的获得,方才可以促进世界大同的实现。
一月二十一日在微雨庐写
(《江西民国日报·专论》,1942年1月27日出版,署名“显微”)
史理释义
本刊不以史地为名,而特提史理一词以与地理对立,事属首创,义应解释。
一、中小学校教科书,例以历史与地理对称,也为常识之二种,而意非科学。故其所以仅历史无原理可言,即地理亦忘记了理字而沦陷于地志之渊。我以为如须从根救起失败的史地教育,必须正名定分,先揭起史理的名义,再纠正地理的内容,并注重推进史地二科入科学之林,然后才能提高史地二科的地位,增加史地二科的效用。
二、历史一词,沿自日本,未毕通义。史字本是书写文字的专家,南北朝以后,始用为史书之名,近世则移以指人类故事的本身,历字原有经过之意。历史合称则有历代史书或历代史事二义,用以指研究之对象,固未可厚非。但向来研究历史者,或限于搜集记录,或进至考索鉴别,很少当他是一种科学探讨他的原理者。故欲提倡史事原理的研究,必须另定一个学科名词。未可援生物学为例,即名此科学为历史学。
三、一般所谓历史学,通常仅指对于史事的搜集、考察、鉴别、著作而言,故凡以史学或史学通论为名之书,实际与历史研究法大同小异。其实方法只是方法,未可冒充科学的本身。科学的本身自有原理可言。一般不承认史事的发展,亦有一定的原理,故自安于浅陋,以历史为常识,以史学为偶然,以记录考证的方法为学问的极步;而不知尚可更进一步,变成有理可讲的科学。这实在是重大的错误。
四、还有所谓历史哲学也者,玄之又玄,唯心唯物争个不休,莫不谓史事的发展,只有一句话或一段话即可解释完了。岂知史事繁复,决非唯一的哲理可了!如果不把他当做科学研究,如果不利用种种科学的原理去分析史事,永久无法解答这人生之谜,我所以不采用历史哲学这名词,一则以这名词的含义不明显,易流于反科学的迷途;二则以这方面的哲学家还没有解答这问题的力量,他们自身意见尚未一致。
(原载《江西民国日报》《史理与地理》双周刊第一期,1942年3月17日)
三民主义与史理学
一 全篇要旨
此一命题的任务是阐发三民主义与史理学的关系,一望而知。分条论之,则首为史理一新名词的解释,次为史事发展确有原理的证明,三为三民主义根据史理而成的指陈,四为史理学必须遵循三民主义的主张。条分缕析,容有牵混;一言以概之曰:国父已发明许多史理并用以发明三民主义,吾人亟须领会三民主义的原则并用以建立史理学。
本文所称三民主义当然概括国父全部遗教而言,并不限于三民主义讲演的白话文。所谓史理学乃指作者新创名词用以指研究史事原理的科学,并不是一般所谓史学,更不是一般所谓历史。
二 史理学名词的创立
历史一词,创自日本。在五十年以前,国人称过去的事和记事的书皆不叫历史。清末译倭文,编教科书,始沿用彼邦新名词亦设历史一科,以与地理对立。沿至今日,通称史事史书为历史,尚无人提出抗议。
历字有经过,阅历之意,用以冠冕史字,表示过去,原无不合。但既混合史事史书为一个名词,已嫌其代表的实质不明;复用以冒称学科,视为记述往事之学,与描写现象的文学美术并列,不可侪于科学之林,此实一大错误,亟宜纠正,不容稍缓者。
晚近史家亦有不满于此义的含混而企图改革者;或则严辨历史与史学之界限,攻击英文混称History之非;或则嫌史学之义不明,标名历史科学,并提倡采用科学实验方法,用为征文考献之助;或则又嫌此第二派偏重考证,忽略解释而提倡深入史事之奥(?),抉出根本之因,遂标名历史哲学,唯物,唯心,争辩不已!至于超越著作、考证、解释三派的障碍,利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原理,直接探索史事发展的因果关系,企图阐发沉潜未现的史理,以建立媲美各种进步科学的新科学,则不仅还没有几个人想这么做,而且还没有适当的新术语可用。
作者认为如果要创立新科学,首先必须打破旧名词。废除历史那个名词不用,分析他所包含的意义为若干新名词。
人类的活动叫做事。事字并非与言语对立之字,实际包含了言语思想和动作。但人事并不□有记载的价值,其对当时有关系,对后世有影响的,才有资格被记载下来,这可命名曰史事,记载史事,曰史记。被记载的文字与被保留的遗迹一般已叫他史料。搜集史料,加以鉴别、考证,或著作,一般叫做史学,其实应该改名曰史法。应用史法写成之书曰史书。根据史料史书或现状以研究史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得到一定的原理,应正名曰史理。研究史理的基本观念,曰史观。根据史观以解释史事的基本原理,而不个细分析,这或可叫他史事哲学。
史事哲学自为不断解释个别的史理,史观只是一种观念,一点立场,可为史理学之一助,而不是客观□科学。史法只是一种技术一点手段,确是史理学的重要工具,但亦不是有原理的科学。史书只是一种较完善的史料,史料只是史事的局部遗迹,他们都不是史理学研究的对象。史理学只利用史料与史书为标本的一种,□□切实注意活跃的时事发展,以求研究出史事发展的原理来。只有史事才是史理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史事原理才是史理学研究的目标。只有研究出史事发展的原理来才可促进这学科成为科学。史观、史法、史料、史书,都不过是史理学的用人或用具,都不足以代表史理学。执一不化的,所谓历史哲学与只知方法而不知原理的所谓历史科学,皆不是史理学。
研究史事发展而发明其原理的科学,可定名曰史理学。史理学是新生的科学,是可以实验的科学。
物理、心理、生理、生物之理、伦理、论理、数理、地理的研究,皆已先后成为科学,各有定名。独文章、绘画、记载之类,被认为技术,虽尸居文学、绘学、史学之虚名,而绝对被拒绝于科学之外,治其术者固未尝有志求得原理以自进于科学,不治其术者更根本认为这些不过表现现象的技术,根本无原理可言,永久不能成为科学。他们振振有词,说史事不能实验,不能还原,故无法求得因果关系。不知许多已成科学的科学在不久以前亦被认为无法成科学,而且直至今日亦仍有许多原理无法实验,徒凭推理而得。伊太,电子,还是宇宙的大迷,难道可说物理、化学不是科学?生命的动力,精神的归宿,亦非生物学所能解答,难道可说生物学不是科学?
所以我们只问史学发展有无原理可以发明?如有原理,便可仿物理、心理等科之例,名此科学为史理学。不仅史理可成科学,文理、书理,莫不可成科学。国父在《孙文学说》第三章便说过:“欲知文章之所当然,则必自文法之学始。欲知其所以然,则必自文理之学始。”
三 史事原理的发明
史事发展必有其所以然。发明此所以然的原理是史理学的正确任务。
过去的史家以记载表面现象为能事,能保留局部的真相已属可贵。至于整个时代的大势以及种种变化的因素,则很少能阐发无遗的。除了极少数有识之士如司马迁、章学诚曾经有意追究史事原理而并未实践其志愿外,绝大多数人皆不知史理为何物。
首先发明史事原理,而且应用史理于实用政治学的,是我们的国父孙逸仙先生,讳文。他不仅是中华民国之父,而且是史理学之父。
(甲)国父对于史事和史书的重视
国父研究各种问题,最尊重客观的事实,一则曰:“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见民权主义第一讲)再则曰:“经济问题不是道德心和感情作用可以解决得了的,必须把社会的情状,和社会的进化,研究清楚了之后,才可以解决。这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原理,可以说是全凭事实,不尚理想。”(见《民生主义》第一讲)这可见他主张从事实的研究去发现原理。
过去的事实保留在史书上,所以国父最善利用史书的记载去发现问题,探索原理。他知道一种事实的发生是从若干年代酝酿成功的。所以说:“现在人民反抗政府的态度还是由于从前崇拜皇帝的心理反动生出来的。我们要打破这种不对的心理,便要回到几千年以前的政治历史。”(见《民权主义》第五讲)因此,他对于国史内容的丰富是极其赞美的。他说:“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推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资料,思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用矣。”(见《孙文学说》第三章)这是何等的明了史书的功用!
此外,他屡次称道马克思“专从事实与历史方面用功”发明了“物质是历史的重心”的原理。他虽然不赞成这一种唯物史观,但他研究问题的方法也和马克思一样专从事实和史书方面用功,并且利用最新发明的各种科学原理以助理解,不为十八九世纪的陈腐学说所迷惑,故能发现马克思的错误,而提出崭新的民生史观去研究史事发展的原理。因此,发现更多更正确的理解,不仅为政治学树立新机构,而且为史理学建筑了极坚固的基础。
全部总理遗教,特别是《孙文学说》和《三民主义》,简直是一部史理示范教本。国父从中外史事的研究,发明了种种原理,并应用这些史理,以建设他的三民主义和知难行易说。西洋人把《旧约全书》兼当圣经史书读;我们尊这些政治宝典为史理范本,确是正当。
(乙)史事基本原理之一
国父精究史事,彻悟真理。其所用之利器乃近数十年来新发明之科学原理。其所建立的史事原理,多至数十条,绝非一篇论文所能提示。这里只能抉出最主要的五条基本原理。
第一条可命名为宇宙进化分期论。其原理谓宇宙进化可分三期,最初为物质进化时期,以造成地球为目的。其手段则为凝合,其结果则为地球表壳的生成。次为物种进化时期,以造成生物为目的。其手段则为竞争,其结果则为自然淘汰,新陈代谢,物种日繁。三为人类进化时期,以造成人类大同世界为目的,其手段为互助,其结果为文明昌盛,兽性日消。但因马尔萨思的人口论,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风靡一时,以致人类自相残杀,不知“人类今日之进化已超出物种原则之上”。(见《孙文学说》第四章)国父全部学说皆建筑在这种宇宙观之上。在他以前,没有人敢对马、达、马三氏之说提出抗议。只有他,精究史事的发展,发现了人类的进化不同于物种。生物只知竞争,不知创造文化,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精神作用之故。人为万物之灵,能合群,能互助,能以人力控制自然界,利用自然界,并改造自然力,使自然力减至最低度,以蕲求“化现在之痛苦世界而为极乐之天堂”。这是生物界所无能为力的。马、达、马三氏过于重视自然力,而轻视人力,不提倡互助而反提倡竞争,论人类于禽兽,其害固不可胜言,其错误尤一望可知,国父根据天文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及人类学,最新发明的原理及史书所载创造文化、征服自然的史事,从而抉出人类进化与物种进化不同之点,这是一大发明,是史理学的最基本的原理。
由这一原理推出一条定律:“人类以互助为原则。”互助的目的是大同,互助的成绩是文化,互助的团体是国家社会,互助的工具是仁义道德。
国父所以要提倡道德,标榜三民主义,订定建国方略,都是根据这一事理和定律出发。
(丙)史事基本原理之二
第二条史事基本原理可命名为人类进化分期论。国父研究史事,知道古人并未尽依互助的原则是因为脱离禽兽为时未久之故。时间的作用足以促成进化。(见《孙文学说》第四章)人类脱离兽性遗传,加强精神作用,扩大知识力量,那是逐渐进化的。所以可分为三期。最初是不知而行的时期,活跃的都是些不知不觉的实行家,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男女无别,和禽兽相差无几。其次是行而后知的时期,积若干年代的经验,随时启悟,渐有粗浅的文化,后知后觉者仿效前人已有的成绩,愈强愈多,人类生活乃脱离野蛮□进入文明,有合群之体,亦有互相之用。最后乃至知而后行的时期,先知先觉者烛往知来,预先计划,专事建设,一切改良,避免错误。“人人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损己利人,发挥互助的最高作用,世界大同,必可从速实现。(据《民权主义》第三讲、第五讲,《孙文学说》第五章推演)这是从知识程度的进步来分别人类进化的时期,标准准确,最合真理。
由这一原理可得一定律:“知而后行,最能加速人类进化。”因为不知而行则多过失,行而后知则太迟缓,必须知而后行方可直切了当。国父所以提倡科学,重视知识,所以提倡知难行易说,所以分别权能,所以主张计划政治,计划经济,所以主张以汉族同化中华民族,莫不由于重视先知先觉者对于创造文化的功绩。这当然是观察史事发展得来的结论。
(丁)史事基本原理之三
互助的反面是斗争,斗争是史书上最占篇幅的史事。国父对于这类史事也发明一条原理,可命名为人类奋斗分期论。第一期,人与兽争,是用气力。第二期,人与天争,是用神权。第三期,人与人争,国与国争,这个民族与那个民族争,是用君权。现在到了第四期,国内相争,人民同君主争,善人同恶人争,公里[理]同强权争,是用民权。“世界的潮流现在流到了民权,便没有方法可以抵抗。”(见《民权主义》第一讲)这是说斗争的对象各期不同,因而各期各有一种领导的权力。权力亦是促成人类进化的要素,而以民权为最有效。
所以由此原理得一定律:“伸张民权即是发挥互助作用,避免斗争,以加速进化。”国父所以主张国民革命,同时又反对阶级斗争,即是这一定律的作用。
(戊)史事基本原理之四
斗争与互助是人类活动的两面,其目的都是□得要求生存。求生存□是人类活动的动机。国父发明认定民生是历史的重心,也可定名为人类进化动机论,或史事动因论。
他说“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人类求生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所以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换句话说,“就是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又为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这本是美国人威廉的学说,国父认(为)他所发明“适与吾党主义若合符节”,他所谓社会问题就是我们所谓民生问题。(见《民生主义》第一讲)所以承认他的正确性,但是人类求生存的手段不一,自相残杀,亦未尝不是由求生的动机出发,所以威廉的概念不足以□□国父的思想。国父虽采用他的民生史观,可是加强了很充实的内容,确定了很正确的解释。上述三项原理即所以补威廉学说的不足,并先为之正本清源。必须以互助为原则,以服务为目的,民生问题始有圆满解决之日。
总裁蒋先生对于生字的意义有更精彩的解释,他说:“生活的目的,在增进全体人类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我们必□□有这么正确的观念,才可了解国父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乃包括往古来今的全体人类而言,并非仅指一个的生命或生活,必须了解民字是指多数人说话,才可以了解三民主义。
国父既承认“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史理秘府的锁钥业已发现,解释一切问题皆可有条不紊,由这一原理产生一定律:“解决民生问题,便是人类互助或奋斗的目的。”
国父所以提倡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即是要解决民生问题。
(己)史事基本原理之五
史事的发展并没有循照世界大同的最高目标进行,有时倒退,有时错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所领导的力量对不知不觉的人所蕴蓄的力量,比重有时盛,有时衰,而后知后觉的人有时助先知先觉的人前进,有时又助不知不觉的人倒退。力量的比较乃是史事成败与变化的原因,这一项原理,也已被国父发明。我们可定名为史事变化因素论。他说要分别民族与国家的界限,最适当的方法是探索。他根本上是用什么力造成的。简单的分别,民族是天然力(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造成的,国家是用人为力(武力、政治力、经济力)造成的(见《民族主义》第一讲)。他又说世界的进化是天然力和人为力凑合而成,人为力最大的是政治力和经济力(见《民族主义》第二讲)。他又说明列强一时不能吞并中国的原因是由他们的人口比中国少,(《民族主义》第一讲)而且各国在中国的势力成了平衡状态。(见《民族主义》第五讲)他说政权便是力量,对于行政机器也要同时配备推动力和节制力。(见《民权主义》第六讲)他说“社会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见《民生主义》第一讲)这都是重视力量的比重。如何加强人为的力量以改善民生,发挥民权,团结民族以加速大同世界的到来,正是互助,知而后行的主要目的。
这一原理的发明,也促成一定律:“加强文化力量足以加速人类进化。”国父所以主张用全国的大力量增加生产,改革分配原则,以解除社会阶级对立的冲突,分别权能,解除人民对政府对立的冲突,扶助弱小民族,反抗帝国主义,恢复民族精神,促进世界大同,以解除国际各民族分立的冲突,都是着眼于力量的平衡。
(原载《大路月刊》第七卷第二、三合刊号,1942年5月3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