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要兄弟到这里来演讲,我所要讲的题目就是“英国文人生活之今昔”。在旅居中没有什么书籍参考,找不到材料,所以只能大略地讲一讲。

所谓英国文人生活的今昔,包括上下古今;今就是现在,现在很复杂;昔就是从前,时间很久。不过英国的文化史很短,我所讲的从前,主要是十八世纪起,所包括的不过是二百年。

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相同与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例如中国文人与政治关系非常密切,所谓“学而优则仕”,英国文人与政治关系一样密切,但还不是现在,是十七八世纪。英国文人很规矩,道德观念很深,否则社会舆论就很不好,这也好像中国文人必须道德、文章都很好,才能被人推崇一样。不同的地方,就是因为民族性的不同。英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深,宗教与学术的关系亦很深,在中国历史上则不然。

不仅英国,可以说整个的西洋,在以前完全受宗教的支配。教皇是最高的权威,他可以统调一切,那个时候是神治时代,人类生在这个世界是预备将来的,此生并不重要,所以有天堂地狱的说法,这个思想深入在一般人的脑筋,那时除牧师外就没有学者,老百姓一天到晚只知道祈祷做礼拜,所得到的都是些《圣经》上的传说。

那时只有拉丁文,写东西都是用拉丁文,一直到现在教皇公文还是拉丁文,因为只有一种文字而且受宗教的支配,所以政治思想社会改革等就讲不够了,只知道《圣经》上的话是不错的。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希腊罗马文化重行(新)出现于欧洲,为思想解放的先声,到了十六七世纪科学萌芽,思想解放的潮流,更加剧烈。宗教与科学是两个极端:不能相容,便压迫科学,很多人为思想牺牲。科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宗教家天堂地狱的说法,哥白尼解说地球是动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点对于思想解放功劳非常之大,思想解放了,就证明《圣经》上讲的话不对。

十六世纪产生宗教革命,新教起来了,新教是抗议教,我国译旧教为天主教,新教为耶苏(稣)教,根本不通。近来改译旧教为公教,好得多。新教当改为抗议教,以个人良心为基本,近于民治主义。那时罗马教皇仍然高于一切,约束人民的自由,所以欢喜新教者多,就此政治与宗教冲突起来了,闹了好久,北欧人多用新教,南欧人仍多保持旧教。直到如今,南北分作两派,由宗教革命而演变到十八九世纪的政治革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的解放,而后才有宗教和政治改革,在这个时期英国当然受着很大的影响。

在十六世纪意大利是欧洲文化的领袖,十七八世纪法国是领袖,先从意大利传到法国,以后又传到英国,从意大利传到法国经过一百年,从法国传到英国又经过一百年,所以英国的文化比较要迟二百年。

旧教主张君权,新教主张民权,十七八世纪英国王室主张君权,议和院主张民权,查理斯第一于1649年上断头台,就是两个党争最激烈的表示,宗教政治问题还没有解决,一直到1688年在英国史上成就了“不流血”革命,后来又在1701年定了一个条文,英国国王不论男女要是新教的人,从此英王与国会的争执才解决,这是世界上最光荣的革命,英国人很自豪地说:1649年的革命不好,1688年的革命好。国会的地位提高了,立法政治稳定了。以后英国有两党,一是保守党,一是自由党,现在有了三派,多了一个工党,从十七八世纪到最近,英国一直是两党政治。

现在讲英国文人日常生活与著作生活。我前面已经讲过英国文学史很短,从安特洛沙克到诺门征服时代,英国文学没有人注重,因为英国文学还没有成熟,英国诗人乔索(叟)是在1400年死的,当中国明朝初年,今人读他的文学,要用字典。中国文学久已到了高峰,而他们才启蒙,可见其文学史的短了。

他们只有三种学问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学问的人都归纳在这三种里面,一是神学,一是法学,一是哲学,除开这三种没有出路。牧师有很高的地位,做了牧师还可以干涉政治,英国历史上有主教而做首相的,中国完全没有这种事。

英国牛津、剑桥两大学是中世纪创办的,就是研究神学的中心,他们大家都是不结婚的,一直到现在还有一部分牧师不结婚的,在英国文学史上许多文人做过牧师的,现在还有做牧师的。政权在贵族手里,宗教与政治分不开,有学问的人都与宗教有关系,宗教又可以干涉政治,到了十七世纪的末叶,政治宗教问题解决,政党政治成立了。

到了十八世纪报纸也出来了,一篇文章五六百字,所有新闻都很陈旧,普遍都是一星期前的消息,广告毫无,组织很简单,只有主笔一个人,或者约几个朋友帮忙。报纸与政党发生了关系,变成了机关报。十九世纪以后,不属党派的报纸,始渐渐出现。

十七八世纪政党与文人联络。在英国有个“恩主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一般有权势有政治地位的人,还要别人来捧他,于是就罗致很多文人在他的门下,等到他的一党成功,左右的人便都做官,做官以后有许多权利就可以享受,或者到外国去游历,恩主给他路费。英国那个时候看意大利、法国了不得,少年学者都想到欧洲大陆去看一看,好像中国人现在出洋留学一样。又有一项养老金办法,所谓养老金并不是专门留待老年文人,就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也可以领取,只不过是君王给予他的门下人的一种津贴而已。文人游历回来还可以做官。这种君主制度在十七八世纪前后很是流行。

在文学史上讲,这种恩主制度是由约翰生博士打破的,博士少年时很穷,但不愿意奔走大人先生之门,他到伦敦报馆里和书店做事,生活非常的苦,冬天的时候,他晚上若是没有钱住寓居,就在街上走来走去,走到天亮,以免冻死。后来他一个人编字典,将要出版的时候,名声已逐渐地大起来。吉斯特菲尔公爵,以前本看轻他,到那时候公爵忽然用化名在报纸上写了两篇文章,把博士着实恭维一番,他的意思要想博士把字典贡献于他,承认他为恩主,博士本性高傲,又曾被轻视,到这时名誉已成,用不着恩主帮忙,就写了封信给公爵,指明他过去对他的白眼,我自己努力奋斗而至今日,用不着别人帮助了,从此恩主制度打破。文学史家每称博士的信,为文人的独立宣言,其重要可想而知。

宗教贵族领袖大都很有学问,不少人对希腊罗马和法国文学有相当研究。吉斯特菲尔公爵,尤是第一流的散文作家。一般文人与这些大人先生们的关系怎样表现呢? 就是自己作的书贡献给恩主,将恩主恭维一番,有的是这样说:我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人,学问也好,道德也好,与古代某某政治家可以比,这些话你不要人家讲,然而人家不得不讲,因为你实在太好了,人家一定要讲的,这书就是为你而作。

除此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如作文、作诗歌、戏曲来恭维他的恩主。稿费一项,以前文人,因读者太少,书籍销路不广,自然要靠他来维持生活,十七世纪密尔顿的杰作《天国的丧失》,只得了稿费五镑。十六世纪的诗圣莎翁,便不听见其得了多少稿费。到了十八世纪情况就不同了,那时蒲伯的荷马两大史诗译本收入了8000镑,使他个人生活问题解决。约翰生博士本来不曾打算,然而他的早年所得,《英文字典》亦得1575英镑,晚年成名后的《英国诗人传》得了315镑。那时苏格兰史家罗普生斯著的《査理斯王第五传》得4500镑。一种著作所得这笔大稿费,在十八世纪算得打破了纪录,在英国文学史上,亦至今传为美谈。

以上皆指成功的文人而言,其他少年落魄的,或终身潦倒的,则亦不可胜计。这些人住在“头×布”街,蜷伏斗室,衣衫褴褛,形容枯槁,又因拖欠房金,常有“捉将官里去”的危险,其境况实在悲怆万分也。

十九世纪以后,著作更盛,杂志书籍更多,工商业发达,教育潮兴,读者从此增加,文人有稿费,有版税,更可以维持生活,用不着依靠政治活动。十九世纪之初,三大杂志最有权威,即是《爱丁堡杂志》《四季杂志》《鸟本杂志》。稿费大约每页一镑,一篇文章可得二十余镑。文章多而刊成书,又可得版税,所以文人有终身依靠杂志卖文为生活者,如大散文家第恺西、四特立等都是如此。

现在一般来说,版税自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或百分之二十,看文人的地位而定,最多的还超过百分之二十五,以后加印再加版税。

十八世纪一般人爱好戏剧,戏剧的条件是卖票的收入给剧本作者,十九世纪以来小说的销路比剧本强。此外还有传记、游记等书,亦可风行,若现在风行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则收入更多。百年以来,小说家最赚钱,司葛特、狄更斯、莎克雷,现在的威尔斯,皆收入数十万镑。

还有种预约写稿的办法,由书店老板给钱,指定作家到什么地方去写作,另外还可售书演讲,由经纪人请作家,大号的广告登出来,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英国文人总是到处去演讲。美国晓得它的文化比英国落后,便请英国文人演讲,迭更司、莎克雷在美国的讲稿,一般可以卖到四五千元,英国人有个硬汉气,对美国演讲,美国人恭维他,花钱去听,他回去还要谩骂美国人,所以有人说美国人出钱买人骂。

若考莱斯著《英国史》版税也极多,有一次书店给他两万镑的支票一张,也为当时一般作家所艳称。

再讲到英国文人的平常生活,十八世纪以前,材料不多,我们知道的很少,在十八世纪的时候,文人差不多在伦敦,文化政治中心是咖啡馆,文人政治家以及商人大都是在咖啡馆里谈话消遣,咖啡馆是分开的,文人归文人一处,政治家和政治家一处。

约翰生博士中年丧偶,又无儿女,成名后二十几年,就是在咖啡馆消磨光阴,常是下午一两点钟才起来,家里不开火,一起来就到咖啡馆,朋友一齐来了,开始谈天,晚上两三点钟才回去睡觉。所以在文学史上十八世纪的文人谈话是最出色的。谈话的时候大家参加,约翰生博士的弟子鲍斯威尔,每每执笔劳侍,暗中把老博士的谈话和别人的争论忠实地记下来,老博士死后,写了一部《约翰生传》,不但博士起居行动,声音笑貌,写得活现,即整个十八世纪后半的英国人生活,都在其中,这一部传记,比最好的小说还有味,大家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传记作品,因之博士也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模范人物。

这种谈话的风气是学法国的沙龙,沙龙是以女子为主,必须要有相当的地位,而且好客,才可以招请许多名人,唯一的宗旨就是谈话,这种交际生活,富有趣味,仿佛我国魏晋时代的清谈。

那时英国交通不便,除了到欧洲大陆去,到了伦敦就住下来了。伦敦交通工具是车子,男子都戴假发,女人爱吃茶吃酒,也有衣服不干净,一件干净衣裳穿上身就弄脏了,住的房子大都很旧,十八世纪大都是这样的。

十九世纪以后交通发达了,伦敦虽仍然是中心,可是不一定住在伦敦,大都搬到郊外去住。晚上还可以在伦敦吃饭或者看戏后再回去,家中养花种菜,以及各种健身运动,而伦敦则近在咫尺。现代欧美各国生活方式,就是城市山林,兼而有之,文人生活,自然不能例外也。

以上讲的很简单,因为材料无法搜集,文人生活为一般人所知的比较多,因为文人生活有趣味,文人的传记也特别丰富,特别写得好,英国最好的三部传记,都是文人的传记:一、约翰生博士,二、司考德,三、卡蒙尔,都是文学杰作,读之使人趣味淋漓。文人传记一方面可以看出文人的生活,一方面可以反映时代和民族性,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英国文人生活的理由。

(《文化先锋》,1943年第1卷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