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韋賦
子厚之《佩韋賦》,當然非無所為而作,此賦異常典重,中間稱引古人之處,幾占三分之二,其表明己志,在此一段:“紛吾守此狂狷兮,懼執競[1]而不柔,探先哲之奧謨兮,攀往列之洪休。曰沈潛而剛克[2]兮,固讜[3]人之嘉猷,嗟行行[4]而躓踣[5]兮,信往古之所仇。彼穹壤之廓殊兮,寒與暑而交修,執中而俟命兮,固仁聖之善謀。”據“穹壤廓殊”一語,可見此賦作於永貞失敗以後。而子厚《與呂溫書》云:“自吾得友君子,而後知中庸之門戶階室”,此貞元末年事,又可見子厚於剛柔如何適中,中心盤桓甚久。其最後一段曰:“故曰:純柔純弱兮,必削必薄,純剛純強兮,必喪必亡。韜義於中,服和於躬,和以義宣,剛以柔通。守而不遷兮,變而無窮,交得其宜兮,乃獲其終,姑佩茲韋兮,考古齊同。亂[6]曰:韋之申申,佩于躬兮,本正生和,探厥中兮。哲人交修,樂有終兮,庶寡其過,追古風兮。”文中“韜義于中,服和于躬”,及“本正生和,探厥中兮”,四語最為眉目。
元戴表元[7]於子厚此賦有異議,於子厚所引古事中,擇洩冶、陳咸二例相間執。其辭曰:
吾讀子厚《佩韋賦》,獨不釋於取捨之指,何其持心危,擇利審,惴焉奪於外,將不暇執其素,委躬而趨之也。且洩冶之爭其君而死義也,安有義而可悲者?義不可悲,而不免於禍,非洩冶之罪也,而子厚罪之。陳咸在昏上亂臣之間,崛強自異,病在猶未能盡誠直耳,其觸屏而拒教,君子何譏焉?而子厚譏之。充子厚之意,則擬之若何然後為剛耶?如此而剛者在所惡,則將出於如彼而柔者然後可耶?洩冶之爭,非遇孔寧、儀行父,其君固能容之,陳咸不過不能久為要官,當是時不為陳咸之直,而以他過竟死者多矣,然則二子亦偶不幸耳,非謂其不能柔而剛也。世有所謂眞剛者,加之以所不堪而不為之辭,予之以所不當得而不為之受,何者?其自處者定也。吾觀子厚奇才盛氣,言論雄峭,得君之淺,未覩著立何如,[8]而平居與敵以下言,視施於所畏者,悾悾[9]之氣已少衰矣。子曰:“棖也慾,焉得剛?”[10]慾之害剛,不必已甚,亦孰有大於利祿者乎?子厚悼苦諫之敗名,懲直躬之失職,逃剛太過,逡巡不悟,而墮於黨人之穽也,哀哉!吾故重惜子厚賢而有識,疏於剛柔之辨,不及詳而擇之也。
子厚述陳咸、洩冶之辭曰:“咸觸屏以拒訓兮,肆殞越而就陵,冶訐諫於昏朝兮,名崩弛而陷誅。”按前漢陳咸,其父萬年嘗病,召咸教戒於牀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萬年怒。咸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萬年遂不復言。萬年死,元帝擢咸為御史中丞,後以言石顯事,髡為城旦。洩冶者,《左傳·宣公九年》,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衵服[11]以戲於朝。洩冶諫曰:公卿宣淫,民無效焉,且聞不令,君其納之。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洩冶。夫子厚之稱述二事,亦止於稱述已耳,與前後重疊舉示之舊跡,表裏無二,並未嘗以己意斷其為是為非,為功為罪,而表元遽曰子厚譏之罪之,此讀書不得間者枝葉之辭也。永貞之變,自唐末宵小之記載,以逮兩宋文人之更相唱和,殆一致不直叔文,而認子厚為迷於利祿,及墮於黨人之穽,此何足以知子厚,而論列其心跡恰如其分也哉?
尋子厚與王叔文、韋執誼,由來親善,叔文侍東宮十八年,平日所得浸潤於太子者,其術甚正,自為子厚所熟知。順宗踐阼,叔文執權,斯時為子厚者,又焉得置身事外,不與謀議?表元論中謂子厚得君淺,此殆擊中要害之語。夫子厚亦僅列於八司馬之一耳,倘當時子厚躬握政權,自立大計,行則生,否則死,則可能有討論剛與非剛之餘地,而形勢並不如此。又俱文珍輩得勢後,所為困阨八司馬者,不過一貶再貶,而不動殺機,因使子厚祇能為陳咸,而不能為洩冶,祇能“苟生”,而不能“恬死”,〔此挽凌準詩[12]中用語。〕則子厚其將如之何哉?吾意此種委曲心跡,在子厚執筆草此賦時,定往復於胸而無法自休,古事云云,亦涉筆所至之裝點語爾。表元流入偽朝,無從計劃定國安民之業,而僅以無聊之文墨自娛,何足以知子厚此等偉大心曲?談言不中,無怪其然。表元字帥初,浙江奉化人,宋咸淳中進士,入元,授徒賣文自給。在東南文譽甚高,引論見《剡源集》。
林琴南云:
屈原之為《騷》及《九章》,蓋傷南夷之不吾知,於朝廷為不知人,於己為無罪,理直氣壯,傅以奇筆壯采,遂為天地間不可漫滅之至文,重言之不見其沓,昌言之莫病其狂。後來學者,文旣不逮,遇復不同,雖仿楚聲,讀之不可動人。惟賈長沙[13]身世,庶幾近之,故悲亢之聲,引之彌長,亦正為忠氣所激耳。柳州諸賦,摹楚聲,親騷體,為唐文巨擘,顧得罪而出,但宜閉門思過之言,不能為狺狺自訟之語,此最難著筆。讀《集》中《佩韋賦》,欲自進於中庸之門戶階室,〔覆呂溫書。〕則此賦當作於貞元二十年以後,惡侃直而尙醇和,實有激而作。中間剛柔分段,首推尼父[14]能剛能柔,其下配以藺相如、游吉、曹劌,不倫不類,蓋舉是四人,指為寬猛相濟,即是中庸正軌。斥剛之失,則項羽、朱雲、陳咸、洩冶也,斥柔之失,則子家、宋義、李斯、徐偃、桑弘也,引用紛雜,然音節甚高,賦色甚古,說理之文,卻能以聲容動眾,亦云難矣。
琴南此文,見所著《柳文研究法》。
本篇“桑弘和而卻武兮”句,注家大抵將桑弘作桑弘羊看,獨陳鴻墀[15]《全唐文紀事》,引《吳子》“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16]為證,謂“桑”指承桑氏而言,“弘和”連讀,弘和卻武,猶言修德廢武。吳子者吳起也,書凡六篇,鴻墀此證,似較諸家為長,惟按《義門讀書記》,早據《困學紀聞》訂正此誤矣。何云:“按《困學紀聞》:《吳子》曰: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桑’謂承桑氏也,一本改‘桑’為‘乘’,誤。”[17]鴻墀當本此,獨鴻墀編《全唐文》時,《讀書記》已否出版,待考。至王伯厚書,人多以習見忽略,鴻墀殆不足責。
雲嶽嶽而專彊兮,果黜志而乖圖:光聰諧[18]云:
“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移嶽嶽稱朱雲,與本事不合,此法一開,宋人多踵為之,蘇、黃尤甚。[19]
移形容甲之事入乙,此記悟錯亂者之所為,似無人欲開此法,蘇、黃固皆落落善忘人也。《有不為齋隨筆》[20],亦甚為有用之雜記短書,吾識光君裔孫農聞[21]。
右戴帥初文:“得君之淺,未覩著立何如”,“著”與“宁”通,“著立”猶言“宁立”。《曲禮》[22]:“天子當宁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宁立指天子,包括容止一切而言。帥初意謂:子厚得君淺,可能天子之儀容,亦未見過,故云爾也。“著”當作“宁”,都指門屏之間,蓋“門內屏外,人君視朝所著立處”,〔《〈禮記〉注》原文如此。〕故字作“宁”也。《詩》[23]箋:“待我於著,謂從君子而出至於著,君子揖之”,所解相同。以此“宁”字命意,漸由天子下移,“當宁”遂作一般臣鄰解。
瓶賦
一
子厚《瓶賦》云:
昔有智人,善學鴟夷。鴟夷蒙鴻[24],〔二字並上聲,廣大貌。〕罍罃〔音鶯,缶也。〕相追[25],諂誘吉士[26],喜悅依隨。開喙[27]倒腹,斟酌更持[28],味不苦口,昏至莫知。頹然縱傲,與亂為期[29],〔孫月峰[30]云:此“亂”字,本《論語》[31]:惟酒無量,不及亂。〕視白成黑,顛倒妍媸[32]。己雖自售,人或以危,敗眾亡國,流連不歸,誰主斯罪?鴟夷之為。不如為瓶,居井之眉[33],鉤深挹潔[34],淡泊自師。和齊五味,寧除渴飢?〔和,去聲,謂相和五味俱齊,何止解渴救饑也?〕不甘不壞,久而莫遺。清白可鑒,終不媚私,利澤廣大,孰能去之?綆絶[35]身破,何足怨咨?功成事遂,復於土泥。歸根反初,無慮無思,何必巧曲,徼覬[36]一時?子無我愚,我智如斯。
蘇子瞻書此賦後曰:
漢黃門郎揚雄作《酒箴》,以諷諫成帝,其文為酒客難法度士,譬之於物曰:子猶瓶矣,觀瓶之居,居井之眉。處高臨深,動常近危,酒醪[37]不入口,藏[38]水滿懷。不得左右,牽於纆徽,〔井索也。〕一旦叀〔上狷反,懸也。〕礙,為瓽〔井以甎為甃者也。〕所轠[39]。〔音雷,擊也。〕身提〔擲入也。〕黃泉,骨肉為泥,自用如此,不如鴟夷。鴟夷滑稽[40],腹大如壺,盡日盛酒,人復借酤。常為國器[41],託於屬車[42],出入兩宮,經營公家[43],繇是言之,酒何過乎?〔見《前漢·陳遵傳》。〕或曰:柳子厚《瓶賦》,拾《酒箴》而作,非也。子雲本以諷諫,設問以見意耳,當復有答酒客語,而陳孟公[44]不取,故史略之,子厚蓋補亡耳。然子雲論屈原、伍子胥、晁錯之流,皆以不智譏之,而子厚以瓶為智,幾於信道知命者,子雲不及也,子雲臨憂患,顛倒失據,當有媿於斯文也耶?[45]
揚子雲《酒箴》,有問無答,故東坡以子厚《瓶賦》為補亡,並錄《酒箴》之辭於篇中,晁無咎[46]復取子厚此賦於《變騷》,而系之以辭曰:
昔揚雄作《酒箴》,謂鴟夷盛酒,而瓶藏水,酒甘以喻小人,水淡以比君子,故鴟夷以親近託車而肥,瓶以疏遠居井而羸,此雄欲同塵於皆醉者之辭也。故宗元復正論以反之,以謂寧為瓶之潔以病己,無為鴟夷之旨以愚人,蓋更相明,亦猶雄為《反騷》[47],非反也,合也。
世綵堂本[48]加評云:
賦大意則謂:鴟夷雖巧曲不忤於物,而或以致敗眾亡國之患,未若為瓶師乎淡泊而不媚私暱,則非巧曲徼覬一時者之比,此公自喩云耳。
右語解賦未誤,而出於巧曲徼覬、敗眾亡國之廖瑩中,則大謬。
吳至父[49]云:
子雲《酒箴》,正言若反,斯為奇詭,此反其詞,乃適得子雲本恉。
意與晁補之說法全同。
篇末“綆絶身破,何足怨咨?功成事遂,復於土泥”等語,此子厚明明為永貞之變作一解釋,亦惟子厚正直忠悴[50],口吐此辭,當之無慚。
二
汪瑔《旅譚》卷四,有《評揚雄〈酒箴〉》一則:
嘗謂揚子雲之文,惟《酒箴》最善,蓋出於一時以文為戲,無復平日摹擬規仿之習,故能妙造自然。余懷此久矣,未嘗敢以語人。後見宋人周氏小隱[51]《竹坡詩話》云:揚子雲好著書,後之議者紛然,惟陳去非[52]一詩,有譏有評,而不出四十字。“揚雄平生書,肝腎間雕鐫,晚於玄有得,始悔賦甘泉。使雄早大悟,亦何事於玄?賴有一言善,《酒箴》眞可傳”。乃知古人有先我言之者矣。
斯評也,吾移之子厚《瓶賦》,亦如是云。子厚學騷諸文,大抵厚重健王,字斟句酌,而《瓶賦》則隨意所之,吐辭成文。瓶以喩己,則鴟夷似有慨乎退之,讀者仁智不同,所見容有出入,吾何敢以己意強加於人?
永貞旣敗,八司馬齊貶,而退之之恨柳、劉也滋甚,君子讀到“敗眾亡國,流連不歸”之句,而試將退之《永貞行》諸作,比量齊觀,將不禁太息孔子“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之說[53],律於人而竟不然。
牛賦
一
《牛賦》,人謂子厚謫永州後有所感憤而作,牛蓋自喻,此頗近是。釗意與謂子厚自喻,毋寧謂牛喩叔文之更為貼切,以“人不慚愧,利滿天下”,子厚不肯為己誇張到此;又“皮角見用,肩凥莫保”,子厚雖見羈囚,究亦不達此一絶境也。子厚為文,善於持喩,然其妙處,在分寸不溢,一出口即如人意之所欲言,凡吾謂此賦為叔文寫照以此。
蔣之翹謂伾、文擅政,久已以子厚為羸驢,此直荒謬絶倫。廖瑩中謂子厚以牛自喩,不過失於分刌[54]之差,而蔣之信口亂道,幾於黑白易形,安禁噴飯?試從“善識門戶,終身不惕”八字著想,如蔣等者,行道時,幾何不往城南而望城北?
不如羸驢,服逐駑馬:釗案:謂不若服逐之羸驢與駑馬也,羸驢、駑馬,是平列字,為調配句法,致成橢形。
聞者驚辟:“辟,避也,《史記》:項羽叱楊喜,人馬俱驚,辟易數里,注:言開張易舊處也”[55],廖、蔣皆如此注。
二
蘇子瞻嘗錄此賦,遺瓊州僧道贇,並書其後:
書柳子厚《牛賦》後[56](蘇軾)
嶺外俗皆恬殺牛,而海南為甚。客自高州[57]載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風不順,飢渴相倚以死者無數,牛登舟皆鳴。旣至海南,耕者與屠者常相半。病不飲藥,但殺牛以禱,地產沈水香[58],香必以牛易之,黎人得牛,皆以祭鬼無脫者。中國人以沈水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燒牛肉也,何福之能得?哀哉!
子瞻別有《書〈黃牛廟〉詩後》[59]一文,《黃牛廟》詩[60]者,歐陽永叔[61]為夷陵令日之所作也,子瞻文中,頗以永叔號牛神淫祀為不然[62],作者感於牛也情之深厚如此。
又子瞻《書〈牛賦〉後》,可與司馬君實[63]之《寃牛問》幷讀,以柳文說盡王叔文之一面,而司馬文殊足影射王叔文之另一面也。
寃牛問(司馬光)
華州村往歲有耕田者,日晡疲甚,乃枕犁而臥,乳虎翳林間,怒髭搖尾,張勢作威,欲啖而食之。屢前,牛輒以身立其人之體上,左右以角拉虎甚力,虎不得食,垂涎至地而去,其人則熟寢,未之知也。虎行已遠,牛具離其體,人則覺而惡之,意以為妖。因杖牛,牛不能言而犇,輒自逐之,盡怒而得,愈見怪焉,歸而殺之,解其體、食其肉而不悔。夫牛有功而見殺,盡力於不見知之地,死而不能以自明,向使其人早覺,而悟虎之害己,則牛知免而獲德矣,惟牛出身捍虎於其人未覺之前,此所以功立而身斃也。
世論謂亡唐者,為權閹、強藩二毒,終唐之世,計劃二毒並銷,以期中興者,惟王叔文一人,叔文死,而唐之亡可計日而知其所矣,〔憶清之王西莊[64],即持此論[65]。〕唐之李淳,〔即憲宗。〕乃合王叔文與有唐三百年國運,一刀斬斷之大劊子手也。寃哉!時俱文珍若劉闢輩,皆乳虎也,叔文左右拉之甚力,而李淳漠然無知,反惟叔文是讎,至“解其體、食其肉而不悔”,寃哉寃哉!君實為文,可律之岳飛與曲端[66]而並似,但岳、曲皆後於君實,無從預為之兆,於是君實意牒何人,今雖無法揣知,而以遙繩李唐第一功臣如叔文,顧唐之人事先無一能微覺焉者,不期惟妙惟肖也,輒迻錄以媵柳作而倂昭炯戒[67]如右。
解祟賦
“解祟”二字,本揚雄《太玄》,雄草《玄》以準《易》,《易》有卦而《玄》有首,《易》六十四卦,《玄》則八十一首,卦有爻而首有贊,《易》爻六而《玄》贊九,又爻有象而贊有測,象與爻,測與贊,均相屬,其數同。今子厚以《玄》為筮,遇干之八,干為八十一首之第八,準《易》之《升卦》,八者贊在次八,《易》爻止於六,無九八或六八也。贊曰:“赤舌燒城,吐水於瓶”,陳本禮闡之曰:
赤舌燒城,猶眾口爍金之意,小人駕辭誣害君子,其舌赤若火,勢欲燒城。燒城者假像也,君子信理,不受其詐;吐水於瓶,亦假像也,彼以假火燒城,此亦以假水厭勝之也。
陳本禮,清嘉慶間人,儀徵籍,號素村,著有《〈太玄〉闡秘》,自許甚高。〔書刊於劉世珩《聚學軒叢書》[68]。〕其測曰:“赤舌吐水,君子以解祟也”,此即子厚賦名之所自出。本禮闡之云:
祟,怪異也,赤舌之辭,無端造謊誣衊正人,此所謂祟也,君子惟以不解解之,則祟自滅矣。
依此解釋,於子厚賦情正愜。
賦一韻到底,與《囚山賦》同。第一大段,至“愈騰沸而骹䶗”止,寫赫炎薰熇之態,有疑為誕者。或云:柳州不作誕語,只是字字著題。
上殫飛而莫遁,旁窮走而逾加:飛指飛禽,走指走獸。
倒扶桑落棠膠轕而相叉:落棠,《淮南子》:“鉗且大丙之御,朝發扶桑,日入落棠”[69],注:山名。“膠轕”或作“膠葛”,“轕”亦或作“輵”。《史記·司馬相如傳》:“雜遝膠葛以方馳”,《漢書》“葛”作“輵”,師古曰:轇輵,猶交加也。
夫何長喙之紛拏:紛拏,雜亂也,韓退之詩亦用之:“當春天地爭春華,洛陽園苑尤紛拏。”[70]
徒遑遑乎狂奔而西傃:西傃,傃,向也,字或作“素”與“愫”,皆非。言西傃,以奔每向西,猶敗每向北,恆語如是。然亦有言南傃者,謝莊《舞馬賦》[71]:“辭水穴而南傃,去輪臺而東曁”;至後來蘇子瞻《放鶴亭記》:“暮則傃東山而歸”,則又言東傃矣。
賦辭寫舌火之熾盛,不廑燒城而已,並毁天地而有餘。〔賦中“堪輿”,是指天地而言。〕忽而往搜《太玄》之奧,吐水於瓶,燎原浸息,是猶置杯水於坳堂之上,而使北溟之鯤,游泳於其中。此經為齊物之謬論,緯以唯心之極思,夫自來接近唯物如子厚一流學者,實不應挾筆亂道乃爾,吾因疑《解祟賦》未必親子厚作。何況揚子雲除辭賦外,其品質若思致,都與子厚無接近處,子厚亦似故避其名而不提,今乃題標《太玄》,列舉贊測,抑何與其平日之為人、之為文,太相逕庭也耶?姑誌此疑,以待考實。
查愼行《得樹樓雜鈔》云:
揚子《太玄》占《易》,見于《柳州集》,其《〈解祟賦〉序》云云。按《〈太玄經〉注》:兌為口舌,八為木,木生火,火中之舌故赤,赤舌所敗,若火燒城。金生水,故吐水也,水滅于火,雖有燒城之言,以水拒之,災無由至矣。
愼行名重於本禮,五行生剋之理,本禮亦未及,故補查說於此。愼行字夏重,一字初白,康熙時舉人特賜進士,官編修,詩名亞於王漁洋[72],而質乃勝之。
懲咎賦
趙甌北[73]於《新唐書》好用韓、柳文,有《劄記》[74]如下:
歐、宋二公[75],皆尙韓、柳古文,故景文於《唐書·列傳》,凡韓、柳文可入史者,必採摭不遺。《張巡傳》則用韓愈文[76],《段秀實傳》則用柳宗元《書逸事狀》[77],《吳元濟傳》則用韓愈《平淮西碑》,《張籍傳》又載愈《答籍》[78]一書,《孔戣傳》又載愈《請勿聽致仕》[79]一疏,而於《宗元傳》載其遺蕭俛一書[80],許孟容一書[81],《貞符》一篇,《自儆賦》一篇,可見其於韓、柳二公有癖嗜也。
子京平視韓、柳,傳中所採各文,殆無軒輊輕重之意,而卻有分別護惜之心。如韓文不採《三上宰相》[82],及《上京兆尹李實》[83]各書,似旨在為退之留存士大夫面目。平淮西之用韓《碑》,乃以退之為行軍司馬預其事故,然其文劍拔弩張,暴戾恣睢之氣,持較子厚《平淮夷雅》,實顯有精粗文野之分。且子厚獻《雅》兩章,上章《皇武》美裴度,下章《方城》美李愬,分配停勻,當時若用柳文,將不至激起愬妻泣訴不平、磨碑斵文之事,此可由想像得知。夫李商隱《韓碑》一詩,語涉俳優,諂同妾婦,末云“封禪玉檢明堂基”,尤為謬妄無識。世所稱蘇軾《臨江驛》小詩:“淮西功業冠吾唐”云云,此詩別有本事,借題發揮,若指作蘇頌韓文,可云笨伯。[84]試問有何人發思古之幽情,漫將二百年前之事,無故題詩驛壁者乎?又退之《元和聖德頌》,自來與《平淮西碑》,號稱雙璧者也,而其措詞凶悍,尤甚《平淮》。其紀誅劉闢之辭,蘇子由[85]為之太息曰:“此李斯頌秦所不忍言,而退之自謂無愧《風》、《雅》,何其陋也?”[86]〔詳見別條[87]。〕觀此,蘇氏伯仲對韓文之觀感可想。夫劉闢者,王叔文所欲殺之於京師者也,倘叔文之計得行,則了闢直一匹夫之力耳,何至使退之暴露唐家慘殺醜德,如此其甚乎?曲突徙薪,向無恩澤,言之可歎。至於《張籍傳》載愈《答籍》一書,翻不如《愈傳》載籍致書勸勿賭博之尤為扼要。《請勿聽孔戣致仕》一疏,毫無關朝政得失,景文好事,誤錄可嗤。
至《子厚傳》錄載致蕭、許兩書,《貞符》一篇,及《自儆賦》,可云斟酌盡善。兩書子厚自道隱曲,如見其人,可招致千載同情者之頌歎;《貞符》一篇,明闢封禪,可表子厚政治主旨;《自儆賦》者,即《懲咎賦》也,此賦步武《騷經》,聲情激越,令人百讀不厭。或謂此訟寃,非懲咎[88],說亦有理。
懲咎愆以本始兮[89],孰非余心之所求?處卑污以閔世兮,固前志之為尤[90]。〔本篇“前志”字兩用,意各不同。〕始余學而觀古兮,怪今昔之異謀,惟聰明為可考兮,追駿步而遐遊。潔誠之旣信直兮[91],仁友藹而萃之[92],日施陳以繫縻兮[93],邀堯舜與之為師。上睢盱[94]而混茫兮,下駁詭而懷私[95],旁羅列以交貫兮,求大中之所宜。[96]曰道有象兮,而無其形,推變乘時兮,與志相迎,不及則殆兮,過則失貞,謹守而中兮,與時偕行。萬類芸芸兮,率由以寧,剛柔弛張兮,出入綸經,登能抑枉兮,白黑濁清[97],蹈乎大方兮,物莫能嬰。〔嬰,加也,蔣之翹云:此段格法,全學《遠遊》[98]“道可受兮,而不可傳”數語。〕奉訏謨以植內兮[99],欣余志之有獲,再徵信乎策書兮,謂炯然而不惑,愚者果於自用兮,惟懼夫誠之不一。不顧慮以周圖兮,專茲道以為服,讒妬搆而不戒兮,猶斷斷於所執。〔“斷斷”吳校“齗齗”。〕[100]哀吾黨之不淑兮,遭任遇之卒迫,勢危疑而多詐兮,逢天地之否隔。欲圖退而保己兮,悼乖期乎曩昔,欲操術以致忠兮,眾呀然而互嚇。進與退吾無歸兮,甘脂潤乎鼎鑊[101],〔音穫,藥韻。〕幸皇鑒之明宥兮,纍〔力追切。〕郡印而南適,惟罪大而寵厚兮,宜夫重仍乎禍謫。旣明懼乎天討兮,又幽慄乎鬼責[102],惶惶乎夜寤而晝駭兮,類麏䴥[103]之不息。凌洞庭之洋洋兮,泝湘流之沄沄[104],飄風擊以揚波兮,舟摧抑而迴邅。〔楚人名轉為邅。〕日霾曀以昧幽兮[105],黝雲涌而上屯[106],暮屑窣〔孫入聲,月韻。〕以淫雨兮,聽嗷嗷之哀猿。眾鳥萃而啾號兮,沸洲渚以連山,漂遙〔同搖。〕逐其詎止兮,逝莫屬余之形魂。攢〔徂完切,寒韻。〕巒奔以紆委兮,束洶湧之崩湍,畔〔畔,取背反意,謂欲進反退也。〕尺進而尋退[107]兮,盪洄汩乎淪漣[108],際窮冬而止居兮,羈纍[109]棼以縈纏。哀吾生之孔艱兮,循《凱風》之悲詩,〔孫月峰云:漢人宗《齊》、《魯詩》,於母每用《凱風》事,唐時《毛詩》盛行,則《凱風》不宜用,子厚蓋相承誤。〕罪通天而降酷兮,不亟〔音棘,急也,一本作“殛”。〕死而生為,逾再歲之寒暑兮,猶貿貿而自持[110]。將沈淵而殞命兮[111],詎蔽罪以塞禍[112],惟滅身而無後兮,顧前志猶未可。進路呀以劃絶兮,退伏匿又不果,為孤囚以終世兮,長拘攣而轗軻[113]。曩余志之脩謇[114]兮,〔謇同蹇,銑韻。《楚辭》: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又云:吾令謇修以為理。注:好修謇謇,夸異之節,又謇吾法夫前修兮。〕今何為此戾也?夫豈貪食而盜名兮,不混同於世也?將顯身以直遂兮,眾之所宜蔽也,不擇言以危肆兮,固羣禍之際也。御長轅之無橈〔撓,作“橈”,非。〕兮,行九折之峩峩[115],卻驚棹以橫江兮,泝凌天之騰波。幸余死之已緩兮,完形軀之旣多,苟餘〔一作“余”。〕齒之有懲兮,蹈前烈而不頗[116]。死蠻夷固吾所兮,雖顯寵其焉加,配大中〔“大中”字再見。〕以為偶兮,諒天命之謂何[117]。
賦凡九韻,一韻為一段,凡九段。第一段言:自昔考古有得,處卑汚可容閔世,如魚鹽[118]、版築[119]之類,何必今不如古?第二段言:多結仁信之士為友,上邀堯、舜為師,時局渾沌,雖不甚佳,求以大中行之,應叶所宜。第三段全仿《楚辭·遠遊》,氣格高古,充分發揮求大中所宜,己能自信之理。第四大段為此賦核心,訴述倐進倐敗之經程,愚者果於自用,惟懼誠之不一,有天下事無不可為之概。下云:不顧慮以周圖,專茲道以為服,韓退之誌子厚墓,謂少年不自貴重顧藉,功業可立就,意本此。“任遇卒迫”,“天地否隔”等語,指叔文驟起,閹寺利用順宗多病,釀為政變而言。第五段實寫南竄情況。第六段指丁母憂,蓋子厚之母盧氏,元和元年歿於永州。第七段傷己無子。第八段洄溯前事,通計一番。第九段作結,歎息之餘,仍回到大中為偶,自信其志。此賦殆作於元和二年,自怨自艾,不違信守,騷心不遠,允為嗣響[120]。
晁補之[121]取此賦於《續〈楚辭〉》,為之序曰:
宗元竄斥,崎嶇蠻瘴間,堙厄感鬱,一寓於文,為離騷數十篇。懲咎者,悔志也,其言曰:苟餘齒之有懲兮,蹈前烈而不頗。後之君子,欲成人之美者,讀而悲之。
宋子京云:“柳州為文,或取前人陳語用之,不及韓卓然不丐於古,而一出諸己”,此所謂取前人陳語用之者,凡明引古書,大約不在此列。如柳《送韋七秀才下第序》稱:“《穀梁子》曰:心志旣通,而名譽不聞,友之過也”,如指此種為用陳語,則韓之《上宰相書》[122],先引《詩·菁菁者莪》各章,繼引《孟子》“君子有三樂”[123],終引《洪範》“凡厥庶民”一大段,較柳尤繁且雜。此退之之顯文露章,不應為子京所不見,吾因推定子京所指前人陳語為非此種,職是之故。然則除此之外,退之文中,別無前人陳語羼雜也乎?吾見黃山谷[124]《與王觀復[125]書》:“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自作此語耳。”來處者何,即前人陳語也,果爾,山谷與子京同論一事,所持意見顯有矛盾。如實言之,以單詞碎義,及文章形式論,韓、柳所掇拾於古者,大體無不相同。如柳《與韋中立書》,本之《書》、《詩》、《禮》、《春秋》,參之《穀梁》、《孟》、《荀》、《離騷》、《太史》,固昌言而不諱,而韓為諸生作《進學解》,亦未始外於《周誥》、《殷盤》、《春秋》、《左氏》、《易》、《詩》、《莊》、《騷》、《太史》、子雲、相如,而別有閎中肆外[126]之資,是二家所沾丐於陳言,殆不啻二五之與十也。即如《懲咎賦》倣《遠遊》,而《進學解》不脫《客難》[127]、《解嘲》[128],亦作如是觀。子京所以如是云云,無非為退之自詭詞必己出,及惟陳言之務去所蔽。
日施陳以繫縻兮:蔣注:“《說文》:縻,牛也,繫縻,猶羈縻不絶之義。”子厚用“縻”字,亦與“羈”為對文,如《晉問》:“收斂功教,掉手飛縻,指毛命物,百步就羈”,言練馬也。“繫縻”則作動詞連用,蘇軾為人作賀啓,亦如是用之:“君臣之恩,繫縻之於前,妻子之計,推荷之於後。”釗案:吾曾觀馬廠為羣馬打烙印,覺子厚“飛縻”、“就羈”等四語,寫得惟妙惟肖,不謂千餘年前,文人賦物之工,神妙竟有逾今日之電影。
猶斷斷於所執:斷斷,吳摯父校改“齗齗”。胡鳴玉[129]曰:“齗音銀,《史·魯世家》:余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齗齗如也。師古曰:齗齗,分辨之意,俗譌作‘斷斷如’也,習用不知,已非一日。雖‘斷斷’字有出,而增一‘如’字,實為‘齗齗如’也形譌。”說見《訂譌雜錄》。今“斷斷”下並無“如”字,齗齗、斷斷,兩解均通,胡、吳相遇,可能仍有爭執。
遭任遇之卒迫:釗案:“遭任”字疑誤倒。《北史·薛綜傳論》:“擬致徐陳,慚後生之可畏,論其任遇,實當時之良選也。”又《舊唐書·高士廉傳》:“士廉旣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輒焚藳,人莫知之。”又《許敬宗傳論》:“太宗任遇相殊者,良以高陽才優而行薄故也。”“任遇”字雖有所本,然不如“遭遇”字之為習見,而益形自然。蓋“遭遇”字初見於《易·井卦疏》,旋《漢書·楊惲傳》:“遭遇時變,以獲爵位”,《後漢書·馮異傳》:“臣以遭遇,託身聖明”,又《班固傳》:“非惟主人之好學,蓋乃遭遇乎斯時也。”“遭遇”較“任遇”遠為早出,而又至今為常語。或疑字之顛倒,未始無理。卒音猝,“卒迫”或作“迫卒”,義同。《漢書·劉向傳》:“營起邑居,期日迫卒。”
纍郡印而南適:此謂永貞元年九月,初貶邵州刺史。《漢書·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晉問》:“大者印纍,小者珠剖”,刺史之印,當不止一顆,故曰纍。
宜夫重仍乎禍謫:此謂是年十一月,再貶為永州司馬,故曰重仍。重、仍駢字,“仍”亦“重”也,《漢書·成帝紀》:“迺者日蝕星隕,謫見於天,大異重仍。”子厚好將“仍”字於文中推廣用之,如《祭崔簡文》:“痛毒荐仍,振古所無。”
暮屑窣以淫雨兮:屑窣,行貌,當與“窸窣”同,韓駒[130]詩:“落葉屑窣鳴風廊。”[131]又“勃屑”或“勃窣”,皆訓婆娑,因而去“勃”留“屑”、“窣”,亦與同義。
羈纍棼以縈纏:揚雄《反〈離騷〉》:“因江潭而記兮,敬弔楚之湘纍”,注:“諸不以罪死曰纍”,此子厚藉以自況,故曰羈纍。
閔生賦
或謂韓退之文兼眾體,故敘《樊紹述[132]集》,則文如樊,敘柳子厚,則文如柳,〔按此乃歸震川[133]敘《陳文燭[134]集》語。〕於是佞韓者,每不許《柳集》所有篇幅,《韓集》偶或不備。無奈柳兼眾體是眞,韓兼眾體是佞,以騷賦而論,韓乃天然缺陷,無法與柳爭一日短長,而論者必取韓之《復志》、《閔己[135]》兩賦,與柳之《懲咎》、《閔生》相抗。諺云:“物只怕比”,此一比也,韓、柳優劣,眞不待煩言而解。
賦云:“肆余目於湘流”,文為在永州作無疑,或審為元和五、六年賦,不中不遠。
晁無咎曰:
子厚雅善蕭思謙,在江嶺間貽書言情,謂宗元與罪人交十年,官以是進,然居治平,終身為頑人之類,猶有少恥,未能盡忘。此蓋以叔文輩為罪人、頑人,一若己恥辱當云爾者然,悔厲極矣。其曰“閔吾生之險阨兮,紛喪志以逢尤”,蓋自以生之不幸喪志而為此云。
無咎以罪人屬之叔文,誠不誤,至謂頑人並指叔文,則大謬,至云悔厲極矣,悔厲亦當分別言之。蓋子厚被譴以來,對叔文從無一矢加遺,此子厚與夢得大大不同處,所有怨誹,都集中於自責一義,凡同道之友,一無所傷,頑人止於繩己,何得謂是追譴叔文乎?此點自宋之歐、王[136]諸家,以至晚清李愛伯[137]輩,都能看到,無咎漫不加察,毋乃太奇?
紛喪志以逢尤:“逢尤”本《騷》:“紛逢尤以離憂”[138],離讀去聲,猶言罹也。
氣沈鬱以杳眇兮,涕浪浪而常流:“杳眇”本《上林賦》[139]:“俯杳眇而無見,仰攀橑而捫天”,劉良[140]注:杳眇,深邃也。又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141]:“窅眇寂寥”,張銑注:窅眇,深遠也,“杳”與“窅”通。“浪浪”本《騷》:“㩜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
幽默以待盡:“幽默”本《九章》:“眴兮杳杳,孔靜幽默”[142];又《神女賦》:“旣澹泊於幽默,揚覺寐而中驚。”[143]
玄虬蹶泥兮:虬,龍無角者,“蹶泥”本《莊子》:“蹶泥則沒足滅跗。”[144]
質魁壘而無所隱:“魁壘”本《前漢·鮑宣傳》:“朝廷亡有耆艾魁壘之士”,服虔[145]注:魁壘,壯貌。
瞻故邦之殷轔:“殷轔”本《甘泉賦》[146]:“振殷轔而軍裝”,注:殷轔,言盛多也,殷,於謹切,轔,栗忍切,此叶平。
顧余質愚而齒減兮,宜觸禍以阽身:此跟上文《孟軻》“四十”[147]而言,“齒減”即謂不足四十。子厚元和七年,始達四十,因推定本篇在元和五、六年作。“阽身”本《楚辭》: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阽音鹽。
噫禹績之勤備兮,曾莫理夫茲川,殷周之廓大兮,南不盡夫衡山:茲川謂湘江,湘水不見於《禹貢》,故子厚斷云“莫理夫茲川”。南不盡衡山,北不盡恆山,本《禮·王制》。
短狐伺景於深淵:“景”即“影”字。《博物志》[148]:江南山有射工蟲,長一、二寸,口中有弩形,射人影,不治則殺人,短狐伺景指此。“狐”字一作“弧”。
弭日夜之拳攣:“拳攣”古無所本,惟石介詩:“二人[149]堂堂負英氣,胸中拳攣蟠蛟螭。”[150]又方鳳[151]《游金華三洞詩》:“遡流束炬照徒步,肩背擦石行拳攣”,攣,呂員切。釗案:“拳攣”即“卷臠”之易形,子厚《乞巧文》:“突梯卷臠,為世所賢”,臠,力兗切。拳攣、卷臠,義同音異,兩者皆子厚隨意使用。
夢歸賦
一
子厚頓滯永州過久,迫切思歸,因而成夢,晁補之評之曰:
子厚旣貶,悔其年少氣銳,不識幾微,久幽不還,故作《夢歸賦》。初言覽故鄉喬木而悲,中言仲尼欲居九夷,老子適戎以自釋,末云首丘鳴號,示終不忘其舊,當世憐之,然眾畏其才高,竟廢不起。
補之之言,亦隨俗而云然也,謂為當世所憐,識者哂之。蓋子厚行文,從來不著憐字。夫自怨自艾,以至憤世嫉俗,誠往往無處不說到,惟君子不受人憐,亦決不自憐,設或想到憐字,則是子厚憐他人,憐見仇者,憐當世宵小,而決不許人憐己,更說不上自憐。此讀《宥蝮蛇文》,可以窺見大意,補之哲士也,胡乃見不到此?
循舊鄉而顧懷:《法言》:上帝還資,后土顧懷[152]。又《反騷》[153]:覽四荒而顧懷兮,奚必云女有高丘?子厚《弔屈原文》:願荒忽之顧懷兮,冀陳詞而有聞。
息愔翳而愈微:愔,翳淫切,安和貌。此言入夢之初,氣息安和而隱微。
若有鉥余以往路兮:鉥音述,導也。
靈幽漠以瀄汩兮:瀄汩,水流貌。
紛若喜而佁儗兮:佁,勑吏切,儗音擬。司馬相如《大人賦》:沛艾赳螑,仡以佁儗,注:佁儗,不前也。《長笛賦》[154]:佁儗寬容,劉良注:佁儗,閑緩貌。本文從前解,發音頗與“遲疑”相近。
俄滉瀁之無依,……顥醇白之霏霏:兩“之”字皆作接續詞用,猶言“與”也。《書·立政》:“其勿誤於庶獄,惟有司之牧夫”,謂有司與牧夫也,參看王引之《經傳釋詞》。
施岳瀆以定位兮,㸦參差之白黑:之,與也,亦作接續詞用,解同前條,謂岳瀆之位置參差不齊,與白黑異色,相互而錯雜也。㸦,即“互”字。釗按:《楚辭·悲回風》:“登石巒以遠望兮,路眇眇之默默”,“之”猶言“與”,《楚辭》中“之”字如此用者絶夥。
胡為故國之為慕? “胡為”之“為”當作“惟”,本篇第二句:“余惟夢之為歸”,可證。此類文句,其基礎形式,為“惟故國是慕”,或“惟夢是歸”,因須參加一“為”字以調節文氣,故改代名詞“是”作“之”,參看《平淮夷雅》“惟義之宅”簽。
首丘之仁類兮:《禮》:狐死正丘首,仁也。[155]
或評曰:“子厚此時,直欲隨寓而安,勿詹詹[156]故土之為慕,進一解矣,余每讀之,未嘗不掩卷三歎。”此評有所見,不知誰作[157]。吾少時過錄於書眉上,因存之。
祝堯《古賦辨體》[158]辨此賦曰:
《夢歸賦》,賦也,中含諷與怨意,其有得於變風之餘者。中間意思,全是就騷體中脫出。
其曰“《夢歸賦》,賦也”者,謂此賦直為夢歸而賦,有別於比與興,果爾,則子厚不過一文場中泛泛賦手而已,何足當晁補之變騷之目?祝堯,上饒人,元延祐進士,所學甚博,惟其博也,不得不從辨體中讀柳賦,然此究何足以知柳賦哉?或評“隨寓而安”四字,吾謂斯人讀書有得。子厚《與蕭俛書》:“居蠻夷中久,慣習炎毒,昏眊重膇,意以為常。”又曰:“自料居此尙復幾何?豈可更不知止,言說長短,重為一世非笑?”又曰:“用是更樂瘖默,思與木石為徒,不復致意。”必須了解此類語言,方許其讀《夢歸賦》。本篇“苟遠適之若茲兮,胡惟故國之為慕”?兩語恰是關目。
二
再檢閱《夢歸賦》一過,標錄虛字用法如下:
凡兩種狀態平列,或先後持續,中參“以”字,以,猶“與”也。
二者“以”皆作“與”字用,如“浮雲縱以直度兮”,“縱”與“直度”之間,有先後持續程序;又如“山嵎嵎以嵓立兮”,嵎嵎、嵓立,是兩種峙立態勢,同時存在。
其他兩詞相次,上一詞作器用看,因而收得下一詞之效率者,是為“以”字本義,猶言“將以”,或“用以”。如:
風纚纚以經耳兮:
洞然于以瀰漫兮:
橫衝飇以盪擊兮:
涕汪浪以隕軾:
鐘鼓喤以戒旦兮:
皆是。惟“洞然于以瀰漫兮”,“于”是偶爾滲用,與無“于”字者同解。
“之”字有時亦作“與”字用,如:
俄滉瀁之無依:
顥醇白之霏霏:
㸦參差之白黑:
類曛黃之黭漠兮:
此類“之”字,皆作“與”字看,“之”字上下兩詞,大抵駢立而同一趨向,縱或駢字與疊字羼雜用之,如“顥醇白之霏霏”,義仍無變。
往者遜清末造,有蘇州藍君,[159]在《新民叢報》[160]上著論反革命,有“惟汗牛之充棟”一類句子,太炎在《民報》駁之[161],斥為字義不通,梁派報人,無敢迴護。實則“之”字如此用法,《楚辭》最夥,子厚亦踵襲騷賦為之,太炎當時故是英雄欺人。
囚山賦
將《永州八記》與《囚山賦》對讀,同一地也,而所處者感情之向背,如此其風馬牛不相及,可見人心為一相斫場,矛盾息息向外轟發,誠有使人類之理想難於了解者,嘻!亦奇已。
此文元和九年在永州作,從永貞元年起算,至此恰十年,依當時之政局看來,作者大有入山林而不返之勢。晁補之錄此賦於《變騷》[162],而為之語曰:
語云:仁者樂山[163],自昔達人,有以朝市為樊籠者矣,未聞以山林為樊籠者。宗元謫南海久,厭山林不可得而出,懷朝市不可得而復,丘壑草木之可愛者,皆陷穽也,故賦囚山。淮南小山之辭,亦言山中不可以久留,以謂賢人遠伏,非所宜爾[164],何至以幽獨為狴牢,不可一日居哉?然終其意近《招隱》,故錄之。
讀《八記》而樂山顯,〔仁者樂山,樂讀去聲,音傲。〕讀此賦而囚山成,補之謂其意近《招隱》,“招隱”上毋乃脫一“反”字?
賦一韻到底,稱意寫去,意盡而言止,可云愜心貴當[165]之作。
紛對迴合仰伏以離迾兮:一本無“對”字,是。“紛”為《離騷》語助詞,置於句首,不與連接之字相結成意。迾音列,遮也,離迾猶言“遮迾”,《後漢·輿服志》:張弓帶鞬,遮迾出入。
欣下頹以就順兮,曾不畝平而又高:欣,喜也,此言土地平陂不一,方喜地勢下傾,步趨就順,但平地不過一畝,而高地復臨。此描寫山田形勢,最為突出。
側耕危穫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勞:山田坡度高,不能平行施工,故曰側耕。以同一理由,收穫亦甚險。如屬果物,甚或驅遣馴猿,頸懸布袋,成羣往摘,故曰危穫。
積林麓以為叢棘兮:“積”一本作“攢”。
虎豹咆代狴牢之吠嗥兮:咆即咆哮,《詩》:“闞如虓虎”[166],“闞”不加“口”旁,字書亦未收“”字,子厚蓋隨意連寫成文耳。“狴牢”亦應作“蒲牢”,蓋狴犴狂犬,而蒲牢海獸,固是二物,子厚亦牽寫成之。杜甫《有事於南郊賦》:“耆艾涕而童子儛,叢棘坼而狴牢傾”,亦用作狴牢,皆指牢獄言,以牢獄皆用惡獸防護也。觀於上文:“積林麓以為叢棘兮”,並用到“叢棘”字,恐子厚行文,殆有取於杜公,叢棘亦為防囚越獄之用。
予胡井眢以管視兮:眸子枯陷曰眢,因而廢井亦曰眢井,《左》:“目於眢井而拯之”[167],此井眢管視,猶曰坐井觀天。
窮坎險其焉逃:《易》:習坎,重險也[168],《左》:外強內溫[169],《注》:坎險故強,坤順故溫。
匪兕吾為柙兮,匪豕吾為牢:此謂吾非兕也,而被人入諸柙,為,去聲讀。又或釋作:柙中非兕,以吾為代,為,平聲讀,亦通。吾為柙,猶言柙為吾,乃倒裝句,下一句類推。
聖日以理兮:“聖”一本作“世”,是。原文:世日以治,或世治,兩字都以避諱而改。
本卷最後一篇,題曰《愈膏肓疾賦》[170],吳至甫[171]曰:“此非柳文,他唐人為之耳。”釗案:吳說是,因將此文削去。
* * *
[1]競:強。《詩經·頌·執競》:“執競武王,無競維烈。”
[2]沈潛:秉性深沉潛伏。《尚書·洪範》:“沈潛而剛克,高明柔克。”
[3]讜:直言。
[4]行行:剛強負氣貌。《論語·先進》:“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5]躓踣:絆倒。比喻遭受挫折。
[6]亂:理。所以重理一賦之意。
[7]戴表元(1244—1310):字帥初,一字曾伯,自號剡源先生,慶元奉化人。宋咸淳七年(1271)進士。宋亡後隱居家鄉。元大德八年(1304),被薦為信州教授。再調婺州,因病辭歸。著有《剡源集》。
[8]“著立”解見後幅。——章士釗原注。
[9]悾悾:誠懇貌。《論語·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邢昺疏:“悾悾,愨也。謹愨之人宜信而乃不信。”
[10]《論語·公冶長》:“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11]衵服:內衣。
[12]即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詩。詩中有“恬死百憂盡,苟生萬慮滋。”句。
[13]賈長沙(前200—前168):賈誼。賈誼,漢文帝時曾官大中大夫。後因被權貴中傷,出為長沙王太傅。因稱賈長沙。作有《弔屈原賦》。柳宗元亦作有《弔屈原文》。
[14]尼父:孔子。
[15]陳鴻墀:生卒年不詳。字範川,別號抱簫山道人,浙江嘉善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曾官內閣中書。撰有《全唐文紀事》。
[16]出自《吳子·圖國》。
[17]見《義門讀書記》卷三十五《河東集上·佩韋賦》。
[18]光聰諧:字律原,一字立元,桐城人。師事姚鼐。清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官直隸布政使。曾主講淮南書院。著有《稼墨軒詩文集》、《外集》、《詩集》。
[19]新近出版之《柳宗元》卷五〇三頁引此條,將“移”字合“朱雲折其角”為一句,“移”字絶句,誤。——章士釗原注。清补注:蘇、黃,指蘇軾、黃庭堅。
[20]《有不為齋筆記》:光聰諧著,十卷。黃彭年刊。見劉聲木:《桐城文學撰述考》。黃山書社,1989年12月,第440頁。
[21]光農聞(?—1935):安徽桐城人。在民國時辦過報,善詩,有文名。曾在蔡鍔手下任職。於《易經》有研究。
[22]《曲禮》:《禮記·曲禮下》。
[23]《詩》:指《詩經·齊風·著》一詩。《著》曰:“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鄭玄箋:“待我於著,謂從君子而出至於著,君子揖之時也。”
[24]鴟夷蒙鴻:鴟夷,盛酒的皮囊。蒙鴻,廣大的樣子,此有神通廣大之意。
[25]罍罃相追:罍罃,都是古代的酒器。相追,與鴟夷相追隨。此指都是一路貨色。
[26]吉士:指有權勢的人。
[27]喙:瓶口。
[28]更持:輪流握住。更:交替輪流。持,握住。
[29]與亂為期:喝到狂亂為止。期,限度。
[30]孫月峰(1543—1613):孫鑛。孫鑛,字文融,號月峰,浙江餘姚人。萬曆二年(1674)進士。官南京兵部尚書。一生著作宏富,多達四十餘種,七百餘卷。曾評點《詩經》、《尚書》、《禮記》,三書被合刻為《孫月峰評經》。
[31]《論語》:指《論語·鄉黨》。中有“惟酒無量,不及亂。”一語。
[32]妍媸:妍,美麗;媸,醜陋。
[33]眉:邊側。顏師古注:“眉,井邊地,若人目上之有眉。”
[34]鉤深挹潔:從深井中打出清潔的水。挹,舀,把水打出來。
[35]綆絶:綆,井繩。絶,斷。
[36]徼覬:徼,同僥,僥倖。覬,貪圖。
[37]醪:汁滓混合的酒。
[38]藏:《漢書》原文為“臧”,古藏、臧通用。見《漢書》卷九十二《游俠傳·陳遵傳》,揚雄的《酒箴》最早出自這裡。
[39]“一旦”二句:叀礙,掛礙,指系瓶的繩子被掛住。叀,懸。瓽,井壁上的磚。轠,撞擊。
[40]滑稽: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圓形,能“轉注吐酒,終日不已”。此處比喻鴟夷的圓滑。
[41]國器:一國範圍中的器物,言其貴重。又常指主持國政的人才。
[42]屬車:帝王出行時的從車。
[43]“出入”二句:兩宮,指漢代皇帝和太后分別居住的未央宮、長樂宮,時稱西宮、東宮。經營,往來奔走。公家,王室,朝廷。
[44]陳孟公:陳遵。陳遵,字孟公,杜陵人。事蹟見《漢書》卷九十二《遊俠傳·陳遵傳》。
[45]蘇軾:《書柳文〈瓶賦〉後》,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六冊,第2543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
[46]晁無咎(1053—1110):晁補之。晁補之,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鉅野人,為“蘇門四學士”(另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元豐二年(1079)進士,曾官禮部郎中等。著有《續楚辭》、《變離騷》、《雞肋集》等。
[47]《反騷》:即揚雄的《反離騷》。
[48]世綵堂本:南宋度宗咸淳年間廖瑩中所刻的《河東先生集》。瑩中字群玉,號藥洲,福建邵武人,為賈似道門客。其刻印的《河東先生集》,刊印精美,歷代屢有翻刻,在柳集流傳中影響甚大。
[49]吳至父(1840—1903):吳汝綸。吳汝綸,字摯甫(亦作至父、摯父、至甫),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後期作家。同治四年(1865)進士,授內閣中書。曾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長期主講蓮池書院,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
[50]忠悴:當為“忠粹”。忠粹,猶忠純。悴,為憂傷、衰弱之意,與“忠”組詞,於義不合。
[51]周氏小隱(1082—1155):“小隱”應為“少隱”。即周紫芝。周紫芝,字少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人。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外郎,出知興國軍,後退隱廬山。著有《竹坡詩話》。
[52]陳去非(1090—1138):陳與義。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政和三年(1113)進士。曾在宋高宗時任中書舍人、吏部侍郎、禮部侍郎等職,紹興七年(1137)拜參知政事。
[53]孔子“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之說:見《論語·雍也》。
[54]分刌:劃分;分切。
[55]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56]見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五冊,第2058頁。此處所引,與原文有差異。
[57]高州: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作“高化”。
[58]沈水香:也作沉水香,即沉香。
[59]《書〈黃牛廟〉詩後》:即蘇軾的《書歐陽公〈黃牛廟〉詩後》,見張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六十八。
[60]《黃牛廟》詩:即歐陽修的《黃牛峽祠》詩,見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一。中華書局,2001年版。此詩景祐四年(1037),即歐陽修貶峽州夷陵令第二年作。《黃牛峽祠》,一本無“峽”字。《黃牛峽祠》其首曰:“大川雖有神,淫祀亦其俗。石馬繫祠門,山鴉噪叢木。”
[61]歐陽永叔(1007—1072):歐陽修。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歐陽修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貶峽州夷陵令。
[62]頗以永叔號牛神淫祀為不然:蘇軾《書歐陽公〈黃牛廟〉詩後》曰:“宜都令朱君嗣先見過,因語峽中山水,偶及之。朱君請書其事與詩:‘當刻石於廟,使人知進退出處,皆非人力。如石馬一耳,何與公事,而亦前定,況其大者。公既為神所禮,而猶謂之淫祀,以見其直氣不阿如此。’感其言有味,故為錄之。”從蘇軾《書歐陽公〈黃牛廟〉詩後》字裏行間的語義來看,蘇軾似乎並未“頗以永叔號牛神淫祀為不然”。
[63]司馬君實(1019—1086):司馬光。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夫,晚年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曾拜尚書左僕射。卒贈溫國公,諡文正。
[64]王西莊(1722—1797):王鳴盛。王鳴盛,字鳳喈,一字禮堂,別字西莊,晚號西沚居士。江蘇嘉定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光祿寺卿。撰《十七史商榷》百卷。
[65]即持此論: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七十四《〈順宗紀〉所書善政》中說:“吾不知叔文之死,竟有何罪!闕後己身與其孫皆為閹人所弑,而自此以下,人主之廢立,盡出宦者手,唐不可為矣。”
[66]曲端(1091—1131):字正甫,一字師尹,鎮戎軍人。與岳飛一樣,為南宋抗金名將。後被張浚陷害。
[67]炯戒:明顯的鑒戒或警戒。
[68]劉世珩(1875—1927):小名奎元,字聚卿,又字蔥石,別署靈田耕者、枕雷道士。安徽貴池人,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曾任天津造幣廠監督、直隸財政正監理官等職。參與清末幣制改革。平生致力於刊刻書籍,是近代著名的出版家。所刻印的書籍不僅數量巨大,而且版本精良、印製上乘。《聚學軒叢書》是劉世珩刻印的眾多叢書中的一種。
[69]語見《淮南子》卷六《覽冥訓》。
[70]韓愈:《李花二首》:“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挐。”見屈守元主編:《韓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537頁。《韓愈全集校注》作“奢華”,此處章士釗作“春華”。《韓愈全集校注》作“紛挐”,此處章士釗作“紛拏”。
[71]謝莊(421—466):字希逸,陳郡陽夏人,謝弘微子。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任吏部尚書。孝武帝大明年間,河南獻舞馬,應詔作《舞馬賦》。宋明帝時任中書令。卒諡憲子。
[72]王漁洋(1634—1711):王士禎,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濟南府新城人。康熙時官至刑部尚書。
[73]趙甌北(1729—1814):趙翼。趙翼,字雲松(雲崧、耘崧),號甌北。江蘇陽湖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辭官後主講揚州安定書院。長於史學,所著《廿二史劄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三大史學名著。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為乾隆三大家。
[74]《劄記》:指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十八《新書好用韓柳文》。
[75]歐、宋二公:歐陽修、宋祁。同修《新唐書》。
[76]韓愈文:指韓愈的《張中丞傳後敘》。見《韓愈文集校注》(三),第1715頁。《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張巡傳》,多處採用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中的史料。
[77]《書逸事狀》:即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狀》,《柳宗元集》卷八。《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段秀實傳》引用了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狀》中的史料。
[78]《答籍》:指韓愈的《重答張籍書》,《韓愈文集校注》(三),第1333頁。《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張籍傳》引用的是韓愈《重答張籍書》,非《答張籍書》。韓愈的《答張籍書》,見《韓愈文集校注》(三),第1326頁。
[79]《請勿聽致仕》:即韓愈的《論孔戣致仕狀》,《韓愈文集校注》(五),第2542頁。
[80]遺蕭俛一書:遺,《廿二史劄記》原文作“貽”。貽蕭俛一書,指柳宗元的《與蕭翰林俛書》,《柳宗元集》卷三十。
[81]許孟容一書:即柳宗元的《寄許京兆孟容書》,《柳宗元集》卷三十。
[82]《三上宰相》:指韓愈的《上宰相書》,《後十九日復上書》,《後二十九日復上書》三書,《韓愈文集校注》(三),第1238—1254頁。
[83]《上京兆尹李實》:指韓愈的《上李尚書書》,《韓愈文集校注》(三),第1580頁。
[84]參看本編卷一《臨江軍驛舍詩》考實。——章士釗原注。
[85]蘇子由:即蘇轍。蘇轍,字子由,晚號穎濱遺老,為蘇洵子,蘇軾弟。
[86]見蘇轍:《詩病五事》。
[87]詳見別條:指卷四《辯〈鬼谷子〉》。
[88]此語見《王荊石先生批評柳文》卷一。王荊石,即王錫爵,號荊石,太倉人,明神宗時曾任內閣首輔。
[89]懲咎愆以本始兮:咎愆,罪過;本始,追尋事物的本源。
[90]為尤:受到怨恨。
[91]潔誠之旣信直兮:潔誠,廉潔誠實的操守;信直,取信於正直之人。
[92]仁友藹而萃之:藹,樹木茂盛,此處指朋友眾多,猶言濟濟;萃,聚集。
[93]日施陳以繫縻兮:施陳,設施,安排;繫縻,羈縻,聯絡。
[94]睢盱:天地未開闢時的渾樸狀態。
[95]下駁詭而懷私:駁詭,混雜不純,顛倒是非;懷私,胸懷私心。
[96]“旁羅列以交貫”二句:在各種事物交錯羅列的複雜局面中,探求恰到好處的大中之道。
[97]登能抑枉兮,白黑濁清:進用有才能的人,壓制邪惡的人,是非分明。枉,邪惡。
[98]《遠遊》:指《楚辭·九章·遠遊》。
[99]奉訏謨以植內:奉,接受;訏謨,宏大的謀畫,指國家重大的決策;植內,樹立朝廷內政。
[100]詳解見後。——章士釗原注。
[101]甘脂潤乎鼎鑊:甘願用自己的油脂去滋潤鼎鑊。鼎鑊,古代的酷刑,把人放在鼎鑊裏烹煮。
[102]“旣明懼乎天討”二句:明,陽間,指活着;天討,朝廷的懲罰;幽,陰間,指死去。
[103]麏䴥:麏,獐;䴥,一種鹿。
[104]沄沄:水流浩蕩的樣子。
[105]霾曀以昧幽:霾曀,因風雨或霧霾而天色昏暗;昧幽,昏暗。
[106]黝雲湧而上屯:黝雲,烏雲;屯,聚集。
[107]尺進而尋退:進一尺退八尺。尋,古代八尺為一尋。
[108]蕩洄汩乎淪漣:船在迴旋的急流中飄蕩,激起一圈一圈的波紋。
[109]羈纍:羈絆、束縛。
[110]貿貿而自持:貿貿,孜孜以求;自持,自我堅持。
[111]將沈淵而殞命:將,打算。沈淵:投水;殞命,死亡。
[112]詎蔽罪以塞禍:怎麼能用這種方法來掩飾罪過、杜絕災禍?
[113]拘攣而轗軻:拘攣,束縛的樣子;轗軻,坎坷。
[114]脩謇:美好而忠直。謇,猶蹇蹇,忠直的樣子。
[115]峩峩:山路高峻。
[116]“苟餘齒”二句:餘齒,殘餘的生命;有懲,指從失敗中得到教訓;蹈,踏;前烈,前代仁人志士;不頗,不偏斜。
[117]諒天命之謂何:諒,料想;謂何,奈我何。
[118]魚鹽:《孟子·告子下》:“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趙岐注:“膠鬲 ,殷之賢臣,遭紂之亂,隱遁為商。文王於鬻販魚鹽之中得其人,舉之以為臣也。”
[119]板築:相傳商傅說築於傅岩,武丁舉以為相。《孟子·告子下》:“傅說舉於板築之間”。
[120]嗣響:謂繼承前人的事業,如回應聲。多用於詩文方面。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若夫平子艷發,文以情變,絶唱高蹤,久無嗣響。”《昭明文選》卷五十。
[121]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鉅野人。元豐二年(1079)進士,曾官禮部郎中,“蘇門四學士”之一。是宋代第一位全面研究辭賦學和大規模輯錄騷體作品的學者,撰有《重編〈楚辭〉》、《續〈楚辭〉》、《變〈離騷〉》三書。
[122]此指韓愈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的《上宰相書》。見《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238頁。
[123]《孟子》君子有三樂:《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24]黃山谷(1045—1105):黃庭堅。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人。為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與蘇軾並稱為“蘇黃”。
[125]王觀復:王蕃。王蕃,生卒年不詳。字觀復,一字子宣。益都人。宣和二年(1120),為夔州運判。喜為詩,嘗以詩求教於黃庭堅。與蘇軾、黃庭堅友善。
[126]閎中肆外:此語出自韓愈的《進學解》:“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閎,博大。肆,奔放,淋漓盡致。指文章蘊蓄宏富,用筆豪放。
[127]《客難》:即東方朔的《答客難》。東方朔作此文緣由,《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有說明:“朔上書陳農戰強國之計,因自訟獨不得大官,欲求試用。其言專商鞅、韓非之語也,指意放蕩,頗復詼諧,辭數萬言,終不見用。朔因著論,設客難己,用位卑以自慰諭。”該文採取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韓愈的《進學解》也採取這種形式。
[128]《解嘲》:揚雄撰。揚雄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漢書》卷八十七上《揚雄傳》有說明:“時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號曰《解嘲》。”該文仿東方朔的《答客難》,亦採取問答的形式。
[129]胡鳴玉(1685—1767):字廷佩(又作亭培),號吟鷗,青浦人。乾隆間舉博學鴻詞,著作有《訂譌雜錄》,該書為考訂聲音文字之訛,大抵採集諸家說,而參以己說。
[130]韓駒(1080—1135):字子蒼,學者稱陵陽先生。陵陽仙井監人。徽宗政和初,召試舍人院,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因被指為蘇軾之黨謫降,後複召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書少監,六年,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高宗立,知江州。著有《陵陽集》。
[131]韓駒:《夜與疏山清公對語》:“落葉屑窣鳴風廊,四無人聲夜未央。”
[132]樊紹述(766?—824):樊宗師。樊宗師,字紹述。唐朝河中人。始為國子主簿,後歷太子舍人、綿州刺史、絳州刺史等職。為文喜用生僻詞語,流於艱澀怪僻,時號“澀體”。
[133]歸震川(1506—1571):歸有光。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昆山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歷官長興知縣、南京太僕寺丞等。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134]陳文燭:字玉叔,號五嶽山人,明沔陽人。嘉靖進士,授大理寺評事,累遷至南京大理寺卿。著有《二酉園詩文集》。
[135]己:多本作“已”。《韓愈全集校注》亦作“已”。
[136]歐、王:歐陽修、王安石。
[137]李愛伯(1830—1894):李慈銘。李慈銘,初名模,字式侯,後改慈銘,字愛伯,號蒓客,室名越縵堂,晚年自署越縵老人。浙江會稽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著有《越縵堂詩集》、《越縵堂文集》、《越縵堂日記》等。
[138]《楚辭·九章·惜誦》:“紛逢尤以離謗兮,謇不可釋。”各本皆作“謗”,不作“憂”。
[139]《上林賦》:司馬相如作。最早見於《史記》之《司馬相如傳》。
[140]劉良:唐代呂向、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注《昭明文選》。《新唐書》卷二百二《文藝傳中·呂向》:“(呂向)嘗以李善釋《文選》為繁釀,與呂延濟 、劉良、張銑、李周翰等更為詁解,時號《五臣注》。”
[141]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见《昭明文選》卷四十六。
[142]《九章·懷沙》。眴:看,縱目遠望。
[143]此指張敏的《神女賦》。《昭明文選》卷三十《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陳琳》注曰:“張敏《神女賦》曰:既澹泊於幽默,楊覺寐而中驚。”字作“楊”,不作“揚”。然查《藝文類聚》卷七十九《靈異部下》,晉張敏《神女賦》中並無此二句。《全晉文》卷八十,據《文選》補足這二句。中國歷史上,有多人曾作過《神女賦》,如戰國時的宋玉,漢魏時的王粲、陳琳、應瑒、楊修,晉時的張敏,等等。張敏,太原中都人。咸寧中,為尚書郎,領秘書監。太康初,出為益州刺史。有集二卷。
[144]《莊子·秋水》:“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
[145]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後更名虔,河南滎陽人。嘗入太學受業,舉孝廉。漢靈帝中平末,曾官九江太守。所著賦、碑、誄、書記、《連珠》、《九憤》凡十餘篇。著《春秋左氏傳解》。
[146]《甘泉賦》:揚雄作。元延二年(前11),漢成帝郊祀甘泉泰畤,以求繼嗣,揚雄隨從。歸來作《甘泉賦》以諷諫。
[147]孟軻四十:《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148]《博物志》:志怪小說集。西晉張華編撰,分類記載異境奇物、古代瑣聞雜事及神仙方術等。內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羅龐雜,有山川地理的知識,有歷史人物的傳說,有奇異的草木魚蟲、飛禽走獸的描述,也有怪誕不經的神仙方技的故事,其中還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材料。張華(232—300),字茂先,范陽方城人,西晉名臣。
[149]二人:諸本作“三人”。
[150]石介:《乙亥冬,富春先生以老儒醇師居我東齋,濟北張洞明遠楚宮李溫淵皆服道就義,與介同執弟子之禮,北面受其業,因作百八十二言相勉》詩。李溫淵,《宋詩鈔》作“李溫仲遠”。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兗州奉符人。嘗講學於徂徠山下,學者稱為徂徠先生。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官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後除濮州通判,未赴任而卒。著有《徂徠集》。
[151]方鳳(1241—1322):一名景山,字韶卿,一字韶父,號岩南。浦江人。試國子監,舉禮部不第,後以特恩授容州文學。宋亡,歸隱於仙華山,名其齋曰存雅堂,學者稱存雅先生。嘗入月泉吟社。有《存雅堂遺稿》。
[152]查揚雄《法言》,並無“上帝還資,后土顧懷”語。揚雄的《劇秦美新》曰:“逮至大新受命,上帝還資,后土顧懷。玄符靈契,黃瑞湧出。”因此,此處“《法言》”,應為“《劇秦美新》”。《劇秦美新》,見張震澤:《揚雄集校注》第21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53]《反騷》:指揚雄的《反〈離騷〉》。《反〈離騷〉》又名《反騷》或《釋愁》。見張震澤《揚雄集校注》第157頁。
[154]《長笛賦》:馬融作。見《昭明文選》卷十八。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桓帝時曾為南郡太守。東漢著名經學家。注《孝經》、《論語》、《三禮》、《易》、《尚書》等經。鄭玄曾為其弟子。
[155]《禮記·檀弓上》。
[156]詹詹:言詞煩瑣、喋喋不休的樣子。《莊子·齊物論》:“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157]此語出儲欣《河東先生全集錄》卷一。
[158]祝堯:生卒年不詳。字君澤,上饒人。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進士。曾官無錫州、萍鄉州同知。編撰《古賦辨體》。該書取《楚辭》以下,凡兩漢、三國、六朝、唐、宋諸代之賦,著眼點在辨其體格。既是一部辭賦總集,又是一部辨析辭賦體制及其沿革的賦學專著。下面引語出《古賦辨體》卷七。
[159]案藍君即藍志先,解放後以勞瘁而歿。——章士釗原注。
[160]《新民叢報》:1902年2月由梁啟超創辦於日本橫濱。1907年11月停辦,共出版九十六期。該報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反對革命。
[161]見章炳麟的《與人書》,《民報》1906年第10期。章在文中最後附有一段話:“貴報《新教育學》冠言有一語云:雖如汗牛之充棟,思之累日不解。汗牛充棟,語出唐人文中,非難得之秘書。其意謂積書既多,藏之則充塞棟樑,載之則牛馬流汗。語本平列,而作此句,恐有杜溫夫助詞不中律令之誚,望速改正!炳麟又白。”
[162]晁補之錄此賦於《變騷》:晁補之撰有《重編〈楚辭〉》、《續〈楚辭〉》、《變〈離騷〉》三書。此處的《變騷》,指《變〈離騷〉》。
[163]《論語·雍也》:“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164]“淮南小山之辭”四句:指《楚辭·招隱士》。王逸序曰:“《招隱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之徒,閔傷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雲,役使百神,似若仙者,雖身沈沒,名德顯聞,與隱處山澤無異,故作《招隱士》之賦,以章其志也。”《招隱士》中有“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語。王逸,生卒年不詳。字叔師,東漢南郡宜城人。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官侍中。所作《楚辭章句》是今存最早的《楚辭》注本。
[165]愜心貴當:猶言合情合理。語本晉陸機《文賦》:“故夫誇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
[166]《詩經·大雅·常武》:“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闞如虓虎。鋪敦淮濆,仍執醜虜。”
[167]《左傳·宣公十二年》。
[168]《周易·坎卦》。
[169]《左傳·昭公十二年》:“南蒯之將叛也……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
[170]有人認為《愈膏肓疾賦》不是偽作,而是柳宗元本人的作品。見劉瑞明:《〈愈膏肓疾賦〉不是偽作》,《文學遺產》2010年第2期。何焯說《愈膏肓疾賦》,“其詞氣似柳少作。未謹潔奧峭耳。”見《義門讀書記》第三十五卷《河東集上》。
[171]吳至甫(1840—1903):吳汝綸。吳汝綸,字摯甫(又作至甫、摯父,至父,等等),安徽桐城人。“曾(國藩)門四弟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