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舞台生活四十年 | 梅兰芳 | 回忆录。梅兰芳著。原书分三集。第一、第二集由许姬传记录、许来源协助整理,第三集由许姬传、朱家溍记录整理,第一、第二集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由平民出版社出版。第三集又分别于1961年、1962年和1981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6年10月由该社合集再版。全书共50余万字。书前有梅兰芳像、梅氏所撰“前记”和许姬传的“编写说明”。本书记述梅兰芳自1950年以来对自己艺术生涯的回忆。内容丰富,记述了梅氏家世、学艺经过;早年排演《玉堂春》、《金山寺》、《穆柯寨》、《游园惊梦》等传统剧的情景;创演《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新戏,探求京剧艺术革新的实践过程;创演《黛玉葬花》、《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古装戏时期的艺术创新;详述与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贵妃醉酒》、《思凡》、《宇宙锋》等剧的表演艺术;回顾20世纪30年代以前先后3次到上海、5次到汉口演出及南北剧艺交流情况;30年代创演《抗金兵》以宣扬抗日爱国思想的经过;还介绍了梅氏曾生活过的富连成科班、双庆社、承华社等演出团体。书中述及程长庚、吴菱仙、谭鑫培、程继仙、萧长华、王凤卿、裘桂仙、姜妙香、齐如山、徐兰沅、陈彦衡等百余位前辈和同辈演员、剧作家、琴师的艺术成就,介绍了当时京、沪、汉、杭等地的演剧场所和剧坛风貌。书中有插页剧照多帧。书后有许姬传、朱家溍所写“后记”。 |
明代粮长制度 | 梁方仲 | 梁方仲先生关于明代赋役与地方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系统揭示了 “以良民治良民” 的粮长制度如何在国家汲取与地方秩序的互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该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深入梳理了这一制度的渊源、运作、演变及社会影响,构建了理解明代基层治理的重要框架。粮长制度的核心是 “民收民解”,即约以万石税粮为一区设立粮长,由田多、纳粮多且有威望的大户充任,总揽田赋的催征、经收、解运等职责,同时常兼劝农、掌乡政等事务,其设立初衷是减少胥吏与揽纳之弊,强化国家对基层的控制。粮长享有诸多特权,包括参与乡讼会审、赎罪、赴京受接见乃至授官等,这些优遇既体现了国家对其的倚重,也塑造了其在地方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收录了《明代黄册考》《论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关系》等重要论文,延伸至赋役体系的整体研究,另附作者学术传略与研究综述,便于读者入门与进阶。无论是明清史、财政史、制度史与社会经济史研究者,还是对国家 — 社会互动议题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这部经典著作中获得深刻启发。 |
思旧录 | 黄宗羲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晚年创作的追忆性著作,以117位明末士人的生平事迹为载体,通过史传结合的叙事方式展现明清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黄宗羲早年经历家难、参与复社活动及抗清斗争,积累了丰富的交友经历与历史认知。晚年隐居著述期间,在宁波证人书院讲学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史观体系。该书创作动机既包含对故友的追思,也隐含着通过人物书写保存故国记忆的深层诉求。该书既是对友人生平的真实记录,也承载着对忠义精神的表彰与历史反思,成为研究明遗民群体及浙东学派史学传统的重要文献。光绪年间经黄宗羲族孙整理校梓后,与《明夷待访录》等著作合刊传世。 |
郡县论 | 顾炎武 |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于17世纪中后期创作的政论文集,共九篇。该作诞生于明清鼎革之际,针对郡县制僵化引发的中央集权过度、民生凋敝等问题,提出制度改良方案。全书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为核心主张,主张合并行政层级、强化县级自主权,推行县令世袭制以稳定地方治理。提出通过裁撤冗余监察机构、赋予地方财政自主权、简化行政审批等举措,在中央集权框架内注入封建制灵活成分。文中以赋税改革、吏治整顿为切入点,强调官员长期任职可调动“私利”养民,并通过考核指标规范地方治理效能,构建“厚民生”与“强国势”的平衡机制。 |
通史新义 | 何炳松 |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何炳松著。1933年商务书馆出版。该书所述之原理大多采自法国史家塞诺波所著《应用于社会科学上之历史研究法》一书,其中除十一章增入“中国史学之发展”一节和部分章节名称稍加更动外,余多一本于原书,实际上是一部编译之作。全书凡四部分,标题如下:导言: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上编:社会史料研究法,共分十章:史料之理论,考订之原理,史料来历之考订,诠释之考订,诚伪及正确之考订,事实之利用,事实之编比,社会科学事实之编比,并时事实之编比,连续事实之编比。下编:社会史研究法,列有十章:历史之种类,社会史之现状,社会事实之编比,社会史之特殊困难,社会团体之决定,演化之研究,各类历史联合之必要,社会史之系统,社会史与其他历史之连锁,单独事实及于社会事实之影响,集合事实及于社会生活之影响。最后是结论。鉴于本国通史撰写上的种种缺陷,作者写作此书,志在介绍西洋最新通史义例,以求引进这一依据各种最新人文科学研究而建立起来的义例,去破坏中国旧史学的撰写方法,而建设中国新史学的体例和方法。著者特别推崇通史,认为通史著作是社会演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诸种成分的综合体,因此通史的著述一定要以史料为基础,但是史料有原始和孳生之别,必须加以考订,做一番严密整理。这一工作可分为辨别真伪,知人论世,明白意义三阶段,亦即来历、诠释、诚伪、正确之考订四步骤。这样鉴别史料之后,还必须经过断定事实,编比成文的综合过程,然后才能勒成专著,通贯为一部综合性的通史,从而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全貌和大势。 |
西南联大日记 | 郑天挺 | 全书收录郑天挺1938年1月至1946年7月的西南联大时期日记,缺1941年5-12月等部分时段,记录内容涵盖联大建校至停办的全过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7月31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对这一过程,郑天挺先生参与始终,始以教授膺聘,自1940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此期间郑先生坚持记日记习惯,其日记起1938年1月1日,讫1946年7月14日,中阙1941年5月至12月、1943年3月22日至4月10日、1945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其中1941年5月至12月是记了不慎遗失了,其馀缺失的是未曾记的。 |
晏子春秋校注 | 张纯一 | 张纯一校注,该书以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汇编《晏子春秋》为基础,综合元刻本与清代孙星衍、卢文弨等学者校勘成果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八卷,收录《谏上》《谏下》等篇章,系统呈现晏子劝谏齐景公治国、恤民及克己修德的事迹。校注以文字训诂为核心,吸收银雀山竹简等新出文献,逐字审校并疏通文义,兼顾思想阐释与版本考订。附录含校注者张纯一生平简介,详细记载其近代诸子学与佛学研究经历,为该书奠定学术基础。该书延续中华书局古籍整理传统,被纳入《新编诸子集成》体系,成为研究先秦政治思想的重要参考。 |
朱东润自传 | 朱东润 | 全书以作者八十载人生历程为主线,分章节记述其早年求学、海外深造、多校任教及复旦大学执教经历。作品突破传统自传书写范式,通过个人视角展现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内容涵盖教育理念、学术研究及传记文学理论探索,体现作者作为现代传记文学奠基人的创作特点。 |
郭汝瑰回忆录 | 郭汝瑰 | 原国民党将领郭汝瑰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品按时间顺序分为十五章节,详述淞沪会战率旅坚守阵地、利用国防部作战厅厅长身份向中共传递国民党军事部署等经历,包含淮海战役中提供《徐蚌会战蒋方部署》、孟良崮战役前传递整编七十四师动向等关键情报细节。附录收录抗战时期国军战斗序列表及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摘录,披露蒋军决策层内部运作机制。书中还记录了1949年作者任国民党兵团司令时发动宜宾起义、瓦解蒋介石西南防线的过程。 |
吴佩孚将军传 | 陶菊隐 | 陶菊隐著,1941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全书204页。全书以纪实笔法梳理北洋军阀吴佩孚从落魄秀才晋升为直系军事领袖的历程,通过直皖战争、驱逐张作霖与段祺瑞等事件,剖析其军事策略与政治抉择,兼述其“不纳妾、不积财、不出洋”原则及拒绝投日的立场。作品依托民国初期军政史料,结合作者视角还原军阀混战格局,呈现人物多重面向与时代复杂性。著者编著本书时采取极客观态度,是则是,非则非,对吴的错误不加掩饰,所写的是真实的吴传,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
钦定辽史语解 | 乾隆 | 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奉敕撰,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完成。全书共十卷,以索伦语正《辽史》中契丹语音译借词的音韵。内容分为七门,依次为君名附以后妃皇子公主、宫卫附以军名、部族附以属国、地理、职官、人名、名物。正文首行列满文词语,其下标汉文三合切音字,次行列汉文译词,其下列汉文注解,主要解说词语的来源、词义以及在《辽史》中所出现的卷次及不同转写法等。收入《四库全书》。 |
钦定元史语解 | 乾隆 |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中元史语解部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高宗敕撰。24卷。分帝名(附后妃皇子公主)、宫卫(附军名)、部族(附国名)、地理、职官、人名、物名七门。号称“以蒙古语正《元史》”,每一专名标注蒙古文及音义。所谓“语解”,多出臆测,了无实据,人名据满洲八旗姓氏对比,尤为荒诞。乾隆四十六年版《元史》中译名,即按此原则加以改动,使原书失其本来面目。 |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 | 徐铸成 | 中国现代报人徐铸成撰,该书系作者晚年传记作品之一,初版于1986年,记录与张季鸾共事经历及《大公报》发展历程。全书以张季鸾主持新记《大公报》期间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方针为主线,展现其以文人议政理想推动报社成为舆论重镇的过程。通过考辨史料,回应"小骂大帮忙"争议,记述其两度入狱仍坚守报业的气节,并旁及吴鼎昌、胡政之等报人群像,穿插文坛掌故与报界秘辛。书中收录周恩来对张季鸾"优哉游哉"的评价,兼具报业史与人物传记双重特质。 |
徐铸成回忆录 | 徐铸成 | 中国记者徐铸成撰写的自传体著作,该书初稿《八十自述——自编年谱》创作于1985至1987年,1998年初版后经校订恢复原稿内容,并参考台湾繁体版完成最终修订。全书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作者1907至1987年间的人生经历,重点呈现其新闻职业生涯,包括主持《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经历。回忆录援引作者日记等原始资料,记载其参与中国现代史重大事件的过程,涉及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政界人物的交往。书中包含《“阳谋”亲历记》《死的解放》等附录,并设立“民主报人”专章记录1949至1957年经历。徐铸成自述秉持“事无不可对人言”原则写作,结构上侧重1949年新旧交替时期记述,解放后经历则以简笔呈现。全书通过记者视角留存现代史片段,体现“不私、不盲、不卖、不党”的新闻理念。 |
南侨回忆录 | 陈嘉庚 | 《南侨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这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 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他为抗战奔走呼号,为胜利竭尽全力,所作所为,正印证了他“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信念。 |
沈醉回忆录 | 沈醉 | 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沈醉撰写的回忆录,作者曾担任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1960年获特赦后以全国政协文史专员身份记录战犯管理所经历。该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部由军统高层撰写的改造实录,保留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手史料。全书以诙谐笔触描绘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等国民党高级战犯的改造生活,通过方言误会、缝纫劳动、永动机研发等具体案例,展现其从反共骨干到拥护社会主义的思想转变过程。书中收录了48个章节,包含战犯集中管理时的重逢场景、理论学习制度及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劳动改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政策策略。 |
南北议和见闻录 | 张竞生 | 本文写于1959年4月,张竞生著,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回忆录。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张竞生早年投身革命,加入同盟会,后经汪精卫推荐担任南方议和团秘书,全程参与了南方军政府与袁世凯代表唐绍仪的关键谈判。 书中聚焦 1911 年武昌起义后的动荡时局,详细记录了南北双方围绕清帝退位、国家走向等核心问题的艰难博弈。当时南方各省独立,清政府被迫派袁世凯与革命党人和谈。在上海英租界的谈判中,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提出清帝退位、建立共和等条件,唐绍仪则为袁世凯周旋;英、美等六国领事的介入更给南方带来外部压力,而革命阵营内部的分歧与临时政府的经济困境,最终迫使革命党人让步。 谈判结果促成清帝退位与袁世凯当选总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走向。张竞生以亲身经历,真实还原了各方势力的角力与局势变化,为研究这一关键时期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助力后人理解辛亥革命后社会转型的曲折。 |
三案始末 | 温功义 | 作者曾为民国时期《大公报》报人,后专研文史。全书以不足十万字篇幅,聚焦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梃击、红丸、移宫三大宫廷案件,解析其政治根源与制度关联。该书从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切入,梳理内阁权力演变与宦官干政背景,结合万历帝立储风波,揭示三案背后的皇权博弈与朝局动荡。通过案件始末及《三朝要典》引发的翻案之争,呈现明末权力斗争对政治生态的影响,串联起朱元璋定制至崇祯覆灭的制度性矛盾。作者融合新闻叙事与史学考据,以微观个案折射明代皇权集中化进程中的结构性危机。 |
魏晋南北朗史讲演录 | 陈寅恪 | 由历史学者万绳楠整理陈寅恪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授课笔记而成,全书二十一篇,以政治沿革、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及文化互动为脉络,重点剖析士族阶层兴衰、胡汉文化交融与制度变迁。内容涵盖曹魏与司马氏政权更迭的阶级本质(儒家豪族与非儒寒族之争)、清谈的政治属性、北魏汉化政策的矛盾等议题,注重通过诗词、制度文本等史料揭示社会演变的深层逻辑,延续“以诗证史”“文史互证”研究方法。书中提出的关陇集团学说、民族融合双线论等观点,为理解中古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
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 | 周一良 | 全书收录十二篇专题论文,按时序与主题编排,涵盖历史人物评述(如诸葛亮、梁武帝)、典章制度分析(如魏晋兵制、三长制)及社会文化考察(如清议、流民)等内容。附录《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零拾》通过器物、习俗展现社会风貌,代前言《我和魏晋南北朝史》及《怎样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包含作者的治学方法。 |
武则天 | 汪篯 | 《武则天》是汪篯同志1962年11月11日给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一九六一班所做报告的记录,党校印发时,作者仅做了文字上的订正。全书仅用了不足三万字,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女皇武则天 一生的主要事迹,以及她在位时期的政治作为、社会的面貌,主要政治、经济制度和重大历史事件,并涉及民族关系,重要文化成就等。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文字通俗易懂。 |
现代中国的历程 | 黄仁宇 |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遗作文集,该书收录作者生前未收入大陆版《黄仁宇全集》的14篇学术文章,涉及财政税收、官僚体制、社会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旨在通过技术性视角补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脉络。 全书延续作者“大历史观”的学术路径,以全球史视野解析传统中国向现代国家演进的内在逻辑。通过明代军费开支、儒家官僚实践等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中国社会特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部分英文论文首次译介至大陆,涵盖对中西文明融合的宏观思考及历史事件的技术性考察,呈现作者从制度运作层面解构历史发展的研究特色。 |
通鉴纪事本末[译注] | 袁枢 | 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四十二卷。成于1173年。因《资治通鉴》之文,总括为二百三十九事(附六十九题),一事一篇,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每事按照年代顺序编写。分卷立目,以政治、军事为主,注意“乱世”;每个朝代,留意其兴衰。开创了“一书备诸事之本末”的纪事本末体。本书以1964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工作底本。作者对原文进行了今注、今译,并在每目前增加了内容提要,以使读者在阅读各个事件前,能够掌握大脉;同时还聘请专家,绘制了若干插图。所以,本书是一部集文、图、释、译为一体的著作。通过这种组合方式,我们希望奉献给读者一部能读、可读的著作;更希望通过此书,能够为深入历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些许助力。 |
清史大纲 | 萧一山 | 萧一山清史研究代表作,于1944年撰成,主要表达了他的“民族革命”观点,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一半以上。全书共分为十章四十节,其中第五、七、八、九、十章为关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政府受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边疆危机、中日关系及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以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事叙述,贯穿了国人自强御侮的“民族革命”主旨。第六章叙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对辛亥革命有“先机之启示”。前四章则简略记述从后金汗国至鸦片战争间二百余年的历史。全书言简意赅,引证精当,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经世”目的,可谓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
那桐奏折存稿 | 那桐 | 这部分奏折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共35件,为那桐在这一时期上奏朝廷的奏折及奉到朱批的存稿抄件汇集。那桐时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外务部左侍郎,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步军统领管理工巡局事务大学士等职。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曾作为朝廷专使出使日本。因此,这部分奏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与本书《那桐日记》相互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