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朱东润自传 | 朱东润 | 全书以作者八十载人生历程为主线,分章节记述其早年求学、海外深造、多校任教及复旦大学执教经历。作品突破传统自传书写范式,通过个人视角展现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内容涵盖教育理念、学术研究及传记文学理论探索,体现作者作为现代传记文学奠基人的创作特点。 |
郭汝瑰回忆录 | 郭汝瑰 | 原国民党将领郭汝瑰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品按时间顺序分为十五章节,详述淞沪会战率旅坚守阵地、利用国防部作战厅厅长身份向中共传递国民党军事部署等经历,包含淮海战役中提供《徐蚌会战蒋方部署》、孟良崮战役前传递整编七十四师动向等关键情报细节。附录收录抗战时期国军战斗序列表及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摘录,披露蒋军决策层内部运作机制。书中还记录了1949年作者任国民党兵团司令时发动宜宾起义、瓦解蒋介石西南防线的过程。 |
吴佩孚将军传 | 陶菊隐 | 陶菊隐著,1941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全书204页。全书以纪实笔法梳理北洋军阀吴佩孚从落魄秀才晋升为直系军事领袖的历程,通过直皖战争、驱逐张作霖与段祺瑞等事件,剖析其军事策略与政治抉择,兼述其“不纳妾、不积财、不出洋”原则及拒绝投日的立场。作品依托民国初期军政史料,结合作者视角还原军阀混战格局,呈现人物多重面向与时代复杂性。著者编著本书时采取极客观态度,是则是,非则非,对吴的错误不加掩饰,所写的是真实的吴传,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
钦定辽史语解 | 乾隆 | 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奉敕撰,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完成。全书共十卷,以索伦语正《辽史》中契丹语音译借词的音韵。内容分为七门,依次为君名附以后妃皇子公主、宫卫附以军名、部族附以属国、地理、职官、人名、名物。正文首行列满文词语,其下标汉文三合切音字,次行列汉文译词,其下列汉文注解,主要解说词语的来源、词义以及在《辽史》中所出现的卷次及不同转写法等。收入《四库全书》。 |
钦定元史语解 | 乾隆 |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中元史语解部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高宗敕撰。24卷。分帝名(附后妃皇子公主)、宫卫(附军名)、部族(附国名)、地理、职官、人名、物名七门。号称“以蒙古语正《元史》”,每一专名标注蒙古文及音义。所谓“语解”,多出臆测,了无实据,人名据满洲八旗姓氏对比,尤为荒诞。乾隆四十六年版《元史》中译名,即按此原则加以改动,使原书失其本来面目。 |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 | 徐铸成 | 中国现代报人徐铸成撰,该书系作者晚年传记作品之一,初版于1986年,记录与张季鸾共事经历及《大公报》发展历程。全书以张季鸾主持新记《大公报》期间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方针为主线,展现其以文人议政理想推动报社成为舆论重镇的过程。通过考辨史料,回应"小骂大帮忙"争议,记述其两度入狱仍坚守报业的气节,并旁及吴鼎昌、胡政之等报人群像,穿插文坛掌故与报界秘辛。书中收录周恩来对张季鸾"优哉游哉"的评价,兼具报业史与人物传记双重特质。 |
徐铸成回忆录 | 徐铸成 | 中国记者徐铸成撰写的自传体著作,该书初稿《八十自述——自编年谱》创作于1985至1987年,1998年初版后经校订恢复原稿内容,并参考台湾繁体版完成最终修订。全书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作者1907至1987年间的人生经历,重点呈现其新闻职业生涯,包括主持《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经历。回忆录援引作者日记等原始资料,记载其参与中国现代史重大事件的过程,涉及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政界人物的交往。书中包含《“阳谋”亲历记》《死的解放》等附录,并设立“民主报人”专章记录1949至1957年经历。徐铸成自述秉持“事无不可对人言”原则写作,结构上侧重1949年新旧交替时期记述,解放后经历则以简笔呈现。全书通过记者视角留存现代史片段,体现“不私、不盲、不卖、不党”的新闻理念。 |
南侨回忆录 | 陈嘉庚 | 《南侨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这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 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他为抗战奔走呼号,为胜利竭尽全力,所作所为,正印证了他“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信念。 |
沈醉回忆录 | 沈醉 | 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沈醉撰写的回忆录,作者曾担任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1960年获特赦后以全国政协文史专员身份记录战犯管理所经历。该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部由军统高层撰写的改造实录,保留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手史料。全书以诙谐笔触描绘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等国民党高级战犯的改造生活,通过方言误会、缝纫劳动、永动机研发等具体案例,展现其从反共骨干到拥护社会主义的思想转变过程。书中收录了48个章节,包含战犯集中管理时的重逢场景、理论学习制度及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劳动改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政策策略。 |
南北议和见闻录 | 张竞生 | 本文写于1959年4月,张竞生著,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回忆录。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张竞生早年投身革命,加入同盟会,后经汪精卫推荐担任南方议和团秘书,全程参与了南方军政府与袁世凯代表唐绍仪的关键谈判。 书中聚焦 1911 年武昌起义后的动荡时局,详细记录了南北双方围绕清帝退位、国家走向等核心问题的艰难博弈。当时南方各省独立,清政府被迫派袁世凯与革命党人和谈。在上海英租界的谈判中,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提出清帝退位、建立共和等条件,唐绍仪则为袁世凯周旋;英、美等六国领事的介入更给南方带来外部压力,而革命阵营内部的分歧与临时政府的经济困境,最终迫使革命党人让步。 谈判结果促成清帝退位与袁世凯当选总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走向。张竞生以亲身经历,真实还原了各方势力的角力与局势变化,为研究这一关键时期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助力后人理解辛亥革命后社会转型的曲折。 |
三案始末 | 温功义 | 作者曾为民国时期《大公报》报人,后专研文史。全书以不足十万字篇幅,聚焦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梃击、红丸、移宫三大宫廷案件,解析其政治根源与制度关联。该书从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切入,梳理内阁权力演变与宦官干政背景,结合万历帝立储风波,揭示三案背后的皇权博弈与朝局动荡。通过案件始末及《三朝要典》引发的翻案之争,呈现明末权力斗争对政治生态的影响,串联起朱元璋定制至崇祯覆灭的制度性矛盾。作者融合新闻叙事与史学考据,以微观个案折射明代皇权集中化进程中的结构性危机。 |
魏晋南北朗史讲演录 | 陈寅恪 | 由历史学者万绳楠整理陈寅恪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授课笔记而成,全书二十一篇,以政治沿革、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及文化互动为脉络,重点剖析士族阶层兴衰、胡汉文化交融与制度变迁。内容涵盖曹魏与司马氏政权更迭的阶级本质(儒家豪族与非儒寒族之争)、清谈的政治属性、北魏汉化政策的矛盾等议题,注重通过诗词、制度文本等史料揭示社会演变的深层逻辑,延续“以诗证史”“文史互证”研究方法。书中提出的关陇集团学说、民族融合双线论等观点,为理解中古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
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 | 周一良 | 全书收录十二篇专题论文,按时序与主题编排,涵盖历史人物评述(如诸葛亮、梁武帝)、典章制度分析(如魏晋兵制、三长制)及社会文化考察(如清议、流民)等内容。附录《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零拾》通过器物、习俗展现社会风貌,代前言《我和魏晋南北朝史》及《怎样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包含作者的治学方法。 |
武则天 | 汪篯 | 《武则天》是汪篯同志1962年11月11日给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一九六一班所做报告的记录,党校印发时,作者仅做了文字上的订正。全书仅用了不足三万字,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女皇武则天 一生的主要事迹,以及她在位时期的政治作为、社会的面貌,主要政治、经济制度和重大历史事件,并涉及民族关系,重要文化成就等。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文字通俗易懂。 |
现代中国的历程 | 黄仁宇 |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遗作文集,该书收录作者生前未收入大陆版《黄仁宇全集》的14篇学术文章,涉及财政税收、官僚体制、社会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旨在通过技术性视角补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脉络。 全书延续作者“大历史观”的学术路径,以全球史视野解析传统中国向现代国家演进的内在逻辑。通过明代军费开支、儒家官僚实践等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中国社会特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部分英文论文首次译介至大陆,涵盖对中西文明融合的宏观思考及历史事件的技术性考察,呈现作者从制度运作层面解构历史发展的研究特色。 |
通鉴纪事本末[译注] | 袁枢 | 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四十二卷。成于1173年。因《资治通鉴》之文,总括为二百三十九事(附六十九题),一事一篇,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每事按照年代顺序编写。分卷立目,以政治、军事为主,注意“乱世”;每个朝代,留意其兴衰。开创了“一书备诸事之本末”的纪事本末体。本书以1964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工作底本。作者对原文进行了今注、今译,并在每目前增加了内容提要,以使读者在阅读各个事件前,能够掌握大脉;同时还聘请专家,绘制了若干插图。所以,本书是一部集文、图、释、译为一体的著作。通过这种组合方式,我们希望奉献给读者一部能读、可读的著作;更希望通过此书,能够为深入历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些许助力。 |
清史大纲 | 萧一山 | 萧一山清史研究代表作,于1944年撰成,主要表达了他的“民族革命”观点,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一半以上。全书共分为十章四十节,其中第五、七、八、九、十章为关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政府受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边疆危机、中日关系及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以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事叙述,贯穿了国人自强御侮的“民族革命”主旨。第六章叙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对辛亥革命有“先机之启示”。前四章则简略记述从后金汗国至鸦片战争间二百余年的历史。全书言简意赅,引证精当,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经世”目的,可谓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
那桐奏折存稿 | 那桐 | 这部分奏折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共35件,为那桐在这一时期上奏朝廷的奏折及奉到朱批的存稿抄件汇集。那桐时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外务部左侍郎,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步军统领管理工巡局事务大学士等职。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曾作为朝廷专使出使日本。因此,这部分奏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与本书《那桐日记》相互印证。 |
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 梁启超 | 梁启超著,讲述了八位海外开拓的华人,至今仍然鲜为人知,这八个人分别是:三佛齐国王梁道明、三佛齐国王张琏、婆罗国王某、昆甸国王罗芳伯、爪哇顺塔国王某、暹罗国王郑昭、戴燕国王吴元盛、雪兰莪的先驱者叶亚来。其中,前三者是明朝人,后五者是清朝人,但可惜的是,明清政府将他们视为“天朝弃民”,不仅不予支持,甚至勾结列强共同绞杀,最终让极具开拓精神的一代中国人遗恨南洋,连史书都不见记载!还包括《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张博望班定远合传》《赵武灵王传》等文。 |
戊戌己亥见闻录 | 陈庆年 | 此篇资料从陈庆年《横山乡人日记》手稿本中摘出。作者陈庆年,字善馀,号横山乡人,江苏镇江人。肄业江阴南菁书院,取得优贡生后,就不再劳思功名,悉心治学和讲学。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聘陈氏至湖北武昌两湖书院授《兵法史略学》,得到张的赞赏,保荐他为经济特科。1905年,端方调任湘鄂,聘陈氏为湖南省学务提调。辛亥革命后,黄兴聘任陈氏为南京图书局局长,陈氏以体衰亲老辞之。陈庆年一生著述宏富,手稿本《横山乡人日记》,现存25册(1897年至1921年),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篇刊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光绪二十五己亥两年日记,可窥见戊戌运动期间社会状况以及清末政局的情况,可供治史者参考。 |
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 | 梁启超 | 梁启超撰,创作于清光绪三十年(1903 - 1904 年),当时在《新民丛报》上连载。 梁启超作为戊戌维新的首领人物、中国近代史学先驱,其传记著作叙论交合,情知兼备,中西融汇,古今贯通。在该传记中,他以近代学术方法对袁崇焕进行了深入研究,是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袁崇焕研究的肇始之作。 在当时,实录、满文老档等大量与清朝开国史有关的资料尚未公开,世人所知袁督师遗稿仅有嘉道间形成、后被伍氏粤雅堂重刊于《岭南遗诗》第五集之《袁督师事迹》,其中仅录袁崇焕遗文 10 篇,遗诗 11 首,且流传未广。而梁启超的这篇传记共分 11 节,依次为发端、袁督师之时代、袁督师之履历及监军时代、袁督师之守宁远、袁督师之初督师、袁督师之和议及宁锦之捷、袁督师之再督师、袁督师之杀毛文龙等,全面且详细地叙述了袁崇焕的一生事迹,包括他的时代背景、个人履历、军事生涯中的重要战役、与朝廷的关系以及最终的命运等,对袁崇焕的评价也较为客观全面,展现了袁崇焕作为明末重要军事将领的卓越才能和复杂的历史处境。 这篇传记的发表,开启了二十世纪对袁崇焕研究的先河,为后世的袁崇焕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让更多人了解到袁崇焕这位在明清战争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对袁崇焕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
戊戌日记 | 袁世凯 | 又名《戊戌纪略》。袁世凯撰(一说张一麐代笔)。记事起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1898.9.14)袁氏奉召进京,止于八月十日(9.25)戊戌政变后荣禄奉召入都前夕,尤详于谭嗣同夜访法华寺情形。是书追记于同年八月十四日,八月二十五日又作《自书戊戌纪略后》一篇。1926年全文在《申报》发表。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
康有为传 | 梁启超 | 传记,梁启超著,九章,系统梳理了康有为的生平轨迹,聚焦其七次上书推动戊戌变法、流亡海外建立保皇会等历史事件,并从教育家、宗教家等维度解析其思想体系。 |
清廷戊戌朝变记 | 苏继祖 | 苏继祖辑录。一册。备载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四日(1898.6.11—10.9)间变法大事,其中关于光绪帝被祸之由,记述尤详。另载高楷所著《刘(光第)、杨(锐)合传》。末附杨锐家书一纸,并引绵竹县志《杨参政公事略》,以证明其实未与康有为结为党援。有1931年刊本。 |
元史纪事本末[标点本] | 陈邦瞻 | 明陈邦瞻撰。原本六卷,改刊为四卷,二十七卷。书成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记事始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止于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内容叙事与《宋史纪事本末》接相衔。计有二十七目,约十万字。主要取材于明修《元史》和薛应旂《宋元通鉴》,侧重记述元朝政治、军事等事件和典章制度,尤详于科举学校、官制律令、海运、河渠、营田治河、天文历法等方面,对与明代有关的问题亦作简明介绍。其中有关世祖忽必烈朝记事有十六目之多,载之尤详;全文收录了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是水利史上重要的文献。全书取材精炼,叙事简明,轮廓清晰,条理分明,可作为学习元史的入门之书。但因至正十六年宋亡以前之事列入宋编,朱元璋起兵之后史事列于明史,故较为简略;加之使用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史料价值不高;而且在史实考证和叙述方面也有不当之处。本书初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翌年黄吉士改刊为四卷本。明末张溥于书中加列事纲、史论及圈点、断句,改为事各一卷。以后诸本皆依此例。有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本、《国学基本丛书》本。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树民点校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