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先世,本是西方的诸侯,乘犬戎之乱,周室之衰,逐渐东侵,收取西周所弃之地,成为大国。[秦的由来与地位]当公元前三六〇到三四〇年的当儿,秦孝公信用商鞅,兴利修兵,国势便一天盛似一天。又兼地处上游,关塞四固,可以不遭外寇。所以稳稳地在西陲坐大,而人家莫奈何他。当春秋时,晋、楚交争,最关大局,完全一南北互斗的形势;一入战国,秦便是西方的强有力者,无论合纵连横[1],总是他与六国的交涉,一变为东西相持的局面,而秦的声势已造成唯一主动者的地位了。到了战国的后期,燕、齐、赵三国既内乱自贼,秦便乘此机会,并力攻楚。又用客卿范雎的计划,远交近攻,务与韩、魏为敌。后来秦王政嗣立,听从楚人李斯的献计,更暗派辩士说客,赍着金玉币帛去游说诸侯。一面设法离间他们的君臣,一面便调兵随后攻伐。于是六国自救不遑,益发日见削弱。
秦王政十七年,使内史胜灭韩,就地置颖川郡。[六国之亡与秦之统一]十九年,灭赵,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二十二年,使王贲灭魏。越二年,王翦灭楚置楚郡[2]和会稽郡。明年,虏燕王、代王,置代郡和辽东郡。又明年,灭齐。前后十年[3],六国尽亡,而秦乃统一。秦王政既以武力灭六国,因各国之旧,随设郡县,便明废封建,把所有的领域划为三十六郡。
郡县不是秦创的,以前早就有此名色了。《周书·作雒篇》说:“千里百县,县有四郡。”《释文》说:“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方百里,郡方五十里。”是郡县之名,周时已立,不过郡小县大,郡统于县耳。故《春秋传》载赵简子誓众,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的说词呢。到了战国,各自为政,有几处地方的县遂降为郡属,于是郡乃统县了。《史记·秦本纪》记惠文王十年事,说:“魏纳上郡十五县”。便是一个很适的例子。但返观秦国,方孝公用商鞅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实为废乡邑为郡县的开端,然尚未有郡和牧守的称谓。及魏纳上郡之后十余年,《秦本纪》才大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大概当时六国先已变古,秦乃从而效之。及统一告成,当然为整齐划一之计,于是依各国之旧,随设郡县了。
据刘宋时裴骃的《史记集解》所述,三十六郡是:内史、上郡、北地、陇西、三川、颖川、南阳、砀郡、邯郸、河东,上党、代郡、太原、雁门、云中、九原、上谷、巨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东郡、齐郡、薛郡、琅琊、泗水、九江、鄣郡、会稽、汉中、南郡、长沙、黔中、巴郡、蜀郡。后来平定百越,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合四十郡。但近年王国维撰有《秦郡考》,他说秦郡以六为数,续置的并计起来,当有四十八郡。今特录他的结语于下,以见一家之言,并就他所考定的置郡先后看,也得一目了然之快。
“秦郡当得四十有八。秦以水德王,故数以六为纪。二十六年,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上郡 蜀郡 汉中 南郡 黔中 南阳
三川 太原 巴郡 河东 上党 东郡
颖川 会稽 陶郡 河间 闽中 陇西
北地 云中 雁门 代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砀郡 泗水 邯郸
巨鹿 长沙 九江 薛郡 齐郡 琅琊
三十六者,六之自乘数也。次当增置燕、齐六郡:广阳 胶东 胶西 济北 博阳 城阳为四十二郡。四十二者,六之七倍也。至三十三年,南置南海 桂林 象郡
北置 九原
其于六数不足者二,则又于内地分置
陈郡 东海
共为四十八郡。四十八者,六之八倍也。秦制然也。”
郡下分置属县,使上下相维;典守郡县的官吏又都是时常调动的流官;于是官不私土,而大权便归集于君主一人的手中。所以他坐镇咸阳,威令及于四境,巩固的中央政府便由此成立了。
中央政府的权力既十分强固,秦王政便嫌王号不足示尊,乃特标称号为“皇帝”;
秦王政既并六国,因嫌王号不足示尊,很想另创一个特殊的名号来威令天下,他便示意给丞相、御史,令他们议复。议复的结果是“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请上尊号,王为泰皇。命曰‘制’,令曰‘诏’,天子自称曰‘朕’。”他的批答是“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因他知道古来相传的名王有三皇五帝的名目,他又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所以合称皇帝。
竟下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的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了。
万世一系的说词是起于不满意周朝的“谥法”周制:人死将葬,诔列其行,为之立号以易名。所以立谥也叫“易名之典”。正当时的谥法,原是善恶直书,无所避忌[4],寓有劝惩之意。沿及后世,美多恶少[5]。至明、清则几乎不见恶谥了。因为这时必行美始得易名,把立谥看作荣典;稍为差一点的人便够不上获此殊称,何况破人指目为“恶”的呢!但秦承周后分明仍行以行定谥的老例,秦皇帝怕自己的行事不免将来落了褒贬,所以他便下制说:“死而以行为谥,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
秦始皇像
(明)《三才图绘》
因此,后世便称他为秦始皇。[秦始皇的政策]始皇的政策,务在中央集权,所以当时的设施,处处表现着大一统的精神。除了以郡县代封建之外,最有关系于当代而且最有影响于后世的,无过于下列两大端:
(一)勒定官制 始皇的设官分职,真是内外相维,深得体要。[秦官多为历代所取准]所以始皇个人虽很遭后世的非难[6],而秦官却多为历代政府所取准。今且就当时最要的官职说,如中央政府的丞相,只管行政事务,不典兵事;太尉专掌全国军政,不问吏事;别有御史大夫独立于丞相、太尉之外,专司言论和纠察,却不能躬亲政务:不很可见互相钳制,不得专决的用意么!又如地方政府,有郡、县两级。郡置守,专掌政治;置尉,专典兵事;守、尉之外,又置御史来监察他。郡下统县,县各设令、尉,分司民事和军政。郡守、县令等官,都由皇帝简用。所以事从中制,而守、令无特权,控制的力量便十分坚实了。
(二)统一法度 战国之世,适承封建的末流,各因分化的关系,真是“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既灭六国,一切法度,自然也要使它同一,才得刷新耳目,好教全国的百姓有所遵守。所以那时的权度律令便于无形中跟着武力的统一而渐趋一致。丞相李斯的奏同文字,并勒定八体来分颁应用,便是一个好例。
秦并天下,李斯奏同文字,把不与秦文合的异体悉罢不用。另定八体,分别应用:如“大篆”“小篆”的用于简册,“刻符”的用于符传[7],“摹印”的用于印玺,“虫书”的用于幡信,“署书”的用于封检题字,“殳书”的用于铭刻兵器,“隶书”的施之徒隶便是。
原来“书同文,车同轨……”的运动,乃是行政统一的必要之图;后世以改正朔、易服色为大一统的规模,他们的根据便在这里。[大一统的规模]
此外如筑长城以御匈奴,戍岭峤以制百越,开驰道以利交通等举动,也都是当时通盘筹算的大规划。但这样地屡兴大役,自不免苛征虐使,贾怨于百姓,所以始皇一死,四境便到处动乱。然而他树下的伟绩实已不可磨灭了。
百越也称百粤,是指当时居于今浙、闽、两粤和安南一带的土民。他们就地为别:大概在浙江的叫于越,在福建的叫闽越,在两粤的叫南越,在安南的叫骆越。始皇三十三年[8],定百越,增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只发兵五十万人戍守五岭[9]以镇之。
始皇二十七年[10],开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见贾山《至言》,载《汉书》卷五十一《贾山传》。
* * *
[1]合纵是六国相结,一致对秦。其势南北勾连,故称“合纵”。作此运动最力而最有成绩的是苏秦。连横是解散纵约,使六国一一西向事秦。其势东西交亲,故称“连横”。作此运动最力而最有成绩的是张仪。后世称苏、张之流为“纵横家”,便因此故。
[2]楚郡后称南郡。
[3]自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三〇至二二一年,凡十年。
[4]成、康固是美谥,幽、厉便是恶谥。
[5]虽多美谥,尚有恶谥可指。隋炀帝、唐巢剌王便是适例。
[6]为的是焚书坑儒等事,详见后第十一讲。
[7]符传是发兵或特使时持用的信物,必符合乃得施行。
[8]公元前二一四年。
[9]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庚为五岭。
[10]公元前二二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