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遭遇到的外族之祸,大部分多在北方。先秦时代,此象尤显。原来南方自从楚、吴、越三国先后开拓疆宇,提高文化之后,便没有什么重要的蛮族侵略了。[先秦外族的分布]北方却不然。战国时,有三晋[1]以北的林胡、楼烦,燕以北的东胡——这是北族,又统称胡;——陇以西的绵诸、绲、翟、獂、义渠——这是西族,又统称戎。那时与他们邻近的诸国便很有戒心,时时有防御的必要。当周赧王时[2],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西下,至高阙塞,就这城圈以内地置云中、雁门、代郡。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收没其地,置陇西、北地、上郡,并筑长城西起临洮来防护它。燕昭王将秦开也斥逐东胡,拓地千余里,便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就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这便是中国兴筑“万里长城”的起点,也便是防御北族所施的急要工程。

那时北族中特出的一部叫匈奴。[匈奴的突起]匈奴本是荤粥、猃狁的苗裔,乘林胡、楼烦诸部的相继残破,而秦又并力中原的当儿,便并吞邻部,渐渐地强大起来。到战国末叶,他的声势已盛极一时,所以《史记》说当时的形势道:“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这三国便是秦、赵、燕。这时匈奴的疆土,恰恰包缘在中国的北边,正与清初以来俄得西伯利亚后的形势相仿佛。以此,当时的对外交涉,匈奴便居首位,也与未开海禁以前的清政府一样,只与俄国的交涉最多。

秦始皇既并六国,他的唯一劲敌便是北边的匈奴。只因道路较远,不欲特开边衅,故示弱点;一面又恐亡国的遗民不大贴伏,所以常常四出巡视,耀兵示威;其实他的心中决不会忘掉北方的巨患的。如果必待燕人卢生的奏录才知道“亡秦者胡”,我想一代的枭雄,那里会这样的糊涂可笑!

始皇二十八年[3],东巡碣石,差燕人卢生入海求仙人羡门子高。卢生空还无凭,便捏造图书奏知始皇,这图书上便有“亡秦者胡也”一句话。始皇因此出兵北伐,后人以为亡秦的责任应该由胡亥(二世皇帝)来担当的,便深信这是仙人的示谶了。所以神仙一类的鬼话,到现在还能立足在一般的社会,正因国民心理的弱点,太容易给那些牵强附会的话头支配了。

只看他因卢生一言,便发兵三十万,差将军蒙恬带着北伐,可见他早就预备下了。[蒙恬的北伐开疆]蒙恬受命北伐,便把从前匈奴侵占的河南一带地收回,开做四十四县,迁河北榆中的住民三万家,移来充实边地。又筑长城,因各国之旧,增修联络,蒙恬便常驻上郡,居中统御。

荆轲刺秦王

武侯祠石刻拓本

始皇三十二年[4],蒙恬奉命北伐,遂大加斥逐,尽收河南地。因即增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迄辽东,自己便带着重兵坐镇上郡。《史记》卷八十八有《蒙恬传》,可参看。他所收的河南地,便开做四十四县。这四十四县,据王国维的《秦郡考》,便是九原郡。

这时,边界上的长城,已沿袭各国原有的城址,增葺延绵,联成一线。[万里长城的建成]后人知道“万里长城”是秦始皇造的,正说这个原有城址的联合体。原来秦自统一以后,己族与外族的界限,陡然显明,于政略上防遏外族的侵略,当然要比防遏己族的叛乱尤为要紧,所以有此“夏夷大防”的要塞出现。但长城的变迁很大,现在所见的城址,已是唐朝以后逐渐改定的线路,大部分不是秦朝的旧制了。

秦朝亡后,云中一带地方,常没胡中,原有的城址便渐渐圮毁,后人也很少注意及之。所以今有的长城线竟在河套的南面却入内地,成了偃月之势了。

长城既成,南北之限愈显,而民族的相嫉也因此愈急。北族迫于地理的环境,不能不奋图南下,以求满足生存的欲望,于是秦、汉以后,他们的南侵几与中国的历史相终始。[长城终不能限制北族的马足]盖长城虽险,不能必守,当内政清明的时候,戍守得法,尚不致有什么疏失;倘一旦境内乱了,边帅无法统驭,则窥边的外族自会乘机闯入,以逞饱掠的。所以秦亡之后,匈奴又得南伸他们的势力,终于酿成乱华之祸呢。

* * *

[1]三晋便是赵、魏、韩。

[2]公元前三〇〇年顷。

[3]公元前二一九年。

[4]公元前二一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