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初由平民发迹,起始还把除秦苛暴来做开国的新政[1],但不久便定朝仪,仍从同一的模型里脱出帝王面目来。[颁定朝仪与杀戮功臣]

汉高帝见诸将争功,竟拔剑击柱,乃令叔孙通[2]定朝仪。通本陋儒,便杂采秦制,务取尊君抑臣的精神,撰定上奏。一日,试行新仪,群臣依序参列,没有一个敢凌乱喧哗的。高帝叹道:“今而后方知皇帝之贵也!”这话的背面,很可看出那时的志得意满,早就忘了从前的平民生活了。

然而他所以能够得位,全仗当时强有力者的帮忙,为要有求于人,更不能不因功分封。这种急则求人的办法,当然只是假装慷慨,他的心里,终恐异姓太强,将来会得受祸的。

汉欲得人相劝,自不能不裂土给人,假装慷慨。我们只看楚、汉约分天下以后,汉先背约,韩信、彭越便不应召出兵,已可见到一斑。后来他听了张良的计划,许将来把楚地加给齐王韩信,把梁地封给彭越,于是两人都将兵赶来,共把项氏灭掉。更可见那时的踵行封建,真是不得已的办法,那里是汉王的本心!

所以他竟放出辣手,在前后八年之间,杀韩信、彭越,逼反黥布,驱除公孙信,废除张耳之子敖,卢绾也亡入匈奴,把从前曾共患难的异姓功臣,几乎灭个干净,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做了当时仅存的硕果。

当他陆续废黜异姓的时候,便把自己的子弟陆续分封出去,接管土地。[分封子弟]封地以外的地方,仍设郡县,直接中央。以为这样一转移间,便得彼此相维,可以措一家的天下于磐石之安了。所以他竟宰杀白马,告天立誓,把“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心事,明明白白地宣布一个痛快。可是权利所在,实在禁不住人家的觊觎,即使异姓不敢图谋,自己一家人也尽许会发生骨肉相残的恶剧的。我们且看他身后的变幻罢,便很可看出为一家计算的破绽了。

高帝既擒废楚王韩信,便以其地分做荆、楚二国,封从兄贾为荆王,弟交为楚王,又封弟喜为代王,子肥为齐王[3]。公孙信降匈奴后,连兵攻至晋阳,喜逃归,便把他废掉,改封子如意为代王。赵王后张敖坐废,便徙封代王如意为赵王,别封子恒为代王。梁王彭越被杀,便分其地为梁和淮阳,封子恢为梁王,友为淮阳王。淮南王英布反,攻杀荆王贾,及事平,便封兄子濞为吴王,把荆国并入,子长为淮南王。燕王卢绾亡入匈奴,便封子建为燕王。终高帝之世,刘氏王者九国。

高帝死,他的儿子刘盈即位,便是惠帝。[诸吕的用事]惠帝性仁懦,而诸侯王又都幼弱,所以那时的局面还得相安于无事。后来惠帝死,吕太后称制临朝,以吕台、吕产将南北军,诸吕俱居中用事。未几竟背“非刘不王”之盟,封诸吕为王[4]。刘氏多不平,然也奈何他不得,其后吕太后死,诸吕欲为变,齐王襄发兵于外,太尉周勃等奋起于内,遂杀吕产、吕禄,尽诛诸吕和吕太后所立的少帝。于是迎立高帝子代王恒,便是文帝。文帝即位后,诸侯王已渐次壮大,每见骄恣。吴王濞尤失态,招致郡国亡命,反迹日显,文帝始终优容他,得无事。及淮南王长以谋反废徙死,遂用贾谊的建议,分封诸侯子弟来分散他们的实力。[贾谊、晁错的“削弱诸侯论”]但因袭的势力已成,竟也没法消弭他们的野心了。其时太子家令[5]晁错也屡次上书,请削弱诸侯,但文帝终于不从。

贾谊的建议是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实施此法,乃欲令“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恰好那时淮南王长以造反废徙而死,而齐王襄也病死无嗣,便得先把这两国一试。当即分淮南为三,以长子安为淮南王,勃为衡山王,赐为庐江王;分齐为六,以襄弟将闾为齐王,志为济北王,贤为菑川王,雄渠为胶东王,印为胶西王,辟先为济南王。于是淮南和齐便大加割裂了。

后来景帝(文帝子刘启)即位,大用晁错,使为御史大夫。晁错的主张,比贾谊更进一步,竟硬用天子的权力来削诸侯的领地。[吴楚七国的反抗]他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所以景帝三年[6],上一举手便削了楚、赵、胶西三国不少的地方。吴国的反谋已蓄了三十多年,到这时恐“削地无已,行将及己”,于是不能再耐,便和济南、菑川、胶东、胶西、楚、赵六王一同举兵反起来了。他们举兵的口实,却为要驱除晁错,扫清君侧。吴相袁盎与错有怨,便借端向景帝说:“为今计,独有斩错,赦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无血刃而解。”帝乃斩错于东市,便使盎谕吴,谢七国,令各罢兵。吴王竟不奉诏。帝没法,只得坚决用兵。

当时吴、楚两国西攻梁[7],济南、菑川、胶东、胶西四国共围齐[8],赵也发兵入齐西界。[周亚夫的戡定七国]声势浩大,一时大震。景帝派将军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太尉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击吴、楚。吴、楚的兵最轻剽,难与争锋,亚夫便暂不救梁,却向东北移扎昌邑,遣轻骑出淮泗口,绝断吴、楚的粮道。吴、楚攻睢阳[9]不克,攻亚夫又不胜,粮尽只得退兵。亚夫乃遣兵追击,乘势大胜,打破敌众。吴王逃到东越,为东越所杀;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诸王侯都自杀;齐王惧前情泄露,也饮药死。

从此以后,汉廷便“摧抑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实权竟落在国相的手里,一国几乎等于一郡。[汉廷的摧抑诸侯]那些侯王自然削弱无权[10],小有挫失,黜爵除国的处分便跟着发表了。这便是郡国并称的由来,也便是封建制度反动的结果。

秦灭六国,徙豪族于咸阳,本有防止六国死灰复燃的深意。但六国的遗民刺激受得太深,往往不能忘情于复仇。所以项氏起兵,便顺着六国的余势,为他们立后,一面用来维系各地的人心,一面攻击秦朝把持的罪恶。当时四起响应的,都揭此旨,自然不能不故示推诚,与共爵赏,于是封建复活了。后来由楚、汉战争之局转入汉的统一,宜乎不行封建了。但汉初得国,既全仗当时的封君之力,似乎不便即去;而且他以为秦亡太速,或者由于孤立,封建也似乎有恢复的必要。所以异姓诸国虽被杀,而自己的宗亲却陆续出来接代了。直至七国乱后,这已死的制度终于难扶起了,于是封国与外郡相当,实际上国君不负责任,一切由国相主持,而国相的黜陟,权操于中央,与郡守无异。所以郡国并称。

* * *

[1]刘邦初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而已,把秦朝的苛政悉数除去。

[2]叔孙通,薛人,初拜博士,继为奉常,徏太子太傅。

[3]前见的齐王襄便是他的儿子。

[4]封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吕后之假孙大为济川王。

[5]太子家令,是太子府属官的领袖。

[6]公元前一五四年。

[7]梁王武是景帝的同母弟,故首当其卫。

[8]齐王本与四国通谋,后来反悔,城守拒敌,故四国围攻他。

[9]当时为梁都。

[10]当时王国的体制大衰,土地削弱,官属减少,非复昔日可比,而诸小国的列侯,也多留置京师,不使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