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到秦初,已经过几百年长期的战乱。[黄老派得势的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不知与民休养,又造成楚汉分争的局面。汉既定天下,应该与民休养了,但又为了诛灭功臣,连年用兵,简直使百姓没有安定的日子。到了惠帝时拥兵叛变的功臣已次第削平,百姓新免战乱之苦,休养生息,乃成为社会上一致的、迫切的要求,于是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派[1]在政治上大占势力。

惠帝初年,曹参做齐国丞相,用黄老术治齐国,很有成绩。[黄老派在政治上的势力]相国萧何死,以参继任。参做相国四年,仍用治齐国的老方法,居然博得百姓的讴歌。

曹参于惠帝元年[2]做齐国的丞相。他闻得胶西有一个叫做盖公的,专研究黄老学说,便派人去请他,问他怎样可以安辑齐国的百姓。盖公对他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他听了盖公的话,做齐国丞相一年,齐国大治。既代萧何为相国,一遵萧何遗法,无所变更。他自己天天和僚属们饮酒取乐。惠帝怪他不做事,他却说:“高帝和萧何已经把法令都定好了;陛下可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们但遵守职务,没有过失,也就好了。”后来他死了,百姓便这样地讴歌:“萧何为法,顜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文帝即位,新遭诸吕之乱,他便专意于休养生息,提倡俭约,以身作则。

汉文帝做廿三年皇帝,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没有什么增益。有一次,他想筑一露台,召工匠估价,须费一百金。他说:“百金,可抵十家普通人家的家产了,那是不应该做的!”他自己穿着极朴素的衣服。他所宠幸的慎夫人,衣长不到地,帷帐不加绣。像这样提倡俭约以身作则的皇帝,在历史上确是很难得的。

他的皇后窦氏,最相信黄老派的主张。文帝崩,景帝即位,窦氏为皇太后。当时有一位代表儒家的辕固生,为和代表道家的黄生争论汤武革命,触窦太后怒,几乎把性命都送掉。即此一端,已可见当时黄老派占有无上的势力了。

汉景帝时,辕固生以研究《齐诗》做博士官,和黄生争论:辕固生依据儒家理论,主张汤武诛桀纣是受天命而革命;黄生则以为是弑君而不是受命。窦太后好道家言,便召辕固生到豕圈里去刺豕,几乎把性命送掉。详可参阅《史记》、《汉书》的《儒林传》。

黄老派的政治主张,简单点说,就是:“扫除烦苛,与民休息”。[黄老之治的成绩]文帝更加之以俭约;景帝守文帝遗法,不事纷更。故终文景之世,府库余财,仓禀积粟,刑罚简省,风俗醇厚。后来史家,往往把汉之文景比于周之成康。这不能不说是黄老之治的成绩。

当黄老派得势时,儒家的势力也正在暗暗地发展。[儒家的潜势力]本来儒家的理论,做帝王驭民工具最为适宜。

梁启超说:“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这几句话,把历来君主尊重儒家的原因,说得最明白透彻。

所以“儒冠溲溺”的汉高祖,得了天下,不能不请儒者叔孙通定朝仪。后来他过鲁国,还要用太牢祀孔子

汉高祖出身是一个无赖,所以他根本看不起儒者。楚汉相争时,有戴了儒冠去见他的,他便把那儒冠取过来撒尿。但后来他做了皇帝,因为那些武臣不懂得礼貌,便请儒者叔孙通来,定下了群臣朝见皇帝的仪式。他末年因讨英布过鲁国,又用太牢祭孔子。

文帝时儒家的经典如《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置博士。

博士一官,始于六国之末。他的职务是教授及课试,颇有点像现在的大学教授。秦时,诸子百家,各立博士。汉初也是这样。汉文帝才开始把儒家经典分别置博士,以便专门教授。当时《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置博士。但其他诸子传记,还是照常传授,并不限制。详可参考王国维《汉魏博士考》。

不过那时候务在休养生息,儒家所视为最重要的制礼作乐,一时还谈不到。所以贾谊劝文帝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制,典礼乐,文帝谦让未遑。[黄老派衰儒家独尊]到了武帝(景帝子刘彻)即位,已经过几十年的长期休养,同时州郡制已经完成,中央政权非常巩固。时代的变迁,使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派无法维持其政治上的权威。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知道儒家可利用以统治当时的人心,便断然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即位的第一年[3],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于是董仲舒对策[4],请表章六经[5],罢黜百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董仲舒小时候就研究《春秋》,他纯粹是一个儒者。他对策中最紧要的话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复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武帝听了他的话,凡不在六经范围的诸家学说,一律罢黜。其后又专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通一经以上者补官职。当时如公孙弘、兒宽等,都以布衣做到卿相。从此以后,儒术为学者进身的途径,经义为帝王驭民的工具,而儒家独尊的局面亦遂大定。

汉武帝专就儒家的经典(五经)立博士,其余诸家传记一概罢黜。又特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其后人数大增)。博士专授一经,博士弟子专受一经(但后汉以后,则博士兼授五经,博士弟子亦兼受五经了)。详见王国维《汉魏博士考》。

但有一层我们应该知道的:当黄老派得势时,治申韩(法家)之学者,未始没有相当的地位。[儒由九流之一一跃而为百家之宗]同样的,在儒家独尊时代,学黄老、申韩之术,甚至治纵横家言、读杂家书的,也未尝绝迹。

当黄老派大占势力时,治申韩之学者也有登用之机会。景帝时的晁错,便是一例。武帝以后,儒家独尊之局已定。但观《前后汉书》,如杨王孙、耿况、矫慎,皆学黄老。路温舒、于定国、郭弘及其子躬、阳球都好刑名之学。主父偃、邹阳、徐乐、严安、聊仓等,都治纵横之学。田蚡及淮南王安,又治杂家之学。不但如此,号称儒者的董仲舒、高相、京房、翼奉等,喜谈阴阳灾异,实带有浓厚的古代阴阳家的气息。又董仲舒以《春秋》断狱;张汤做廷尉,用治《尚书》《春秋》的博士弟子做廷尉史,以便解决疑法:那简直以儒为表以法为里了。

不过武帝以前,诸家学说,可以并行不悖。譬如:研究申韩学说的、也有用世的机会,不必借黄老术作进身之阶。武帝以后,研究黄老、申韩甚至纵横、杂家之学的,都先要读儒家经典,取得“儒者”资格,然后有进身的机会。所以武帝以前,儒不过九流之一,武帝以后,儒便为百家之宗。这是一个大转变,应当特别注意的。

* * *

[1]道家祖述黄帝老子,故称道家为“黄老”。

[2]公元前一九四年。

[3]公元前一四〇年。

[4]汉时考试,发策以问,使应考者对之,叫做“对策”。

[5]《诗》《书》《易》《春秋》《礼》《乐》,叫做“六经”,《乐经》久亡,所以现在只剩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