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夺取汉朝,大半是为要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前汉末的社会现象]那时候,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象更加厉害。推究原因,完全是大地主和豪商拼命剥削百姓,弄得百姓生计艰难,流亡四处。那些地主豪商又大都与当时的诸侯王发生关系,势力很大。汉朝厉行重农轻商政策,想限制商人的兼并农田,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文帝时,晁错上疏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可见当时重农轻商的政策,没有什么成效。详可参考《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至对于大地主和地主式的封主(诸侯王),更没有方法去限制他们对农民的榨取。[新莽的社会政策]王莽做了皇帝,便取断然的处置:下令没收农田为国有,改名“王田”,不准私相买卖。如一家男丁不过八口而私田过一井的,须得把余田分给亲戚邻里。男丁应受田而没有田的,依照规制,给他田种。又立五均、司市、泉(钱)府等官。一年四季,每逢第二个月,由司市官规定物价标准。商人售剩的货物,由五均官用平价收买,待市场缺货时,仍用平价卖出。人民有正当用途要借钱的,泉府官处可以出借,按月只取息百分之三。又因盐、铁、酒及冶铸、伐木、开矿、畜牧、渔猎、借贷等事业,或是有关国民生计的,或是容易被人垄断的,一律收归国家办理,不许私人经营。这样一来,大地主豪商都受了致命的打击,自然要引起极大的反动了。[新莽失败的原因]加以王莽手下没有许多能尽心竭力替他推行新法的人,只有刘歆等几个儒生,一味讲究六经,模仿古制,对于吏治方面无暇顾到,任凭那些贪官污吏收受贿赂,暴虐百姓。
王莽事事学古:他所发的诏诰,常用《尚书》文体,使人很难了解。甚至于官制、地名,也要依据经文或古来的传说来改;又屡次变更,使人无所适从。又把当时通用的而且轻重比较合度的“五铢钱”废弃。模仿古制更作“宝货”,凡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其后又屡次变更,以致民间流行为难,偏僻之区,甚至以物品相换。凡此,都是务虚文不顾实际,也是王莽失败的重要原因。他又迷信“制度一定,则天下自平”,所以一意讲究六经,尽力于制礼作乐,把日常的例行政务也有抛荒不理。甚至于县宰出缺,数年不补,任凭郡守兼理。又以制度未定,官吏得不到俸禄,大都靠贿赂以自给。因此吏缘为奸,民受其虐。
一般平民,对于新政的好处本来不很明白,受了地主豪绅的反宣传,加以贪官污吏的暴虐,不免要发生误会,引起乱子。因此,建国未久的新朝,终于被代表大地主的刘秀所打倒。
刘秀,南阳郡蔡阳县人。他的五世祖发,是汉景帝的儿子,封长沙王,传到他手里,还有不少田地。当时南阳饥荒,但刘秀却有不少租谷到宛县去粜。即此一端,已可证明他确是一个大地主了。
王莽末年,盗匪蜂起,但大都聚众劫掠,并无政治上的野心。[刘秀的起兵与汉室重兴]地皇三年[1],汉宗室刘演和其弟秀在春陵起兵,和新市、平林两股盗匪会合,拥戴汉宗室刘玄为更始皇帝,声势渐大。
王莽天凤四年[2],新市人王凤、王匡等起兵,初藏绿林山[3]中,号“绿林兵。”其后分为两支,一向南郡,号“下江兵”,一向南阳,号“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平林人陈牧聚众千余人起来响应,号“平林兵”。汉宗室刘玄亦在其中。玄初号“更始将军”,后称“更始皇帝。”
莽发大兵四十万,和刘秀战于昆阳,莽兵大败。于是各地纷纷响应汉兵。明年,汉兵入京师,莽被乱兵所杀。新朝建国凡十六年而亡。那时候天下大乱,汉室新兴,百姓颇希望更始有所建立,但更始懦弱,为诸将所制,不能有所作为。后来又听信谗言,把刘演杀掉,而使刘秀出巡河北。秀既奉命出使,所过郡县,下令废莽新政,复汉旧制,百姓都归附他,他遂不奉更始命令,在鄗南即皇帝位。后更始为赤眉所杀,秀便出兵讨平赤眉。
东汉荷塘渔猎画像砖
王莽天凤五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一年间部下多至万余人。莽发兵讨伐。樊崇怕他的部下和莽兵混乱,为易于辨别起见,教他的部下把眉染成赤色,以作标帜,故称“赤眉”。更始二年[4],赤眉兵入长安,更始被杀。光武即位的第四年[5]才把赤眉平定。
又以次平定割据一方的群雄,统一中国,徙都洛阳,是为后汉(亦称东汉)[6]光武帝。
汉末,四方豪杰纷起,割地自雄,除赤眉外,王郎据邯郸,秦丰据黎丘,李宪据卢江,公孙述据成都,隗嚣据天水,窦融据河西,卢芳据九原,彭宠据渔阳,刘永据睢阳,张步据临淄,董宪据东海,佼强据西防,田戎据夷陵,延岑据汉中,其他铜马、大彤……诸贼,到处寇掠。光武徇河北时,平王郎,破降铜马诸贼。其后分遣诸将,收复各地。惟窦融以河西五郡地降汉,不曾用兵。
光武帝出身贵族,通达经史。[光武帝的政治策略]他起兵时尽力除莽苛政,复汉旧制,博得地主商人阶级的同情。同时又利用谶文符瑞,取得平民的信仰。
西汉末年,符谶盛行。王莽的国师公刘秀,因谶文有“刘秀当为天子,”遂改名为秀;当时人家都以为谶文应着刘秀,光武听见了,却笑道:“安知非仆”。后来他部下拥戴他做皇帝,他正谦让未遑,却巧他的旧同学强华从长安带了什么“赤伏符”来,里面写着“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在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于是他就认为这是受命于天的凭据,遂即皇帝位于鄗南。他既做了皇帝,对于谶纬竭力提倡,所谓“七纬”[7],几乎与五经并重。
大业既定,就竭力偃武修文,轻徭薄赋,一切设施,都以休养生息为务,一反王莽时躁急繁扰的流弊。一方面更利用纬书以加重儒家“分尊卑,别上下”的教义;
儒家教义中有所谓“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对于尊卑秩序,君臣大义,已经定得极严的了,但父子之间还要讲“亲”,君臣之间还要讲“义”。纬书更于“五常”之外增出“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在五经里没有明文,出于《礼纬含文嘉》。但当时因皇帝提倡之故,后来大儒如马融等也居然注在《论语》里。从此以后,臣、子、妇对于君、父、夫只有绝对的了。
更利用儒家的伦理观念,表章气节,以养成士大夫的阶级意识。
光武即位后,除表章五经、七纬外,更表章气节:如卓茂因在王莽时辞官归田,光武即位后,首先访他,下诏称赞他很有气节,为人所不能为;尊为太傅,封褒德侯,又谯玄亦在王莽朝弃官归乡,光武即位时,玄已死,命郡官用中牢致祭。又李业在王莽朝隐居不仕,后又不肯做公孙述的官,被述毒死,光武即位,下诏表其门闾。又费贻不肯就公孙述的聘请,装作疯癫,隐在深山中,光武便任他为官。凡此,都所以表示不事二姓的尊宠。庄光[8]曾与光武同学,用他做官,他不肯受命,隐居富春山;周党经二次聘请,方始朝见,朝见时又伏而不谒;光武都宽假他们。这是特别表示敦重品格的意思。
传至明帝(光武子刘庄)、章帝(明帝子刘炟),都能守前朝成规,无所变更,社会经济又暂时入于稳定的状态。所以从光武到明帝,历史上称为东汉治世。
* * *
[1]公元二二年。
[2]公元一七年。
[3]山在湖北当阳县。现在称强盗为“绿林”,本此。
[4]公元二四年。
[5]公元二七年。
[6]前汉都长安,在西,故后世称“西汉”。后汉都洛阳,在东,故后世称“东汉”。
[7]纬,对“经”而言。七纬,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的纬。据《后汉书·方术传》注及王应麟《困学纪闻》,计有七种、三十五篇。赵宋时纬书散亡殆尽,今惟在诸家所辑佚书中,约略可见其大概。
[8]庄光后避明帝讳,改为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