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中国北方边患的匈奴,从汉武帝把他们驱逐到漠北以后,势力渐渐衰弱。[匈奴的衰弱与分裂]汉朝又利用西域乌孙等国,使他们常起冲突。宣帝本始元年[1],匈奴为乌孙所败,人口牲畜,死亡无算,从此匈奴便成为一个弱国。不久,匈奴又起内乱,呼韩邪单于投降中国。新莽时代,匈奴尝乘机反叛。但到后汉初年,匈奴又起内乱,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又投降中国。后来北匈奴衰弱,南匈奴想并吞他,到汉朝来请兵。那时候窦太后当朝,要使窦氏立功,便派窦宪出兵,大破匈奴于稽落山,在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后两年,窦宪又派兵大破匈奴于金微山。从此以后,匈奴一族,除投降中国的搬到中国西北一带和汉人杂居外,大部向西方迁移,成为后代匈牙利人的祖先。
武帝通西域,西域诸国差不多完全服属中国。[西域交通的断绝与班超平定西域]新莽时代,匈奴反叛,西域也都与中国脱离关系,一部分归附匈奴。光武帝时,西域派人来要求和中国复交,但光武帝不允许他们。明帝讨伐匈奴,乃派班超出使西域。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立功异域的人,前者是张骞,后者就是班超。班超字仲升,平陵人。他的父亲班彪,曾著《王命论》,并开始撰作《汉书》;哥哥班固,是《汉书》的作者;妹妹班昭,有名的女文学家。班氏一门以文学著称,他独以武功显耀。他起初跟他哥哥到洛阳,替人家做书记,每掷笔叹息道:“大丈夫即使没有旁的志略,亦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的立功异域,取得封侯,怎能长在笔砚中讨生活!”永平十六年[2],窦固出击匈奴,叫他做假司马,带兵从别道攻伊吾,打了一次胜仗,从此他便投身于军事界。当时汉朝和西域诸国隔绝已六十多年,汉朝知道西域不定,则匈奴也不易平定,就差他出使西域。他先到鄯善,所部仅三十六人。当时鄯善暗中和匈奴有联络,刚巧有匈奴的使者来鄯善,被他知道了,就在夜里带领了三十六人袭杀匈奴使者,鄯善的酋长大为恐惧,愿臣服汉朝。他又到于阗,于阗的酋长很怕他,就攻杀匈奴使者,归附汉朝。统计班超先后征服西域,除鄯善、于阗外,还有疏勒、尉头、姑墨、乌孙、莎车、月氏、龟兹、焉耆等。于是西域五十余国,都来归附汉朝。班超在西域凡三十年,回中国时已经七十一岁了。以功封定远侯,所以后人也称他为班定远。他的儿子班勇,也以平定西域有功。
班超带着三十六人,两次出使,先后在鄯善、于阗攻杀匈奴使者,胁降鄯善、于阗,使西域诸国重复臣服中国。章帝时西域又叛,仍由班超用兵讨平。于是葱岭以西诸国都来朝贡。
匈奴平服,西域再通的时候,中国和羌族大起交涉。这件事是后分裂做三国和“五胡之乱”的直接原因。
羌族的分布很广,支派也很多。和中国起交涉的,是住在中国西境湟水流域的一支。[汉与羌族的关系]汉武帝因他们和据着河西的匈奴只隔着一支祁连山脉,防他们互相交通,便派兵把他们驱逐到西海盐池一带,并设了一个护羌校尉以监视他们。新莽时代,羌人献西海之地,便置了一个西海郡。王莽末年,中国内乱,羌人乘机又占据西海。并且侵入中国,后汉光武、明、章、和帝四代,累次发兵讨伐,到和帝永元四年[3],恢复西海郡,把大、小榆谷夹着黄河一带,开列屯田,以绝后患。然降服中国的羌人,散居内地者很多,当时中国西北一带的汉族,居于战胜民族的地位,对羌人不免有非分压迫的情形,因此羌人对汉族非常仇恨。安帝初年[4],召回西域都护,征发金城、陇西、汉阳一带的羌人,编为骑兵,出去迎接。羌人都不愿去,半途上有逃散的。各郡县发兵邀截,处置得不免急切一点。[降羌之乱]于是羌人聚众反抗,遮断陇道,东寇三辅,南略益州。凉州的守令都是内地人,见羌势已盛,无心战守,都把郡县迁徙到内地来,于是凉州各属完全糜烂。直到元初五年[5],才把三辅肃清。计军费已达二百四十万万,而凉州仍没有平定。到顺帝永建三年[6],才把凉州克复。不多时,羌人又叛,用兵十余年,军费又达八十多万万。桓帝即位,命段颎为护羌校尉,把平定羌乱的责任,完全付托了他。[段颎的杀戮政策]段颎主张把羌人完全杀尽,以绝后患。
桓帝时,皇甫规把地方官挑动羌乱,和历年讨伐乱羌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尽情揭发。请朝廷把平定羌乱的责任交给他。桓帝准了他。他就剿抚并用,先后收降羌人十多万。后皇甫规被免职,改用段颎。段颎对付羌人的主张完全和皇甫规不同,他以为收抚羌人,“犹种枳于良田,养蛇虺于室内也。”于是他就实行他的杀戮主义了。
于是从延熹六年起至灵帝建宁二年[7],经一百八十多次的战争,杀羌人三万八千余,羌乱遂平,而汉之元气大伤了。
羌乱盛时,鲜卑[8]、乌桓和南匈奴亦在东北一带骚扰。[羌乱的影响]后来鲜卑的英勇的酋长檀石槐死了,内部分裂,就无力侵扰中国边境。乌桓被曹操打破,南匈奴也被曹操制服。但当时北方各州郡和塞外满布羌人、鲜卑人、匈奴人等,便成五胡乱华的张本。而降羌之乱,凉州用兵最久,便为后来凉州将作乱的导火线。
* * *
[1]公元前七三年。
[2]公元七三年。
[3]公元九二年。
[4]公元一〇七年。
[5]公元一一八年。
[6]公元一二八年。
[7]公元一六三年到一六九年。
[8]相传黄帝之后,封于北土,那地方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起于兴安岭东,后移居匈奴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