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前对于北方的外族一律称为“胡”。[杂居内地和分布塞外的异族]所谓“五胡”就是:

(一)匈奴 南匈奴投降汉朝后,就入内地杂居。到晋朝初年,大都散居在并州一带。

(二)羯 匈奴的别种,因为住在上党郡武乡县的羯室,所以称为“羯。”

(三)鲜卑 后汉末年,占据匈奴旧地。后来虽势力衰弱,然部落分布极广,散居在幽、冀、并、凉四州的塞外。

(四)氐 本住在武都一带,曹魏时迁居扶风、始平、京兆一带。

(五)羌 段颎平羌乱,把羌人杀掉不少,但不久又渐渐繁殖,到晋初已布满冯翊、北地、新平、安定各郡。

这些与汉族杂居的异族,一方因为风俗习惯不同而积不相安,一方因生活没有保障而时生怨望,早已种下变乱的祸根。[五胡乱华的远因与近因]惠帝初年,江统曾作《徙戎论》以警告朝廷,不为朝廷所采纳。

江统为太子洗马[1],见戎祸日亟,便作《徙戎论》以警朝廷。大意是说:“夫关中帝王所居。而戎狄错在此土,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此必然之势也。今宜……徙诸羌……,返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纵有猾夏[2]之心,远绝中国,隔阂山河,为害不广矣。并州之胡,……倍于氐羌,若有不虞,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国,于计为长也。”但是朝廷始终不能听他的话。

但晋朝倘能一方修明内政,一方对杂居内地的异族恩威并施,未始不可弭患于无形。不幸武帝大封同姓,种了内乱的祸根,又竭力削弱州郡的兵力,自己毁坏了镇压外族的武器。于是久已隐伏着的异族变乱之祸,遂一发而不可收拾。

怀帝永嘉五年,刘聪的族弟刘曜和石勒合力攻破洛阳,掳怀帝。[怀愍二帝先后被掳与东晋建国]怀帝的侄儿秦王司马业在长安,听到怀帝被掳后已被刘聪所杀,就在长安即皇帝位,是为愍帝。愍帝即位的第四年[3],刘曜又攻破长安,把愍帝掳去,不久就把愍帝杀了。那时晋朝的宗室琅邪王司马睿[4]镇守建康,闻愍帝被害,就在建康即皇帝位,是为东晋元帝。计西晋凡五十二年而亡。从此以后,江淮以北就变为外族蹂躏的区域了。

北方从刘渊建国以后,诸族先后崛起,互相争夺。[苻秦的统一北方]比较有统一北方能力的,当推苻健[5]所建的前秦。苻健传子苻生,淫虐无道,被苻健的侄儿苻坚所杀。苻坚就自立为大秦天王。用谋臣王猛,东灭前燕,北灭代[6],西灭仇池杨氏[7]和前凉,南取巴蜀,又遣将把西域征服,降三十余国,渐渐统一北方。苻坚那时候差不多占有了全中国的三分之二,便想平定南方,统一中国。公元三八三年,就亲率骑兵八十万南下,向东晋进攻。

这时候,苻坚的谋臣王猛早已死了。[8][淝水之战与北方分裂]而东晋方面由谢安执政,命他的侄儿谢玄在广陵练一支精兵,号为“北府兵”,由名将刘牢之统带,屡立战功。苻坚南下的兵虽多,但不很整齐。当他的大军没有到齐,前锋已给刘牢之打败。苻坚登寿阳城远望,见晋兵队部整齐严肃,又望见八公山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便对他的左右说:“这也是劲敌呢!”颇有惧色。秦兵前进,和晋军夹淝水而阵,谢玄遣使请战,并请秦军稍退,让晋军渡淝水一决胜负。苻坚想等晋兵半渡,用力一击,不料自己的兵太不整齐,一退遂不可复止,谢玄趁势追击,秦兵大败。当秦兵狼狈退走时,都已心惊胆寒,听得风声鹤唳,便以为晋兵来了,昼夜兼行,不敢停止,自相践踏,死的不计其数。苻坚亦中流矢,单骑逃到淮北。从此北方又复分裂,而东晋得偏安江左。后来北魏统一北方,刘裕篡夺东晋,于是中国变成南北两国对立的局面。计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强盛,中国北方先后兴灭共十九国,惟三国属于汉族,今列表于后[9]:

一向都称“五胡十六国,”其实当时曾正式建国且有其建国的实力的,共有十九国。查“五胡十六国”的名称,始于《晋书》,《晋书·载记》的目录后面有注云:“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蜀十六国,附其书,起己酉,尽庚申。”然《晋书》目录只列前赵、后赵、北凉、夏、成汉、前秦、后凉、后秦、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北燕十四国,而书中又历举十九国立国的事实,矛盾错误到如此,后人反依据他的注说以列举十六国的名称,实在是一桩很奇怪的事情。据编者的意见,与其把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蜀称为“五胡十六国,”还不如把十九国中属于汉族的前凉、西凉、北燕三国除外,专指异族入主中国的成汉等十六国,比较正确些。

【附注】(1)李雄建国于成都,号为成国。至公元三三八年,李寿弑其主自立,改国号为汉。(2)刘渊建国,本自称汉,因都于离石,离石在战国时为赵邑,故称赵,又因在石勒之前,故称前赵。(3)初都离石之左国城,后迁平阳,刘曜迁长安。(4)后慕容儶迁都邺。(5)初据张掖,后迁姑臧。(6)后魏就是后来的北魏,详第二十五讲。

* * *

[1]东宫的官属。本作“先马”。

[2]猾,扰乱的意思。古称中国为夏。猾夏就是扰乱中国。

[3]公元三一六年。

[4]司马睿字景文,司马懿的曾孙。

[5]苻健本姓蒲,他的父亲蒲洪,因谶文有“草付应王”之文,遂改姓苻。

[6]代是后魏的祖先,据有匈奴故地及山西北部。其酋长拓跋猗卢,因助晋讨前赵有功,封为代王。凡传七世,为苻坚所灭。

[7]杨氏本姓令狐,是清水(今甘肃清水县)地方的氐人,其先为杨氏养子,故改从汉姓。晋惠帝时,杨茂搜据仇池,传八主,为苻坚所灭。

[8]王猛临死时,谆嘱苻坚不要向南方进攻。

[9]本表根据李嘉善君的《五胡十九国兴亡表》略加增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