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统一中国后,颇能留心政治,当时府库充足,户口蕃殖,为历朝所仅见。[隋初的内治与隋炀帝的奢侈]文帝崩,次子杨广嗣位,是为隋炀帝。炀帝是历史上著名荒唐的皇帝。他即位以后,就以洛阳为东都,开运河,筑驰道,往来巡游于洛阳、江都之间,劳民伤财,毫不顾惜。
当时中国国部,偏于西北,为要统治全国,不能不力谋交通的发展。隋文帝时,开广通渠,引渭水以通长安。到了炀帝,更为大规模的运河的开凿:先开通济渠,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引汴水入泗水,以达于淮水,于是河淮遂通。次开邗沟引淮水入长江,而江、淮遂通。次开永济渠,从黄河向北通白河至涿郡。次开江南河,从京口南达余杭。从此穿越江、河,而南北之界遂破。当时,南自余杭,北自涿郡,西自洛阳、长安,都可以舟楫直达。[1]炀帝又凿太行山以通驰道,从龙门直达上雒。又开榆林御道三千里,从榆林东达于薊。北方的陆路交通,为之一变,这种大规模的凿河开道,在当时虽劳民伤财,弄到国破家亡,但对调和南北文化和后来的皇帝的统治全国,都大有效益。
当时北方有新兴的回族叫做突厥,势力很盛,经文帝用种种方法,才把他们笼络住了。
突厥是现在中国五族中回族的祖先。旧史称为“平凉杂胡,匈奴别种。”在汉时为丁零,南北朝之初称为高车,亦称铁勒。他们居于俄属贝加尔湖的东部,逐渐蕃育南下。初替柔然人做奴隶,后灭柔然,尽有其地。到北朝末年而极盛,占有今蒙古、新疆、满洲和西伯利亚、中央亚细亚一带,开北方外族从来未有的盛大局面。隋朝初年,突厥分为数部,同时并立四可汗[2],国内始渐分离。隋文帝用远交近攻策,笼络突厥西部酋长达头可汗、北部酋长阿波可汗,以抗突厥共主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势孤,向隋文帝请和,并求援助,隋文帝发兵救援。于是突厥遂分为东西,沙钵略可汗据东部,为东突厥;达头可汗据西部,为西突厥。沙钵略可汗死后,他的儿子都蓝可汗与其侄儿突利可汗自相攻击,隋文帝用抑强扶弱政策,册立突利为启民可汗,发兵保护,不久都蓝死,其部下尽归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感激隋文帝,对隋朝很恭敬。
到炀帝即位,以为四夷已经畏服,便大摆皇帝架子,在即位的第三年,亲至金河,临幸东突厥启民可汗[3]帐,赏赐金帛无算。后又胁迫西突厥献地数千里,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分遣犯罪者去实边,转展输送,又不知费了多少金钱。又东征高句骊,用兵四年,毫无结果。隋文帝几年来辛苦经营所得的成绩,被他一手毁坏,又恢复到民众穷财尽,盗贼四起的境地。同时已经笼络住了的突厥,见隋朝国内骚乱,也就不稳起来。大业十一年[4],炀帝巡游北方,突厥启民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就老实不客气把炀帝围在雁门,幸救兵到来,始得脱险。[隋炀帝的被弑与李渊的起兵]明年,炀帝游幸江都,时中原已乱,他亦无心北归,想迁都丹阳,保守江东。大业十四年[5],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6]所弑。先是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入关,奉代王杨侑[7]为帝,自为大丞相,封唐王,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炀帝被杀的那一年,隋帝杨侑禅位于唐王李渊,李渊遂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隋自杨坚建国,只传二世[8],凡三十七年而亡。
李渊的先世,就是西凉的李暠。西凉亡后,李氏世代在北朝为官。李渊在炀帝时为弘化留守,时四方盗起,炀帝命他做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捕讨群盗有功,转太原留守。当时天下已乱,他的儿子李世民,便劝他起兵,向西占据长安。大业十三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是年冬十一月,李渊兵入长安。
唐高祖的起兵入关,完全是他儿子李世民的计划,既受隋禅,把割据一方的群雄,次第翦灭,也是世民的功绩,在情在势,应该把皇位传给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与唐太宗的即位]
隋末,四方豪杰纷起,各独树一帜,略据土地,互相吞并。今择其著名者,列表如下:
但高祖拘泥“立嫡以长”的古训,竟立毫无功绩的大儿子建成为太子,封世民为秦王,遂酿成“玄武门之变,”建成为世民所杀。高祖无法,只得把皇位传给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步辇图
(唐)阎立本
唐高祖起兵,都是出于他儿子李世民的计划,高祖曾对他说:“事成当以汝为太子。”但后来高祖竟立长子建成为太子。据说建成是一个荒于酒色的人,又见世民功名日盛,心中不安起来,几次设法要谋害世民。高祖见他们弟兄俩不和睦,恐酿事变,遣世民出镇洛阳,世民没有动身,他的左右都劝他杀建成,于是世民带兵伏在玄武门,建成入朝,至临湖殿,觉得有变故,想回转宫中,被世民追上,用箭射杀。高祖无法,只得立世民为太子,国事都由他处决。这是武德九年[9]的事情,史称“玄武门之变。[10]”
唐太宗是一个英武的君主。[唐太宗的治迹]即位以后,用房玄龄、杜如晦为相,魏征为谏官,努力修明内政,与民休养,居然造成了一个太平时代。历史上说那时候“行千里者不赍粮”“断死刑三十七人”,虽不免有点夸张,但那时候社会经济基础又入于稳定时期,是无可否认的。
尤其值得称述的,是唐太宗的对外发扬国威。[唐太宗的发扬国威]隋末,中国避乱者多归突厥,割据北方的豪杰,又都结好突厥,希望得到他们的助力,因此突厥又强盛起来。唐初,突厥屡扰北方,京师戒严,有几次几乎要迁都避他。太宗即位,积极训练军队,一面又设法离间突厥的内部,突厥内部便不稳起来。又因颉利可汗[11]的不善笼络诸部,和突厥同血统的薛延陀、回纥等部落,纷纷叛离。同时又发生重大的天灾。因此种种,突厥国势大衰。贞观三年[12],突厥犯边,就发大兵征讨,明年,擒颉利可汗,降突厥部众十多万,东突厥就此灭亡。[平定突厥]东突厥亡后,薛延陀渐渐占据其地。后乘太宗用兵高句骊,便来侵犯河南,被唐兵打败,薛延陀就起了变乱。[灭薛延陀]贞观二十年[13],太宗遂灭薛延陀,分其地为六都督府,统于安北都护府。于是回纥各部凡十一姓,都派遣使臣来朝见唐天子,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太宗又对西域用兵,先后攻破吐谷浑、焉耆、龟兹,又灭高昌,以其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用兵西域]
吐谷浑读如突欲魂,是鲜卑慕容廆的庶兄,居辽西塞外,后移居阴山之阳,西晋末,度陇据抱罕及甘松南界。传到他的孙子叶延,才把他的号做国名。数传至而夸吕,自称可汗,居于伏俟城。唐太宗时夸吕的儿子伏允在位,屡侵唐边。贞观八年[14],太宗大发兵破之,伏允走死。
把葱岭以东的地方,完全平定。西域之南,就是现在西藏地方,当时有外族兴起,叫做吐蕃,吐蕃曾遣使进贡,要求婚姻,被太宗拒绝。[吐蕃的内属]
吐蕃是中国五族中藏族的祖先,现在还称西藏为土伯特,即吐蕃的音转。他们的起源,和印度很有关系[15],他们是游牧民族。其首领称为“赞普”[16]。唐太宗时,赞普弃宗隆赞在位,国势渐强。
后吐蕃攻松州为唐兵所败,于是遣使来谢罪,并继续要求婚姻,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因中国和吐蕃交通,唐朝兵威又达到了印度。[印度的征服]文成公主嫁吐蕃的一年[17],印度乌莫国[18]尸罗逸多王遣派使臣朝见唐天子。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使王玄策赴印度,恰巧是尸罗逸多王死了,其臣阿罗那自立,竟出兵拒绝,王玄策就借吐蕃和泥婆罗[19]的兵反攻,生擒阿罗那而还。太宗对西北两方国威的发展,已算是极远的了,惟对于东方高句骊的用兵不甚得手。[20][唐高宗的武功]到了高宗(太宗子李治)即位,派苏定方平西突厥,又渡海灭百济,败日本援兵。
西突厥极盛时,跨有葱岭东西,其极西与波斯为界,今欧人称俄属西伯利亚的西南一隅为土耳其斯坦,称我新疆全境为东土耳其斯坦,是从当时西突厥领土得名的。唐高宗显庆二年[21],灭西突厥分其地为州县,并隶安西都护府。西突厥经唐惩创后,逐渐西徙,在九世纪至十一世纪间,侵入印度、波斯,遂定居于小亚西亚,更进而居于罗马故都的君士坦丁堡。中间与他种混杂,更因地理上的影响变化,遂形成现在的土耳其民族。
又遣李绩[22]灭高句骊。其他党项[23]、吐火罗[24]、昭武九姓[25]等族,亦先后平定。凡太宗未竟的功业都是高宗完成的。
汉末,朝鲜分裂为三国:高句骊居北,百济居西南,新罗居东南。唐初,新罗被高句骊、百济侵略,求救于中国,太宗亲征高句骊,无功而还。高宗显庆五年[26],发兵由海道攻灭百济,分其地为五都督府。百济乞援于日本,又败日本兵于白江。总章元年[27],高句骊内乱,高宗乘乱发兵攻破,分其地为九都督府,统于安东都护府。
* * *
[1]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永济渠,因黄河迁徙,今已不存,元世祖时,开会通河,从安山以北至临清河接卫河,以南接泗水入淮,就是现在的运河。
[2]突厥分部的酋长也称可汗,其共主则称大可汗。
[3]可汗,读如克寒,酋长之称,和匈奴的单于一样。
[4]公元六一五年。
[5]公元六一八年。
[6]宇文化及,武川人。本姓破野头,其祖先为鲜卑人所奴役。他的父亲宇文述,炀帝时以功封许国公。化及袭父爵。时隋炀帝在江都,见北方已乱,遂谋叛,弑炀帝,后为窦建德所杀。
[7]炀帝的孙子。
[8]还有李渊拥立的杨侑和东都群臣拥立的杨侗(都称恭帝)都不算在里面。
[9]公元六二六年。
[10]这样事情的详知情形,参看《通鉴纪事本末》最便。但历史所载,都是偏袒太宗的一面之辞,真相如何,已无从查考了。
[11]始毕可汗传弟处罗可汗,处罗可汗传弟颉利可汗。
[12]公元六二九年。
[13]公元六四六年。
[14]公元六三四年。
[15]据说吐蕃贵族的祖先是从巴特沙拉国度雪山东来,所谓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现在研究“西藏学”的人,也说西藏地方的贵族是印度阿利安人,由喜马拉雅山迁入西藏的。
[16]赞是雄健的意思。普是丈夫的意思。赞普就是雄健的丈夫的意思。
[17]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
[18]在今印度克什米尔西北,藏瓦河上游,即加非哩斯坦以东。印度河以西的地方。
[19]即现在的尼泊尔,和西藏南境相接。
[20]贞观十八年(公元六四四),太宗亲征高句骊,无功而还,损失很大。
[21]公元六五七年。
[22]李绩初姓徐名世绩,后归唐,赐姓李,又以避太宗讳,改名绩,字懋功,离狐人。
[23]党项、羌族,所占地当今甘肃西部。
[24]吐火罗,大夏族,所占地当今阿姆河流域。
[25]昭武九姓,大月氏族,居今中央亚细亚境。
[26]公元六六〇年。
[27]公元六六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