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节度使是一手握文武大权的方面大臣,所以历史上称为“方镇”,又称“藩镇”。明白点说,便是割据一方的军阀。[方镇名称的由来]

安史乱后,唐朝已精疲力尽,再也没有力量对付那些骄兵悍将,所以史朝义被讨平时,其部将投降的,唐朝仍把他们原据的地盘给了他们,并任命他们为节度使。[河北三镇的割据]其结果:卢龙、魏博、成德三大镇,被朱泚、田承嗣、李宝臣三人分据。他们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平卢军节度使李正己等互通声气。各自修缮甲兵,扩充实力,相约以土地传子孙。

代宗初即位时,史朝义的部将薛嵩等,先后来降,朝廷便任命薛嵩为昭义军节度使,统辖相、卫、邢、洺、贝、磁六州;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统辖恒、赵、深、定、易五州,赐姓名为李宝臣;田承嗣为魏博军节度使,统辖魏、博、德、沧、瀛五州;李怀仙为范阳节度使,统辖幽、莫、妫、檀、平、蓟各州;不久,李怀仙被部下所杀,共推朱泚为节度使;薛嵩死后,其地盘为田承嗣所并;于是河北分为卢龙、魏博、成德三大镇。

代宗时,因政府能力薄弱,对那些军阀,一味优容。[河北藩镇的叛变]德宗(代宗子李适)即位,颇思振作,刚巧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袭位,德宗不许。时魏博军节度使田丞嗣死,子田悦继任。李惟岳不得继父任为节度使,便约田悦及李正己、梁崇义等起兵反抗。德宗派河东节度使马燧、神策兵马使李晟[1],击破田悦;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讨平梁崇义。又命易州刺史张孝忠为成德军节度使,使与朱泚弟朱滔[2]合兵攻李惟岳,惟岳的兵马使王武俊杀惟岳以降。当时中央军的声势很盛,乱事指日可定。不料朱滔、王武俊因怨朝廷赏薄,反助田悦。于是朱滔、田悦、王武俊和李正己的儿子李纳,各自称王,互结同盟,推朱滔为盟主。李希烈亦起兵响应,自称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3]德宗发泾原兵讨李希烈,泾原兵过京师,为赏赐太薄,突然叛变。[德宗出奔与朱泚称帝]德宗奔奉天。乱兵推朱泚为主,朱泚自称秦帝,出兵追德宗,围奉天。幸河中节度使李怀光带兵救应,才得解围。德宗用陆贽的建议,下罪己诏,赦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朱滔、李纳,专讨朱泚。

德宗这一道归罪于自己的诏书,措辞恳挚,为后代所传诵。他说:“小子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兴都邑。……上累祖宗,下负烝庶,痛心貌,罪实在予。”诏书的末了又说:“其所加垫陌钱税、间架[4]、竹木、茶漆、榷铁之类,悉宜停罢。”这几句是最切要的话,因为当时的百姓,被那些苛捐杂税,剥削得精疲力尽了。

但不久李怀光又反,与朱泚合兵,德宗再奔梁州。[乱事的渐次平定]后来李晟等讨平朱泚、李怀光收复京师。李希烈被部下陈仙奇所杀。朱滔不久亦死。王武俊、田悦、李纳,早于得到德宗的罪己诏时,上表谢罪,归顺朝廷。乱事暂告段落。

德宗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淮西藩镇的叛变与平定]顺宗为皇帝仅八月,传位于太子李纯,是为宪宗。那时候,淮西为吴元济所据,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5]、平卢节度使李师道[6],互相勾结,违抗朝命。

陈仙奇杀李希烈后,复被希烈的爱将吴少诚所杀,朝廷弗能讨。少诚死后,牙将吴少阳,杀少诚的儿子而自立。传到他的儿子吴元济,专横已极,不但不奉朝命,还要出兵寇掠。

宪宗派兵讨吴元济,淮西兵精,久攻不克。元和十二年,李晟的儿子李愬乘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送京师正法。宪宗又征发各镇的兵讨平李师道。河北三镇亦都归附朝廷。方镇构兵的局面,总算告一结束。

宪宗崩,太子李恒立,是为穆宗。[河北三镇的再割据]那时以为天下已平,对河北三镇,不甚注意,于是朱克融据卢龙,王庭凑据成德,史宪诚据魏博,先后反叛。终唐之世,不能再收复这河北三镇。

卢龙节度使朱滔死后,军中共推刘怦继任。怦死,子刘济继任。刘济后被他的儿子刘总所杀,总继为节度使。刘总既以弑父自立,心常不安,及唐朝讨平吴元济后,他就弃官为僧。朱克融是朱滔的孙子,初事刘总。穆宗长庆元年[7],卢龙兵变,囚节度使张弘靖,推朱克融为留后,朝廷也就任命他为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死后,穆宗命田弘正[8]代之,不久,田弘正被王承宗的养子王庭凑所杀,朝廷发兵征讨,不能取胜,只好就任命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悦死后,传子田绪。绪死,传子田季安。委安死,军中推田兴为留后,朝廷就任命田兴为节度使,赐名田弘正。后田弘正徙镇成德,被王庭凑所杀,朝廷起用他儿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以讨王庭凑。不久,魏博将史宪诚作乱,田布自杀,朝廷就任命史宪诚为魏博节度使。从此以后,他们或父子相传,或自相拥戴,不受朝廷节制。兹将穆宗后的河北三镇节度使的姓名,开列如下:

卢龙——朱克融 李载义 杨志诚 史元忠 陈行泰 张绛 张仲武 张直才(仲武子) 周綝 张允伸 张公素 李茂勋 李可举 李全忠(可举子) 李匡威(全忠子) 李匡筹(匡威弟,为李克用所破,克用以刘仁恭代之。)

成德——王庭凑 王元达(庭凑子) 王绍鼎(元逵子)王绍懿(绍鼎弟) 王景崇(绍鼎子) 王镕(景崇子)

魏博——史宪诚 何进滔 何弘敬(进滔子) 何全皋(弘敬子) 韩允中 韩简(允中子) 乐彦桢 罗弘信 罗绍威(弘信子)

当时藩镇既各专制一方,而朝中大臣,也彼此结党,互相倾轧。中央政府不健全,军阀势力愈稳固,这样的因果循环,就把唐朝的江山断送了。

原来唐朝以科举取士,所以士大夫对于功名利禄的思想,特别浓厚。[朋党的造成]宪宗时,进士李宗闵对策,有指摘宰相李吉甫的话,吉甫的儿子李德裕,遂和李宗闵有嫌怨。穆宗时,德裕为翰林学士,宗闵为中书舍人,因科场案嫌怨更深。

穆宗长庆元年,礼部举行进士考试,四川节度使段文昌等写信给掌贡举的礼部侍郎钱徽,要求把他所亲善的几个人录取。等到发榜,段文昌等所请托的几个人都落第,而李宗闵的女婿,却榜上有名。段文昌便对穆宗说:“今年礼部试士殊不公,所录取的进士,都是用关系得来的。”穆宗问李德裕,李德裕因恨李宗闵,便说段文昌的话是对的。于是李宗闵有送关节的嫌疑,被贬为剑州刺史。从此以后,两李各分朋党,互相倾轧,先后凡四十年之久。

后宗闵引牛僧儒以抗德裕,彼此结党,互相倾轧。从穆宗到宣宗(宪宗子李忱),两党此起彼仆,更迭了好几回。当时朝中官吏,大半是一党所引用的私人。文宗(穆宗子李昂)尝说:“去河北三镇易,去朝中朋党难。”当时朋党倾轧的情形,可见一斑。

朋党倾轧的影响是很大的。像李德裕的政治成绩,本来不坏。[朋党倾轧的影响]他做宰相时,裁全国冗滥的职官一千多员。藩镇中最强大的河北三镇,也一时不敢跋扈。他只为卷入了党争的旋涡,便不能久居相位,尽量发挥他的政治天才。其次,当时的朋党,所争的是意气,所急的是功名,所以底下一班人专趋势利,势尽则离,利尽则散。士大夫没有政治的节操,朝政自然更没有清明的希望了。

* * *

[1]神策军,唐禁军的名称。神策军兵马使,是带领神策军的长官。

[2]朱泚领节度使,朱滔谋夺其兵,劝朱泚入朝,滔遂为卢龙节度使。

[3]公元七八三年。

[4]德宗时,有间架,除陌税。每屋两架为间,上等每间税钱二千,中等一千,下等五百,是为间架税。又公私贸易,旧法每千钱捐二十,那时加至每千钱捐五十。自相买卖的,也须据实报捐,不得隐瞒,是谓除陌税,亦称垫陌钱法。

[5]王武俊传子士真,士真传子承宗。

[6]李纳传子师古,师古传弟师道。

[7]公元八二一年。

[8]田弘正字安道,本名兴,田承嗣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