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晃(即朱全忠改名)受唐禅,建后梁国,中国便走入五代十国的时代。所谓“五代”,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名称]
后梁建国后,对于虎踞河东的李克用,无法吞灭。[后梁的建国与灭亡]当时李克用受唐封为晋王,唐亡后,他仍用唐朝年号。后梁建国的明年[1],李克用死,子李存勖继位。存勖屡与后梁交兵,夺取义武节度使辖地及河北三镇。后梁太祖乾化二年[2],后梁太祖被他的儿子朱友珪所杀。明年,朱友贞杀其兄而自立,是为末帝。末帝即位的第十一年[3],李存勖在魏州称皇帝,国号唐,是为后唐庄宗。是年,梁末帝派兵侵后唐郓州,大败。后唐庄宗乘胜攻取大梁[4]。末帝自杀。后梁凡十七年而亡。
后唐庄宗灭梁后,定都洛阳。[后唐的建国与灭亡]他从此便志得意满,自己不问政治,宠任宦官伶人。庄宗即位的第三年[5],从瓦桥关撤回的戍兵,中途叛变,占据邺城。庄宗使其父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带兵从讨,李嗣源的兵也变了,嗣源被劫入邺城。后嗣源从邺城逃出,收集散兵往相州暂驻。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劝他反,他便派石敬瑭做先锋,直取洛阳。庄宗被伶人所杀,李嗣源就入洛阳即皇帝位,是为明宗。明宗死,养子从厚立,是为闵帝。闵帝被明宗的又一养子从珂所杀,从珂自立,是为废帝。时石敬瑭镇守河东,废帝想把他调到天平[6],石敬瑭就反了,又恐自己力量不足,向契丹[7]借兵。契丹派兵南下,后唐废帝自焚而死。后唐建国凡十四年而亡。[石敬瑭借契丹兵]
石敬瑭既借契丹兵灭后唐,便受契丹的册封,为大晋皇帝,迁都于汴,是为后晋高祖。[后晋的建国与灭亡]石敬瑭死,兄子重贵立,是为出帝。时宰相景延广执政,对契丹不肯称臣,遂和契丹开衅。出帝开运三年[8],契丹大举兵南下,出帝被捕。后晋凡十一年而亡。
晋将刘知远在太原,闻出帝被捕,便自立为皇帝。[后汉的建国与灭亡]后来契丹兵北归,乃发兵入汴,是为后汉高祖。后汉高祖入汴的第二年[9]便死了,子刘承祐立,是为隐帝。隐帝即位后,用杨邠为枢密使[10]掌机政,郭威为邺都留守,领枢密使,专主征伐。杨邠等都是先朝旧臣,隐帝被他们所制,心中很不平。乾祐三年[11],隐帝杀杨邠等,又遣使杀郭威,郭威领兵还京,隐帝被杀。后汉仅四年而亡。
郭威既攻杀后汉隐帝,便即皇帝位,国号周,是为后周太祖。[后周的建国与灭亡]太祖在位仅三年,养子柴荣继立,是为世宗。世宗即位,积极整顿军队,刷新政治。先后用兵,战胜当时割据的南唐和后蜀。又亲征契丹,取瀛、莫、易三州。不幸世宗于即位的第六年[12]便死了。其子柴宗训立,年仅七岁,是为恭帝。明年,传言北方有警,派殿前都点检[13]赵匡胤带兵出防,至陈桥驿[14]兵变,拥赵匡胤为皇帝。后周恭帝即禅位于他,是为宋太祖。后周凡十年而亡。宋太祖后来统一中国,五代的局面遂告终。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顾闳中
上面所述的五代并不是统一中国的皇朝,只是割据中的一国。[十国的名称]不过他们所据地盘在中原,又是一个系统的禅代下来,所以历史上就权当作中央政府。其余各自割据而正式建国称帝,或不称帝而政治上亦是完全独立不受五代皇的节制的,也还不少。计前后分并兴灭,最著名的有十国,便是:吴越、南汉、闽、吴、楚、前蜀、南平、后蜀、南唐、北汉。
唐末,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镠据两浙,是为吴越。[十国的兴灭]岭南节度使据岭南,是为南汉。武威军节度使王审知据福建,是为闽。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据淮南,是为吴。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据湖南,是为楚。剑南节度使王建据东西两川,是为前蜀。后梁时,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据荆南自立,是为南平。后唐时,前蜀被庄宗讨灭。但不久,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又据两川自立,是为后蜀。后晋时,吴将徐知诰纂吴自立,建南唐国。闽国亦被南唐、吴越所分。后汉时,楚国被南唐所灭。后周时,后汉的北京留守刘旻据河东而自立,是为北汉。到赵匡胤做皇帝时,还剩吴越、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六国,先后或投降宋朝,或被宋朝所灭。兹列表如下:(表见下页)。此外历世较短或未正式称帝的有:李茂贞的岐,留从效的闽海,刘言的武平等,都不在十国之内。而十国中的南平地盘很小,北汉服属外族,史家为举成数之故,把他们凑集在内的。
所谓“五代”,首尾仅五十四年[15],历时很短,然实为中国史上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国所受五代时期的恶影响]它所遗留于中国的最大的恶影响,便是石敬瑭甘借外族势力来做中国皇帝,从此引狼入室,使汉族处于异族威胁之下四百多年。文化落后的外来民族常常征服中国,遂使中国文化,没有进步,其次是士大夫政治节操的堕落。当时时局混乱复杂已极,杀国君,换朝代,视为寻常事。以做官为业的士大夫,就根本不懂得政治节操,朝敌暮主,送旧迎新,恬不为怪。自称“长乐老”的冯道,便是当时所谓士大夫的代表。
冯道小的时候以孝谨知名。最初从燕王刘守光为参军。刘守光失败,改从宦官张承业。张承业把他荐给晋王李克用为书记。后唐庄宗朝为翰林学士。庄宗被杀,明宗即位,又被重用,官至宰相。明宗死,他又为闵帝的宰相。废帝攻杀闵帝,他率领百官迎废帝,仍为宰相。后晋灭后唐,他又从后晋高祖,并为出帝的宰相。契丹灭后晋,他又从契丹,做太傅的官。后汉高祖即位,他归附后汉。后周灭后汉,他又从后周太祖,他自称“长乐老”,著《长乐老自序》一篇,自叙一生从四姓及契丹的经历,列举所得的官衔和爵位,以为荣幸。当时人亦称他为宽弘长者。儒家的所谓“名教”,和过去皇帝(如汉光武)所提倡的“气节”,到这时候,完全不中用了。我们从冯道的一生经历,可以窥见当时所谓士大夫的生活之一斑。
但有一事却很可注意,便是印刷的进步。[五代时期印刷术的大进步]从汉刻《石经》[16]以后,儒生摹拓《石经》作读本,这仿佛是印刷的初步。南北朝时,佛教发达,碑刻益多。隋文帝下令把废像遗经雕刻在木版上,这是石刻化为木刻的开始。唐中叶时,已有墨版,这是利用雕版印刷之始。后唐明宗长兴三年[17],宰相冯道,奏请刻版印行《九经》[18],命国子监集合博士生徒,依汉《石经》用楷书抄写,仔细校读之后,雇雕字匠照着雕版,每日雕成五页,继续不断,到后周广顺三年[19],《九经》刻成,于是印成书本,颁行全国。同时私人著作的诗文,亦往往印成书本,分赠亲戚朋友。当时刻书的风气盛行一时。到了宋朝,印刷术的推行更盛,学者著述也跟着丰富起来。并且因交通的关系,逐渐传入欧州,成为促进世界文明的一种利器。推究源起,不能不归功于五代时长乐老冯道的提倡。
* * *
[1]公元九〇八年。
[2]公元九一二年。
[3]公元九二三年。
[4]后梁的都城。
[5]公元九二五年。
[6]即郓州。
[7]详下讲。
[8]公元九四六年。
[9]公元九四八年。
[10]杨邠,冠氏人。按唐代宗置枢密使,以内侍为之,掌表奏宣传之事,其后权任渐重。后梁革宦官之弊,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始用士人为使。后唐以来,复改为枢密,常以腹心大臣领之,权重于宰相。
[11]公元九五〇年。
[12]公元九五九年。
[13]掌侍卫扈从之事,为禁军首领。
[14]在河南开封县东北。
[15]公元九〇七至九六〇年。
[16]后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诏诸儒定五经,由蔡邕书丹于碑,使工雕刻,立于太学门外,后世称为“熹平石经”。
[17]公元九三二年。
[18]九经是:《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谷梁》《易》《诗》《书》。一说:《易》《诗》《书》《礼》《春秋》《孝经》《论语》《孟子》《周礼》为九经。
[19]公元九五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