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自中叶以后,北蒙南倭,交相煎迫,而宦官权臣,又相继盗窃政权。到末年党祸纠结,流寇蜂起,姓朱的天下就此断送了。

明太祖本定下宦官不得干政的训条,自从成祖破坏太祖遗法,引用宦官,已种下了宦官乱政的祸根。[英宗以后的宦官乱政]英宗因宠任宦官王振,酿成土木之变。宪宗荒于女色,政事都委之宦官:最先宠任宦官汪直,命他提督西厂[1]。汪直屡次以细故兴大狱,死在他手里的人不知多少。其后汪直因罪被杀,而宪宗却又宠任宦官梁芳等。宪宗晚年颇信道术,又素来宠爱贵妃万氏,因此梁芳等和方士李孜省、僧继晓等结合,一味巴结万贵妃,把明朝历代所积下的藏金七窖,都挥霍光了。孝宗即位,把梁芳等一班小人杀掉。但宦官专政的局面,已积重难反。到武宗即位,又宠任宦官刘瑾。当时于东西厂之外另设内厂,命刘瑾主持其事。刘瑾遂勾结同党,诱导皇帝荒淫嬉戏。当时的皇帝,住在一所特别建筑的所谓“豹房”里面,什么事都不顾问,任凭刘瑾等一班小人在那里擅作威福,把朝政搅乱得不成样子。后来刘瑾被人告发,得罪处死。而武宗的荒嬉已成习惯,竟听信了江彬的话,常常出游大同、宣府,以致人心皇皇,谣言蜂起,宁王朱宸濠就乘机叛变。

宁王朱宸濠是宁王朱权的五世孙,一向住在南昌。他见朝政腐败,久有篡夺皇位之意。时武宗荒嬉无度,人心不安,他便蠢蠢欲动。御史萧淮,摭取他图谋不轨的事实,据以上奏,并请先解散他的护卫兵士。宁王得到了这个消息,便先发制人,发兵攻下九江、南昌,那是正德十四年[2]的事情。是年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起兵讨宁王,直捣南昌,宁王还兵相救,被王守仁大败于樵舍,宁王被擒。宁王起兵仅五个月便失败了。

宁王之乱,不久被王守仁所讨平,武宗也就死了。[严嵩的登用]世宗即位,颇能抑制宦官,改革弊政。但他中年以后,迷信神仙,天天在宫中斋醮,把朝政委之大学士严嵩。严嵩是明代著名的权奸,他专事排斥异己,引用私人,卖官鬻爵,无所不为。以前宦官弄权,本已贿赂公行,到严嵩当国,贪黩更甚。他后来得了罪被没收家产,据《明史》所载,有黄金三万余两,白金百余万两,其他珍宝不可胜计。[严嵩的贪黩]而实际还不止此数,其贪黩实为历代权奸所未有。

明代宦官擅权,广收贿赂,到失败时,没收家产,其富有往往骇人听闻。如王振籍没时,有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刘瑾籍没之数,像王鏊笔记,有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其他珍宝无算。至魏忠贤声势更甚,他籍没时有多少家产,历史上没有明白的记载,然其数目一定超过以前的宦官。但纳贿并不限于宦官,大概势之所在,贿即随之。如江彬以武人得宠,籍没时有黄金七柜,白银二千三百柜。世宗时宦官没有擅权者,但严嵩为相二十年,《明史》所记他被籍没的家产,其数已属可骇。而稗史所载,他的儿子严世蕃与其妻藏金于地窖中,每窖百万,有数十窖之多。则《明史》所载尚非实数。杨继盛弹劾严嵩的奏章上说:“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问贿之多寡。将弁贿嵩,不得不朘削士卒;有司贿嵩,不得不掊克[3]百姓。”王宗茂弹劾严嵩,也说:“文吏以赂而出其门,则必剥民之财,武将以赂而出其门,则必克军之饷。”他们的话,把权奸贪黩的影响说得很透彻。所以明中叶后吏治腐败,兵威不振,宦官、权奸的贪黩无厌,实为重大原因。

世宗二传而至神宗,那是明朝最昏庸的皇帝了。[神宗的昏庸及党争的酿成]初即位时,张居正辅政,政事尚算清明。其后自亲政事,荒于酒色,竟有二十多年没有上过朝堂。政局黑暗,是非无定,于是就引起了朋党之争。先是无锡人顾宪成失职在野,在故乡修复东林书院,聚同志讲学,往往议论时事,批评朝政,一时名流附和他们的很多,朝臣也有一部分和他们互相呼应,东林之名,盛极一时。[东林党]后来邹元标赵南星等相继在东林书院讲学,都以气节自负,立志和恶势力相奋斗。一方面忌刻他们的人也日渐增多,于是政治上形成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两派。

当时非东林党又分四派:(一)宣昆党,以汤宾尹,顾天埈[4]为领袖,收召党徒干预时政;(二)齐党以丌诗教[5]为领袖;(三)楚党,以宫应震[6]为领袖;(四)浙党,以姚宗文为领袖;这三党和宣昆党互为声援,攻击东林,排斥异己。

东林党人本来是倾向于意气的反抗态度,对于不相投合的人,往往尽力攻击,不肯稍留余地。[东林党与非东林党的争执]反对他们的人,也就连结一气,专以排击东林党为能事。到后来,因宫廷细故,双方攻击得很厉害,就形成了一个誓不两立的形势。

当时因宫廷细故,发生“三案”,渐引起东林党与非东林党的严重斗争。所谓“三案”者,即“梃击案”“红丸案”与“移宫案”。神宗时,有一男子持梃闯入东宫[7],被捕后,供称出于郑贵妃宫中太监的指使(神宗皇后王氏无子。恭妃王氏生子名常洛,后贵妃郑氏也生一子,名常洵。神宗宠贵妃,想立常洵为太子,经朝臣力争,才立常洛,郑贵妃不免有点怨望,所以这桩案子,郑贵妃是有嫌疑的)。于是东林党主张严究主使者;非东林党则主张把那闯入宫中的男子,作为疯癫者定罪,不必穷究;因此两党大起争论:这便是所谓“梃击案”。神宗崩,光宗即位,没有几天就生起病来,宦官崔文升进泄泻剂,光宗服后,精神就此萎顿起来。鸿胪寺丞[8]李可灼呈进红丸一颗,光宗服后,精神觉得爽快些,就命他再进一颗,不料吞服后到明天就死了。东林党主张应严办举荐李可灼的方从哲,非东林党主张应严办李可灼,于是两党又起争论:是为“红丸案”。光宗崩后,其宠姬选侍[9]李氏,想住在乾清宫里。东林党人以为选侍既非皇长子(即光宗的长子朱由校)的嫡母,又非生母,不得留居正宫,力持异议,选侍不得已,只好移居他宫。非东林党以为不应薄待先朝嫔御,于是两党又大起争论:是为“移宫案”,这三案并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但当时的士大夫却当作党同伐异的资料,事情过去了,还在那儿喋喋不休,可见明朝的党争,偏于意气,和东汉的党争又不同了。

神宗崩,子朱常洛立,是为光宗。光宗在位不到一年便死了。子朱由校立,是为熹宗。熹宗也是一个昏庸的君主。[魏忠贤的专横与东林党的失势]宠信乳母客氏,封为奉圣夫人。宦官魏忠贤与客氏私通,因此得熹宗宠信,命他提督东厂。魏忠贤是一个不识字的阴狠小人,得势之后,自然十分放肆,便大遭东林党人的攻击。于是非东林党人就和他相结,希图把持政局,压倒敌党。御史崔呈秀,本以勾结魏忠贤得官,又曾被赵南星、高攀龙[10]攻击,非常愤恨,就把东林党人的名单交与魏忠贤,请他设法一网打尽。[东林党中著名人物的被杀]魏忠贤就逮捕东林党中最著名的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高攀龙、周顺昌、周起元、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等十二人,加以杀害。又把东林党人的榜示全国,并废毁国内所有书院,禁止他们活动。从此以后,魏忠贤的势力大盛,其党羽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名目,自内阁六部至各省巡抚、总督,差不多全是他的党羽。浙江巡抚潘汝桢竟首倡替魏忠贤建立生祠,各省争先仿效,每建一祠,动费万金。监生陆万龄,甚至上疏请以魏忠贤配享孔子,熹宗也居然听从。皇帝的昏庸,士流的无耻,竟到了这种地步,政治那里还有清明的希望。直到熹宗死后,皇弟朱由检继立,那便是明朝末代的思宗皇帝[11]。[党争的影响]思宗即位后,逮治魏忠贤,忠贤惧罪自杀。但朝臣党争的风气已成,边臣名将如熊廷弼、袁崇焕等,也都受了党争的影响,不能有所施展,以致关外的满洲势力日益强大,终于夺取明朝的统治权而代之。

* * *

[1]西厂,明内监掌权者办案之所。成祖始设东厂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宪宗时又别设西厂,以汪直督之。

[2]公元一五一九年。

[3]剥削百姓的意思,语本《诗经》。

[4]汤宝尹字熹宾,宣城人;顾天埈,昆山人,所以称为“宣昆党”。

[5]丌诗教,山东莱芜人。山东一向是齐国的地方,故称丌诗教一派为“齐党”。丌,音姬(编者按:丌作姓氏音“齐”,作底座讲音“姬”。)。

[6]宫应震,湖北人。湖北一向是楚国的地方,故称宫应震一派为“楚党”。

[7]太子所居的宫,称为“东宫”。

[8]鸿胪寺丞,鸿胪寺的属宦,掌赞导襄礼等事。

[9]选侍,女官名。

[10]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与顾宪成齐名,时称“高顾”。

[11]清朝改谥为壮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