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曾派遣使臣到各国考察宪政,复下诏预备立宪,想借以缓和国民的反抗。[戊戌政变的追溯]这件事情的起因,不仅是受义和团的失败及日俄战争的影响,且和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康有为、梁启超[2]等的维新运动——就是所谓“戊戌政变”——有关系。现在先把康、梁的维新运动追述一番。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对于所谓“夷狄”已由轻视一变而为惊惧,但那时候的士大夫,还是一致主张把国门关起来,大家讲究如何防守海口,抵御洋人。[戊戌政变的原因]太平天国之乱,清廷得“洋兵”的帮助,平定江南,于是西洋人的坚船利炮,引起了士大夫们的注意。事平以后,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设立船厂,曾国藩于上海制造局附设机器学堂,以养成工程人材,又奏请选派年幼机警的学童,出洋学习军船诸政。同时铁路局、电线局、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相继成立。而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舰队也创办起来了。那时候士大夫们的口号,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以为西洋人只懂得制造枪炮兵船等等,其他如政治学术当然远不及中国。及经“中法”“中日”两次战事,比较觉悟的士大夫,知道西洋于坚船利炮之外,还有他们的政治制度也值得模仿的,便起来高喊“变法维新”的口号,从事政治改革的运动。[康有为的身世及其领导变法运动的经过]领袖这一派的人物,便是康有为。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又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一向研究经学,属于今文学的一派。
古代儒家不专究经典,所谓经典亦不限于儒家。自从汉朝的儒生,专门研究《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遂有“经学”之名;而“经”之一字,遂为儒家经典的专称。汉初儒生所研究的经典的版本以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他们都是承受师说,专门研究一经,不相混乱。汉武帝时,在孔子宅壁中发现古代经典[3],以古代籀文书写,后经刘歆提倡,又得皇帝的袒护,研究这一类经典的人,也有相当势力。于是经学上遂有“今文家”与“古文家”之别。后汉末年,郑玄等混合两派。以自己的见地为去取,忽略了思想方面,专门研究“名物训诂”,实开后世考证学的先河。到清朝末年,士大夫都不满于文字训诂之枯燥的研究,于是发生依托经学以“改制”的风气。这派以后汉今文学为中心,而最后的代表大师便是康有为。他取《春秋》三世、《礼运》大同诸说与社会进化论相牵合,撰《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以为革新运动之理论的基础。
康有为像
他从经学上说破孔子是一个“托古改制”[4]的思想家,发明“《春秋》三世”的学说。所谓“三世”,是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升平世为“小康”,太平世为“大同”。[5]他以为汉朝以来的治法只是个“小康”之法,孔门另有“大同”的道理。而现在方为据乱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说大同。他根据了这个理论,号召同志,起来提倡变法维新。光绪十四年[6]他以布衣上书,陈说列强侵略中国的危状,请取法欧、美、日本,实行改革,为大臣所阻。中日之战将要讲和的时候,他恰在北京会试,便纠合各省到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万言书,主张迁都续战,力陈变法维新之不可再缓。这就是轰传一时的“公车[7]上书”。时大学士翁同龢以皇帝的师傅兼军机大臣,赞助康有为的主张,德宗看了奏章也很为感动,便密命翁同龢拟诏勅十二道,将颁布维新政令,为慈禧太后所发觉,翁同龢贬官,康有为南归,事遂中止。光绪二十三年[8],德人强租胶州湾,康有为时任工部主事,又上书言变法,仍为长官所阻。但康有为的理论和主张,虽不为朝廷所容,已得一部分官僚和士大夫的信仰。他初创强学会于北京,后被封闭。他的弟子梁启超复创《时务报》于上海,竭力鼓吹变法自强。各地方受其影响,学会纷起,报馆林立,颇具一部分在野的势力。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奕訢[9]死,御史杨深秀、侍读徐致靖先后上书请定国是。[清德宗的实行变法]德宗本已决心变法,但被做慈禧太后耳目的奕訢等所阻,现在奕訢已死,少了一个监视他、掣肘他的人,便毅然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许他专折奏事。不久,又擢用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入军机处,命参预新政。自夏初至秋初三四月内,所下实行新政的上谕凡数十道,如废八股,兴学堂,行保甲,裁汰冗官,变更兵制,开办中国通商银行,设矿务,铁路及农工商局于京师,命各省设商会,上海设总商会等,都是比较重要的设施,使中外耳目,为之一新。但旧派对于新政本来怀疑,对于新党十分妒忌。初则设法把持,使新法不能施行,继而怂恿太后,请她重行听政。德宗见形势不利,便召袁世凯入京,加官为侍郎,命他专办练兵事务,使谭嗣同传密谕,命他夺取直隶总督荣禄的兵权。袁世凯见旧党势盛,怕自己因附新党而失败,回到天津,竟向荣禄告密。荣禄本是慈禧太后的爪牙,得了这消息,立即进京,借口新党将谋害太后,即奉太后回宫听政,把德宗软禁于瀛台。[维新运动的失败与六君子的被杀]一面捕杀新党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及康有为之弟康广仁、御史杨深秀等六人,——即所谓“六君子”——即行斩首。康有为事前奉德宗命往上海督办官报局,尚在途中,荣禄发电各处截拿,幸上海英领事派人在吴淞口救至英国军舰,梁启超在北京,亦由日本领事护送出关,二人都逃往海外。当时与新党有关的,都被牵连,受充军或革职的处分。同时下诏停办一切新政。这个事变,历史上称为“戊戌政变”。
当时新党被处分的:礼部尚书李端棻、户部侍郎张荫桓发遣新疆;礼部侍郎徐致靖永禁诏狱;湖北巡抚曾鉌,湖南巡抚陈宝箴,编修徐仁铸、徐仁镜,三品卿卫黄遵宪,四品京堂王照、江标,庶吉士熊希龄,詹事府少詹事王锡蕃,六部员外郎李岳瑞,吏部主事陈三立,刑部主事张元济等都革职。
戊戌政变失败后,康梁在海外组织保皇会,勾结会党,秘密活动,并注意于宣传工作,由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发行《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竭力鼓吹君主立宪,颇具有一部分的势力。[清廷预备立宪的经过]日俄战后,一般士大夫鉴于日以立宪而胜,俄以专制而败,遂纷纷赞成立宪派的主张,一时要求清政府立宪,成为最有力的舆论。慈禧太后想缓和民气,于光绪三十一年[10],派载泽[11]等出洋考察宪政,表示预备立宪。载泽等至欧、美、日本考察结果,一致赞成改行立宪政体。清廷乃下诏预备立宪,逐渐改革官制,修订法律,兴办学堂,颁定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章程,发布立宪大纲等。这些虽是清廷的敷衍政策,但一部分士大夫的立宪运动更因此而风起云涌,不可遏制,清廷乃于光绪三十四年下诏明定预备立宪期限为九年。是年德宗及慈禧太后先后崩,溥仪嗣位,由醇亲王载沣[12]摄政。明年为宣统元年,各省谘议局成立。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发起联合各省谘议局,在上海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是年各省代表孙洪伊等三十四人入京请愿,清廷不许。又明年,民党汪兆铭行刺摄政王事件发生,立宪派乘机向清廷作第二次的请愿,又未得许可。是年参政院成立,各省代表又为第三次请愿,清廷不得已,将九年期限缩短为五年。但这又是清廷的拖延政策,所以它一面允许缩短立宪年限,一面却将东三省代表押送回籍。不久,因天津人温世霖在籍组织第四次请愿团,清廷就将他逮捕,发往新疆。于是立宪派中的觉悟分子多倾向于左翼的革命运动了。
政治的改革不是用“请愿”手段所能达到的。[由立宪运动到革命运动]同时政府到了不受大多数民众的拥护时。它虽用尽了高压手段或敷衍政策,终究要被推翻的。清朝末年的立宪运动,完全是一班怕彻底改革的士大夫们的改良主义,而清朝的允许立宪,也完全是一种敷衍政策。但时势的亟变,已失去了大多数人民的信仰的清朝,决不是改良主义或敷衍政策所能挽救了。所以不多几时,如火如荼的革命军便在武昌爆发,把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摧枯拉朽地推翻了。
* * *
[1]公元一八九八年。
[2]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3]相传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于坏壁中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见《汉书·艺文志》。
[4]改制,是改革制度的简称。
[5]所谓“大同”“小康”,见《礼记·礼运篇》。
[6]公元一八八八年。
[7]《后汉书·丁鸿传》:“诏征鸿至,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注:“公车,署名,公车所在,因以名。”盖汉时应征之人,都由公家以车递送,即古之所谓“乘傅”,清之所谓“驰驿”。清时举人入京会试,称公车,本此。
[8]公元一八九七年。
[9]奕訢,清宣宗第六子。
[10]公元一九〇五年。
[11]载泽,清之宗室。
[12]载沣是溥仪的生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