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万历二十年)7月,明朝援军由辽东出发,渡过鸭绿江,8月进抵平壤。因为地理不熟,又碰上大雨,道路泥泞,明军打了败仗,统兵的游击①史儒力战而死。于是,明朝任命宋应昌为经略②,李如松为东征提督③,领兵继续增援。这时已经是严冬,天寒地冻,有人提出是否应该立即过江作战。宋应昌却主张乘冬天火速进兵。他的理由:倭军怕冷,于我有利;大地封冻后人马得以奔驰,便于交战;更重要的是,明军士气高涨,应该一鼓作气去进攻敌军。当时军中讨论了防御日本火器鸟铳的方法,先锋钱世桢说:“鸟铳的威力在于能在百步以外杀人。只要我们不怕死伤,和敌人短兵相接,鸟铳便丝毫不足畏惧!”援朝的明军就是以这样勇敢的精神准备去和倭军进行战斗。宋应昌还制定了军令三十条,特别强调军队必须严守纪律,其中第五条规定:凡是损毁民间一草一木的一律处死刑。第二十条规定:将领和士兵杀死朝鲜男女和俘虏的也处死刑。

当时大军尚未齐集,李如松先带领着从江苏、浙江、四川和辽东调来的军队,共四万多人,于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2月6日的早晨进围平壤。这时盘踞平壤的是倭军精锐小西行长的部队,约有三万人,据城死守。中国军队奋勇争先,围攻平壤。平壤城上有五千余名倭军竖起防卫的鹿角栅子④。倭军将领率领几百名兵士吹螺鸣鼓,在城上巡视指挥。另外有一千多人在城北牡丹峰放炮呐喊,和城头互为犄角。明军到达的当天,李如松为了试探敌人兵力,派兵假装攻打牡丹峰。倭军居高临下放鸟铳,明军后退,城里倭军追出来,明军回头进击,倭军退回城里。当晚,倭军数百人出城偷营,明军灭了灯火,齐放火箭,光明如同白昼,倭军又退回。7日,明军攻城,假意败退,倭军开门追击,明军回击,斩杀三十多人。

8日清早,明军会同李镒、金应瑞等率领的朝鲜军队,依次前进,大举攻城。战马在冰路上奔驰,冰屑和尘土飞扬起来,好像浓厚的白雾弥漫空中。将士的盔铠甲胄在清晨的太阳照耀下,银光灿烂,炫耀夺目。敌人在城上竖立了许多五色旗帜,手执长枪大刀,严阵以待。李如松带领亲兵百余人,亲自在城下指挥将士攻城。大炮一响,中朝各路兵士一齐发动进攻。朝鲜史书里对这一仗有详细的描写。明军离城五里左右设置大炮,同时并发,好像万雷齐震,山岳都动摇了。火箭发射起来,烟焰弥漫几十里,对面咫尺不见人,只听到兵士呐喊和大炮隆隆的声音。不久,忽然刮起西风,把炮火烟焰吹卷到城里,火烈风急,红光烛天,敌军旗帜都燃烧起来。风停以后,李如松督促诸路军队进逼。倭军虽有鸟铳,但没有大炮。守城兵士从城头向下放铅弹,泼开水,滚大石,进行抵抗。李如松、李如柏兄弟督军进攻。李如松骑的马被弹丸击中倒毙,李如柏盔顶也中弹,仍奋力督战。游击吴惟忠和参将⑤骆尚志都已年过六十。吴惟忠胸部中弹受伤,不但不退缩,反而更加紧督战。骆尚志耸身攀登城墙上的雉堞⑥,敌人扔下大石砸伤了他的脚,但是他仍然手持长戟,背负盾牌,冒险直上。明军人人奋勇争先,前仆后继,呐喊登城。守城倭军简直不能抵挡。首先攀城的是一批浙军,他们拔下倭军旗帜,换上了明军的旗帜。倭军紧闭各城门,明军用大炮轰开,烧毁门楼。李如松整军入城,马兵、步兵云集。明军占领平壤城时,还没有到中午。

收复平壤城以后,倭将小西行长率残部躲进土窟和民家,继续抗拒。土窟是倭军修筑的类似碉堡的障碍工事,在平地上筑起土垒,形如墙壁,有宽有窄。墙上开孔,兵士藏在墙内放鸟铳,使人不敢逼近。明军用火箭飞射焚烧,很多倭军被烧死、熏死,没死的都弃甲丢盔,四散奔逃,从大同江冰上向南逃窜。据明朝方面估计,收复平壤的战争中,倭军被斩首一千六百多人,被火箭熏死、烧死的有一万多人,还有不少人被俘虏。能从平壤逃回的不过十分之一,其中还有一半受了伤。

平壤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本来就不和,这时候彼此推卸失败的责任,敌人内部的矛盾更深了。平壤之战对于1593年援朝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他各地的倭军在小西行长平壤挫败以后,士气也越来越沮丧,纷纷准备逃走。占据咸镜道的加藤清正曾派兵万人援救平壤被围的倭军,援军中途听说平壤已被中朝军队收复,也急忙南下聚集到汉城,准备退回日本。

在明朝援军未到之前,朝鲜官军虽然溃败,但人民自动组织起来的义兵却到处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当时庆尚道一带最先被倭军侵占,受害最早也最大。因此,义兵首先在这里发动大规模起义。儒生出身的义兵首领郭再祐常常身穿红衣,所以有“红衣将军”的称号。敌军登陆后,他便在家乡组织人民,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军,保障了当地不曾受到侵犯。全罗道的义兵首先由高敬命发动,当地人民让他领导义兵时,高敬命不顾患病,慨然承担。他向全国发出檄文⑦说:“敌人乘我防备空虚,大举进犯。身为将帅的人徘徊歧路,身为郡守的人逃进山中。我们现在组织义兵,要去拯救首都。”高敬命的义兵转战于全罗、忠清两道,杀伤很多敌人,高敬命父子都在战斗中牺牲。全罗道另一义兵首领金千镒率领义兵在忠清、京畿两道打击敌人。有一次义兵遭到了挫败,他对士兵说:“我们是义兵,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他慷慨悲壮的讲话激励了部下,使部下更加奋发昂扬。金千镒后来在晋州牺牲。忠清道的义兵首领主要是赵宪,当地长官不满赵宪对他的谴责,下令禁止人民参加义兵,违者拘禁父母、妻子,并命令官军不得支援赵宪的义兵。尽管统治阶级如此破坏,赵宪仍然纠合了七百名义兵和数万敌军决战,阻击了忠清道的敌军,最后壮烈牺牲。咸镜、京畿等各道也都有义兵。义兵主要是由广大农民群众组成,也有一部分爱国的儒生和贵族,还有不少僧人参加。有的僧人假装给倭军倒茶,把开水泼在敌人脸上,等他倒地时齐用木棒把他打死。广大地区的义兵不但打击了敌人,破坏了各地敌军之间的联系,而且牵制了敌军的活动,对平壤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所以朝鲜史书说:“天兵(指明军)未到以前,国家得以和敌人相持,完全是靠义兵的力量。”

另一方面,朝鲜水军在抗倭战争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小西行长攻占平壤以后,不敢进一步深入,想等待日本水军绕过朝鲜南部,来到平安道海面,水陆部队配合,一同进攻朝鲜国王逃奔的义州,并进一步侵犯中国。但水军始终不来,小西行长在平壤久等,给养断绝,不少人生病,士气低落,因此给李如松收复平壤创造了有利条件。日本侵略者的水军为什么迟迟不来呢?原来朝鲜水军在朝鲜大将李舜臣领导下控制了半岛南面海上的通道,切断了倭军的联系。

李舜臣是全罗左道水军使,到任几年以来,积极训练水军,修备战具。朝鲜的造船术自古便很发达。元世祖进攻日本时⑧,许多战船被台风袭击破坏,只有高丽⑨所造的船特别坚固,没有受损失。在十五世纪初,朝鲜已制造出一种坚固巧妙的战舰,称为“龟船”。李舜臣又对原来的龟船加以创造性的改造。龟船形状如龟,上盖铁板,板上安装无数铁钉,使敌人不能攀登。船前有龙头,在船中焚烧硫黄、焰硝,龙口便喷吐烟雾,用以迷惑敌人。船身左右前后各有炮穴,兵士、水手都隐蔽在里面,从四面发炮。龟船出入敌阵时,进退纵横,非常敏捷。倭军来侵之前,龟船刚刚改造完成。这次和倭军在海上作战,龟船起了很大的作用。

1592年4月倭军在釜山一登陆,李舜臣便集结水军,在半岛南部海面上进行阻击。5月,在玉浦海战中击沉敌船四十只。6月又在唐浦大捷,击破敌船七十二只,歼灭倭军几千人。海上的胜利粉碎了倭军进犯朝鲜西南主要后方基地全罗道的计划。倭军本来还想在侵入全罗道以后,再从忠清、黄海两道水陆并进,控制整个朝鲜,这个企图当然更不能实现了。7月间,日本浮田秀家的船舰隐蔽在地形险狭而多暗礁的闲山岛一带。李舜臣用计把他引诱出来,用龟船围歼,获得大胜,击破倭军主力船只一百多艘,击毙敌兵九千多人。当时的朝鲜首相柳成龙后来在评论闲山大捷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时说:“敌人本来想水陆配合,向西海岸进攻,幸而靠这一战切断了敌人的臂膀。小西行长虽占据平壤,但因势孤而不敢再向前进。我国因而能够保全全罗道、忠清道以及黄海道、平安道沿海一带,这才可以保持各地的联系,调度军粮,徐图恢复。也因此才不至于惊扰辽东的金、复、海、盖⑩和天津等地,明军得以从陆路来援,击退敌人。这一切都应当归功于闲山战役的胜利。”

由此可见,1593年明军收复平壤的功绩,是和朝鲜义兵的战斗、李舜臣水军对敌军的阻击分不开的。

注释

① 明代中级军官游击将军的简称。

② 经略是明代用兵时临时特派主持军务的官职,一般由文官担任,权位很重。

③ 提督是明代高级军官。

④ 古代军队在军营附近用带枝的树木削尖埋植地上,作为防御敌人的工事。这种树枝形如鹿角,所以叫鹿角栅子。

⑤ 明代中级军官,位在游击之上。

⑥ 雉堞是城墙上用以掩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城垛。

⑦ 檄文是过去起兵号召的一种宣言书,说明发兵的原因、目的等。

⑧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发动对日本的进攻,元军遇台风败回。

⑨ 918年王建统一朝鲜半岛,国号高丽。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改国号为朝鲜。

⑩ 金州、复州、海州、盖州都在今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