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篇》:“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卢氏引《寻阳记》“江州成帝咸和元年移理湓城,即今郡是”之文,以解湓城,非也。宋齐史书屡见湓城,俱不言为州治所在。《梁书》四三《韦粲传》:“见江州刺史当阳公大心曰,中流任重,当须应接,不可缺镇。今直且张声势,移镇湓城。”知梁世湓城亦非江州治所。盖寻阳要地,有兵事则置兵,犹建康之有石头东府等城也。且《家训》此事非指僧辩为江州刺史时而言。据《梁书》四五《王僧辩传》,“湘东王为江州,仍除云骑将军司马,守湓城”,为三千人将正是时也。若指为刺史时,奚啻三千人将耶?《梁书·敬帝纪》,太平二年正月分寻阳等五郡置西江州。《舆地纪胜》引《庐山记》云,梁太清二年萧大心因侯万之乱,欲依险固,乃移于湓口城,即今城也。《元和郡县志》谓江州自晋元帝后或理湓城,或理寻阳,或理半洲,并在湓城近侧。《陈书》二○《华皎传》,镇湓城,知江州事,是陈代江州又尝治湓城矣。

《后娶篇》谓江左不讳庶孽,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案黄门此语稽之史册信而有征。《梁书》二一《王志传》载年九岁居所生母忧,哀容毁瘠,是志乃庶子,而下文云弱冠选尚宋孝武女安固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褚涉亦以庶子而尚公主。皆是江左不讳庶孽之证。重嫡庶之别固是周汉以来旧俗,边塞各族入中原亦相沿成风。《晋书》一○二《刘聪载记》:“既杀兄和,群臣劝即尊位。聪初让其弟北海王乂,久乃许曰,四海未定,贪孤年长,待乂年长,复子明辟。”盖以其非正后所出也。北魏庶子确不预人流,如《魏书》二四《崔道固传》:“道固贱出,嫡母兄攸之目连等轻侮之……略无兄弟之礼。”又《崔邪利传》“二女侮法始庶孽子”。《魏书》四六《李 传》:“ 母贱,为诸兄所轻。”又八九《高遵传》:“遵贱出,兄矫等常欺侮之,及父亡,不令在丧位。”又一○四《序传》载魏收“有贱生弟仲同,先未齿录”,皆与黄门所言符合。《魏书》一八《元孝友传》称:“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取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此又某一时期之特殊情况矣。少数民族之汉化未深者亦不乏例证。《宋书》九六《鲜卑吐谷浑传》:“浑庶长,廆正嫡。浑自称我是卑庶,理无并大。”《魏书》七三《杨大眼传》:“武都氏难当之孙也,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是氐人亦歧视侧出矣。

《风操篇》近在议曹条:“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旧意乎。”案作某意犹言作某想法,南北朝习用之。《陈书》二六《徐陵传》:“今衣冠礼乐日富年华,何可犹作旧意,非理望也。”《文苑英华》六七七载陵此书,作“何可犹作乱世意,而觅非分之官邪”。《北史》二四《崔休传》诫诸子曰:“汝等宜皆一体,勿作同堂意。”《南史》十七《白柳传》:“卿何得作曩时意邪。”《梁书》三十《鲍泉传》:“卿勿以故意相期。”四五《王僧辩传》:“勿以故意见待。”

《风操篇》记江南饯送下泣言离,北间风俗歧路言离,欢笑分首。案此盖南朝末年风习。《世说·方正篇》载周谟出为晋陵, 与嵩往别。谟涕泗不止。嵩恚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 独留言话,临别流涕。是东晋时饯送犹不必以涕泪为尚也。

《风操篇》凡宗亲世数条载,江南仅称族人,河北则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并引梁武帝问中土人故事。案中土人当即指夏侯亶,《梁书》二八本传云:“宗人夏侯溢为衡阳内史,辞日,亶侍御坐。高祖谓亶曰:‘夏侯溢于卿疏近?’亶答曰:‘是臣从弟。’高祖知溢于亶已疏,乃曰:‘卿伧人,好不辨族从。’亶对曰:‘臣闻服属易疏,所以不忍言族。’”夏侯氏来自谯郡之侨人,故黄门称为中土人。南北不独称呼有别,对待宗族关系亦自迥异,史书颇有足征者。《魏书》九七《刘裕传》:“其中军府录事参军周殷启〔刘〕骏曰: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庶人父子殊产八家而五。凡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又疾谗害其间,不可称数,宜明其禁,以易其风。俗弊如此,骏不能革。”又七一《裴植传》:“植虽自州送禄奉母,及赡诸弟,而各别资财,同居异爨,一门数灶,盖亦染江南之俗也。”《宋书》四六《王仲德传》:“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里所容。仲德闻王愉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依之,愉礼之甚薄。”《太平广记》二四七卢思道条引《谈薮》载思道聘陈,宴会联句作诗,有一人“讥刺北人云,榆生欲饱汉,草长正肥驴。为北人食榆,兼吴地无驴,故有此句。思道援笔即续之曰:共甑分炊水,同铛各煮鱼,为南人无情义,同炊异馔也。故思道有此句,吴人甚愧之”。

《风操篇》阴阳说云辰为水墓条记辰日不哭,案此习至唐时犹存,见《资暇录》、《旧书·张公谨传》、《吕才传》。

《风操篇》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条:“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早晚犹言何时,唐人犹习用,刘盼遂氏《校笺补正》已言之。尊侯乃对人父之尊称,不必官高位重或定是侯爵也。《梁书》四七《吉翂传》:“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逮诣廷狱。蔡法度曰,主上知尊侯无罪,得当释亮。”《搜神记》:“吴兴一人有二男,一师过其家,语二儿云,君尊侯有大邪气。”皆是其例。南北朝人又有明侯一词,作第二人称之尊称代名词,如《魏书》七八《张普惠传》:“遗书普惠曰,明侯渊儒实学,身负大才。”侯亦非指公侯也。

《勉学篇》载梁朝全盛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又记其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三九谓三公九卿,李详《补注》及近人刘盼遂氏《校笺补证》已言之。案上车不落盖指年龄劣足照管自身,体中何如则当时尺牍习语,见《广宏明集》二八上梁王筠与长沙王别书、《文苑英华》六八六徐陵在北齐与宗室书、六八七与王吴郡僧智书、八七八答族人梁东海太守长孺书、六八五报尹义尚书等皆有是语。伯希和三四四二号写本《书仪》记尺牍套语,亦有体中何如字样。南北朝宴席赋诗事亦屡见,盖至梁陈尤盛行。《梁书》三三《王筠传》:“为文能押强韵,每公宴并作词必妍美。”又四六《胡僧祐传》:“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词鄙俚,多被嘲谑。”

《归心篇》释一条:“翦疆区野,若为躔次。”若为犹如何也。《宋书》八五《王景文传》:“居贵要但问心若为耳。”《南齐书》五四《明僧绍传》:“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

《杂艺篇》自称幼承门业,性爱书法。案《梁书》五○《顾协传》:“博涉群书,工于草隶。”《南史》并称其善飞白。黄门又言:“厮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案《北齐书》四四《张景仁》以善书被擢封建安王,李百药讥云,自苍颉以来八体取进一人而已,黄门盖即指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