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毅生(天挺)先生道德文章都为我师表,纪念论文集征文,理当遵命而愧无以应。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的词语,难解者颇多。昔撰《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曾略有诠释,远未能尽通晓。
兹从旧日笔记中摘录经过对比归纳而可解者若干条,写成小记,奉献给纪念论文集,借表向毅生先生致敬之意。至于词义的上溯根源,下穷流变,则有待于语言文字之学的专家了。
一九八五年十月周一良谨记
发 名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注引《魏略》,“阜少与同郡尹奉次曾、赵昂伟章俱发名”。《吴志·张昭传》称昭“少好学,……与琅玡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吴志·钟离牧传》注引《续汉书》载承宫事,“尝在蒙阴山中耕种,禾黍临熟,人就认之,宫便推与而去,由是发名”。又传称“牧由此发名”。《世说新语·贤嫒篇》注引《魏略》,说许允“少与清河崔赞俱发名于冀州”。又《方正篇》注引《晋诸公赞》,诸葛靓“以至孝发名”。从杨阜、张昭、许允三人之事看,发名是少年(弱冠前后)得名之意。《太平御览》卷四一二《人事部》引王隐《晋书》载李彻父早亡,母改嫁。“彻有识之后,降食哀感,亦如遭丧之礼。……由是发名”。所谓“有识之后”,意为儿童长大懂事以后,则此处发名亦指少年得名。后汉三国以来,社会风气注重人伦鉴识,士人少年即邀延名誉为仕进张本,而品评标准则以儒家道德伦理为主也。
护 前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亮知羽护前”,吹捧他一顿。《吴志·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宋书·刘瑀传》,“瑀性陵物护前,不欲人居己上”。《梁书·沈约传》载,约陪宴梁武帝,“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亦称妒前,《魏志·傅嘏传》注引《傅子》说邓飏“多言而妒前,……妒前无亲”。又称忌前,《魏书·李业兴传》,“每语人云,‘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胜道恶’。务进忌前,不顾后患,时人以此恶之”。三者意义相同。南北朝时文人以博闻强记相尚,并且用于诗文,所以记忆的典故愈多愈好。《南齐书·陆澄传》载,“(王)俭自以博闻强识,读书过澄。……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意即数百条,千字只为加强语气。犹《史记·项羽本纪》之“籍所击杀数十百人”,实为数十人。《索隐》云,“此不定数也。自百已下或至八十九十,故云数十百”)皆俭所未睹,俭乃叹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南史·刘峻传》载,梁武帝“曾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这里的“隶事”,是就王俭所展示的物品举出有关典故,亦犹梁武沈约关于“栗事”的各疏所忆。沈约心僻恶,见人一善如万箭攒心,见唐李冗《独异志》。以这样狭隘好胜的人,在皇帝面前竟也不得不退让。
本末 次序
《晋书·陶侃传》,“侃乃以运船为战舰。或言不可。侃曰:用官物讨官贼,但须列上,有本末耳”。《宋书·巴陵王休若传》,“休若在东,纵恣群下,无本末,还朝被贬”。本末犹言道理。《南齐书·刘善明传》,“忧深责重,转不可据。还视生世,倍无次绪(序)”。《陈书·戚衮传》,“(徐)摛词辩纵横,难以答抗。诸人慑气,皆失次序”。《世说·言语篇》,“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无次绪(序)、失次序意略同,皆茫然自失、混乱无秩序之意。有次序则有秩序、井井有条之意。如《搜神记》十五前汉宫人条:“问汉时宫中事,说之了了皆有次绪。”《魏书·夏侯夬传》,“又发擿阴私窃盗,咸有次绪(序)”。《隋书·刑法志》载歌曰,“朝亦醉,暮亦醉,日日恒常醉,政事日无次”。无次当即无次序之略,谓混乱无秩序。
经 通
《晋书·王浚传》,“诏曰,浚前受诏,经造秣陵,后乃下受浑节度诏书。稽留所下不至,便令与不受诏同责,未为经通”。又《温羡传》,“今以(张)华不能废枉子之后,与赵盾不讨杀君之贼同,而贬责之,于义不经通也”。《宋书·孔琳之传》,“纵而不禁,既乖国宪,禁而不止,又不经通”。经通意为合理。又有名通一词,亦有通达合理之意。《世说新语·文学篇》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条,“一时绝叹,以为名通”。又人有问殷中军条,“时人以为名通”。目加田诚氏日译本《世说新语》两处皆译名通为“完美”。马瑞志氏英译本第二处漏译,第一处直译名通为“有名之解释”,似皆未谛。
参 承
《宋书·谢景仁传》,“时(刘)毅疾病,佐吏皆入参承”。《南齐书·张瓌传》,“郁林废,朝臣到宫门参承高宗”。又《王延之传》,“世祖幸琅玡城,(延之子)伦之与光禄大夫全景文等二十一人坐不参承,为有司所奏”。《全晋文》二五王羲之书札,“前从洛至此,未及就彼参承”。《广韵·下平·廿二覃》参字下云,“参承,参觐也”。盖对皇帝及大臣皆可用,兼有谒见、问讯之意。敦煌变文中亦屡见此语。亦可省为参,《隋书·百官志上》,“在府之日唯宾游宴赏,时复修参,更无余事”。参亦用作问讯而不必谒见,如《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以方二寸绢为书,参其消息(消息谓调养病体)”。又《巴陵王子伦传》,“西阳王子明欲送书参侍读鲍僎病”。
声
声有风声、谣传之意。《宋书·庾炳之传》,“试以诸声传普访诸可顾问者”。《南齐书·豫章王嶷传》,“外物(犹言外人)政自强生闲节,声其厚薄。……外声乃云,起臣在华林。……比借声听,皆云有由而然”。又《刘善明传》,“太祖忧恐,常令(刘)僧副微行,伺察声论”。《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刘伶《酒德颂》,“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风声亦风传、传闻之意,与《左传·文六年》、伪古文《尚书·毕命》的“树之风声”、陆机《文赋》的“宣风声于不泯”之作风化声教解,以及唐代的“风声妇人”(见《唐语林》七杜牧条。《朝野佥载》二载“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色目”。此风声二字疑与风声妇人意同)皆非一事。有时用音代替声,如《魏书·李彪传》,“臣以直绳之官人所忌疾,风谤之际,易生音谣”。《北齐书·王昕传》,“我比亦惊此音谣,每欲陈问,则口噤心战”。所谓音谣,亦风闻、谣传之意,与音乐、歌谣无干。
手
南北朝史书中,除称打为与手之外,以手字为词者,如《宋书·孔觊传》,“共议(程)捍宗城既未立,可以藉手。……(王)道隆便率所领急攻之,俄顷城陷”。《南齐书·柳世隆传》,“卿视兖部中可行此事不?若无所扰,春便就手也”。《周书·韦孝宽传》,“请成此城,十日即毕。……一日创手,二日伪境始知”。藉手、就手、创手,皆着手之意。藉手与《左传·昭十六年》的“敢不藉手以拜”义异。《宋书·王微传》载微与王僧绰书云,“相见亦不胜读此书也。亲属欲见,自可示,无急付手”。意为我们见面也不比看我的信更好。此信可示亲属,“无急付手”疑是勿急于处理掉之意。《南齐书·豫章王嶷传》,“连年恶疾余,顾影单回。无事畜聚,唯逐手为乐耳”。逐手疑放手之意。
迟
迟字古训有等待、期望之意。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犹如此用。如《世说新语·规箴篇》注引《晋阳秋》云,“主上侧席,迟得见公”。当时书札中,更习用此词,表示期待,成为套语。《全晋文》卷二三至二五所收王羲之书札:“此段不见足下乃甚久,迟面,明行集冀得见卿。”“迟面一一”。“迟见玄度,今或已在道。”“迟言面,不可复得。”“今日实顾不?迟面。”“迟后问。”“迟具问。”“疾患小差,与弘远俱诣,迟共写怀。”“迟见此子,真以日为岁。”《全齐文》二收高帝书札:“寻还,迟见卿不远。”《全陈文》四陈后主迎智 书,“迟近会言,此未委悉”。又“会言在近”。迟面、迟见是期待见面,后问、具(即详细)问指对方来信,写怀谓畅谈。面与会同,会言即面言。慧皎《高僧传·僧远》载齐武帝致书沙门法献,亦云“一二迟见法师”。
起 疾
《北齐书·王晞传》,“晞称先被大伤,困笃不起。有故人……书劝令起。晞复书曰,辱告存念,见令起疾”。起疾犹言力疾而起,带病从公。《梁书·邓元起传》载元起进军益州,“在道久,军粮乏绝。或说之曰,蜀土政慢,民多诈疾。若检巴西一部籍注,因而罚之,所获必厚。元起然之。涪令李膺谏曰,……何必起疾,可以济师?膺请出图之”。亦谓检括蜀人诈为生病者起之,加以刑罚也。
剧 谈
剧谈为畅谈之义。《汉书·扬雄传》称其口吃不能剧谈。左思《蜀都赋》有“剧谈戏论”。唐康骈取以名书曰《剧谈录》,近人有误为谈戏剧之著作。实则此词在晋南北朝文献中不断出现,如《世说新语·文学篇》谢车骑在安西艰中条,“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且可分割使用。如《文学篇》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条云,“扬州(殷浩)口谈至剧”。《陈书·戚衮传》,“徐摛驰骋大义,间以剧谈”。《北齐书·邢邵传》,“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又《许惇传》,“惇不解剧谈,又无学术。”《周书·萧大圜传》,“田畯相过,剧谈稼穑”。当时剧谈似用以指谈论玄远之理或家常。以后可能亦用指杂谈戏谑,如《隋书·高构传》:“时人以构好剧谈,颇谓轻薄。”《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启颜录》吃人条,“隋朝有人敏慧,然而口吃。杨素每闲闷,即召与剧谈。尝岁暮无事对坐,因戏之云……”。又卷二四九引同书长孙无忌条,“唐长孙元同幼有讥辩,坐中每剧谈,无不欢笑”。皆指玩笑戏谑而言。
冰 矜
《世说新语·规箴篇》郗太尉晚节好谈条,“郗遂大瞋,冰衿而出”。余嘉锡先生《校笺》谓衿当从唐写本作矜,“盖郗公不善言辞,故瞋怒之余,惟觉其颜色冷若冰霜,而有矜奋之容也。陈仅《扪烛脞存》十二谓,冰衿谓涕泗沾衿,未是”。案余说是也。嵇康《家诫》,“而勿大冰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正作矜。矜盖矜持之意,冰则谓其严厉。嵇康意谓遇有议人缺点者,不必表现过于严厉,但趋(趋同趣,犹言急速)以沉默应付之,对方自然停止。叔夜高士,而《家诫》中不少有关人情世故之处世哲学,千载下读之,犹如娓娓面对而谈。然嵇康在曹马斗争中,终不免于祸。于以知生活小事之谨慎与政治斗争大节之祸福固不尽相干也。目加田诚氏日译本《世说新语》译冰衿为胸如冰结,解释为犹如爽然自失。马瑞志氏英译本亦译为胸襟如冰,皆不知冰衿之当作冰矜也。
附 益
《魏书·天象志一之三》,“是时冯太后宣淫于朝,昵近小人,而附益之”。又《天象志一之四》,“侯景窃河南六州而叛,又与连衡,而附益之。”语出《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意为增加其财富势力。
纵 横
纵横由恣纵引申而有纷然、杂乱之意。萧综《悲落叶》诗,“悲落叶,联翩下重叠,重叠落且飞,纵横去不归”。邢邵《冬夜酬魏少傅直史馆》诗,“年病从横至,动息不自安”。庾信《谢滕王序集启》,“始知逾扬过差,君子失辞;比拟从横,小人迷惑”。比拟从横,子山自谦,谓滕王比拟纷乱不当也。《游仙窟》有“纵横照罗绮”,亦纷乱之意。
有 相
《北史·北齐文宣纪》,“武明太后初孕帝,每夜有赤光照室,太后私怪之。及产,命之曰侯尼于,鲜卑言有相子也”。《太平广记》卷二五四狄仁杰条引《御史台记》,“王及善、豆卢钦望拜左右相。仁杰以才望时议归之,颇冀此命,每戏王豆卢,略无屈色。……或曰,左相事云适己白右相。狄谓曰,不审唤为右相,合呼为有相。王豆卢问故。狄曰,公不闻,聪明儿不如有相子。公二人可谓有相子也。二公强笑,意亦悒悒”。印度古代英雄人物所具身体特征称为相,佛教徒沿用,称释迦牟尼身备三十二相(lakshana)。有相意为具有瑞相,当即译自梵语之lakshanavat一词,慕尼-威廉斯氏《梵英大辞典》解为具有瑞相之意,可用为阳性、阴性或中性。北魏吉迦夜与昙曜译《杂宝藏经·优陀羡王缘》云,“昔优陀羡王……其一夫人,名曰有相”(参看陈寅恪先生《有相夫人生天因缘曲跋》)。有相一词习见于佛经,盖引申而有漂亮、美貌之意,男女皆可用。故高氏以鲜卑语译有相之义以名高洋。至唐代犹流行此语,故狄仁杰用以讥讽王及善与豆卢钦望,言其徒有相貌而不聪明也。陈寅恪先生推论有相夫人生天因缘事当为西北当时民间盛行之故事,或者高洋之命名竟与昙曜所译经有关联耶?
无 校
《弘明集》六载晋释道恒《释 论》,“考其言行,而始终不伦;究其本末,几有无校?”《广弘明集》二九梁武帝《净业赋》,“后遣刘山阳灼然见取,壮士 虎,器甲精锐。君亲无校,便欲束身待戮”。无校盖顺当、顺从之意。“究其本末,几有无校”,意谓考究其道理,哪里有顺当之处?“君亲无校”谓对君主(指齐东昏)应当顺从,原想束身待罪。灼然此处当是公开、公然之意,指东昏毫无理由公然派刘山阳率兵袭击萧衍。《南齐书·豫章王嶷传》,“若天道有灵,汝等各自修立,灼然之分无失也”。或解作“灼然二品”定能无失。但亦可解释为公开应得的待遇可以保证。灼然后又用为突出、优异之意。如《唐六典·考功郎中》云,“虽解弓马,非是灼然者为中”。灼然与优长意同。
平 交
《广弘明集》二四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始解偏袒,姓名便亦可呼。平交者故自不论,下劣者亦恐不让”。平交指平辈之人,唐代书仪中屡见。李白诗中亦有“平交人”。宋司马光《书仪》中犹存此语。
无 素
《晋书·郭默传》载,征为右军将军,谓右军主禁兵,“若疆埸有虞,被使出征,方始配给。将卒无素,恩信不著,以此临敌,少有不败矣”。无素似指将与卒之间无素旧,故乏恩信。《太平御览》卷二三八《职官部》右将军条引何法盛《晋中兴书》记此事,作“禁兵不妄出,有急方更配给。兵将无素,是谓弃之,安得不乱!”意似相同。犹东坡诗所谓“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识”。然干宝《晋纪·总论》云,“故于时天下非暂弱也,军旅非无素也”。(《晋书·愍帝纪》引干宝文省此二句)无素又有缺乏训练纪律之意。《新唐书·苏定方传》,“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用法与干宝同。《汉书·江充传》云,“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同无)素者”。师古注,“言素不教敕左右”,似不可通。此处无素疑亦无纪律之意。
(《郑天挺纪念论文集》,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