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1980年第4期刊载了易水同志的《帐和帐构》一文。从前读《晋书·桓玄传》、《宋书·江夏王义恭传》、《西京杂记》、《邺中记》等,对于帐构形制不甚了解。以后看到《考古通讯》所载洛阳十六工区曹魏墓清理报告里描述的“铁帷帐架”和复原图,才恍然大悟。现在读到易水同志的文章,古代帐和帐构的形制就非常清楚了。现就注意所及,再补充几点材料。

《考古》1974年第1期所载《江西瑞昌马头西晋墓》一文,提到发现铜杆头一件,长12厘米,圆锥形,内空留有木屑,近銎端有一道凸起绳纹和铆钉眼。我推测这大概也是帐构的一个部件。《文物》1979年第6期载《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中,提到鎏金帷帐架部件三通,并有附图。又《文物》1979年第3期所载《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发掘简报》所列出土器物一览表,有“铜帐首”四件,高13厘米,主要特征是“形如倒L,下节有圆裤,上节扁平,作龙首状”。后者的描述与前者附图相合,虽然两文都没有使用帐构这一名称,似也属于帐构的部件。日本冈崎敬氏《汉魏之尚方及其新资料》一文(载《东方学》第31辑),也谈到洛阳十六工区发现的帐构。

南齐书》二八《崔祖思传》:“刘备取帐钩铜铸钱。”《南史》四七本传作帐 。如果作钩,会被误解为后代蚊帐前两旁卷帐门的金属钩,当然不符实际。《西京杂记》和《宋书·刘义恭传》及《礼志》都作 。据《释名·释用器》, 本义为农具。大约因为帐构的主要部件是金属所制,因而借用从金的 字,又误为钩。帐构本字还应当从木旁。容庚先生《汉金文录》四所收魏帐构三件的拓本,字都从木。《说文》:构,盖也。段玉裁注:与冓音同义近,冓义为交积材,凡覆盖必交积材。许书和段注的解释都和帐构的意思相符合。易水同志的文章采用木旁的构字定名,是正确的。帐构的金属部件用木连接起来,形成帐架,可以说牢固与实用相结合,与近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架之用铜木结构一样,具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匠心。《西京杂记》说“铜 一具,或在床上,或在地下,似是帐糜朽而铜 坠落”,即指连接各金属部件的木棍朽烂,因而顶部的铜 落于床上,底部四角的留在地下。这一记述,与考古发现若合符节。昔人每怀疑《西京杂记》为伪书,这段记载,也可以帮助推断这部传为葛洪纂辑汉人著述而成的书,是可靠的了。易水同志文中列举了一些壁画中的斗帐及其装饰。在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有榜题“卧帐”者,顶端和两角也有流苏下垂,可惜看不见支撑的帐构。易水同志文引用《晋书·桓玄传》所载绛绫帐“缕黄金为颜”之文,颜字不大可解,是否应从《魏书·桓玄传》作额?

清代诗人厉鹗的《樊榭山房续集》卷七收有一首《魏景初帐构铜歌》,自注里描述了帐构的形制,著录了铭文,即《汉金文录》卷四所收“魏中尚方帐构铜”。卢文弨《龙城札记》卷三帐构条引用了厉鹗诗作解释。事实是两百年前的厉鹗只见到一个帐构部件,只能就曹魏景初年号的铭文作怀古文章;卢文弨解释帐构,也只能引用厉鹗所见之器。两人都不能像今天这样,根据大量考古发现,原原本本地阐述帐与帐构的形制与作用。

时代在前进,学术在发展。我们处处有这样真切的感觉,因而也有理由要求自己,做出远远超过前人的成绩。

(《文物》198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