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至四一岁,一九二一—一九二二)

驱陈诛郭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一月初,国民党要员于右任联络陕军胡景翼、岳维峻等部在三原独立,号为“靖国军”。督军陈树藩数战不利,北京政府乃于三月任命刘镇华为省长。刘率其“镇嵩军”及张锡元之第四混成旅入潼关。刘既入陕,却暗与“靖国军”修好。五月,张作霖派许兰洲率兵入陕助陈,以师久无功调回。陈部土匪军郭坚亦在凤翔归附于“靖国军”。陕局愈形纠纷,陈树藩势益孤而危矣。直系既执政权,以陈接近皖系,乘其不能统一陕局,遂于十年(一九二一)五月任命二十师长阎相文督陕。陈拥其三混成旅,思以武力反抗,而刘镇华及张锡元名虽表示中立,实则暗通直系也。阎相文率阎治堂(继任师长)之二十师及吴新田之第七师入陕。冯玉祥之第十六混成旅先亦被调随阎入关。此则冯氏由豫入陕之背景也。

五月下旬,冯氏奉阎命开往豫西。六月中,分全旅为三梯团,由潼关推进,以西安为目的。先与陈部战于临潼坝桥,大败之,缴械无数。陈败退汉中。冯氏遂入西安,阎相文乃于七月七日就陕督职,冯旅移驻咸阳。

陕局既定,直系当局以冯军转战功高,成绩优异,乃令第十六混成旅改编为第十一师,以冯氏升任师长,兼陕西西区剿匪总司令。计冯氏自三年起任旅长,蝉联八年之久,至是始得升师长,而与其同辈,甚或资历较浅者(如吴佩孚等)早已飞黄腾达、荣膺显职、手握重兵、左右时局矣。此殆由其性格独立、不善逢迎、时时遭忌、处处招怨之故也。当时师部编制,石敬亭为参谋长,李鸣钟为廿一旅旅长,张之江为廿二旅旅长,孙良诚、张维玺、宋哲元、刘郁芬等为团长,复编一卫队团,以赵席聘为团长。改编竟,即于咸阳一带从事训练及剿匪。

其时,匪军郭坚虽附于“靖国军”而占据凤翔,奸淫掳掠,为人民大害。陕前督屡剿不克。及阎继任,首即欲消灭之,以安闾里。时,阎已与胡景翼等妥协,互相接近。胡亲至西安见阎。郭闻之,亦欲亲来联络,阎允焉。阎与胡景翼、阎治堂、吴新田等共商,决乘机诛之以为地方除害。乃先电令冯氏于郭道经咸阳时,置之于法。八月十二日,郭至,冯优为招待。次晨,拟相偕赴西安。即夕,设筵宴焉。事前,阎氏于室内外伏甲兵。不意外墙忽倒,伏兵尽露。郭知有异,立从怀中拔出手枪,往外逃跑,因其孔武有力,几个人都不能制服。冯氏迫不及待,一跃而前,以手紧握其腕臂,并大显身手,施出平素所习之武术,将其屈倒在地。手枪队亦蜂拥而前,将其缚于庭间,且内外夹攻,将其卫兵二三十人一一缴械。冯氏随即当堂宣布阎督密令,将罪大恶极之匪首郭坚明正典刑。全省人民一闻其事,如雪大仇,莫不称快。(以上大致据蒋鸿遇《二集》,并参考《逸经》第五期曹芥初:《关中怪杰郭坚》及拙著《补记郭坚伏法事》。后者系由冯氏对余口述及表演当时之经过实情。其事并见《我的生活》页四二六。据刘著页八五,郭坚为陈树藩旧部,当陆建章交卸陕督后东返时,中途为陈部——大概即郭坚——所劫,全部女眷,无论老幼,均为污辱,故此次冯氏之毅然诛郭,大概是为陆报仇雪恨云。此或有可能,但冯氏确曾奉阎督密令,乐于遵行,非擅杀也。姑并志之。)

继任陕西督军

阎相文当陕西全部紊乱之时入主陕政,军民财政诸端,毫无办法。当时,全省军队有下列之数:(一)第七师吴新田部万余人;(二)第二十师阎治堂部万余人;(三)第十一师冯部万余人;(四)第四混成旅张锡元部五千人;(五)镇嵩军刘镇华部三万余人;(六)靖国军胡景翼部约三万人;(七)井岳秀部约万五千人;(八)岳维峻部约万人;(九)王鸿恩部五千人;(十)罗某及(十一)郭金榜,两部各五千人;(十二)陈树藩残部二万余人;(十三)郭坚余党五千余人。以上综计几达廿万。军需浩繁,无法应付,索饷文电,纷至沓来,而省政府治权所及,仅会城附近之十余县而已。阎之为人,虽懦弱无能,但却有心爱民,而身负全责,既不忍苛敛民财,而又无法维持。内外交迫,陷于绝境。始则因忧劳成疾,继则咄咄书空,积思成痗,卒于八月廿三日中夜,吞鸦片自尽。翌日出缺。遗书有“我本愿救国救民,恐不能统一陕局,无颜对三秦父老之诚”等语,尚不失为一个怀苦心、有血性之好男儿也。

时,冯氏方在咸阳防次。廿四日,接省城急电,即行赶至,与阎治堂、吴新田等会商善后,并调军驻省,协力维持治安。廿五日,北京政府来电,正式任命冯玉祥为陕西督军,并令其彻查阎之死事。冯氏以阎虽有遗书可证明为自尽,而其亲信数人不无嫌疑,乃派员押赴保定交曹、吴讯办,心迹大明。后来,敌方宣传谓阎实为其毒死者,殆捕风捉影之诬蔑、含血喷人之拙技耳。反证固凿凿有据也。冯氏奉令后,以陕事棘手难办,亟电辞职,并推张绍曾自代。政府不许。他恐复杂军队乘势逞乱而负责无人,治安堪虞,乃于廿七日就职。

当冯氏奉到督陕之电时,属下文武官佐,咸赴辕道贺。他即对众人作极长篇、极诚恳的训话,大致谓古往今来有好些大人物,因为成功、升官、发达,而至腐化,驯至失败的。“这是加重我的责任,我们不要忘却军人本分”云云。可谓肺腑之言,痛切之极。是时,投效或改编来冯军者有李兴中、刘之龙、黄中汉等数人。陕西全省当时的实际状况有如下述。

就职之后,第一要务无过于筹饷养军。其时,陕西财政支绌情形——即是阎前督致命之大原因——可于冯氏致北京政府催款之数电略见端倪。其一有云:“连年兵匪交哄,道路梗塞,商货不通,收入短绌,地方田赋,早已支借逾额,……目下各师旅伙食无款应付,驱饥卒以临阵,危险莫甚。”再则曰:“十一年陕省田赋,早经陈树藩提取净尽。西路交通尚阻,税收短绌,兵匪蹂躏数年,地方凋敝已极,挖肉补疮,无肉可挖。”三则以陈树藩残部勾结郭坚余党尚蠢然思动,变为土匪行为,扰乱关中腹部,而“我军饷费全无,兵有饥色,派兵剿办,动则用款,坐视扰乱,为害非浅,陕匪不能早日肃清,则陕局不能早日统一;陕局不统一,则财政愈难整理。财匮匪众,民困兵饥,其危险有不堪设想者”。此则言财政拮据对于军事、政治之影响。其四则曰:“兵饷缺乏,士卒枵腹,各将领奔走抚慰,日无暇晷。……军事吃紧之际,军中有绝粮之忧。……省垣金融恐惶,达于极点。富秦(陕西官办大钱局)银票每两只合大洋八毫,犹复日日低落。钱行数百余家,一律饱受困难,银根愈行紧迫。汉中、榆林两属之三十余县,除近省垣十余县外,其余各县纵有少数收入,早为该县驻军拨用,我军饷项遂至筹无处筹,借无处借。”此则言财政来源之枯竭。又云:“陕省大乱连年,元气斫丧殆尽。喘息未定、疮痍未复,加以各方军队星罗棋布,偶有开拔调遣,车马取之于民,粮秣取之于民,一切军中所需零星对象,无一不取之于民,其他冰雹、地震、水灾、盗贼之害,层见迭出。嗟我秦民,谁能堪此!”似此,则民生凋敝,可谓极点。饷项、财政、军事、政治、民生情形如此,其时这个陕西督军真不易干的。冯氏骤膺重任,措置不易,其不蹈阎氏前辙、同样结局者几希矣。

治绩一斑

冯氏入手治陕的政策:第一,以统一全局为先,盖非肃清杂牌与土匪军,则政治、财政,均无办法也。于是,令吴新田往南进攻汉中,而令王鸿恩从宁羌牵制敌后。由十一月中旬动员,至十二月初,陈树藩即败退,由汉口逃沪,汉中收复。至胡景翼一部,驻三原一带,冯氏素重其为人,不欲攻之,乃遣张之江、张树声前往抚慰。彼对于冯氏之抱负与行谊,非常钦佩,兼感于此次之诚恳,派员答问,感情日洽,卒取消“靖国军”名义,改编为陕西正式军队,并服从其指挥。且自此之后相与结为知己之交,生死不渝,后来卒为“国民军”之台柱之一。胡字笠僧,陕西富平人。出身寒微而勤奋读书,早岁留学日本,习陆军,立志革命,加入同盟会。后回陕与于右任倡建“靖国军”。曾被陈树藩囚禁于一小楼上,日食以无盐的猪肉,故身体长得异常肥胖(见《刘汝明回忆录》页四〇)。此其日后不能长寿之远因欤!(余昔在北方时,闻军中友人言,胡过于肥胖实是一种病征,每日静坐少顷,即呼呼鼾睡。当其批公事或作书牍时,其侍从副官必须在身旁细心侍候,一见其将入睡乡,即急伸手以掌托其笔端,免致文件被墨涂污云。)

冬月,陕局渐次统一平靖,财政、政治亦日上轨道。冯氏此时,复东与山西督军阎锡山,西与甘肃督军陆洪涛,及陇东镇守使张兆钾等,修好睦邻,内外无事,乃竭其全力于政治之设施及军队之训练二事。

关于军队训练一事,冯首注意于干部人才之养成。下级军官则以“卫队团”为训育机关,等于昔之“学兵营”。团员由新兵之识字优秀分子挑选,操练比别部为严密。毕业后,各回本营升正副目。再入“军士教导团”,毕业后可任司务长、排长。其成绩特优者,再入“军官教导团”,出而可为连长。经此数次训练,军官已奄有陆军中学程度了。同时,“交通队”、电雷、电讯、无线电、电话等队,均划归“卫队团”,便于指挥及管辖也。至“军官、军士、教导团”亦同时组织,以蒋鸿遇为团长。分军官、军士二班。军官班由陕西各军保送,约三百人。军士班则由十一师挑选约二百人,各以四月为毕业期。对待各友军均以大公无私、不分畛域之精神。训练期满,各军官回营服务,均大为满意。由是,各军对冯氏感情益洽,于指挥统一益为便利矣。胡景翼尤为佩服,自行组织“教导团”,取法于冯军以为模范。至于对军队内部之风纪、军纪,尤为注意。事无巨细,皆予以严格之规定与限制:如军服裹腿则上下全体用灰色国布,内衣及运动衣则白色,鞋黑色,禁着丝绸;官佐兵士之个人用具,均有限制,不准私备额外品。每日晨起,唱爱国歌,饭前及临睡均唱歌,饮食起居各种生活一律有定时;剪发、沐浴、洗衣、补衣、缝纫,士兵皆自为之。又为兵士办储蓄,存其饷之一部于银行,至其家中有需要时乃为汇去。以上诸端,于军纪、风纪大有关系,而节省消耗,尤有效焉。

冯对于官佐则顾念尤殷。其家中有特别经济困难者,每自购田地赠之,使无内顾之忧。故蒋鸿遇有言:“其对于官兵之爱护,可谓严父慈母兼而有之。”至工厂及军人青年会两事业,此时仍继续举办,且扩充之。尤注意者则揭橥基督教博爱牺牲之宏旨,以训练军人致志于救国救民之事业。基督教徒,如马伯援(日本东京中国青年会干事)等,均于此时前来讲道。

对于政治,本来由省长刘镇华负责——算是军民分治。但以当时陕局而论,军队各不相属,率皆据地自肥。刘一筹莫展,虽拥有“镇嵩军”,顾能力不充,非得冯氏之力助不易措施。所以时常与其筹商兴革事宜,因时势关系,几乎要拱手听命于冯氏了。

冯氏就任之始,见旧督军衙门颓败已甚,而且气象恶劣。为打破官僚环境及气习而表示革新精神计,毅然改建此旧署为军人工厂,而另建一平民化的新督署。西安城内有一从前满人所住的土城——皇城,反正时已被汉人焚毁。冯氏即以此为新署址,鸠工建筑。全以军人当工人,他自己也做一份。材料则利用旧署之原料为之。适其时有一私造印信案发生,冯氏施以罚锾处分,即以其罚金当工程费。工既竣,只费数千元而已。冯氏即迁入办公。城内小房多所,粗朴简陋,地不铺砖。(按:余于十六年到西安任政治工作时,房屋尚存。)

在督陕期间,冯氏尚有一轶事,适足表现其特殊性格的,于此,合当叙述。某年,吴佩孚在洛阳做其五十大寿。当时,吴高居“直鲁豫巡阅副使”地位(曹锟居正),威风权势,煊赫一时,巴结之者均以珍宝或谀辞致贺(即复辟余孽康有为也书撰善颂善祷的贺联送去,文曰:“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独有冯氏派专员前往拜寿,赠以冷水一罐,自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涵有“谲谏”之意。这一来,冯氏任性奚落人家,固自鸣得意,然身受者自然觉得真似“冷水浇背”。平心而论,吴之为人,身为军人而不脱“老学究”本色;一生贯彻“不积钱,不纳妾,不入租界”的三不主张,颇得时人称许,不过个性迂腐顽固,刚愎骄蹇,自傲自大,有己无人,而且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更野心勃勃,迷信武力,以致穷兵黩武,屡起内战,此祸国殃民之恶政策也。今于五旬大寿,得冯氏赠此扫兴礼物,认为奇耻,岂能或忘?未几,虽因攻奉失败,迫要乞其急援,然早已衔恨于心,难关渡过,即“过桥抽板”,以资报复,是自然的后果。至于冯氏因常作诸如此类戆直而怪僻的行为,自鸣清高,以彰人恶,即后来在南京及他处供职,也不改故态,以致屡屡招怨,在在树敌,至少常讨人厌,不能与人合作到底,未尝不因此矫枉过正、讽刺凌人、不近人情、令人难堪之短处,虽爱之敬之者也不能为讳的。(按:上言贺寿送水事,久已遍传人口。初以为谣言,后读《我的生活》页四四三亦自书不讳,乃知为真事。此即刘著页二七所讥为“怪话”“怪事”之类是也。后来冯氏在山西晋祠幽居时,关于此种怪行,余尝苦口劝谏,以免为与他人,尤其生活方式及习惯不同之南方同志,合作共处之障碍。其如“江山易改,品性难移”何!)

对于庶政之兴革,其荦荦大端者,有如劝导放足、禁绝鸦片与娼妓、蠲免苛捐杂税、提倡清洁、实行种树、广设平民学校及运动场、建筑能容三千人之“洗心社”以作军民学界讲演堂,遍标格言,以唤醒民众——即如后来流行的标语,又令军人筑路。而其成绩最大、利民最著者,则为筑成西安至潼关之汽车大路,利便交通。(按:余初赴西安工作时,即乘车经由此路。)又常召集士绅商民讨论政治社会一应兴革事宜,以故官民了无隔膜,甚得“庶政公诸舆论”之旨。一时,气象一新,风气大变,社会旧面目亦为之改易。可惜全省政令不统一,所有新政仅得施于省会附近一带地方,未能普及全省也。

对于财政方面,则以薛笃弼为财政厅长。富秦银行为前督军陈树藩所设,滥发纸币,吸收现金。其个人发大财,而陕民则苦矣。初时,纸币每元只值铜元廿枚。经冯、薛极力整顿,不期月即涨至六七折。对于烟禁——吸食及私种与贩运者均严禁,但只在冯氏自己兵力所及之数县尚可实行,而他军在驻扎之地域则包庇农民大量种植出产,复由军队私运,莫奈其何。冯氏乃寓禁于征,凡贩运过境者科以重税,每月收入可得六七万元,军政费得借此补助。对于盐务亦厉行改革,设“盐务局”,以刘之龙为局长,宿弊顿除,收入大增。以上诸端,施行有效,军政乃得维持。军队经费已略较驻信阳时为优。然因全军给养向用现金购取,一切补充又多,只可维持伙食,按期发饷尚谈不到也。每月收支账目公开,厉行廉洁,剔除中饱,涓滴归公,实行节俭。行之不一年,旧债尽偿。离陕时省库且有余款。计其政治成绩以财政为最优。

在外交上有可纪者,即是实行“对外人讲理”的主张。有两外人,一英籍,一美籍,持有护照来陕游历。行至郿县太白山,用枪猎获野牛二头,即剥其皮,携回西安,始往谒冯督军,蒙款待甚优。外人兴高采烈,告之以行猎所得。冯氏以国权所关,登时翻脸,严行质问。两人亦抗议。冯氏据理驳之。卒令二人抱歉,扫兴而退。因此,二人老羞成怒,英人尤甚,尽力宣传反冯。其后,英国人对他时露不满,未始非由此事而来,以冯氏有损其帝国在中国自由行动之尊严也。冯氏将此事报告政府,乃定例外人游猎须领执照,并须指定何项兽类,是亦与外国取缔行猎之办法无异者。

冯氏在督陕任内,倾全力于省内军事、政治之整顿,而对于全国政治,多不过问。惟有二三事,关系重要,迫于爱国义愤,不得不通电主张者,略举如后:(一)以关于筹款赎回山东胶济铁路自办一案为国脉存亡所系,集合公私法团公议陕西担任二百万元,冀保路权。(二)关于盐余公债事,极力反对内阁总理梁士诒之借款办法,而主张根本取消,并另通电一致声讨之。(三)去电司法当局董康请严查有关盐余公债九千六百万元之财政舞弊案。(四)通电痛斥张作霖入关袒护洪宪帝制祸首梁士诒。最后一电,实为冯氏提师出关讨奉之先声也。

出关援曹吴

自九年(一九二〇)七月直奉联合战胜皖系之后,由靳云鹏组阁。(按:靳本属皖系,后转投直系。)靳则尽力扩充直系势力以为报,任命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副之,王承斌等为各省督军。时,张作霖亦为“东三省巡阅使”,更要求直辖塞北三特区;同时,联络段派之卢永祥,并谋攫长江地盘。直、奉两系,已隐伏战机矣。十月,苏督李纯自杀,两系均欲夺此一块肥肉。奉方推荐张勋继任,乃为直系之齐燮元所得。“两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王占元,以鄂驻军哗变不能制,因而去职。吴复得继为“两湖巡阅使”,而以萧耀南督鄂。长江上下游均入直系势力。奉张之计既失败,乃亟谋对抗,与浙卢、豫赵(倜)及旧交通系梁士诒等联络成立“讨直同盟”。张乃推梁组阁,迫吴去豫赴鄂,准备吴一旦抗命,奉方即行声讨,由各省援应。素以滑头取巧著称之徐世昌果从之,于民十年(一九二一)十二月,梁继靳任国务总理。梁就职后,先即结外债条约,以盐余借款,大丧主权。吴佩孚首先通电反对,以帝制余孽及借债卖国两题目话梁,迫其去位。其电文且仿韩愈“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等语,是直以鳄鱼视之矣。同时,联络本系苏、赣、鄂、鲁、豫、陕六省军民长官,纷纷通电响应,一致驱梁。两方相持不下,卒不得不诉诸武力。

在此次内战中,无可讳言的,冯氏自始即袒直攻奉。其态度与行动,值得一为研究。本来,他自许所部为国家国民的军队,平素系超然的和独立的性质,故曾与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均一体合作,并无轩轾,不认识有个人的主子,更不屑为一系的走狗。综而言之,他一向不是皖系或直系的人,前文已说明。然其此次之毅然加入直系战线者,依著者个人推究,大约有四个原因:其一,当其与段翻脸之后,势成孤立,险被消灭,幸先后在鄂、湘、豫、陕均得曹、吴之力助,乃得保持地位与实力。今当曹、吴面临大难,面临生死之战,不得不仗义援之以手。其次,从前因个性戆直,已与奉张有裂痕(如反对奉方保卫起用张勋督皖,其后奉方反对冯氏在豫扣留交通部解款专车)。此次,如奉胜直败,自己断无幸存之理,势不得不联直反抗,以图生存。其三,陕西荒瘠之地,军政复杂,不易应付,无可措施,故急欲另图发展,期成为真正为国为民的大军。其四,从常理说,奉张久欲逐鹿中原,入关主政,甘作破坏和平之戎首,矧其更有勾结复辟党如张勋者流谋叛民国之嫌;苟其得势成功,断非国家之福,而其谋士梁士诒为洪宪帝制余孽,声名狼藉,组织内阁后即大借外债,确损国权,此凡爱国的同胞所应反对的。有此四因,故冯氏毫不踌躇,决然表示以全力为直系之后盾了。

十一年(一九二二)四月,奉张果派兵入关进攻,吴亦调兵备战。冯氏具有决心,于十九日会衔通电数其八大罪。在西安复召集干部与部队当众宣布主张。在此“讨奉援直”大会中,他现出本色,当众脱去所穿之鞋,用足使劲当空一踢说:“我们出关去打奉军,我弃去这陕西督军,就像这破鞋一样!”言时,敝屣飞入半空,犹未落地,真是生活的、戏剧化的表演,惟冯玉祥能为之。于是,即将督军职权交省长刘镇华代理,而亲统自己之十一师全部,与张锡元旅及胡景翼师出关应战。十一师分为两混成旅,以李鸣钟率一旅及张锡元旅先行,张之江一旅继之。冯氏自率“卫队团”跟随向洛阳东进,而胡景翼全师任后路。

先是,曹、吴之调兵遣将,最初本命冯氏坐镇后方,反令战斗力弱而分驻廿余处之刘镇华部开上前线,固未尝欲冯氏有“脱颖而出”之机会也。嗣因战事失利,势不得不借重其救兵,乃急电其率师出关。冯氏早有准备,于接电三小时内,即动员向潼关东进。军次阌乡,又接吴求救之急电,盖自四月廿八日奉直两军开火后,直军各路均战败,吴不得不亟亟求援也。冯氏乃令李鸣钟、张锡元星夜北上听吴指挥。旋又接吴急电,以豫省后防空虚,请其速行东来坐镇洛阳。冯氏以李旅既已北上,郑州空虚可虑,乃令张之江率两营编为一混成支队,先往该处紧守,自己即率“卫队团”日行百六十里,于五月三日赶到洛阳代行巡阅使职权,布置后防。

冯氏抵洛之日,李鸣钟告捷之电至矣。先是,奉军全力攻直,炮火充足,战绩甚优,吴不能支。既得冯氏迅派两旅来援,即以李加入西路。整个战役立刻改观。李固健将,率整旅快捷勇敢之精兵,出其不意,突从大灰厂拊奉军之背。奉军方以劲旅包围吴部,讵料李恍似“飞将军”突如其来,抄至奉军后路。时,奉军方吃饭,无能抵抗,被缴械者一师之众。于是全军腹背受敌,战略粉碎,卢沟桥、长辛店等地,均为直军占领,遂大败急退,战役于以结束。其致败之由,实因料不到冯军出关应援若是之神速,及作战如是之优越也。冯氏实是曹、吴之救星。

底定河南

冯氏既得捷电,于五日夜间到郑州视察后方防务,李鸣钟旅奉令归队,全旅兵官开祈祷会,高唱“基督雄师进前”之宗教歌,奉凯南归。

时,郑州兵力单薄,仅有直军王为蔚一团及靳云鹗之学兵营与冯军张之江两营而已。不意,豫督赵倜派其弟赵杰突于是夜(五日)带兵八十营由开封来攻(按:赵事前接奉方来电,谓直军已败退,促其急攻郑州,有谓此电系交通系叶恭绰所拍发诈胜骗赵者,有赵部某团长太太泄露其袭郑消息),众寡悬殊,情势危急。冯玉祥即遄返洛阳布置,急调刘郁芬、宋哲元两团及胡景翼部来援。援师未至,赵部猛扑郑州。当时,骁将张之江率少数部队奋勇迎敌,以少抗多,屡败不退。战至身旁只留下数十人之际,他的宗教精神大为振起,在战场上跪下祈祷。毕,即起而躬率马弁,冲锋上前,肉搏作殊死战。敌军见其来势甚凶,不知其队伍究有多少,为之辟易。然众寡究竟不敌,张仍拚死支持两昼夜。正在危急万分之际,刘、宋二团及胡部邓宝珊(渝)等适至,立刻进攻,卒将赵军击退。

同时,赵部宝德全,又以十余营沿黄河南岸,夹攻郑州,直军第八混成旅团长彭开乾阵亡。至是,亦为胡部邓宝珊、弓富魁两部击退。冯氏乃亲率全军及胡、王等部分路向东追击,沿陇海路大战十日,始将敌军击溃。赵倜退回开封,沿途抢劫,各村庄十室九空。讵料其部将宝德全,以攻郑失利,知大势已去,先行退入开封。至是倒戈,闭城拒赵不纳,盖借以讨好久已恶恨赵倜之人民,并为顾全自己将来的地位计也。赵无家可归,窜归德,后遁上海。冯军遂于十三日占领开封,分途追击搜索赵部余众。于是,全豫底定。是役也,张之江以两营人——不及一千之数,敌赵部八十营——四万余众,苦战两日,宁死不退,实为冯军战史上至光荣之一节。后来,张对人言,谓全得力于祈祷云。(其后,张自撰《证道一助》小册,详述此役经过,为上文参考资料之一种。)

十三日,冯令蒋鸿遇率手枪队数十名,先到开封视察,及与省长张凤台接洽。而其本人亦于是日率兵至车站。张凤台、宝德全及各机关团体均到迎。冯氏一一接见毕,即就地执宝德全而置之于法,并将其部下缴械遣散。后来,其政敌有以其此举为杀降不义诋之者。迄今国人不明内幕及历史经过者,对冯氏尚有不谅解之评语。但在冯氏当时则以宝部行为一向助赵为虐,贻害地方(如前在确山勾结股匪,曾为冯军击败)。此次复助赵攻郑,败则首鼠两端,非降者可比,且其人桀骜不驯,居心叵测,及早去之,亦不得已之必要手段也。

膺任河南督军

时,北京政府已任命冯氏为河南督军。他即于十四日就职视事。省长张凤台辞职。冯氏以豫民对其感情尚洽,极力挽留之。

就职未几,适青岛日本人开始撤退。胶澳督办王正廷以此次收回租界,关系重大,地方秩序,必须善为维持。因见冯军军纪优越,电请派兵至青,任治安之责。冯氏乃派兵一连前往,分任商埠及海上警察。服务之勤与成绩之佳,为中外人士所称道。

冯氏治豫第一要务即为恢复秩序,安抚人民。先委鹿钟麟为警察厅长。开封城内外治安尤为紧要,冯氏至亲率卫队出巡,捕获乱兵数名正法,地方始得安靖。后派李鸣钟等为各属镇守使,以剿匪安民。一面对于豫政极力改革。自就职后即宣布治豫大纲十条,足征其对于地方政治之自有办法也。(见蒋著页七六)

豫省自赵倜把持军政后,吏治腐败,率以奔竞、钻营、剥削、舞弊为惯事,上下交征,重苦人民。冯氏于剿匪之外,即以澄清吏治为大要事。县知事车云,贪劣尤著。他于接篆后即捕之。从严惩办,以肃官方,亟科以四万元之罚款,以兴办公益事业。又有归德劣绅某,素倚赵倜势力,欺压平民,无恶不作,经人告发,查明属实,即将其就地正法,大快人心。至于赵,括削数年,积资无数。冯氏厉行抄没其全部财产,得二千余万元,尽行充公,以作大学基金、教育经费、开办工厂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之用。人民固然痛快,而此举却为吴佩孚转而恨冯之起点,盖其一闻冯氏抄没赵产,思欲染指,及不得,恨心乃生焉。而冯氏之实行惩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实开“国民革命”所揭出的宗旨之先河也。

冯氏治豫之嘉猷,以振兴教育为又一大端,足以表现其平素之主张者。当其闻本省有凌冰(震东)其人,为留学美国教育学博士,方在南开大学任教务长,即电请其回豫,保其为教育厅长,固与其未谋一面也。河南全省教育经费本规定每年八十余万,惟历年落在官僚、军阀、政客之手,移作别用,教育因之不振。他即指定此款不得移作别用,并拨所抄没赵倜家产之一部为教育补助经费。又派余心清创办中州大学(后改为河南中山大学)及第一女子中学。复令省城各机关自设平民大学,并督责各县教育局积极整顿教育。对于社会教育,则有图书馆及平民教育等之设施。一时,河南教育气象,焕然一新焉。

为谋平民幸福计,冯氏设立平民工厂三处,以为贫民习工艺之所。满城内旗人所居,则给资遣散,使与汉人杂处以泯种族界限。其余禁娼、禁烟、改良市政、兴修马路、疏浚河道等善政,皆是凡冯氏所到之处之一律的办法。

此外,交通事业亦进行甚力,有计划全省建设长途电话及长途汽车公路二事。所可惜者,冯氏居豫不久,即行去职,其成绩则电话仅得潼关、归德、许昌三线,汽车公路则仅修周口、潼关两路而已。其建设计划及种种政策,至是仍没有全部实现的机会。

关于全省财政方面,以薛笃弼为财政厅长。成绩以维持纸币及铜元票使十足兑现,二者为最大政绩。至于停办苛税杂捐、清理积弊,本为福民之举。当时豫省驻军甚多,军费浩繁。冯氏惟以节俭廉洁厉行上下,各友军均不短饷,惟自己之第十一师则饷不多发,亦未有向大城市派款之举。

对于军事之训练,则冯氏处处时时均极注意。在豫督时期所举办者,第一,有“高级战术研究会”,由段其澍主持之,凡第十一师营副以上军官均须轮班听讲。其次,“卫兵团”改为“学兵团”,以石敬亭为团长,分三营。挑选严格,实为初级干部之养成所也。复次,“手枪队”中又添设“自行车队”,军车六十架,分为二队;又设“汽车队”,置车十二辆,均受军事训练,为作战运输之用。此为军事之新设施,其余训练则如常。

此时,冯军发展之最可纪之一节,则为编练“补充团”一事。盖因自十一师出发后,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空虚,不得不亟行募兵填防,以备战事延长,次则因大战后,伤亡甚多,且敌众我寡,不得不亟事补充实力。当冯氏在洛阳时,即着手编练“补充团”五团,每团二千人,共万人,军械即以豫战所得自敌军者充之。编练事先后出蒋鸿遇、门致中二人主办。督豫后未几,已成劲旅矣。

在督豫期间,冯氏个人生活如常,简单俭朴,事事亲力亲为,无特别可纪者。只留下一宗逸事:每日清晨,自乘脚踏车(单车)到各机关办公。豫人少见多怪,比之往日贵官出门威风凛凛的架子,不啻天壤之别,咸咄咄称异焉。

冯氏任河南督军仅五月有半。军民两政,积极改进,成绩已斐然可观。不图以环境关系,被吴佩孚逼令去职。在名义上升任为全国“陆军检阅使”,实际上则革去实权,所谓“明升暗降”者是。然自冯氏去后,继任者为张福来,立将豫省数月来所施设之新政及种种善举,差不多完全推翻,而各种弊政恶习,如烟、赌、娼妓,及政治上种种腐化弊端,顿复旧观,甚至督军署前之大照壁为冯氏所拆去者,亦复建新的。新河南之建设仅昙花一现而已。

在冯氏离职之前一月,上海一家英文周刊(美人主办的The Weekly Review)尝举行一次名人选举,由读者三万五千人——多数为中国知识界人士教员学生等,投票选出当时“最伟大的中国人”十二名。结果:孙中山先生第一,冯玉祥第二,胡适之教授为殿军。由此足觇冯氏当年之已得人心矣。(见薛著页一一九)

〔补注〕上文付排后,翻阅冯氏《日记》,见有数条饶有意义的资料,足充实以上三章内文者,补注于后:

第五章: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冯氏驻军廊房时,忽被内阁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免其第十六混成旅旅长职。原来其中大有黑幕。冯氏于十一年(一九二二)七月十五日记,追溯往事云:“以不行贿于傅良佐,被谗撤差。”分明是傅以陆军次长地位,因冯氏不愿分兵往甘肃乘机敲诈。而冯氏不肯纳贿,遂被其谗之于段,乃下免职令也。北洋军阀之贪污腐化,可见一斑。

第六章:十年(一九二一)一月九日记:“自移驻信阳州以来,饷项奇绌。目兵仅用盐水下饭,到处呼吁,从无怜而助之者,可叹可叹!昨夜梦中,为筹饷事,不觉啼哭,醒来泪痕沾枕,爰咏诗一首记之:‘南北争持苦未休,孤军驻守信阳州;梦中筹饷曾啼哭,残泪醒时湿枕头。’”真一字一泪!

本章:十一年(一九二二)一月十二日,时冯氏已入关任第十一师师长,在继任陕西督军之前,曾为“张良祠”撰书楷联,刻悬庙门,用志仰慕,联语云:

以匹夫有责为心,奋志击秦,博浪一椎,不中亦寒敌胆。

明功成身返之义,侯封敝屣,汉室三杰,如公乃是完人。

《日记》常载其读《曾国藩全集》《曾胡治兵语录》及汤斌左宗棠文集,可知其一生治兵修身、待人接物之得力处。其所受影响最大者为曾之一语:“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智,恭然自馁。”(见十二年一月十二日记)然于治兵修身外,从不以曾、左等之反民族革命为合也。在陕西军政忙碌期间,每星期仍如常举行礼拜,读《圣经》,讲教理。

其离陕攻直,自云是“参加共和派与帝制派之战”,盖指内阁总理梁士诒为洪宪余孽也。(见十一年五月十九日记)

督豫时,常邀中外名人到开封演讲。其最著者为梁启超氏,远从北京惠然而来。十一年(一九二二)九月十一日,讲题“兵之必要”,略谓一方面主张国中无一兵;一方面主张全国皆兵,盖兵之必要有二:(一)国家保险。(二)为社会保险。言下表现对当时之军队,不独不能为国家与社会保险,且发生危险,然盛称冯军“纪律严明,人称模范军队,实保险国家、保险社会之最良保障”云云。

有谁能猜中冯氏竟是一个最为准确的预言家?彼于世界大势似能“洞若观火”。于同年九月十三日记云:“就现势观察,将来美日之战,必难幸免。”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军偷袭檀香山珍珠港,美日大战果然发生,不过后冯氏所言“少则三年,多则五年”——二十余年,然固是“将来”也。

同年十一月十四日记,回保定与长兄基道迁葬先父母于新茔,只有亲族及基督教会牧师学生少数来宾等亲临行礼。巡阅使曹锟及其他军政长官无来者,或事前不事张扬,故无人知之。然在冯氏则以此时能尽孝道,稍得自慰,故云:“三十年之心事,今日始偿矣。”

十二年(一九二三)五月二日(时在“陆军检阅使”任内)对官长讲话云:“报载余既不属直系,又不属奉、皖,乃国系也,诚然。因吾只知有国家,不知其他也。”复于同年七月二日讲话云:“现在党派纷歧。我军既非奉派,亦非直派,更非安福派,盖吾等乃保国卫民之中华民国派也。倘有祸国殃民者,职责所在,何敢后人?仍当本廊房讨伐张勋时精神以铲锄之也。”此露骨的、坦白的表示,足与著者上文之论断相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