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一日【晨】,清廷又开御前会议,隆裕【清】太后召见亲贵及国务大臣并统兵各大员等,垂询和战办法。闻第一起系近支王公及蒙古王公;第二起系姜桂题、冯国璋、乌珍等;第三起系各国务大臣。唯袁世凯、奕劻均未到。【清太后亦无成见。只有】国务大臣奏云:“【现在大事,不外和战二者,】和战问题,所关太大,非臣下所敢擅决,还请太后宸断。【且太后并未垂帘听政,从前国政办坏之处,断不能归咎于我太后,】各国改建共和,皆由人民流血强迫,若太后不待人民流血【的】强迫而【,即能】俯从民意,则将来国民必感激太后,【而】太后的名誉【亦】万世不朽”【等语】。旋奉清太后谕,谓明日当召奕劻、载沣商议,决定办法。

十二月十二日,清太后召集各国务大臣,商议退位事一旦宣布,对于皇族与各路军队,应如何处置,以及各部种种的善后办法。嗣因各大臣议论不一,未能解决,故仍须改日再议。

段祺瑞既联合北方诸将,电请清帝逊位,即派黄开元过江至毡呢厂与黎副总统接洽,黎亦派代表至段祺瑞营会商一切。十三日,段祺瑞遂商请英领事介绍,保护过江,与黎副总统面议,彼此约定,若清廷贵族反对逊位,则决计合兵北伐。】

十二月十三日,清廷又开御前会议,隆裕【清】太后先召国务大臣入内谕云:“余于君主、民主两端,本无成见,故已屡次召集卿等详究利害。唯默观大势,固已趋向共和,殊难挽回,卿等有何意见,不妨详陈。时势已迫,今日应即将政体解决。”旋由胡惟德奏云:“人心已去,固无庸讳,北军全体趋向共和,最是铁证。且民军曾允特别优待皇室,若乘此机会,俯顺舆情,且可得禅让的美名。现在风云日紧,故敢冒犯直陈,唯乞宸断。”【云云】隆裕【清】太后点首,似以为善。各国务大臣退出后,复召见袁世凯,谕从速与民军商酌退位后的各项条件,俾得【将】共和诏旨早日宣布。

是日,各亲贵中,奕劻仍赞成共和,载沣亦赞同。唯载泽、溥伟等初犹持异议,继由奕劻详陈北军解体的关系,及满族主战的无把握。隆裕【清】太后至是大哭,载沣亦泣,溥伟等乃不敢坚持主战之说。然又闻某亲贵与蒙古王公密议后,请清太后与清帝暂住热河,决议宣战。当奉清太后面谕,此事须有把握,不可徒逞意气。现在前敌诸将趋向共和,必不能战,不幸溃败,更难收拾。但求退位后,永保宗社,于愿已足。

是日【十三日】,王公大臣至内阁与袁世凯会议国体问题,提出要求五事:一、用中国年号;二、皇帝仍住紫禁城;三、满人有被选及选举大总统的资格;四、由共和政府岁给大皇帝俸一千万两;五、八旗俸饷不裁,直待筹出正当的生活为度。

【段祺瑞联合诸将赞成共和电请清帝逊位后,并派代表吴光新、徐树铮等来鄂订立南北两军联合特约,黎副总统深恐民军方面或有误会情事,特派周士栋等驰赴孝感等处宣布事由,使民军对北军意见融洽,民军到此亦仰承意旨,奉行唯谨。】

十二月十四日,清廷又开御前会议。隆裕【清】太后对于国体问题【绝不固执。经】已拟定采用虚君共和政体,并拟宣布召集国会,公举大总统,及颁布君主不干预国政等谕旨。此后一切政事决定由大总统主持。唯王公、世爵、旗民人等,及各路军队,各部衙门的善后办法,必须俟双方认可,方能发表。

清廷亲贵反对逊位之说,一挫【折】于良弼被炸,再败于北军赞成共和,然仍未尽服。迨连日张勋败耗至京,民军北伐之势愈急,乃知淸廷大局不可维持。至是奕劻、溥伦辈之主张共和者,遂占优胜。

十二月十五日,清廷又开御前会议,讨论国体。隆裕【清】太后颇主张和平,谓凡事由余一人担承,尔王公等反复推求,迁延不决,以致疑议繁生,将来必演出同室操戈,涂炭生灵的惨剧。语时辞意甚厉。并说:“此后我自主持,无须集议。”奕劻诸人,乃各唯唯而退。

自屡次御前会议以来,政体问题,确已解决。隆裕【清】太后颇有见解,【不为群说所动,唯宣布明谕,】但仍谓非得亲贵同意不可。【连日召见王公及亲贵于御前会议时,主战之说,全由铁良、载泽主动。铁良向持排汉主义,此次江宁兵败宵遁,欲洗其失守之罪,乃向亲贵宣言:“江宁失守,实由袁世凯拥兵不救之故。”并谓清兵既克汉阳,英人遂出而调停,亦因袁世凯与民军暗相约定,要以和议阻碍清军进攻,使南京得以从容组织临时政府,其居心实不可问云云。于是亲贵对袁颇表疑心。铁良又骗冯国璋说:“蒙古诸王公,各愿回蒙练兵,以备勤王,可用为恢复的后劲,大功不难成就。”国璋亦为所动,故亦力持主战之说。铁良见其计行,遂于御前会议时力主开战。】其实王公主战者,不过溥伟、载泽二人,余皆无一定宗旨。【蒙古王公亦不认有练兵之说。】又铁良、冯国璋二人私谋借兵日本,并谋调赵尔巽带关外马贼入京,先杀汉人,后攻民军,以破釜沉舟之力,保存满洲君主,非达到目的不止。可见他们两人的野蛮,实为全国人民的公敌。

十二月十五日下午两点钟,袁世凯会晤驻京各使,系为隆裕【清】太后已允民军请求,建设共和政体,诏旨即行宣布,故先向有条约关系的各国声明大纲,一俟双方议定【完】统一行政机关颁布诏旨后再行正式通告。

十二月十六日,清旨:“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据岑春煊、袁树勋【、陆徵祥】等,【及】统兵大员段祺瑞等电,请速定共和国体,以免生灵涂炭等语。现在时局阽危,四民失业,朝廷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贻万民以灾祸。唯是宗庙陵寝关系重要,以及皇室之优礼,皇族之安全,八旗之生计,蒙古、回、藏之待遇,均应预为筹划。着授袁世凯以全权,研究一切办法,先行迅速与民军商酌条件,奏明请旨【核准】,钦此。”【袁世凯署名。】

十二月十八日,南京参议院于九时开会。议员出席者二十二人,主席(议长林森)宣布提前开议政府交来停战展期案。并讨论政府交来优待室清皇室各条件。续后,报告议和总代表、议和参赞、政府委员均来院陈述意见。嗣由议和总代表伍廷芳、参赞汪兆铭、政府委员胡汉民,相继陈述意见,并答复议员的质问。主席宣布,应先行举定审议长一人。随用无记名投票法,以李肇甫(蜀议员)当选(全票)。刘彦(湘仪员)提议,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不得与关于清帝优待的条件,及关于诸王族优待的条件,一并正式电复,应仅以默许之意通知。【并】一面将关于满、蒙、回、藏待遇的条件附一宣言书,以正告满、蒙、回、藏,而释其疑惧。主席用起立表决法,多数可决。又将逐款讨究公决后,再付审议会。审议会审议毕,审议长退席。议长始出席报告会议的结果。秘书长宣读议决各条款,由主席用起立表决法,全体可决,遂行散会。

十九日,清廷又开御前会议,清太后召见近支王公,国务大臣,咨询优待条件事宜。并决定发表清帝退位日期。唯应召者人数寥寥,多无成见。清太后对于此等优待条件,颇为满意,载沣亦无异言。仅有某王对于皇室经费一层,【持之甚坚,】谓分文不能短少,又谓其余条件亦应酌为增益。清太后谓此项条件,乃自我提出,此时已无可更动之理,况亦无更动之处。某王乃无言。遂议定再召奕劻诸人妥商一切。

是日,袁世凯在内阁公署邀集近支王公、统兵大员、各部大臣,传阅段祺瑞等将领联名致各王公大臣电文,对王公大臣施加压力。段等电文态度十分强硬,谓如王公阻挠共和,破坏大局,要统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大开谈判。【段祺瑞等前致各王公大臣联电,其意以为王公阻挠共和,破坏大局,要统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大开谈判。袁世凯既接此电,即于十九日在内阁公署邀集近支王公、蒙古王公、统兵大员、各部大臣,传阅该电毕。】溥伟愤然说,段祺瑞此电近于胁迫,本爵等前因朝廷既欲让出政权,不敢再事反对,故已先后署名认可,何竟指王公为败类?言时声色俱厉。【幸】袁世凯极力劝解。蒙古王公亦谓某等对君主、民主并无成见,但愿双方和平解决,则为我五大族之幸福。况朝廷已欲颁诏退位,某等敬谨遵旨,决不反对。而姜桂题、冯国璋说:“军士同是中国人,若再开战,是同胞互相残杀,为兵者虽多粗汉,然亦何忍出此。某等所希望的,即在和局早成,拯救百姓,于愿已足。”最后由袁世凯发言说:“诸公政见甚是,如此则和局不难有成,诸王公既已俯顺舆论,允认共和,想退政谕旨不日可下。唯现时最紧要的系段军统有意率兵来京一事,如任其来,则互相猜疑,局面不免扰乱,拟即阻止,但须将各王公赞成共和意见向他表明,诸公以为如何?”众人称是。即拟成长电一道,由袁世凯领衔,王公大臣依次署名后,当时发出,遂行散会。

【十九日,袁世凯既得南京参议院议决优待皇室条款电文,即入宫见清太后,商议良久。】段祺瑞亦于十九日进京,即往见袁世凯,密商布置退位事宜。

同日,袁世凯得南京参议院议决优待皇室条款电文,即入宫见清太后,商议良久。

【二十日,清廷又开御前会议,其结果则颇一致,虽间有反对者亦无效。】

二十日,清内阁会议,磋商优待皇室条件。民军对此已大部分认可,对于每年四百万两皇室经费则拟减少,盖南方以四百万外,民军尚有担认特别典礼费,及谒陵寝沿途费,一概共计不止四百万两,于国民负担太重,宜减为常年二百万等情。当时与议者为外交部、民部、邮传部、农商部、海军部、度支部等部长,袁内阁以清室既将政权让出,若再减优待费,何以对太后,即由阁丞华世奎起草电驳。

二十三日,袁世凯得伍廷芳电复,对于条件上有“世世相承不替”字样,坚不承认,且声明以后绝无商量的余地。二十四日,袁入内面奏清太后,请定办法。清太后谓此事仍须由汝作主,事已至此,除承认外,尚有何法。唯有速电上海,即日宣布谕旨。世凯谓此事仍当由近支王公协同议决。清太后谓伊等现皆逃避,其心中已不知有我母子。此事始终责成汝等办理,日后决无怨言。况近来若非妆等维持之力,我母子已不知生死存亡。世凯既退,即电复承认一切条件【,遂于二十五日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