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嘛尼雅租·固卡阿雅师,

三皈依之尊上三宝

[1] ,

三世诸佛 [2] 之三尊身,

三界第六金刚救世 [3] ,

顶礼三备三德喇嘛,

三项存在之尊奉者,

自奠基外相世界时,

生成所依存之生灵,

降生接引生灵之诸菩萨,

显现极乐世界之诸圣者。

兹酌诸旧史,略论自古之玛哈·萨玛迪 [4] 合罕以来,古印度、土伯特、蒙古等三国传承之概要。

自定一切所依之外相世界,生成凡依存之内部生灵,此二者中,首言其定外相世界之事,则用三坛而定焉。其所谓三坛者,乃肇造之风坛,涌波之水坛,所依存之土坛是也 [5] 。

此三者中,先言风坛,则太古之世,由虚空之十方,狂风大作,往来相冲,形成无可遮蔽之碧色物,其名曰:珠格伦 [6] 。于是风坛定矣。

次言水坛,则由先时之风,冲击生成大云。其名曰:额尔德尼·因·超克察 [7] 。由是雨水永注,形成无边之大海。名曰:忽济尔图·达赉 [8] 。于是水坛定矣。

三言土坛,则水上生微尘,凝如乳上之脂,其名曰:阿勒坦·济如克图 [9] 。由此各分为七七之份,而细尘自增如兔,如羊,如牛毛中,及如日光中所见之虮、虱,如油麦籽。七麦籽为一寸,二十四寸为一肘,四肘为一庹,五百庹为一海螺声闻之地,八海螺声闻之地为一里。如是以多里量其宽厚之存在,其名曰:大自在金世界 [10] ,即土坛是也。其中众山之主,崇峻之须弥山,七金山,七大海,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共十二洲,皆一时定矣。

注释

[1] 三宝: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

[2] 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之诸佛。

[3] 金刚救世:蒙文原文为“瓦齐尔·达喇”,日本江实先生译为“金刚持”,误。“瓦齐尔·巴尼”才是金刚持,“瓦齐尔·达喇”是金刚救世。源出于梵语,“巴萨尔·萨达”。喇嘛教认为:达赖·喇嘛“瓦齐尔·达喇”的化身,又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云。个中委曲,不必赘言。

[4] 玛哈·萨玛迪:此梵语。“玛哈”是“大”,“萨玛迪”即“三昧”,亦可译为“禅”,“修炼”之意。“玛哈·萨玛迪合罕”即大禅法王也。

[5] ……土坛是也: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起世因本经》此之大地住于水上,水住风上,风依虚空,印度古说皆如是,此与之同。”

[6] 珠格伦:清译为“温和”,不确。应是“柔软,软弱”等意。特定名词一般不应作意译,应用原文音译词。故译如文。蒙文原文也似意译了梵语或藏语,但不便改动,下同。

[7] 额尔德尼·因·超克察:蒙古语词,“宝体”之意。

[8] 忽济尔图·达赉:蒙古语词,“碱海”之意。

[9] 阿勒坦·济如克图:蒙古语词,“金心者”之意。

[10] 大自在金世界:蒙文原文为“伊克·额尔克图·阿勒坛·德列黑亦”太长了,姑译如文。

附录

清译本文:纳摩沽噜嘛(尼雅)租锅卡阿雅顶礼三宝三世诸佛普度三界三德喇嘛(尔田案诸本作三恩先生校从王本)三才定位克成庶类佛度生灵圣化炳蔚试综昔者额纳特珂克土伯特蒙古三国根本世基之载在旧史者而统论之凡一切依倚外象包罗者已定一切因缘生灵已成外象定自三坛起于风坛次及水坛定于土坛是也以言乎风坛则由无所有空十面大作所向感被而温和碧色之风坛凝然定矣以言乎水坛则由触于风坛彩云叠布丛生连绵阴雨以成无边岸作咸之大海而水坛定矣以言乎土坛则由金界粪土定若乳上凝脂以次各七七分数加添自细尘以至埃尘沙纤征野马细末为一粒油麦七粒油麦为一寸二十四寸为一肘四肘为一丈至五百丈自一画角声闻处起至八画角声闻处为一里以如是甚多里数名为大自在金地土坛其中山之大者为须弥山以及七金山七大海四大部洲八小部洲一时显然著矣。

* * *

再言内部生灵之生成,则第一禅天之一神降生人间以来,日益蕃衍,由是色界十七天 [11] ,无色界四天,欲界二十天,凡三界之六类生灵一时成矣。盖彼生灵之中,唯四洲之人类生灵,以其为天神之显化,故享无量之寿焉。其存也,倚居于世上焉;其行也,不以足践地,翱翔于空中焉;其食也,不食地上之秽食,乃食三昧之净食焉;其生也,因无男女,不以胎生,乃神化而生焉;其视也,因无日月,赖自身明光而视焉;当彼之世,无“人”之名,总其名曰:生灵焉。

后一世中,复有一恣欲于生灵之生灵,得一名:噶扎伦·托逊 [12] 之食物而食之,则众皆效尤而食焉。由是先时三昧之食遂绝。因食彼噶扎伦·托逊(之故),空行之道遂绝,坠落地上,自身之光遂绝,永为昏夜之故,愚昧之孽业,乃始于此矣。

由是,赖众生灵之业果,现出日、月、星、辰,藉其光而照明矣。

其后,又一世中,复有一恣欲于生灵之生灵,得一名:诺固干·诺·卫 [13] 之食物而食之,则众皆效尤而食焉。由是常食地上之秽食,乃现男女之性器,互生爱欲,生男育女之故,爱欲之孽业,乃始于此矣。

其后,又一世中,复有一恣欲于生灵之生灵,得一名:“萨鲁”之野生稻。曰:“此何食物也?且莫顾其何物,试尝之。”乃食彼萨鲁稻,则众皆效尤而食焉。由是,先所食之食物亦绝,遂食乃稻焉。然须即食即采。其间一奸吝之生灵,今日采收其翌日所食之故,先时之稻遂复绝,妒忮之孽业,乃始于此矣。

于是,耕种乃稻而食,因常食此下界之秽食,多食者其貌变丑,少食者其貌变美焉。乃谓“吾貌美、汝貌丑”而相欺凌;复争其耕稻之田,惹大纷争,互相残杀之故,寇仇之孽业,乃始于此矣。

复因多收稻者,匿彼少收者而食之故,悭吝之孽业,乃始于此矣。

由是,来一形容端雅,心怀正直,智虑明睿之生灵,(查)其前行,爱其是者,化其非者,继而均分其耕田,咸公正待之。于是众皆曰:“不违汝旨,奉汝为诺延乎!”遂共设誓,奉为诺延焉 [14] 。印度语谓:玛哈·萨玛迪·兰咱 [15] 。土伯特语谓:莽贝·古尔伯·嘉勒博。蒙译则为:鄂兰纳·额尔古克德克森合罕 [16] 也。时为萨满达·巴达喇佛掌教之世,四大部洲中,共称:转金轮之萨噶尔瓦抡合罕焉。时在太初劫波之前,乃贯通一切之世也。由是,应生灵之气数,天显日月星辰,光照四大部洲矣。

注释

[11] 色界十七天: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经部宗色界中立十七天,萨婆多宗立十六天,上座部立十八天,此同经部。

[12] 噶扎伦·托逊:蒙古语词,“地油”之意,清译脱落。

[13] 诺固干·诺·卫:蒙古语词,清译为“青苗”,是。

[14] 奉为诺延焉: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俱舍论》劫初时人,有色意成,肢体圆满,诸根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腾空自在,饮食喜乐,长寿久住,冇如是类,地味渐生,其味甘美,其香馥郁,时有一人,禀性耽味,齅香起爱,取尝便食,余人随学,竞取食之。尔时方名,初受段食,资段食故,身渐坚重,光明隐没,黑暗便生,日月众星,从兹出现,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从斯复有,地皮饼生,竞耽食之,地饼复隐。尔时复有,林藤出现,竞耽食故,林藤复隐。有非耕种,香稻自生,众共取之,此食粗故,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有男女。尔时诸人遂食早晚,随取香稻,无所贮积。后时有人,禀性懒惰,长取香稻,贮拟后食,余人随学,渐多停贮,由此于稻,生我所心,各从贪情,多收无厌,故随收处,无复再生。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于己田分,生吝护心,于他田分,有怀侵夺,劫盗过起,始于此时。为欲遮防,共聚详议,銓量众内,一有德人,各以所收,六分之一,雇令防护,封为田主。因斯故立,刹帝利名,大众钦承,恩流率土。故复名大三末多王,自后诸王,此王为首。诸经多有其说,此书略约其意,皆佛教史中相传之古说也。”

[15] 玛哈·萨玛迪·兰咱: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翻译名义集》摩诃三摩曷罗阇,此云大平等王,劫初民主也。此玛哈即摩诃,萨玛迪兰咱即三摩曷罗阇。”按即前文听注之玛哈·萨玛迪合罕也。梵语“兰咱”即“合罕”之意。

[16] 鄂兰纳·额尔古克德克森合罕:此为蒙古语词。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即谓大三末多王。梵语:三末多”。此云:“共许,即众共许为王也。”据此蒙古语,应译为:众所推尊王。但这蒙古语词,与梵语的词意也有出入。

附录

清译本文:内藏包罗者自初禅天一神变幻降世起渐渐蕃衍色界十七天无色界四天欲界二十天并过去未来现在世界六种生灵以次而成因彼生灵神变而来故寿数无算虽生于世上行不践地飞空而行不食下界所生秽谷惟食禅谷无论男女不自胎生皆由化生是时无有日月本身之光可以自照彼时不以人称皆呼为生灵其后生灵萌发欲念有一生灵食下界一种粮谷皆效尤食之禅谷遂绝皆食下界所生之谷不能空行于是堕地本身之光顿失不能自照而痴愚罪业渐从此起嗣因众生修省之功力遂现出日月星辰以烛其昏暗而得明灿矣其后众生内复出一恣欲生灵得粒食于青苗而众生亦俱从食之由是食用下界所产秽谷分别男妇生男生女嗜欲之罪业由此始矣其后众生内复出一恣欲生灵获不种自生名萨鲁之谷不识为何谷乃尝食之众生遂俱食此谷其从前之谷俱绝众生遂食此谷但必至将食之际临时采食其后有一机巧生灵将次日所食者先日采收其谷亦绝而忌妒之罪业自此始矣其后因食耕种之谷遂常食下界秽谷若食多者丑恶食少者俊秀故有尔我好丑爱恶之情复起争竞遂劫夺所耕之田地彼此相残而忿争之罪业自此始矣又因多收者向少收者隐瞒藏匿而悭吝之罪业自此始矣由是有一端庄正直聪睿大量之生灵将从前所行是者爱之非者化之将田地均平分种惠爱众生皆愿不违其命以之为主遂群以主称之于额纳特珂克语则谓之玛哈萨玛迪兰咱于土伯特语则谓之莽贝古尔外嘉勒博于蒙古语则谓之鄂兰拉讷额尔古克德克森哈罕于满洲语则谓之格棱尼图伽赫汗是为众所推尊之汗其于萨满达巴达喇佛教四大部洲则有转金轮咱噶喇斡尔迪汗之誉其时则称为肇造噶拉卜以前全备之时其时日月星辰始显露于空中照耀四大部洲。

* * *

(玛哈·萨玛迪合罕)之子曰啰咱合罕 [17] ,其子噶里雅纳合罕 [18] ,其子斡喇噶里雅纳合罕 [19] ,其子乌特博哈达合罕 [20] ,其子满达达合罕 [21] ,斯之谓太初之转轮六合罕 [22] 也。由是至今,始有“人”之称矣。

由是,人生之寿数渐减,计时之最末为一霎,积百霎为一瞬,六十瞬为一息,三十息为一刻,六十刻为一时,十二时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岁之增减而为劫波 [23] 。劫波凡有六,乃元定劫波,栖息劫波,住间劫波,残破劫波,虚空劫波及大劫波是也。

首言,元定劫波者,乃始自太初肇造定风坛时,止于新生善恶灵生之时也。

其次,栖息劫波者,乃始自南瞻部洲之人,寿享无量之时,止于十岁之时也。

第三,住间劫波者,乃始自十岁之末——由谏止杀生之男女二十岁时,又渐增至八万岁之时也。

第四,残破劫波者,乃始自毁于兵刃之时,止于毁于水之时也。

第五,虚空劫波者,乃始自毁于水之后,止于再至肇造风坛元定之初也。

第六,大劫波者,乃始自太初元定风坛之时,止于虚空劫波之末 [24] 也。

如是增减之法,始自善世千佛之劫波时,曾历释迦,毗斯婆等七佛矣,云。

而今于此法教中,于玛噶达·瓦齐尔图之国,示以十二分教。始自千佛之初,南瞻部洲之人,已历寿享四万岁时之拘留孙佛,寿享三万岁时之拘那含牟尼佛,寿享二万岁时之迦叶佛,及今寿享一百岁时之释迦牟尼佛 [25] 等四佛焉。

依此《昭·阿迪沙经》 [26] 中云:“法力无边,释迦牟尼,生于乙丑年,岁次甲申,其年八十岁时,示以涅槃之道焉。”《时轮纪年经》中云:“法力无边,释迦牟尼,生于丁未年,岁次丙寅,其年八十岁时,示以涅槃之道焉。”萨嘉·班迪达之经中云:“法力无边释迦牟尼,生于戊辰年,岁次丁亥,其年八十岁时,示以涅槃之道焉”。如是,印度、土伯特诸贤之说尚多,其如《上金光经》中云“佛断不涅槃,圣经亦不灭,但为化谕众生,乃示涅槃之道耳。法力无边之寿算,绝无能知之者,其明显之色身虽逝,其光辉之真法身则不替。”云。然而,今此圣萨嘉·班迪达者,据班禅·沙克嘉·锡哩之《威德时轮》而撰之《佛教运数史》圣吉尔·迪·多咱,据佛祖预言于无垢女子之《接引经》而撰之旧史,成贤者阿克沙·巴达所撰之《现灵花蕾传》,大成贤者僧格·锡哩·巴达所撰之《丹书》,据此四著之教义而论,诚如深得法力无边之真谛,乃至了悟佛教终极之萨斯嘉·班迪达之所论也。

注释

[17] 啰咱合罕:蒙文原文中译为“乌哲思吉楞·格日勒图合罕”,即“妙光王”之意。

[18] 噶里雅纳合罕:蒙文原文中译为“布延图合罕”,即“有福王”或“善王”之意。

[19] 斡喇噶里雅纳合罕:蒙文原文中译为“德格都·布延图合罕”,即“上有福王”或“最善王”之意。

[20] 乌特博哈达合罕:蒙文原文译为“鄂瑞额彻·图如克森·乌列木只·特特衮·阿萨喇克齐合罕”即“顶生多助慈悲王”之意。下文注为:“静斋王。”

[21] 满达达合罕:蒙文原文译为“讷摩只库克合罕”,似是“叶青王”之意。

[22] 斯之谓太初之转轮六合罕: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王静安校《彰所知论》大三末多王嫡子号曰:光妙。彼子:善帝,彼子:最善,彼子:静斋,是等谓曰:成劫五王。”

[23] 劫波:清译本音译为“噶拉卜”。沈曾植先生笺证云“南山《释迦氏谱》劫是何名?此曰时也,若依西梵名曰劫波,此土译之名,大时也。噶拉卜即劫波。”

[24] ……止于虚空劫波之末: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佛祖统记》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以人寿八万四千岁,百年命减一年,减至十岁,百年增一年,复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过去、现在、未来各一大劫。过去曰:庄严劫;现在曰:贤劫;未来曰:星宿劫,三世各出千佛。所谓成劫者《起世经》云:劫初成时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遍覆梵天,注大洪雨,犹如车轴积风轮上,结为水轮,增长至天住界。雨断水退,有大风起,吹水生沫,掷置空中,作梵天宫殿;七宝间成,水复退下,如前风起,掷水沫,成魔罗波旬宫殿;次造他化自在天,展转至夜摩天宫殿。水复退下,大风吹沫,造须弥山,复吹沫,造三十三天宫殿,复于须弥山腹,造四天王宫,日月天宫,及空居夜叉宮殿,又于须弥四面作修罗城,又吹水沫,作七金山,四大洲,八万小洲。周匝安置小轮围山,如是大风吹掘大地,渐渐深入,置大水,聚成七香水海,及大咸水海,又于地下造阎摩罗宫殿,地狱住处。如此三千世界一时同成。此外更造大铁围山,包裹此大千世界,此约经历二十增减小劫而成。”然则此文所云:第一镇定噶拉卜,(即新译文之“元定劫波”。)自始定风坛起,至生育众生止,即《起世经》之成劫也。其第二栖止噶拉卜,(即新译文之“栖息劫波”。)自南瞻部洲人寿无量时起,至十岁止,是为减劫。第三适中噶拉卜,(即新译文之“住间劫波”。)自十岁起,渐增至八万岁止,是为增劫,合栖止、适中二噶拉卜,当《经》之住劫。《经》以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二噶拉卜当一中劫,宜有二十增减。此文乃若仅一减一增者然,译文质略,无由深考矣。第四残克噶拉卜,(即新译文之“残破劫波”。)当《经》坏劫。第五空虚噶拉卜,(即新译文之“虚空劫波”。)当《经》空劫,以上皆中劫。第六阔大噶拉卜,(即新译文之“大劫波”。)自风坛始定起,至空虚噶拉卜之末而止,则是总包以上五噶拉卜,犹《经》文总成,住、坏、空四中劫为大劫矣。此书叙述原始,固不如诸经之详,绎其意旨,或以前五噶拉卜,该过去庄严劫,后一噶拉卜当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则略而未出也。王静安校,以上并见《彰所知论》。

[25] 及今寿享一百岁时之释迦牟尼佛: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长阿含经》过去庄严劫,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佛,九百九十九尊尸弃佛,第一千尊阿舍浮佛。又《统纪》云:过去七佛,三在庄严劫,四在贤劫。按贤劫四佛,即指拘留孙佛以下言,《贤劫经》拘留孙佛人寿四万岁(时)出,拘那含牟尼佛人寿三万岁时出,迦叶佛二万岁时出,释迦佛百岁时出,文与此合。”

[26] 昭·阿迪沙:王静安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昭·阿迪沙即乔答摩之异译。”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阿迪沙当是十种通号之一。”其实“阿迪沙”是清净教主之名,“昭”是“尊者”之意。

附录

清译本文:玛哈萨玛迪兰咱汗之子曰啰咱汗啰咱汗生噶里雅纳汗噶里雅纳汗生斡喇噶里雅纳汗斡喇噶里雅纳汗生乌特博哈达汗乌特博哈达汗生满达达汗称此六汗为转轮首出之六汗彼时始称为人于是人之年寿渐渐削减计其时极微末之数为一瞬百瞬为一息六十息为一间三十间为一刻六十刻为一时十二时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按年计其耗闰则为噶拉卜噶拉卜有六乃镇定噶拉卜栖止噶拉卜适中噶拉卜残克噶拉卜空虚噶拉卜阔大噶拉卜是也其第一镇定噶拉卜则自始定风坛起至生育善恶众生止其第二栖止噶拉卜则自南瞻部洲人之年寿无算起至十岁止其第三适中噶拉卜则自男女十岁之末起并不伤生由二十岁渐增至八万岁止其第四残克噶拉卜则自兵戈相残起至水来残克止其第五空虚噶拉卜则自水来残害至尽起至复定风坛止其第六阔大噶拉卜则自风坛始定起至空虚噶拉卜之末止如是乘除算量已往运数及善世之千佛其曾超出噶拉卜者惟有释迦毗婆佛等七佛乃系已过去者其时诸佛将佛经法教在玛噶达国斡齐尔地方宣示十二种善言溯昔千佛南瞻部洲之人等寿数止于四万岁之时乃拘留孙佛之教也三万岁之时乃拘那含佛之教也二万岁之时乃迦叶佛之教也自百岁之时至今乃释迦牟尼佛之教也释迦牟尼佛共承受四佛法教谓昭阿迪沙释迦牟尼佛生于乙丑年至年八十岁岁次甲申涅槃其在时轮史则云生于丁未年岁次丙寅涅槃萨嘉班迪达又云生于戊辰年岁次丁亥涅槃虽额纳特珂克土伯特诸贤所言互异而金光明经则云佛断不涅槃圣经断不泯灭乃佛为教化众生俾信认无常故示以涅槃耳佛之寿原谁能揣测其显然之虚质虽灭而湛然真纯之法身则何由而灭乎且合按前圣萨嘉班迪达班辰沙克嘉锡哩所纂时轮法数史又前圣吉哩迪多咱之宣示引导无垢女子旧史又前贤阿克沙巴达所编之灵验花史又大智慧僧格锡哩巴达所编之丹书凡四史文义相仿。

* * *

首言印度国罕族之由来 [27] ,则如上所述玛哈·萨玛迪合罕之沙嘉宗族之阿赉努合罕 [28] 以来,历一阿僧祇七万四千五百六世,于印度之玛噶达·瓦齐尔图国 [29] ,诞生一星哈哈努合罕 [30] 矣。(此合罕)有四子四女,其四子乃苏都达纳 [31] ,硕克洛达纳 [32] ,多啰诺达纳 [33] ,阿密哩都达纳 [34] 四人也;其四女乃苏达迪 [35] ,舒噶拉迪 [36] ,啰纳迪 [37] ,阿密哩迪 [38] 四人也。其诸孙则 [39] :苏都达纳之子萨尔瓦·阿尔塔·实迪皇子 [40] ,妙颜南迪 [41] 二人;舒克洛达纳之子胜者霞迪 [42] ,巴迪哩噶 [43] 二人;多啰诺达纳之子玛哈纳玛 [44] ,阿尼噜达 [45] 二人;阿密哩都达纳之子阿南达 [46] ,德瓦达特 [47] 二人。其诸甥则:苏达迪之子苏卜喇布达 [48] ,舒噶拉迪之子玛哩噶 [49] ,啰纳迪之子巴达喇,阿密哩迪之子外沙里也。

更言苏都达纳合罕之子,圣萨尔瓦·阿尔塔·实迪皇子 [50] ,岁次丙寅,娄金狗值月之二十二日 [51] ,了其丹巴·多噶尔之生,以阿兰扎瓦尔达象之形,自兜率天降于南瞻部洲之玛噶达国。岁次丁卯箕水豹值月之望夜,以五色光烨之形,降于兰咱吉尔阿城 [52] ,投玛哈玛雅 [53] 夫人之胎,岁次戊戌,翼火蛇值月之望日,旭日东升时,尊身降生于伦必花园中 [54] 矣。岁次甲戌,自七岁始,专心修炼男儿之技艺。岁次癸未,年十六岁时,于噶必里克城,娶丹达必尼 [55] 之女布密噶 [56] 为夫人,赞助合罕之政。岁次丙申,年二十九岁时,于真净塔前,自愿为僧 [57] ,在阿兰扎喇江畔苦行 [58] ,岁次壬寅,年三十五岁氐土貉值月之初八日,于菩提树下坐禅,入定七日,至十四日之夜,降魔于兰咱吉尔纳城,其翌日——十五日之日出时,于玛噶达国之金刚座上,得法力无边释迦牟尼文佛之道矣 [59] 。

注释

[27] 印度国罕族之由来: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梵语日曰:阿你底也。印度有日朝月朝,而瞿昙氏为日种,额纳特珂克向来无义,颇疑额讷特即阿你底也。额讷特珂克犹言日种矣。”

张尔田先生校补云“土伯特,蒙古皆目种名,惟额讷特珂克考之印度,无对音字,印度大川二,恒河,印度河皆出阿耨达池。阿耨达具云,阿那婆答多,与此似相近。《西域记》瞻部洲之中地阿那婆答多也。此岂以阿耨达为瞻部之总名欤!《四川通志》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十里,亘阿里之南二千余里,入厄讷特克国,冈底斯山即阿耨达山,厄讷特克即此额讷特珂克,虽于印度无征,要为西番通语矣。”

[28] 阿赉努合罕:蒙文原文为“那玛只·库克合罕”。盖系其意译词。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沙嘉佛经》作刹帝利,又作刹利。”

[29] 玛噶达·瓦齐尔图国:张尔田先生在清译本文玛噶达国下注云“案摩揭陀国。”

[30] 星哈哈努合罕:蒙文原文为“阿尔斯兰,鄂阿齐图合罕”,即“狮 王”之意。亦系意译词。

[31] 苏都达纳:蒙文原文为“阿哩衮·伊德格图”即“净饭”之意。亦系意译词。

[32] 硕克洛达纳:蒙文原文为“察干·伊德格图”,即“白饭”之意,亦系意译词。

[33] 多啰诺达纳:蒙文原文为“唐苏克·伊德格图”,即“丰饭”或“斛饭”之意,亦系意译词。

[34] 阿密哩都达纳:蒙文原文为“喇希延·伊德格图”,即“甘露饭”之意,亦系意译词。

[35] 苏达迪:蒙文原文为“阿哩贵”,即“洁净”之意,亦系意译词。

[36] 舒噶拉迪:蒙文原文为“察噶阿沁”,即“小辛”之意,亦系意译词。

[37] 啰纳迪:蒙文原文为“唐苏贵”,即“丰盛美好”之意,亦系意译词。

[38] 阿密哩迪:蒙文原文为“阿玛哩岱”,盖音译词,即“甘露”之意。

[39] 其诸孙则:蒙文原文注云:自“自定一切所依之外相世界”始,至“其诸孙则”与藏文和汉文《甘珠尔经》《释迦佛纪》略同。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苏都达纳《经》作首图驮那净饭王也。硕克洛达纳白饭王也。多啰诺达那《经》作途庐檀那斛饭王也。阿密哩都达纳甘露饭王也。此星哈哈努汗即狮子颊王,星哈即僧伽,据《释迦谱》甘露饭王有一女,名甘露味,此阿密哩迪似之,但此是甘露饭王妹耳。《谱》净饭二子,一:悉达,一:难陀。白饭二子,一:提婆达多,一:阿难。斛饭二子,一:摩诃男,一:阿那律。甘露饭二子,一:婆沙,一:跋提梨迦。”

[40] 萨尔瓦·阿尔塔·实迪皇子:蒙文原文为“哈木克·图萨宜布图克格齐,合罕,库伯衮”,系意译词。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即萨婆曷剌他悉陁对音,唐言一切义成,旧译悉达、释迦本名也。”

[41] 南迪: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难陀”。

[42] 霞迪:清译为“迪霞”,沈曾植先生笺证云“婆沙”。

[43] 巴迪哩噶:蒙文原文为“特古勒德尔·赛音”即“全善”之意。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拔提梨迦”。

[44] 玛哈纳玛:蒙文原文为“伊克·讷热图”,即“大名”之意。系意译词。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摩诃男”。

[45] 阿尼噜达:蒙文原文为“兀鲁·道瑞达克齐”,即“不衰”之意,亦系意译词。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阿那律”。

[46] 阿南达: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阿难”。

[47] 德瓦达特: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提婆达多,即调达。”

[48] 苏卜喇布达:蒙文原文为“玛喜·赛音·乌哈噶齐”,即“最善知”之意。系意译之词。

[49] 玛哩噶:蒙文原文为“额尔克图”,即“有权”或“自在”之意。

[50] 苏都达纳合罕之子,圣萨尔瓦·阿尔塔·实迪皇子: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萨尔斡·阿尔塔·实迪汗之子,犹言名萨尔斡·阿尔塔·实迪的子,蒙古文法如是,钞本改作太子”。其实蒙古文法并不“如是”,而是清译错了。据蒙文原文,当如新译文。“皇子”亦可译为“王子”。

[51] 娄金狗值月之二十二日: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域记》云: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诸部无讹。”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阁本作二十二日,诸本皆作二十九日。”

[52] 兰咱吉尔阿城:按“兰咱”是梵语“帝王”之意,“吉尔阿”即“都城”,合而为“帝都”,“帝京”或“王城”之意。

[53] 玛哈玛雅: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摩珂摩耶”。

[54] 降生于伦必花园中: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普耀经》夫人在蓝毗尼园,适攀树枝,菩萨诞育。《佛祖统纪》云:如来降生,示灭之相,记年月者,其说纷然。今作正义,异说两番分之,正义有六,《周书异记》佛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灭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二、《法本内传》摩腾言:佛生甲寅年四月八日,当此周昭王二十四年;三、《魏书》昙谟最说;四、《南岳愿文》;五、《辅行记》;六、唐法琳法师。降生示灭,并符《周书》。其异说有八,《石柱铭》周桓王乙丑,《法显传》殷武乙甲午,《缘正记》周平王戊子,《南山感通传》神人云:夏桀世、度律师众。《圣默记》周贞定王甲戌,《开皇三宝录》谓:当周、鲁二庄。《孤山》亦作此说。《孤山垂裕记》又谓:依周历起建子为正,则四月当二月。此大略出《翻译名义统记》。断从周昭王二十四年,以甲寅当为降生之岁,此中土释家之定说也。然证以摩腾,昙谟最之言,则此说固来自西土,其异说八家,自《开皇录》《孤山记》外,又皆自西土传来,故降生,示灭年代异同,其原本肇自天竺,非教家仅据此土传记所能判决。《孤山》坚据陨星以量神化,非阙疑之旨也。泰西史家,一以佛示灭在周景王二年,一以佛降生在周景王五年,示灭在周敬王四十二年,彼其人寄居印度研究积年,顾尚狐疑,无能决定,抑可知梵策纷纶,乘部争执,同室之斗,非他人所能断矣。此戊辰说者谓:当夏后,相时则又在天人所说夏桀世前三百余年,依文各通教家。古例,印度无古史,中华无古历,专 臆断,妄有是非,非所闻也。”

[55] 丹达必尼:蒙文原文为“噶尔·塔干·必鲁图”,即“手持棍者”之意。系意译词。

[56] ……布密噶: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释迦谱》菩萨七岁学书,十岁学射,即此所谓练习技艺也。”《谱》言菩萨十七纳妃。《本行经》十九纳妃。《佛本行集经·常饰纳妃品》云“毗罗城释种檀荼波尼女瞿多弥为太子妃。”毗罗城即此噶必里克城,檀荼波尼即此丹达必尼,瞿多弥即此布密噶也。按《释迦谱》太子二妃,一、耶输陀罗释种,婆罗门,摩诃那摩女;二、瞿夷执仗释种女,不言瞿多弥。《统纪》引《十二游经》太子有三夫人,一、瞿夷,二、邪惟檀,三、鹿野。邪惟檀即耶输陀罗,瞿夷父曰:舍夷长者,即是执仗释种,并与此丹达必尼女不合,惟鹿野女无 ,亦未言其氏族,正当是《本行》之瞿多弥此布密噶耳。

[57] ……自愿为僧: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佛祖统纪》述云:按《瑞应因果》《中本起大论》并云:十九出家。《十二游增一中杂长、四阿含出曜经》和《须密论》并云:二十九出家。《宝藏经》云“二十五出家”,今以此为定。《释迦谱》则以太子十九出家,用《因果经》文也。此书与《四阿含》同。

[58] 在阿兰扎喇江畔苦行: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谱》云:太子出家,入伽阇山,苦行林中,即于尼连禅河侧,静坐思惟,观察众生根应,以六年苦行而以度之,即修苦行曰:食一麻一米。”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此阿兰扎喇疑即尼连禅那异译,诸本阿兰下有丸字,阁本无,从删。”

[59] 得法力无边释迦牟尼文佛之道: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统纪》太子年三十岁,于毕钵罗树下坐禅七日,恶魔波旬将八十万众,欲来恼乱,不能坏佛,二月七日,明星出时恶魔退散,霍然大悟,得无上道。《为最正觉注》云:毕钵罗树诸经多言菩提树,菩提翻为道,言坐此树下成道也。其树正名毕钵罗。又云:《因果经·四教义》先降魔,后成道。《华严经》先成道,后降魔。此大小机见之异。今按此书,亦先降魔,后成道,与《因果经》合,七日明星出时注云:即八日天晓,是亦即日出时也。

附录

清译本文:今试将释迦牟尼佛教及额纳特珂克国汗等之缘由如萨嘉班迪达所说者陈之自昔众所推尊之沙嘉阿赉努汗以来后越一阿僧祇七万四千五百六世于额讷特珂克之玛噶达国斡齐尔图地方降生名星哈哈努汗生四子四女长子苏都达纳次子硕克洛达纳三子多啰诺达纳四子阿密哩都达纳长女苏达迪次女舒噶拉迪三女啰纳迪四女阿密哩迪四子生八孙苏都达纳之子则萨尔斡阿尔塔实迪南迪二人硕克洛达纳之子则迪霞巴迪哩噶二人多啰诺达纳之子则玛哈纳玛阿尼噜达二人阿密哩都达纳之子则阿南达德斡达特二人四女生四甥苏达迪之子曰苏卜喇布达舒噶拉迪之子曰玛哩噶啰纳迪之子曰巴达喇布达阿密哩迪之子曰外沙里其萨尔斡阿尔塔实迪汗之子岁次丙寅娄金狗值月二十二日化为丹巴多克噶尔有似阿尔扎斡尔丹大象自兜率天降于南瞻部洲之玛噶达国岁次丁卯箕水豹值日十五日夜间汗所都之城有五色光芒照耀玛哈玛雅福晋遂有孕至岁次戊辰翼火蛇值月十五日日方出时降生于伦必花园内自岁次甲戌七岁起习练种种技艺至岁次癸未年十六岁时娶噶必里克城之丹达必尼之女名布密噶公主为福晋承受汗之统绪岁次丙申年二十九岁时于甚清净塔前情愿出家在阿兰扎喇江边坚持苦行六年岁次壬寅年三十五岁时氐士貉值月初八日于菩提木下坐禅七日十四日夜间将兰咱吉尔哈城之众怪除灭十五日日出时于玛噶达国在金刚坐上得尊胜释迦牟尼佛之道。

* * *

其后,岁次癸卯,年三十六岁时,自星日马值月之初一日始,至望日,在祇陀园等处,大显神通。即于是年之氐土貉值月初四日始,转三乘之法轮,度化三世之一切生灵。岁次丁亥,年八十岁时,于氐土貉值月十五日之夜,为谕业果之义,示无常之道于生灵。以其此厢之色身,而得涅槃之道 [60] 矣。

先是,此萨尔瓦·阿尔塔·实迪皇子,降生甫六日,其母玛哈玛雅夫人即涅槃焉。其后,岁次壬寅,年三十五岁时,乃得佛道,后经六年,岁次丁未,以慧眼观之,则见其母玛哈玛雅夫人已生于三十三天之界。为引其(母)于菩提之道而起去,讲经九十日。其间,印度之乌迪雅纳合罕 [61] ,衷心向慕,遂命玛哈默特·噶拉瓦尼曰:“可塑一尊同佛身之像,以适我之心愿。”则默特噶拉瓦尼乃使神通,往三十三天之上,用象首旃檀木塑就一尊与佛一般无二,指手讲经之立身像。自天界请来,俾欣慰合罕之心矣。其后,佛自天界归来,则其旃檀之像,自行跪于佛前 [62] 矣。佛乃降旨预言曰:“此旃檀像,俟我永示涅槃之后,至一千年时,将至汉地,大修功德于东方乎!”

与彼圣释迦牟尼同时有:玛噶达国,瓦喇克城主,沙嘉氏,玛哈巴特玛 [63] 之子彬巴萨喇 [64] 合罕;郭萨拉国 [65] ,外沙里城主,巴喇哈玛达迪 [66] 之子萨勒察勒 [67] 合罕;必特萨拉国阿南达 [68] 之子巴喇迪岳达 [69] 合罕:谷楚伞巴喇国 [70] 沙达尼噶 [71] 之子乌迪雅纳 [72] 合罕等,于三十二国中操权柄之四大合罕同时降生,宣扬佛法,扶持宗教云。

注释

[60] ……而得涅槃之道: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三藏教有八相成道之说《义具天台四教义》中,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今以证此书,自岁次丙寅至玛噶达国,即《四教义》所谓:从兜率天下,《统纪》之降兜率也;自岁次丁卯至有孕,《教义》托胎也;岁次戊辰至园内,出生也;自岁次甲戌起,至苦行六年,出家也;岁次壬寅至众怪除灭,降魔也;十五日至牟尼佛之道,成道也;自岁次癸卯起,至三世众生,转法轮也;岁次丁亥至涅槃,显示入涅槃也。小乘八相如是,大乘开:住胎于托胎合,降魔于成道别为一说,此不多述。”

[61] 乌迪雅纳合罕: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域记》优填王正曰:邬陀衍那王,唐言出受也。优填是拘赕弥国王,造金像,事具《观佛三昧经》。”

[62] 自行跪于佛前: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西藏图考》附载,蛮语如来曰诏,此旃檀昭即谓旃檀如来,昭是佛。《世尊相义》大招小招,犹言大佛小佛,人之尊者亦称昭,滇王六诏是也。魏默深言:西番谓庙曰招,微误。”

[63] 玛哈巴特玛:蒙文原文为“伊克·莲花”,即“大连花”之意。系意译词。

[64] 彬巴萨喇:蒙文原文为绰克察克(似是“斯”之误——译注者)温·只如肯,系意译词,从字面看,是“身之心”之意。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释迦谱》佛降生日,八王同日各生太子,王舍城太子:频毗婆罗;舍卫国太子曰:波斯匿偷罗;拘吒国:拘罗婆;犊子国曰:优陁延;跋罗国曰:郁陀罗延;卢罗曰:疾光德义;尸罗国曰:弗迦罗婆罗;拘罗婆曰:拘腊婆。“按频毗婆罗既为王舍城太子,则斡喇克国即《西域记》所称,此云王舍城,梵名曷罗阇姞利泗者,斡喇即曷罗、克即姞也。西人称拉格力哈。”

[65] 郭萨拉国: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阁本沙作萨,下巴特沙拉同。”

[66] 巴喇哈玛达迪:蒙文原文为“阿哩衮纳·乌克古齐”即“与净者”之意,系意译词。

[67] 萨勒察勒:清译为“巴喇哈纳资达”。沈曾植先生笺证云“此即婆斯匿王也。”《 译名义》云:波斯匿亦作不黎先尼。《西域记》云:“具云,钵罗犀那恃多。钵罗犀那即巴喇哈纳,恃多即资达也。舍卫国王与佛同日生。”

[68] 阿南达:蒙文原文为“昔扎噶喇勒·乌贵”,即“无限”或“无边”之意,系意译词。

[69] 巴喇迪岳达:蒙文原文为“玛喜·格根”,即“最明”或“极明”之意,亦系意译词。

[70] 谷楚伞巴喇国: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佛尔雅》跋私弗多罗犊也,然则谷楚伞巴喇即跋私弗,多罗国即犊子国矣。”

[71] 沙达尼噶:蒙文原文为“扎衮·齐日克图”即“有百军者”之意,系意译词。

[72] 乌迪雅纳:蒙文原文为“萨尔巴”是藏语词。

附录

清译本文:岁次癸卯年三十六岁时自星日马值月初一日起至十五日在祇陀园等处显示大神通于是年氐土貉值月初四等日转运三乘法轮度化三世众生岁次丁亥年八十岁时氐土貉值月十五日夜因晓谕众生所演经文无常故将化生涅槃显示此萨尔斡呵尔塔实迪汗太子生甫六日其母玛哈玛雅福晋即没后于壬寅年得佛道又六年岁次乙未因获智慧眼之故见母玛哈玛雅福晋超生三十三天因欲其母识菩提之道是以上游天堂讲经九十日其时有额讷特珂克之乌迪雅纳汗中心慕佛迫欲求通遂令玛哈默特噶拉斡尼仿佛像塑佛一尊以通其意默特噶拉斡尼仗神通力遂往三十三天用牛头旃檀香以肖佛像毫无分别造成持经手印立像之旃檀昭象自三十三天请至汗意欣慰后来佛自上界下降其旃檀昭于佛前自然俯伏佛降旨曰此旃檀昭俟我涅槃一千年之后彼时至中国震旦大有利益因受记云由是释迦牟尼佛之教遍传玛噶达国斡喇克城之沙嘉氏玛哈巴特玛之子彬巴萨喇汗郭沙拉国外沙里城之巴喇哈玛达迪之子巴喇哈纳资达汗巴特沙拉国阿南达之子巴喇迪岳达汗谷楚伞巴喇国沙达尼噶之子乌迪雅纳汗此四汗皆统属三十二国之大汗以次降生崇隆佛教。

* * *

今言佛涅槃后之诸合罕,则有彬巴萨喇合罕之子喇特纳赞达喇 [73] ,其子玛尔吉实喇·尚噶喇 [74] ,其子星哈 [75] ,其子达沙塔喇 [76] ,其子则(有脱文——译注者)。

岁次丁丑,于佛涅槃之翌年,据其戊子纪年之法,自戊子年经一百一十年,岁次丁丑,玛噶达国主,彬巴萨喇合罕之孙玛尔吉实喇合罕为施主,于必玛拉邻纳洞中,以主祭者阿南达,乌巴里,噶实卜 [77] 三人为首,会集五百镇敌阿罗汉 [78] ,初演四谛法轮之旨焉。

即自此戊子年始,至一百一十年之丁丑年,达沙塔喇合罕 [79] 之子阿硕噶合罕 [80] 为施主,于外沙里大城中,以镇敌之巴迪哩噶 [81] 为首,会集七百阿罗汉,演中土无相法轮之旨焉。彼阿硕噶合罕,如是修成佛家身,言,心之无量功德矣。

又自戊子年始,经三百年,岁次丁亥,喀齐国 [82] 之主,噶尼噶合罕为施主,于喀齐国,古纳实纳地方之察拉勒达喇寺 [83] 中,妖神玛哈德瓦 [84] 者,降生为僧,施展法力,搅乱佛教之故,遂会集以巴苏密达 [85] 为首之五百菩萨,五百阿罗汉,五百班迪达 [86] 等,宣演大乘法轮之旨 [87] 矣。

与此同时,降生兰扎赞达、哈哩赞达、锡哩赞达、昂吉赞达、达尔玛赞达、必玛拉赞达、郭密赞达等七赞达;郭巴拉、达尔玛巴拉、瓦噶巴拉、喇木巴拉、迪木巴拉、茂巴拉、尼巴拉等七巴拉;巴拉锡纳、噶伯锡纳、安达锡纳、拉噶玛锡纳等四锡纳等诸合罕 [88] ,赞辅佛教云。其详情则不可思及,故未尽录焉。

注释

[73] 喇特纳赞达喇:蒙文原文为“额尔德尼萨仁”,即“宝月”之意,系意译词。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域记》瓶沙王,正曰:频婆娑罗王即此彬巴萨喇汗也。瓶沙之子阿阇世王,又呼婆罗留支。《三藏法师传》 作阿阇多设咄路王,盖即此喇特纳赞达喇矣。”

[74] 玛尔吉实喇·尚噶喇:蒙文原文为“玛斯吉斯喇·阿木古郎阿·卫勒都克齐。”盖系音意复译词。而“马斯吉斯喇”似是“玛尔吉实喇”的误书。

[75] 星哈:蒙文原文为“阿尔斯兰”,即“狮子”之意。系意译词。

[76] 达沙塔喇:蒙文原文为“阿尔班·特尔格图”,即“有十车者”之意,盖系意译词。

[77] ……阿南达,乌巴里,噶实卜: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阿南达即阿难陀,乌巴里即优波离,噶实卜即迦叶波,于毕钵罗窟前结集三藏,见《僧祇律》必玛拉即毕钵罗。《僧祇律》如来灭后,于毕钵罗窟立三座部主,结为三藏,阿难诵出经藏,迦叶诵出论藏,优波离诵出律藏,此即《上座部》。更有一千贤圣,命婆尸迦于窟外结集,名《大众部》,此二部通称《僧祇律》,是为根本。按此即荆溪所谓第一次结集也。(尔田案:结集经藏共分四时,约而言之则惟有《三智度论》,虽开二会,仍是初期,但大乘分集有部。不许。此书原本喇嘛仍主罽宾旧说也。)荆溪言:第一次一千结集处。《胎经》则言:灭后七日五百结集。此云:五百与处。《胎》符《四谛法轮小乘》初机也。又按此会频婆娑罗王之子,阿阇世王主持,此以属之。玛尔吉实喇则频婆娑罗王之孙,微为不合。又迦叶·阿难,如来灭后,弘扬大化。仅二十年,无容初次结集,延至百年之后。此计自丁亥至丁丑十六字讹衍。显然当以藏经订正者。《四分律》世尊灭后百年,毗舍离城跋阇子比丘,擅行十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七百罗汉集》论法、毗尼,故名七百结集。按世尊灭后百年,适当阿育王为转轮圣王,优波,麴多大化众生之日,而《四分律》不言阿育王,《阿育王经》不言结集,详《传》,中育王供养麴多诸事在鸡雀寺,正当即是结集盛会,证以大集所云迦叶、阿难、未田和修,麴多五师体权通道,故不分教,麴多有五弟子,各执一义,遂分如来一大藏为五部”云云。则知二部之分,自迦叶五部之分,自麴多分别部居正,是结集后事。名为弟子所分,未必非禀师旨也。《阿育王经》称麴多为无相佛,亦与此无相法轮合,其云巴迪哩噶为上首者,阿育王供养三十万比丘,请宾头卢为上座。巴迪哩噶即宾头卢也。又《僧祐谱》无结集三藏事。《统纪·集三藏篇序》云:“荆溪论结集三藏有三处,一千结集正在最初,佛灭后四月十五,七百结集为灭后百年,跋阇擅行十事;五百结集为四百年后,因伽尼叱王请僧伦道不同。案《经藏经》三次结集,惟荆溪所述最明,《统纪·集藏篇》仅详前二次,而不知迦尼叱王一次,故大小乘论议之始,阙焉不详,即其《法运通塞志》于迦腻色迦王造塔、造寺,亦复一字不叙,研阅之疏,不无可议。”

[78] 镇敌阿罗汉:蒙文原文为〔dɑini dɑruɡ sɑn ɑruhɑn〕,而清译则为“应供阿罗汉”误,应译如文。

[79] 达沙塔喇: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杂阿含经》阿育王父名频头婆罗。”

[80] 阿硕噶合罕:蒙文原文为“噶萨郎·无贵合罕”,即“无忧王”之意,系意译词。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翻译名义集》阿育王或作阿输迦,或阿输柯,此云无忧王,在佛涅槃后百年间。西人《佛教源流》云:周显王时马吉顿,亚辣山大取印度后,有戌陀罗族人曰:敢打固霸大用兵复之,大崇佛教,其孙名阿苏哈,又名毕压打息王,执掌佛教,最为出力,于国中胜地,遍筑高塔。阿输迦,阿苏哈皆此阿硕噶汗也。”

[81] 巴迪哩噶:蒙文原文为“特古勒德尔·阿木尔里克森”,即“全安者”之意,亦系意译词。

[82] 喀齐国: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迦湿弥罗,喀齐即迦湿异文。”然则即克什米尔也。

[83] 察拉勒达喇寺: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扎拉勒达庙盖即那兰陀寺。”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别本达下有喇字,阁本同。”据蒙文原文当如新译文。

[84] 玛哈德瓦: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梵语摩诃提婆,此云:大天。”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大天争论五事,详《异部宗轮论疏》。”

[85] 巴苏密达: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域记》大藏经第四结集,胁尊者主之。梵语波湿缚,此言胁,故胁尊者。《西域记》亦云婆湿缚,此巴苏密达即婆湿缚之同音异字。”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钞本作巴萨,对音为尤近,诸本为百捄之人,别本作为首捄之。文义较长,阁本同,据改。”

[86] 班迪达: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班迪达,梵语贤能之称。”

[87] 宣演大乘法轮之旨: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人《印度纪略》云:西历四十年,当东汉时,北印度有一王,名迦弥色迦,大信佛教,与前王阿轮迦同。聚诸大僧于一处,将佛经删订,又增若干卷,自此始有大乘经,传至印度北尼婆罗国,夹西密国,因又名为北佛教之经。按此噶尼噶汗即彼迦弥色迦。彼云:自此始有大乘经,此云:将大乘法轮宣演,同一事也。《法显传》捷陀卫国是阿育王法益所治地,从此南行到弗楼沙国,是罽腻迦王起塔处,高四十余丈,阎浮提塔,此为最上,佛钵即在此,昔大月氏兴兵欲取去而不得者。《惠生使西域记》乾陀罗国有佛涅槃后二百年,国王迦尼色迦所造雀离浮图,共十二重,高七百余尺,基广三百余步。《释迦方志》健陀逻国在信度河西,城东南八九里有毕钵罗树,《传》云:贤劫千佛皆坐其下,昔释迦于此坐已,告阿难曰:后迦腻色迦王集吾骨肉于此,王后在南建塔,基广一里半,相轮二十五重,或云四十重,高五百五十尺,王又于西立寺,诸大论师,世亲菩萨,如意论师,胁尊者等,造《毗婆沙论》,咸在此。”

[88] ……四锡纳等诸合罕: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梵语军曰:恃多,力曰婆里,胜曰斯那,此赞达即恃多,巴拉即婆利,锡拉即斯那,皆以军力护法之义。”

附录

清译本文:方佛涅槃时有彬巴萨喇之子喇特纳赞达喇及其二子玛尔吉实喇尚噶喇并孙星哈曾孙达沙塔喇同见佛涅槃计自丁亥戊子越一百一十年岁次丁丑玛噶达国之君彬巴萨喇汗之孙玛尔吉实喇汗因系大布施主应致祭必玛拉雅纳叶洞之阿南达乌巴里噶实卜三人会集五百应供阿罗汉初演宣示四谛法轮之旨自戊子年起至一百一十年之丁丑年达沙塔喇汗之子阿硕噶汗因系大布施主于外沙里大城处所应供阿罗汉巴迪哩噶为首纠合七百阿罗汉将中土无相法轮之旨宣演阿硕噶汗建造无算佛像经塔自戊子年起越三百年岁次乙亥喀齐国之君噶尼噶汗亦系大布施主其时喀齐古纳实纳国中有扎拉勒达庙内魔怪化为玛哈德斡托音降生仗神变力将佛法紊乱于是巴苏密达为首捄之聚集五百菩萨五百阿罗汉五百班迪达等将佛诵之大乘法轮宣演由是生兰扎赞达哈哩赞达锡哩赞达昴吉赞达达尔玛赞达必玛拉赞达郭密赞达等七赞达郭巴拉达尔玛巴拉斡噶巴拉喇木巴拉迪木巴拉茂巴拉尼巴拉等七巴拉巴拉锡纳噶伯锡纳谙达锡纳拉噶玛锡纳等四锡纳等汗辅相佛法等语详为敷演思议莫尽未能尽录。

* * *

今言于雪山之腰,诸罕族繁衍之事,则必力衮·忽雅克师所撰之《佛嗣佛颂注》中云:玛哈沙嘉,沙嘉里钗,斡里沙嘉等游行于山中之三主,其第三之族中,乌迪雅纳 [89] 合罕之子班达巴 [90] 合罕之五子,战凶敌之十八万军而败迹,其末子乌伯迪者,逃之雪山之腰,遂为土伯特之雅尔隆氏 [91] 矣。

其时,巴特沙拉国之乌迪雅纳 [92] 合罕生一子,其发如犀毛,齿如白螺,其手足之指则有蹼如鸭,其目则如鸟之下睑上合,乃瑞相全备之子也。遂召卜者婆罗门等来觇之,则曰:“此子克父,宜杀之。”父遂命其臣等杀之,其臣等乃遵合罕旨行刑,用诸种利刃皆不能伤,于是置黄铜匣内,弃于恒河 [93] 中矣。

时,外沙里城附近之一老农,恰于江畔耕田,见铜匣闪光,拾取而开视,则一美貌之小儿也。老人原无子,思试养之,遂匿合罕而置树下养之,则群鸟衔鲜果来,众兽衔净肉来哺焉。其后,既学语言,乃问曰:“我谁氏之子,是何人也?”老人悉以前事告之,其子闻而若惊,遂奔东方之雪地而去。于是至拉里姜托山 [94] ,自拉哩罗勒博山 [95] 顶,徇九级福阶而下,至雅尔隆赞塘 [96] 平原中之四门塔前,在彼遇天界之特卜新道人,地上之章道人等。彼等问:“汝何方人之子,何名者也?”则不作一声,但以食指指天焉。乃曰:“咦!汝其为天之子乎!何相貌异于常人也?”则曰:“我实天之子也!我父祖乃古之玛哈·萨玛迪·兰咱合罕之金裔也。”遂悉述其前事焉。于是共议曰:“此子先则不死于水,继而群鸟众兽与人共养焉,由是观之,其为天之子,必矣。”遂以木制椅,俾坐其上,以人肩舁之,登积雪之善布山巅,众议而尊为主焉。

自前戊子纪年以来,至一千八百二十一年,岁次戊申,即合罕位,称天下共主尼雅持赞博合罕 [97] 矣。由是征服四方,为八十八万土伯特国之主矣。其子穆迪赞博合罕 [98] ,其子德迪赞博合罕 [99] ,(兹有脱文——译注者)其子伊迪赞博合罕 [100] ,其子必迪赞博合罕 [101] ,其子迪库木赞博合罕 [102] ,共为天界之七床合罕 [103] 。此七合罕之临终也,循其自足向上浸透至顶而出之梯杭灵光,至空中化为虹霓而去,葬其尸于天界焉。

注释

[89] 乌迪雅纳:蒙文原文为“满都古捋克齐”,即“兴隆者”之意。此用梵语词。

[90] 班达巴:蒙文原文为“伊特格勒·阿尔斯朗”,即“信狮”之意,此用梵语词。

[91] 雅尔隆氏:蒙文原文注“自伊特格勒·阿尔斯郎合罕之五子”起,至“为……雅尔隆氏矣”与藏文《丹珠尔经》合;自“其时,巴特沙拉国之鄂若古鲁克齐合罕”起,至末尾,与藏文之《克雅拉喇卜经》合。清译本原注:“自班达巴汗起,至雅尔隆氏止,与西番《续藏经》合,自维时巴特沙拉国之乌迪雅纳汗起至末与《西雅嘉喇卜经》合。”沈曾植先生笺证云“案吐蕃赞普为乌迪雅纳汗裔,则优填王后,印度日朝种也。《唐书·吐蕃传》称:其姓为勃窣野,疑即乌迪雅之讹矣。”

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南诏野史》引古记:天竺摩竭国阿育王骠苴低娶欠蒙亏为妻,生低蒙苴,有九子,次子蒙直廉为吐蕃之祖。《种源传说》各私所出,与此又异。《西藏赋注》始祖赞普,自言天神所生,号鹘堤悉补野,因以为姓,旧纪岐辞,未必喇嘛所述为信也。”

[92] 乌迪雅纳:蒙文原文为“鄂啰古鲁克齐”,即“使入或使下”之意。此用梵语词。

[93] 恒河: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依卷首地名当作刚噶江,注云:恒河。”

[94] 拉里姜托山:蒙文原文为“温都尔·库哩耶图,腾格里阿古拉”,即“高垣天山”之意。此用梵语词。

[95] 拉哩罗勒博山:蒙文原文为“成格克齐·腾格哩·音·阿古拉”即“翠微天山”之意,此用梵语词。

[96] 雅尔隆赞塘:蒙文原文为“雅尔隆衮·额尔和图·塔拉”即“雅尔隆(地方)之自在甸”之意,乃是梵、蒙合成词。

[97] 尼雅持赞博合罕:蒙文原文为“色格尔·赞达里图合罕”,即“项床王”之意。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日本、姊崎正治《印度宗教考》其六部第四章为《西藏佛教史》所述,西藏最初之王《呀乞栗赞普传》云:出自释迦族。姊崎多采西人说,西人又得之喇嘛,盖与此蒙古萨囊所本同。呀乞栗赞普与此尼雅持赞雅博对音微异,而与《唐书·吐蕃传》瘕悉董摩首二字音却略近。”

[98] 穆迪赞博合罕:蒙文原文为“穆迪赞博·图勒合罕,库们·锡尔格图”。“图勒合罕”即“嗣王”之意,“库们·锡尔格图”即“人床(王)”也。是藏、蒙合成复译词。

[99] 德迪赞博合罕:蒙文原文为“德迪赞博·喜雅·扎尔博·锡巴衮·锡尔格图”。“喜雅”是满洲语;“侍卫”之意,“扎尔博”是藏语“合罕”之意,“锡巴衮·锡尔格图”即“乌床(王)”之意,是藏、满、蒙合成复译词。

[100] 伊迪赞博合罕:蒙文原文为“伊迪赞博·爱·图勒噶·阿尔贝·锡尔格图”,“爱”〔e〕是称赞或贬义的感叹词。“图勒噶”是炉灶之意,“阿尔贝”是“铃铛麦”或“西天谷”,“锡尔格图”则如上文“有床”之意,合起来可译为“善炉麦床(王)”。全词是藏、蒙合成复译词。

[101] 必迪赞博合罕:蒙文原文为“必迪赞博·衮·曹宾·秣仁·锡尔格图”。“衮·曹宾”即“深维”之意,“秣仁·锡尔格图”即“马床(王)”之意。也是藏、蒙合成复译词。

[102] 迪库木赞博合罕:蒙文原文为“迪库木赞博·达赖·曹宾·阿噜·阿勒坦·锡尔格图合罕”。“达赖·曹宾”是“海维”之意。“阿噜”则有“背、后、北”等意,“阿勒坦·锡尔格图”则是“金床(王)”之意。也是藏、蒙合成复译词。

[103] 共为天界之七床合罕:仅得其六,丢了一个,原文有遗误。且颇有些问题,待考。

附录

清译本文:至若雪山土伯特地方汗等根源解释赞诵佛菩萨之史内载玛哈沙嘉沙嘉里则必沙嘉沙斡哩三君其沙嘉沙斡哩乃乌迪雅纳汗之孙班达巴汗之第五子与十八万仇众战斗被击创幼子噜巴迪败走至雪山地方遂为土伯特之雅尔隆氏维时巴特沙拉国之乌第雅纳汗生一子其发圜旋牙如白螺手足指如鹅掌目如鸟雀下睫上附诸妙相全备令善占之必喇满占之曰此子克父应杀之其父敕官属持往杀之加诸锋刃利器皆不能伤于是计穷贮以铜匣弃掷恒河中有附近外沙里城之种地老人适在江岸种地见江面有漂浮之匣捞取开看见一端正小儿此老人因无子嗣欲养之遂藏置树梃间群鸟衔鲜果众兽衔净肉以哺之后能言因问我系何人为谁之子老人悉以前事告知其子遂怀惭寻向东边雪山而去至拉里姜托山由拉哩罗勒博山之九级福阶降下至雅尔隆赞塘所有之四户塔前众方看见争问尔家何处何人之子是何姓名意不答言但顺手以食指指天众见其相异常人咸欢云尔殆天之子乎乃答曰我是天子乃古昔玛哈萨玛迪兰咱汗之后裔遂将其从前事迹尽告众知众皆谓此浮江不死继又得众鸟兽争哺是真天子也遂缚木椅橙以为肩舆令坐其上舁上纯雪之善布山巅众皆欢忭尊以为汗自前戊子年以来逾千八百二十一年岁次戊申即汗位遂称为尼雅持赞博汗由此胜四方各部落而为八十八万土伯特国主尼雅持赞博汗之子曰穆持赞博汗穆持赞博汗生定持赞博汗定持赞博汗生索持赞博汗索持赞博汗生墨尔持赞博汗墨尔持赞博汗生达克持赞博汗达克持赞博汗生色哩持赞博汗此七汗临终时自足至顶出现五彩霞光如虹霓上彻天际其尸曾供于天神等地。

* * *

迪库木赞博合罕为其臣隆纳木所谋害,其臣遂即合罕位,则彼合罕之三子出亡,长子锡巴古出逃宁博地方,次子博啰出逃包博地方,末子布尔特齐诺则逃亡恭博地方矣。其臣隆纳木居合罕位甫半载,时有前合罕之其他臣等数人,携其夫人逃去,并设谋俾属邦多叛离,而引以为伴,诛彼隆纳木合罕后,共议:“当请三子中之一人。”则其母夫人曰:“昔日我生博啰出之前,一夜梦与一白色人共寝,后产一卵,卵即破,乃出此博啰出焉。由此观之,其为膺命之子乎!当迎彼来。”云,遂遵旨,自包博地方请博啰出至,拥即罕位,称苏布迪·恭嘉勒合罕焉。

其子罗勒咱凌 [104] ,其子库噜木凌,其子希勒玛凌。共为地上之六贤合罕 [105] 焉。因葬其尸于地中,由是方有葬诸罕于地之俗焉。

(希勒玛凌)之子迪噜·海木松,其子迪斯巴勒,其子迪若雅,其子萨拉特纳木,其子曹瓦,其子萨琳嘉勒灿,其子洞哩洞占 [106] ,斯之谓诸罕亢宗之七合罕也。

(洞哩洞占)之子克迪纳木灿,其子都克迪都克灿 [107] ,其子持托克哲赞,其子拉托哩年赞。自前戊子纪年以来,二千四百八十一年,岁次戊申 [108] ,生拉托哩,岁次丁卯,年二十岁即合罕位。其后,一日正坐于温博拉罔殿上时,自空中降下邦公之手,经尺大金塔,有六字真言之如意宝匣,《萨木多克经》等四物,齐落于必满殿之金幔上矣,然因不识其物、经二者为何事,曰:“此何物也?”而藏于库中焉。以其埋于地下之故,致合罕之福大坠,国中生子则生无目之瞽,粮谷不登,灾疫频仍,乃至祸患无穷矣。

由是延及四十年后,有陌生五士人来,曰:“呜呼!大合罕!奈何掩藏大世尊之秘珍耶?”言讫,不见。于是合罕乃商于内府之臣,取出先所藏之四物,系于纛顶,多方敬拜而供之 [109] 。由是合罕之福寿具增,生子则出俊秀者,粮谷丰稔,灾疫消失,多受太平之福矣。

注释

[104] 罗勒咱凌:清译为伊硕勒克。张尔田先生校注云:案蒙文社本作“其子曰:噜勒咱凌,噜勒咱凌生库噜木凌,库噜木凌生伊实勒玛凌。”

[105] 六贤合罕: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自博啰咱数之只有四汗。”

[106] 洞哩洞占:清译为“多哩隆赞”,张尔田先生校注云“案蒙文社本作:伊实勒玛凌之子曰:德噜开木松,德噜开木松生迪斯巴勒,迪斯巴勒生娄雅迪,娄雅迪生萨喇特纳穆,萨喇特纳穆生苏斡,苏斡生萨琳嘉勒灿,萨琳嘉勒灿生洞哩洞翦。”

[107] 都克迪都克灿:清译为持赞纳木。张尔田先生校注云“案蒙文社本作:都克迪都克灿。”

[108] 岁次戊申: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戊申当晋武帝太康九年。”

[109] ……多方敬拜而供之: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藏佛教史》叙此事云:第二十六世陀朵栗思颜之时,当纪元三百七十一年,有外国人五人来至王处,为王之师。其前四十年,有天降四箱之事。人莫能知,依此五人之教,乃知一者:礼拜两手形,即莲花手;二者:小舍利塔;三者:六音咒文;四者:刻宝玉教训《萨玛答克经》。”盖印度僧时有来此地传佛器,说佛法者。陀果栗思颜即此拉托托里年,即《唐书》陀土度也。而以为二十六世,与此亦不同。《彰所知论》如来灭度后,千有余年,西番国中初有王名曰:呀乞栗赞普,二十六代有王名曰:给陀朵栗思颜赞,是时佛教始至,亦云二十六世,与藏史同。呀乞栗赞普即此尼雅持赞普。

附录

清译本文:色哩持赞博汗之子曰智固木赞博汗为奸臣隆阿木篡杀其三子皆出亡长子 持逃往宁博地方次子博啰咱逃往包博地方第三子布尔特齐诺逃往恭布地方隆阿木据汗位甫半载有旧日数大臣将福晋移往他邦设计兴复遂将背叛之隆阿木诛戮议于汗之三子内选立一人即位福晋云我从前生博啰咱时夜梦与一白色人同寝迨后产一卵此子出卵中观此当是一有福佳儿宜将彼迎至于是遂将博啰咱迎即汗位称为布德恭嘉勒汗其子曰布隆锡勒克布隆锡勒克生库噜勒克库噜勒克生伊硕勒克称为六贤汗自六汗既葬后始立坟墓伊硕勒克之子曰德噜讷木松德噜纳木松生色诺勒讷木德色诺勒讷木德生德诺勒讷木德诺勒讷木生德诺勒博德诺勒博生德嘉勒博德嘉勒博生德必琳赞德必琳赞生多哩隆赞此数汗为衍庆七汗多哩隆赞之子曰持赞纳木持赞纳木生持托克哲赞持托克哲赞生拉托托哩年赞自昔戊子年以来逾二千四百八十一年岁次戊申拉托托哩年赞甫生于丁卯年二十岁时始即汗位迨后一日正坐温博拉罔宫中见有百拜忏悔经高尺许金塔六字母全备之宝匣萨玛多克经自空中齐落宫中金幔上因诸人不识遂埋于地下由此汗福分消灭国中生产多目眇者粮食欠收饥馑灾病不绝祸患丛生如是越四十年后忽有五士人来见汗叹曰大汗从前缘何将天下所落之物掩埋言讫即不见汗即时委内官等取出其四种宝物系于毒顶敬谨叩头多方供献汗之福祉由此渐增生子俊秀米谷丰稔无有灾病安享太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