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使唪诵彼《多宝经》 [1] 而获奉教之故,宗教之兴,乃始于此矣。
其子迪克难松赞,其子达噶里·墨勒希克,其子纳木哩·苏荣赞合罕,共为妙言七合罕 [2] 焉。
其子自前戊子纪年以来,历二千七百五十年,岁次丁丑 [3] ,乃母必哩玛·托特噶尔夫人生一瑞相全备,顶显阿弥陀佛相,美貌灵异之子,乃曰:“此何如子也?闻昔日当尼雅持赞博合罕生为一异相之子时,不解而曾弃于恒河中云,而今不论其为何等,亦我之子也。”遂与宠爱之乳名谓:持勒丹·苏荣赞 [4] ,以红绡裹其顶上之阿弥陀佛相而隐之焉。
后至十三岁,岁次己丑,即合罕位,征服边陲之诸小合罕讫。岁次壬辰,年十六岁时,遣通密阿努之子通密伞布喇诺延,及从者十六人,往印度学书 [5] 。遂从彼印度之班第达:德瓦必特雅星哈者,修音义之学,俾合于土伯特语,收辅音三十字于四母音字中,(又)合喀齐字,自其三十四辅音中,删去十一字,所余二十三字上增益始创之土伯特六字母,并加阿字,制成土伯特三十字,著《字音》等八部大经而返 [6] 。于是合罕大悦,住学四年,翻译《萨玛多克经》、《邦公手经》、《三宝云经》等经文矣。
注释
[1] 《多宝经》:蒙文原文为“玛尼·喀木布木”。是藏语词,义同。
[2] 妙言七合罕: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案拉托托哩即《唐书》之陀土度,而世数既差,余三世名字亦不能译,合唐人经重译而通,西番又出于追述,两俱难凭,心知其意可矣。”
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唐书·吐蕃世系》一、瘕悉董摩;二、陀土度;三、揭利矢若;四、勃弄若;五、讵素若;六、论赞素。陀土度当此拉托托哩年,其下四世,与此不符。”
[3] 岁次丁丑: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丁丑,陈武帝永定元年。”
[4] 持勒丹·苏荣赞: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即《唐书》之弃苏农,亦曰弃宗弄赞。《西藏赋注》作:绰尔济·松赞噶木卜。”
[5] 往印度学书: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西藏佛教史》佛教逾雪山入西藏,至双赞思甘普王时,热心印度文化,遣其大臣端美三菩入印度,求其经典文字。端美归国后,据印度之图纳噶利文字为基,造于西藏语言,造字母三十四,从此以西藏语大 译佛典,藏人以王为阿弥陀观世音之化现,端美文殊之化身,与此所述正同。端美三菩当此通密伞布喇对音也。通密伞布喇又作端美三波罗。”
[6] 著《字音》等八部大经而返: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钦定同文韵统》西番字母三十字,乃番相努阿采择天竺字母,合之西番语音所制,其嘎、喀、噶、(迎尼,阿,鸦)答、塔、达、纳、巴、葩、拔、嘛、匝、擦、杂、斡、鸦、喇、拉、沙、萨、哈、阿二十四字,与天竺字母同,其(赍鸦、妻鸦,赍鸦)纱、靸、婀六字,乃天竺音韵所无,而西番音韵所有,故依其国之语言音韵增设者也。今西土僧众,诵持咒语,仍用天竺原规,故天竺字母已足译咒之用,其经文则皆西番字,其中佛号、地名,译者自来皆用对音,故其字之音呼,必将西番字母,乃能得其本韵。按以《韵统》所列天竺,西番二字谱校之,所谓原三十四字者,天竺翻切三十四字之嘎、喀、噶、(噶迎哈、阿)匝、擦、杂(杂尼、哈鸦)、查、叉、楂(楂哈)、那、答、塔、达(达哈)、纳、巴、葩、拔(拔哈)、嘛、鸦、喇、拉、斡、沙、卡、萨、哈(嘎、刹)也。所谓删去十一字者(噶哈、杂哈、楂哈、达哈、拔哈)查、叉、楂、那、卡(嘎、刹)十一字皆西番,字母所无也。所谓始创六字者;即上(赍鸦)等六字;称原有之阿字者,天竺字母阿字在十六音韵字之首,西番不用音韵字,则以阿字居三十字母之末也。所谓合八四声者,西番字有吉因,(应为‘固’——译注者)纱补住,征卜·纳啰四记号,以配阿字,能成各音韵字也。《韵统》谱说甚详,兹特撮其大略。”
附录
清译本文:由是唪诵所供之多宝经禅教遂兴自拉托托哩持年松赞达克哩年资克纳木哩苏隆赞凡四代合前三汗谓之妙音七汗纳木哩苏隆赞之子自从前戊子以来历二千七百五十年岁次丁丑必哩玛托特噶尔福晋生一妙相具足端严之子顶纹显具阿弥陀佛相昔者尼雅持赞博汗生一异相子因不能识掷之恒河既而悔之念此子究属己子因爱惜之命名曰持勒德苏隆赞以其顶纹所具阿弥陀佛用红帛包裹不令人见至十三岁岁次己丑即汗位招服绝域众汗等年十六岁岁次壬辰遣通密阿努之子大臣通密伞布喇并约其友十六人至额讷特珂克国中参究于是随彼处之班迪达名德斡必特雅星哈者传音韵之学复以所学之音韵互证土伯特之三十字母合入四声于原三十四字内删去十一字以其余二十三字与土伯特始创之六字并原阿字定为三十字母各分音韵又编成八大经于是汗甚喜悦参究四年将禅经百拜忏悔经三宝云经俱 译成文。
* * *
自是施以严政,为使土伯特边陲之众遵奉教令,制定:杀人则罚输千俺出;偷盗则断其手;诈伪则割其舌等峻法 [7] 以责之。弃十恶罪孽,行十福之政,故国中咸称:大慈观世音菩萨之现化,转千金法轮之世尊咱噶尔瓦抡合罕,荣赞堪布 [8] 。而名扬天下十方矣。
而今合罕自忖:须供一尊佛像。乃自其心中化出:与己一般,顶上亦有阿弥陀佛,名唤噶尔玛谛迪之僧,与之降旨曰:“古昔拘留孙佛之世,大慈十一面观世音菩萨,降自色究竟天,化入印度西方星哈拉海 [9] 边,一蛇心旃檀树之地下根内焉。
至拘那含牟尼佛之世生发,后至迦叶佛之世,长成大树,至今之释迦牟尼佛之世,叶茂花开而结实也。于佛涅槃之时,倒而为尘土所蒙焉。今当取出,请彼十一面菩萨来。至彼星哈拉海边,将有一群卧象,其中卧有一耳上坠以牛黄药之红鼻大象,名曰:阿兰扎瓦尔达。将彼驱起,掘其地下,则蛇心旃檀树当即在彼。”言讫,遣之。其现化之僧,即使神通,顷刻而至,则实有一群卧象。乃驱之起,则不肯远去,而立候焉。及劈彼旃檀树枝,则发出“且慢砍”之声。须臾,由其自裂之口中,现出十一面观世音菩萨自埋之身矣。于是,复自迦叶佛开光之花轮塔下,请出三佛之舍利子甚多,时彼阿兰扎瓦尔达象乃设恶愿曰:“汝所现化之合罕,昔日乞福时曾忘我焉,今又夺我乘凉之地而毁焉。我将此后之一世中,转生为一大力合罕,定坏汝宗教。”云。
由是,请彼菩萨之像来,进于合罕。并尽奏象之所言,则合罕降旨曰:“昔日,我于印度国,为苏喀巴喇公主 [10] 之子,建造沙荣·喀硕尔塔,在塔前乞福时,遗忘一负土之牛而未设愿,牛乃大怒而设恶愿之故,我又设愿而结缘焉。而今此象于其今世中,因卧于此观世音菩萨之上,其妒心已平矣,后亦易化也。然化彼之缘分仍结于我耳。”
注释
[7] 制定……峻法: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藏志》西藏相沿番例二本,共四十一条刑法,甚酷。”
[8] 堪布: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堪布,唐古忒语住持。”
[9] 星哈拉海: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星哈拉即僧伽剌,狮子国地,今锡兰岛。”
[10] 苏喀巴喇公主:蒙文原文为“德格都·阿木古郎·讷热图·乌勤”,即“名唤:尊熙之女”,盖系意译词。兹从清译本文。
附录
清译本文:从此修明政治谓其地本系土伯特应以经教引导兼定刑法杀人者备受诸刑复行抵命偷盗者断手虚伪者割舌屏去十恶罪欵奉行十善福事于是都内群以为大悲观世音菩萨出现能转千金法轮之神圣竞相称扬咱噶喇斡抡汗苏隆赞堪布之名扬于十方由是汗思一佛象即于意中变化一佛名曰噶尔玛达迪真人与汗相相肖顶上亦有阿弥陀佛汗复降旨与伊曰昔者拘留孙之佛之时有大悲十一面观世音菩萨自色究竟天下降化入额讷特珂克国星哈拉海边界所埋之一蛇心旃檀树根内于拘那含佛时发芽于迦叶佛时长成树至今释迦牟尼佛时花叶盛开果实结成自佛涅槃时又复倒枯为尘土所蒙今欲取出请此十一面观世音菩萨至彼星哈拉海边界彼处有卧象一群中有一红鼻大象伏卧耳坠一牛黄穗名曰阿兰扎斡尔达象驱令走避将所卧地掘开蛇心旃檀树即在彼处付嘱已此所化之僧遂藉神通力须臾到彼见实有群象伏卧遂将象驱走象不肯远去屹立等候将欲削其旃檀树枝忽闻似有令其稍缓之声于是自然化成之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即时显露复于迦叶佛持受之花轮塔内又获三佛舍利子甚多其阿兰扎斡尔达象作人语向化身云尔汗昔日曾求福于我今既遗忘又复向我显然夺取我后世必转一大力汗坏其教律遂设恶愿等语于是奉菩萨像至进于汗并以大象之言具奏汗降旨云吾前为额讷特珂克国苏喀巴喇公主子时造成沙隆喀硕尔塔求福原有一负土行走之牛因遗忘未曾设愿其牛甚怒遂气愤设立恶愿我于是亦另设誓愿矣迨今世其象卧于大悲观世音菩萨之上则妒心俱灭自易化服但欲化服此象仍须我躬。
* * *
其后,合罕恰思及:济此雪地之生灵,须有尊圣之经时,合罕见其自我化成之身,眉目间射出二道光芒,见其一道光,乃照耀巴勒布国主,巴喇木·巴瓦尔玛 [11] 合罕之女,哲卜尊公主 [12] 矣。(公主)乃甲申年生,年方一十六岁,容颜洁白,妙相全备,典雅无瑕,观而不厌,口吐菊花之香气,得宝藏真谛之女也。见其另一道光,则照耀汉地唐太宗合罕之女文成公主矣。(公主)亦甲申年生,年方一十六岁,容光焕发,妙相全备,妍丽无双,观而不厌,口吐哈哩旃檀香气,得书史精义之女也。
于是,合罕欲先请巴勒布之女,命通密·伞布喇诺延,噶尔丹巴 [13] 二人,教以刚柔互用之方略多端,遣往巴勒布合罕之处,以求其女。则巴勒布之合罕,许嫁其女——白颜救世佛母之化身 [14] ——哲卜尊公主矣。彼白颜救世佛母之化身哲卜尊夫人,乃以迦叶佛开光之不动金刚弥勒法轮之像,塑以牛首旃檀之白颜救世佛母;自然化成之三尊身等,及巴勒布国所有之经卷,悉行请至土伯特地方 [15] 。岁次己亥,合罕二十三岁时合卺焉。
由是,复遣使往请文成公主,则汉地之唐太宗合罕,(亦如所请)。赐其女以所供奉之释迦牟尼佛像,精深术算之诸卷 [16] ,似如意琼珍之十三经,又赐其娇女以所用之诸般珍宝,锦缎币帛各以万数计。公主夫人遂赴土伯特地方。岁次辛丑,合罕二十五岁时合卺焉。
注释
[11] ……巴喇木·巴瓦尔玛:蒙文原文为“格日伦·胡雅克”,即“光之甲”之意。盖系意译词。
[12] 巴勒布国主之女……哲卜尊公主: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藏赋注》作:巴勒布王鄂特尔色郭恰之女拜木萨。《西藏史》译本作:尼婆罗王女巴利克提。”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巴勒布即今之尼泊尔,又作尼婆罗,《明史·西域传》之尼八剌也。后为其部中廓尔喀所并,今官书称:廓尔喀·巴利克提。《西藏佛教史》作布哩斯布玛。”
[13] 噶尔丹巴:蒙文原文为“斡仁·唐噶哩克”即“巧誓”之意,盖系意译词。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卫藏通志》作伦布噶尔。”
[14] 白颜救世佛母之化身: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西藏佛教史》藏人以文成公主及布哩斯布玛,皆为女神多拉噶即多罗母之化身。”
[15] 悉行请至土伯特地方: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西藏佛教史》双赞思甘普王又有王妃一人,名布哩斯布玛,尼波罗人,输入尼波罗崇拜女神之风,其女神名多罗。又输入其他密乘佛教之佛教修法。《西藏赋注》拜木萨带来墨珠多尔济佛像,藏王建大招供奉之,多尔济唐古忒语金刚,即密宗诸佛像也。”
[16] 精深术算之诸卷: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藏图考》藏人不识天干,以地支鼠牛兔纪年月,以金木水火土纪日,亦能测日蚀月蚀云,推算占验,皆唐之公主所流传。”
附录
清译本文:是时汗意中方以普济雪山所有生灵必须圣经为忧彼自然化生佛自两目中射出霞光二道汗视之见一道光照射巴勒布国之巴喇木巴斡尔玛汗之公主公主系甲申年所生年十六岁面色洁白妙相具足端雅美丽体净无瑕口吐优钵罗香气是庄严富丽之主也复见霞光一道照射中国唐朝太宗之女文成公主亦甲申所生年十六岁面貌慧秀妙相具足端雅美丽体净瑕无口吐哈哩旃檀香气是通明经卷之主也于是汗欲求婚先遣大臣通密伞布喇噶尔丹巴二人往巴勒布国求公主为配训以多方刚柔互用之策巴勒布汗即允所请以公主许配公主者乃白衣救度佛母之化身公主之来也以迦叶佛持受之昭不动金刚弥勒法轮及牛头旃檀自然化成之白衣救度佛等三尊佛像及巴勒布各种经卷并赍至土伯特地方岁次己亥汗年二十三岁与巴勒布公主完婚于是复遣使求娶文成公主唐朝太宗亦如所请许之以公主平日供奉之释迦牟尼佛及元密术算各经观心如意十三史复将种种宝玩锦绡财帛分给万万时汗年二十五岁岁次辛丑迎唐朝文成公主于土伯特地方完婚。
* * *
(由是)大修(身、言、心)之无量功德 [17] ,令印度之库色喇师,桑吉喇·必喇满师 [18] ,巴勒布之锡拉满祖师,鄂斯达师 [19] ,汉僧玛哈迪瓦 [20] ,土伯特罗咱瓦 [21] 通密·伞布喇诺延,其弟达尔玛古沙等翻译经咒之卷帙,弃十恶之罪孽,修十福之教令,俾合于合罕之国政,使宗教之光如日而升于蒙昧之土伯特地方。岁次戊戌,年八十二岁时,两位救世夫人及通密伞布喇、噶尔丹巴等,并皆化入大慈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中,宣其永世之名于天下矣。
注释
[17] 大修(身、言、心)之无量功德: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卫藏通志》布达拉城,唐时藏王曲结(通经典之称)松赞噶木布(《唐书》作:弄赞),好善信佛,头顶纳瓦塔叶佛,在拉萨地方山上诵《旺固尔经》,取名布达拉。为西藏众僧俗所瞻仰,每日焚香,坐禅入定,不思他往。唐公主同巴勒布王之女名拜木萨,因藏王坐静,恐有外侮,遂修布达拉官寨,城垣上挂刀枪,以严防御,其上藏王寝室与拜木萨寝室隔绝两处,顶皆平坦,搭银桥一道,以通往来,后因藏王莽松作乱,官兵拆毁,布达拉仅存观音佛堂一所,嗣经五辈达赖喇嘛掌管佛教,兼管民间事务,修立白寨,又有代办事务之桑结嘉木磋,修立红寨及内外房屋金殿佛像,相传重修至今一百四十余年,其地在北山之阳五里,平坦突起一峰,高约二里,缘山砌平楼十三层,盘登而上,其上有金殿三座,光彩耀目,金殿之下有金塔五座,西殿有宗喀巴手足印,日久不化,为达赖喇嘛坐床处,金殿内供奉御容,率众喇嘛诵经大昭寺,西藏第一番王传七世至曲结松赞噶木布,迎唐公主。又差头人伦布噶尔迎巴勒布王鄂特巴尔郭恰之女拜木萨为妾。唐公主带来释迦牟尼佛像,拜木萨带来墨居多尔济佛,拜木萨欲修庙宇,藏王择地兴修。唐公主卜算藏地形势,乃妖女仰面之像,拉萨海子乃妖女心血,是为海眼,须将海眼填塞,上修庙宇如莲花形,将四围风脉更正如八宝联络,乃得吉祥。藏王遂兴工,将海子四面用石堆砌,海眼中忽起五色霞光,现出石塔三层。用石抛击后,用木接盖,空隙处熔铜淋满,海眼始平。藏王又虔祝神佛,欲将邪气镇压在昌诸、销啰、伦塔、堆阳四地方,接连地脉之处建寺一百八座。时有龙王现洋船式样,用石堆砌,大昭始成,相传至今一千八百四十余年,其地有拉撒内坐东向西楼,高四层,上有金殿五座,阑干殿宇皆系铜底溜金,宏敞壮丽,中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乃唐公主自中国铸请来者,左廊有唐公主,藏王松赞噶木布、巴勒布王女拜木萨之像,其内神佛万计,中殿供奉万岁御座,香花然盏,四季长耀。楼顶东南隅有拜拉穆殿,神灵显赫,番敬畏之。内藏上古军器,鸟枪长八九尺至一丈者。与今之九子炮同,弓钗箭袋,亦甚长大,大殿内有万历时太监杨英所立碑一座,前壁上绘唐元奘法师求经师弟四人像,门外有唐番和盟碑,高约一丈五尺,宽约四尺,厚约三尺,两旁刊有大臣、太宰、尚书等字迹,并牛僧孺姓名,碑侧古柳二株,老斡蟠屈若龙虬,相传植自唐时云。小昭寺、大昭寺北半里许,番名喇木契,坐西向东楼三层上,有金殿一座,亦颇壮丽,乃唐公主所建,因唐公主悲思中国,故东向其门,殿内佛像名墨珠多尔济,又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诸像,或云塑像内有唐公主肉身,座上书:‘默寂能仁’四字。其南即颇罗奈旧宅,察木珠寺(俗名昌诸寺)。藏王曲结松赞噶木布修立大昭之时,赴雅尔咙等处,见一小海子内有妖蛇五首,欲将海水戽干,上建庙宇,遣觉拉化为鹏斩之,海水尽赤,水遂消。乃于其地修建庙宇,供奉桑堆佛十九尊(即阴阳佛也),其一尊乃不上自成之像,上建五塔以镇之,又塑佛母伊兴科尔洛像,罗金褚旺像,苍巴洞托尔足像(即拉穆吹忠护法)。又修极乐寺,弥勒寺,相传至今一百四十余年。色拉寺(唐古忒语色金也,拉山也。其山出金,故名)。拉撒北十里色拉山,宗喀巴在色拉曲顶居住之时,观其地可建庙宇,其弟子甲木庆曲结、沙克伽伊喜,明时入中国为禅师,赐物甚盛,回藏后,宗喀巴令其在色拉建立大寺,所供佛像,系由内地带檀香雕刻释迦佛,十八罗汉及诸佛像,又修上下扎仓(扎仓译言僧房)、嘉庚赞仲。钟顶小寺四所,招喇嘛居住,其寺依山势建金殿三座,层楼高耸,达赖喇嘛亦岁至讲经,寺中供一降魔铁杵,长不足二尺,头如三棱锏,一头如人头状,番语呼为多尔济,相传建寺时,自大西天飞来其寺,堪布珍之。番人必岁一朝供布赖蚌(俗名别蚌寺)。拉撒西二十里,前临大道,后依山岩。宗喀巴之弟子扎木阳曲结、扎什巴尔丹在聂乌地方居住之时,梦神人语:此地宜修寺院,赐子五千徒众,并现出无量水泉数处。觉而告其师,宗喀巴乃令修寺,其时即有聂乌富民那木喀桑布,出资布施,修建庙宇。又旺固尔山起出海螺,赐与弟子札木阳曲吉、札石巴勒丹,殿宇修像甚盛,共修郭莽、洛赛、岭结、巴沙、谷尔独、瓦得洋、阿克巴等七处札仓,乃蒙古、西番各土司布尔卡木布等处,凡初出世之呼毕勒罕及远近大小喇嘛初学经者,多聚处于此地,有园亭一座,为达赖喇嘛避暑处,去寺里许,有吹忠殿,乃无妻室者,与他处异。噶勒丹寺(俗名甘丹寺),拉撒东五十里噶拉丹山,宗喀巴先在大昭,率众喇嘛攒昭诵经然灯,众喇嘛求立寺院,宗喀巴乃手举金刚菩萨云:宜在旺同尔山创建,遂造大经堂,内塑桑堆(即阴阳佛)、德木楚克(即安乐佛)、多尔影佛像,又修沙尔孜、江孜二处札仓,以供众喇嘛栖止,相传至今有三百八十余年,其形势与布达拉略同,其经楼,佛像,幢幡,宝盖,华丽与大、小昭相似,乃宗喀巴坐床之所,示寂于噶勒丹寺弥勒佛前,为黄教发源之地,有黄教堪布喇嘛主之。楚布寺、业朗寺,拉萨北七十里之浪子地方,各有呼刚克图掌之。红帽教之宗名噶吗巴,黑帽教之宗名沙吗纳,明万历时入觐,敕赐封号印册,今袭衣钵者,一名扎哇楞布齐,一名革桑楞布齐。”
[18] 桑吉喇·必喇满师: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藏赋注》唐公主带来释迦牟尼佛像,拜木萨带来墨珠多尔济佛像,藏王择地建大昭供奉之,今布达拉庙也。又云:建昭至今一千八百四十余年,左廊下有唐公主、藏王松赞噶木布,及拜木萨公主像,东南隅有甲噶尔僧拜拉木像。按拜拉木即此必喇满也。”
[19] 鄂斯达师: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今人所述《西藏史》噶希塔即此鄂斯达也。《彰所知论》称之曰:班弥达·阿达陀。”
[20] 汉僧玛哈迪瓦: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此唐朝僧玛哈德斡,于《中朝僧传》无考,玛哈即摩诃,玛哈德斡疑大德大师之译音,后文巴特玛伞巴斡译经时,有汉僧玛哈雅纳。经教重兴时,亦有汉僧摩诃雅纳。至今西藏喇嘛有黑帽教见于名册,西人考藏史者谓:囊嘉玛巴派维持旧风,奉支那之佛教,其义轨修法,多编入西藏经典者,名册之噶尔卓特巴教,或言亦属囊嘉玛巴派,此谈佛教者所当知也。玛哈雅纳或即摩诃衍对音。”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按黑帽者,喇嘛外之之词,不限于僧侣,今藏中尚有此语。《金史·百官志》分黑号姓与白号姓,即其例也。”
[21] 罗咱瓦:通事,藏语也。
附录
清译本文:由是建立庙宇不可胜数今额讷特珂克国之桑吉喇必喇满师巴勒布国之锡拉满祖师鄂斯达师及唐朝僧玛哈德斡土伯特国大臣罗咱斡通密伞布喇及其弟达尔玛古沙等 译经咒等卷帙屏去十恶罪款将十善福事宣布于政令于是愚蒙之土伯特地方报其教者如仰旭日矣岁次戊戌年八十二岁各处传扬两公主及通密伞布喇噶尔丹巴并皆化入大悲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内。
* * *
其长子莽苏荣,乃父在时已薨,其弟恭苏荣 [22] 丙戌年生,岁次己亥,年十四岁即合罕位。岁次壬子,年二十七岁崩。其遗腹之子对苏荣,壬子年生,即于是年,一岁即合罕位,在位二十九年,岁次庚辰崩。其子持勒丹·苏克丹合罕,庚辰年生,岁次辛巳,年二岁即合罕位 [23] ,岁次壬午,年六十三岁崩。其子(持苏荣德灿 [24] ),自前戊子纪年以来,二千九百二十年,岁次庚午,唐肃宗合罕之弟景德王女金成公主(所生 [25] 也)。乃一瑞相全备之子。岁次壬午,年十三岁即合罕位,与其喜好经典之大臣,贤者萨迦·衮·巴勒博且等五内臣相商,岁次丙戌,年十七岁时,自萨忽尔地方,请堪布博迪萨都来 [26] ,合罕至莽之恭塘山迎见,由是请至哈斯布哩山之宫殿中,禀请欲建法轮寺之事,则曰:“以我素修菩提之心,不能降服神鬼也。若不先降服鬼神及本方土地,何可建寺庙耶?欲降此辈,惟有乌迪雅纳(国)之巴特玛伞巴阿师 [27] (能之)。因彼持有密咒之藏,役使天神,罗刹及八部神将如奴隶然。彼圣人来,则能降服之。”合罕曰:“我安得请彼来?”于是乌巴迪尼,菩提萨都降旨曰:“有能使彼来之前缘,何则,昔日于印度地方之司鹰女苏喀 [28] ,与名玛哈苏喀之司鹰者、司犬者、司豕者三族相亲而生三子焉,迨其母殁后,三子乃为其母建沙荣·喀硕尔塔而各自祈福也。”首由司鹰者之子曰:“愿藉此福,后来之一世中,为一宗教之施主转轮大合罕。此即今之大合罕汝是也。其次,司犬者之子曰:愿藉此福,后来之一世中,为一掌教之大乌巴迪尼,此即今之大乌巴迪尼我是也。其三,司豕者之子曰:愿藉此福,后来之一世中,为一护法荡魔之法师。此即今之大法师巴特玛伞巴阿师也。其赞佐之良友,乃今雅尔隆之嘉密克哩卜实诺延也。因有如是前缘,故今能招之来也。”合罕闻言大喜。岁次庚寅,年二十一岁时,遣荡魔金刚嘉密克哩卜实诺延为首之使者,赴印度请巴特玛伞巴阿师矣。果如前此菩提萨都之旨,曰:“鉴于昔日之缘分,我已无由居此地,今当即往,吾曾先修自身之善果,今已至我为众生谋利之时矣。大鹏之翅既长,则翱翔而去焉。观竟业果之经,则无暇居此焉。”言讫,遂即前来,途遇一麂 [29] 来,迫师于两山之间,师乃趺坐于空中,则惧而捧心为誓。责其暱名,则麂又化为一大黑兕而来,卷起大风雪以冻之,则师身升发高温,以九股铁杵击彼兕额,则兕甫遁入山中去,其风雪已霁,山青而岩岚,日光灿然矣。由是惧而捧心,责其暱名,祭(降魔杵)镇之。
注释
[22] 恭苏荣: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唐书》作器弩悉弄。《西藏史》作唐公主之子持弄赞悉弄,持弄即苏陇也。”
[23] ……年二岁即合罕位: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唐书》证圣三年器弩悉弄死,国人立弃隶缩赞为赞普,又作乞黎苏笼腊赞,二年以邠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妻之,此持勒丹·租克丹即弃隶(特勒)缩(租)也。”
[24] 持苏荣德灿: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疑即《唐书》之挲悉笼腊赞,腊赞即德灿异译,西人却尔斯所译《西藏纪功碑》,其赞普名为太松代臣,代臣亦即此德灿也。《唐书》叙德宗建中之盟,都不言挲悉笼腊赞之死,但云:是时乞立赞为赞普,姓户卢提氏(旧书无此句),则乞立赞又即此持苏陇德灿无疑。”
[25] ……金成公主(所生):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雍王守礼、章怀太子贤子,后徙封邠,此称肃宗弟景德王,误。”
[26] 请堪布博迪萨都来: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藏史》提苏弄德赞之母唐公主,为佛教信者,提苏弄德赞受其感化,王宫之印度僧荐莲花生师,印度僧名萨阿尼特·拉克沙特,其此萨迦衮巴乎?博迪萨都对音太远。又案此博迪萨都疑即《彰所知论》所称之善海大师,盖当时称善海为菩萨也。”
张尔田先生校补云“萨阿尼特·拉克沙特与萨迦衮巴对音不近,当以后说为正,善海大师西名素恒啰克西塔,博迪萨都即菩提萨埵异译。《唐书·吐蕃传》钵阐布虏浮屠,预国事者,亦曰:钵掣逋,当亦此博迪萨都音讹。”
[27] 巴特玛伞巴阿师: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乌迪雅纳国即《法显纪》之乌场国,《元奘记》乌仗那国也,巴特玛伞巴斡即红教之祖莲花生。《西藏史》莲花生生于印度河上流之乌仗那国,学密教入那烂陀,修瑜伽教系之佛教哲学,娶拉呼尔国王之女曼多卢,与共入藏,以密教慑服西藏土著之旧教。以西藏旧奉诸神,皆诸佛诸菩萨之权现本地垂迹之旨,西纪七四九年新建萨木秧寺,以萨瓦尼特·拉克沙特为第一代住持,其高弟有二十五人。又云西藏喇嘛十八派,最有力者五派,红帽派为旧教,拜阿 佛,特崇普贤菩萨,祀开宗之莲花生,其教带西藏本尼色彩。《卫藏图志》后藏扎什伦布境内有萨迦呼图克图,乃元时帕思巴之后,为红帽教之宗,《经簿》载育仁菩萨之后人昆贡确嘉卜,通达经典,看得奔布山风脉佳胜,欲创建庙宇,向业主降雄固喇娃,班第仲喜,纳密酌克敦三人,欲乞售兹地,伊三人乃施舍不取价值,遂建此庙,供诸佛像,招僧住持,相传至今七百二十余年。其红教喇嘛年少时娶妻生子,至生子后,不复再近室家,始登法庭,按辈相传。又察木多(旧名昌都,亦名喀木,即所谓康也)俄罗桥东,行四十里有江巴林寺,亦名戒空寺,北系山麓,层楼金殿,左右两河环绕,颇极壮丽,乃帕克巴拉呼图克图坐床之所,又有二呼图克图、商卓特巴率三千喇嘛居之。戒空寺左有大寺,内供奉万寿无疆御座。令节朔望朝贺。又有普安堂,乃汉人所建讲经堂。”
[28] 苏喀:蒙文原文为“阿木古朗”,即“安熙”之意,盖系意译词。
[29] 麂:蒙文原文为“贺摩库”,无考。盖指一种兽类,此姑译如文。
附录
清译本文:其长子莽苏陇于父在时先没次子恭苏陇时年十四岁系丙戌年生至是己亥即位壬子年二十七岁没有遗腹子对苏陇生即嗣位至庚辰年二十九岁没其子特勒丹租克丹汗生于庚辰年二岁嗣位至壬午年六十三岁没其子持苏陇德灿时年十三岁系庚午年生唐朝肃宗弟景德王女金成公主所出妙相具足至是嗣位汗与笃好经典深通法律之萨迦衮巴勒博且等五贤臣及内侍官商欲迎请堪布博迪萨都之事丙戌年十七岁遂往萨和尔地方请堪布博迪萨都行至莽之恭塘山汗往见之遂迎至哈斯布哩山之宝殿居住商建法轮庙宇云我乃持行菩提心之人不能制服鬼怪若不先将本地鬼怪土神灭除何能安建庙宇欲降此等惟乌迪雅纳国之巴特玛伞巴斡师驱遣世界中神道罗刹八部精灵鬼怪无异奴隶乃深通密咒得道之至人师若肯来则鬼怪可以灭除已汗云如何我能迎师来此堪布博迪萨都云有可以迎来之因初额讷特珂克之苏喀尚古哩氏女子曾于玛哈苏喀之尚古哩硕纳尼舒古尔鼐之三姓生育三子女子没后三子为母建立沙陇喀硕尔塔各行祈福尚古哩子首云我愿藉此福来世为教中施主转轮大汗即汗之前世因也次子云我愿藉此福来世为一掌教大堪布之吾即前世因也三子云我愿藉此福来世为一灭除败坏我教之大塔尔尼齐即巴特玛伞巴斡师之前世因也辅师行事之良友即今雅尔陇之嘉密克哩卜实诺延此皆前世设愿所以可期必来汗闻言欣悦岁次庚寅年二十一岁嘉密克哩卜什诺延遣使赴额讷特珂克迎请巴特玛伞巴斡师师果如堪布博迪萨都从前所言云今已应我曩昔设愿之期当即往彼不居此矣我前世止能集益于本身自不如以广益于众生为大因果今已届其期我身便如大鹏腾空即速飞往若徒事观经断不能飞腾矣言讫师立地前来至两山险处见一大猛怪迎立巴特玛伞巴斡师遂于空中趺坐口中念咒降服其怪其怪即震骇变一大兕忽生旋风扰雪至前师遂持九瓣铁杵向兕面当头力击其兕即遁匿入山去风定雪消云散天霁显露山林日色晶融师乃虔心持诵秘咒一遍掷杵镇住。
* * *
由是,以十二紫母 [30] 为首,凡土伯特地方之神主,龙神,尽行降伏无遗,役使神鬼为奴隶,遂与人主持苏荣德灿,化水神乌巴南迪为龙王山。岁次辛卯,合罕年二十二岁时,遂破土筑基,依密咒之道,制如大坛城;依三藏之道,制如阿必达尔玛;依经史之道,制如元本齐等,建造金刚圆觉无比之必满殿 [31] ,其中所供之群佛,多遵密咒之道塑成。下宫依土伯特之制,中宫依汉地之制,上宫依印度之制,全备四大遵者,其下宫设三门,以相三世之佛,其中宫设一门,以相经教之法身,其上宫设四大门,以相四无量(佛)及四成业之征。在此壮严无比之法轮寺中堂内,供三世本源佛,其四面及四隅,设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后设)罗刹洞窟 [32] ,门徽日月天宫,(又)立广力四大觉路及八玛哈噶拉等寺,四大塔及光明塔,共三十余座寺庙。又仿印度海之鄂特丹布哩寺之制,环筑铁轮之院。岁次癸卯,合罕三十四岁时修造完竣。请通彻三世之圣巴特玛伞巴阿、大德堪布博迪萨都、法师达尔玛吉尔迪 [33] 等,善为散花开光,设三年欢庆之筵矣。
时,岁次甲辰,合罕三十五岁时,大合罕令其从者二十五人,为受圣巴特玛伞巴阿师精微密咒之术,于普贤菩萨要言八旨之坛城,受七百二十佛之灌顶。乃授以密咒之正法 [34] 焉。于是虚空藏之格隆 [35] 能驾日光矣;布特达·音扎纳则能楔钉于岩石中矣;胜妙音尊者则能三扬马嘶之声矣;般若波罗尊胜海慧仙子则能起死回生矣;锡哩·音扎纳母则能役诸仙子矣;威德狮子天神则役罗刹如奴隶矣;毗噜扎纳通事则具般若波罗之慧眼矣;国主合罕则能不使天下动摇矣;玉扎宁博则通彻经教之精义矣;音扎纳·固玛喇则显广大神通矣;荡魔金刚则如风行而无碍矣;音扎纳·郭哈雅则能翱翔于空中矣;锡哩·德瓦则能手执猛兽矣;音扎纳·般若波罗密多则能如鸟飞行矣;锡哩尼达 [36] 则能行于水面矣;达尔玛哩斯木则能强记不忘矣;锡哩卜·色克巴 [37] 则能知他人之诡谋矣;锡哩星哈 [38] 则能使流水倒流矣;德瓦苏迪 [39] 则能使枯骨化为黄金矣;彻崇罗咱瓦则能于执空中飞鸟矣;赞扎噶 [40] 则能乘野兕矣;纳干达喇 [41] 则能如鱼游海水之中矣;玛哈·喇特纳 [42] 则能食砖石如饭矣;锡哩·巴咱尔 [43] 则能驰山峰而无碍矣;拉迪喇特纳则能发雷如矢矣;咱雅萨都 [44] 则能趺坐于虚空中矣。
如是各显其所修成之能事 [45] ,更见显其八大弟子,即虚空藏金刚手真谛佛,大威德金刚雅曼达噶佛,哈扬吉尔巴尊圣马明王佛,国主合罕最胜王佛,尊胜海慧仙子金刚顶佛,威仪狮像举世尊称佛,威德妙慧圣母离尘佛,毗噜札那智藏持咒救世佛等八大宣法之佛颜矣。
注释
[30] 紫母:蒙文原文为“巴图·额克斯”,此借“紫极”“紫宫”之文,译为紫母。
[31] ……必满殿: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卫藏通志》萨木秧寺(俗称桑鸢寺),拉撒东二日山南,萨木秧地方,藏王曲结松赞·噶木布,第五世曲结赤松特赞,欲修扎玛尔正桑庙,赴甲噶尔延请班第达,择地兴修未成,复令藏地能习经咒之人赴甲噶尔,请祖师白玛萨木巴娃,降收妖邪,仿照甲噶尔阿兰达苏哩庙宇式,修造三顶四面八方,以象星宿,后有噶瓦拜勒孜、觉啰、垒、嘉木参等数千人,教化大行,修立十二处大寺,俱安设喇嘛道士诵经,相传至今一千四十三年。又旧字内载:拉撒东南噶勒丹寺相近,其楼阁、经堂、佛像与大小昭相似,内供关圣帝君像,传云:唐以前其方多鬼怪为害,人民不安,帝君显圣除之,人始蕃息,土民奉祀,称尊号曰:革塞结波。达赖喇嘛岁至其地诵经。”
[32] 罗刹洞窟:“洞窟”蒙文原文为“额尼格”似是“讷贺”,(洞穴)之误。姑译如文。
[33] 达尔玛吉尔迪: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西藏史》莲华上坐师,以密教摄西藏土著之旧教,新建桑木秧寺,以萨瓦尼特·拉克沙特为第一代住持。据此则大堪布博第萨都正当是善海大师也。达尔玛谓法,吉尔迪此云声扬,塔尔尼齐见上,此所举皆诸师尊号。”
[34] 授以密咒之正法: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红教专持密咒,此其始也。”
[35] 格隆:蒙文原文为“阿雅噶、塔吉玛里克”,是“格隆”的意译词,受大戒之僧号。
[36] 锡哩尼达: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锡哩威也。”不言“尼达”,“尼达”是“双重”之意。
[37] 锡哩卜·色克巴:蒙文原文为“绰克·扎里·达巴忽尔拉克参。”即“精神倍增”之意,姑还原如文。
[38] 锡哩星哈:蒙文原文为“绰克图,阿尔斯兰”,即“雄威的狮子”之意。系意译词。
[39] 德瓦苏迪:蒙文原文为“伊勒古克参,鄂由图”,即“智胜”之意。系意译词。
[40] 赞扎噶:蒙文原文为“都喇特噶勒温,鄂克塔尔贵”,即,“提念空藏”之意,盖系意译词。
[41] 纳干达喇: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纳干”梵语“年老”。那么“纳干达喇”即“老救世”了。
[42] 玛哈·喇特纳: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喇特纳”宝也。那么“玛哈·喇特纳”即“大宝”了。
[43] 锡哩·巴咱尔:蒙文原文为“绰克图·瓦齐尔”,即“威仪金刚”之意,是意译词。
[44] 咱雅萨都:蒙文原文为“德格都·绰哈克·额尔德斯”,即“最稀宝类”之意。然而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咱雅萨都译言胜心。”
[45] ……各显其所修成之能事: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密宗本趣,意在藉咒力加持转移天然法则,以证真空,变本加厉,至红教而极,物理之当然,不足以夺其信心也。”
附录
清译本文:历将十二凶暴女魔及土伯特地方土神龙神尽行除灭驱遣鬼怪无异奴隶与汗持苏隆德灿同将龙王乌巴纳迪之地作为龙山辛卯汗年二十二岁欲建庙筑基分别秘咒之道及大坛城三藏之道仿照阿必达尔玛秘咒及经史之道造成元妙金刚庙宇佛殿三重殿内所供诸佛多缘秘咒之道所成下一层肖土伯特形势中一层肖汉地形势上一层肖额讷特珂克形势四大根本具备其下三门为三世佛像中一门乃法身之像东西四门具四无量四事之像凡此不可思议之转轮元妙大刹中殿内供三世佛四面四角四大部洲八小部洲会萃驱魔之咒日月之像得力四大觉路及八玛哈噶拉之大庙四大浮图并光明塔共三十庙宇环以金轮先是有额讷特珂克潜伏海内之鄂丹达布哩庙宇今皆仿其式建造至癸卯年汗年三十四岁工始完成于是通彻三世大智慧之巴特玛伞巴斡并得道之大堪布博第萨都塔尔尼齐达尔玛吉尔迪等持散天花开大欢喜筵凡三年至甲辰年汗年三十五岁邀集同教法众二十五人向高行巴特玛伞巴斡处练习秘咒求受诸佛言宗旨及七百二十佛之灌顶于是依所请给与秘咒其名虚空藏之格隆能驾日光布特达音扎纳能将铁杵嵌入石峰马明王佛能三作马嘶声尊胜海慧空行母能活死人能抚育德慧空行母等威仪狮子神能驱遣鬼怪无异奴隶必噜咱纳克勒穆尔齐能显慧眼永奉国主于世通彻裕扎宁博之经音扎纳固玛喇能施示神变都特都勒多尔济如风行无碍音扎纳郭哈雅能腾空飞行锡哩德斡能手搏猛兽音扎纳锡喇卜能如鸟飞腾锡哩尼达能浮行水面达尔玛哩斯密能默识不忘锡哩星哈能使流水回溯德斡苏迪能变枯骨为金彻崇罗咱斡能手捉空中飞鸟赞扎噶能乘猛兕纳干达喇能如鱼游海水中玛哈喇特纳能食砖石如米谷锡里巴咱尔能驰走山峰拉迪喇特纳能发雷如射矢咱雅萨多能于虚空趺坐凡此显示多方得道之验于是始见虚空藏金刚手清净佛慧威罗斡金刚佛尊胜马明王佛持国最胜王佛尊胜海慧空行金刚顶佛威仪狮象世尊称赞佛妙慧空行离垢佛毗卢遮那智藏持咒救护佛等八大佛之光。
* * *
由是,为以土伯特语译印度语,教习土伯特儿童以印度语而未得一能学之者。师乃心中大忧,躬自徇行国中,遍寻能学之子。偶至一家门首,则惟有七岁男童,父母俱不在家。师见彼童子,暂留片刻,曰:“午息于此可耳。”乃命搭其白帐而坐,召童子来而问曰:“汝父何往?”对曰:“我父寻言语去矣。”问:“汝母何往?”对曰:“寻眼目去矣。”云云。无何,父乃沽酒而至,童子见而曰:“我所谓父寻言语去者,指此耳。盖饮酒则言多故也。”又其母买灯油而至,童子乃曰:“我所谓母寻眼目去者,谓此耳。盖燃灯则虽在夤夜亦能见一切故也。”师闻而大喜,遂携彼童子而去。于是降旨于合罕曰:“此子乃昔日阿南达之化身也。其今世之父名曰巴喇古尔根敦,此子名唤巴喇古尔·必啰咱纳 [46] 也。”俾学印度语,则习而贯通焉。遂称土伯特之贤者必啰咱纳通事矣。
其后,岁次甲辰,合罕年三十五时,命顶上花尊圣巴特玛伞巴阿师为首,印度之必玛拉密迪;巴勒布之只噶玛拉锡拉 [47] ;土伯特之贤者巴喇古尔·必啰咱纳通事;卓克啰·垒·嘉勒灿班第;伊锡迪·噶瓦·巴勒则克;汉僧玛哈雅纳等,悉行翻译经咒之文焉。(由是)咸称广法神童文殊之化身,转千金法轮之中咱噶喇瓦抡合罕持苏荣德灿。在位五十七年,岁次戊寅,年六十九岁崩。
其长子穆尼赞博中毒辞世,次子穆噜克赞博则已放之边陲,末子穆迪赞博则丙辰年生,岁次己卯,年二十四岁即合罕位,于琼地建造金刚圆觉寺等三庙,在位三十一年,咸称萨特纳博克准·咱噶尔瓦抡合罕焉。此合罕乃与印度之达尔玛巴拉 [48] ,汉地之唐懿宗三人同时所生者也。其后,岁次己酉,年五十四岁崩。
其子昌玛、达尔玛、哩卜崇、垒·罗瑞、伦多卜等五人也。长子昌玛出家为僧,次子达尔玛·哩卜崇·迪 [49] ,亦自前戊子纪年以来,二千九百九十九年之丙戌年生,岁次戊戌,年十三岁时,群臣共议拥戴,而即合罕位矣。彼圣主乃于壬寅年,年十七岁时,行兵汉地,击毙唐肃宗合罕 [50] ,大加掳获,其强盛之势极天之际矣。
注释
[46] 巴喇古尔·必啰咱纳: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同文韵统》唐贞观中,吐蕃相阿努亲至中印度国,受天竺字法,依其本音译以唐古特字,以为西域传布经咒之用,至那呼唐罗杂斡复从阿努所译五十字内,考订天竺原规,唱演以授僧徒。那呼唐罗杂斡即此墨尔根罗咱斡也。又案《彰所知论》之毗卢那罗佉怛,亦即此人。罗佉怛为罗咱斡音讹。毗卢遮那即必啰咱纳也。”
[47] 只噶玛拉锡拉: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此噶玛拉锡拉即《彰所知论》之迦摩罗什罗,必字涉上,必玛拉而衍,迦摩罗什罗战胜中国僧所传大乘教,定明中观兼秘密为西藏国教事,具《西藏史》。”张尔田先生校补云“《西藏佛教史》作印度僧迦摩什罗。”
[48] 达尔玛巴拉: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印度在唐世有波拉王朝,立国于瞻波迦摩缕波之境,其第一代曰:噶哈巴拉王,第二代曰:达斡巴拉王,第三代曰:拉萨巴拉王,第四世曰:达摩巴拉王,译言法护王即此达尔玛巴拉汗,此王或曰当唐永泰,或曰当唐乾符,此称与唐懿宗同年生,考旧唐纪,懿宗生于太和七年,则达尔玛巴拉上不及永泰,谓为乾符,近之。此说由欧人转译,即前文七巴拉之四也。”
[49] 次子达尔玛·哩卜崇·迪:清译为“次子达尔玛,三子特松”,然据蒙文原文,则当如新译文,原文似有遗误。
[50] 击毙唐肃宗合罕:张尔田先生清译本笺证云“案特松既生于唐懿宗后,去肃宗时远矣。以上文甲子证之,丙戌为元和元年,壬寅为长庆二年,亦皆在肃宗后。《唐书》赞普乞黎苏笼腊赞死,子挲悉笼腊嗣,广德元年,破邠洲入奉天,东略武功,代宗幸陕,虏入长安,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又导吐蕃及回纥等众二十万至醴泉,京师戒严,此盖指其事,而误以为肃宗时也。据西人却尔斯所译《西藏纪功碑》即叙广德一役者,其碑中所见赞普名,以英文求之,音近太松,即此特松对音,颇可佐证。此书惟所言特松前王为太丹却克灿,则与特勒丹租克丹汗音近,而与此穆迪赞博殊异。意者,此书不尽无稽,而唐人传译或有未可尽信者欤!或谓特松为挲悉笼三字之合音,即是前持苏陇德灿亦通,但不得又以为达尔玛之弟耳。”
附录
清译本文:由是以土伯特语译额讷特珂克文字虽选土伯特童子教授终不得一善学者巴特玛伞巴斡师甚忧之遂亲往寻善学童子至一家门首见一七岁童子向前询问答云父母俱不在家维时师正欲憩息遂立行幄留憩将童子唤至询以汝父何往答云父往寻言语又问汝母何往答云母往寻眼目少顷其父沽酒至童子指云此是寻言语去者盖谓饮酒后则言语烦琐也又指其母买归灯油云此是寻眼目去者盖谓点灯可照昏夜也师不胜欣悦遂携其童子回汗降旨云此子盖古昔阿南达之化身分为巴喇古尔根敦之子名巴喇古尔必啰咱纳之童子是也遂教以额讷特珂克语未几肄习贯通遂称为土伯特之墨尔根罗咱斡必罗咱纳岁甲辰汗年三十五岁巴特玛伞巴斡师与额讷特珂克之必玛拉玛迪巴勒布之必噶玛拉锡拉土伯特之墨尔根巴喇古尔啰咱斡必啰咱纳卓克啰垒嘉勒灿班第伊锡德噶斡巴勒则克及汉僧玛哈雅纳等将经咒卷帙通行 译各处传扬为神童子文殊之化身转千金法轮建中之咱噶喇斡抡汗持苏陇德灿在位五十七年岁次戊寅年六十九岁没其长子穆尼赞博中毒被害次子穆噜克赞博遣往边地幼子穆迪赞博生于丙辰年岁次己卯年二十四岁即位于琼地方建立金刚圆觉等三庙在位三十一年称为萨特纳博克俊咱噶喇斡抡汗此汗与额讷特珂克国之达尔玛巴拉汗及唐朝之懿宗三人俱一岁所生岁己酉汗年五十四岁没其子臧玛达尔玛特松垒罗垒伦多卜等兄第五人长子臧玛出家为僧次子达尔玛三子特松自前岁次戊子纪年二千九百九十九年之丙戌年所生岁戊戌年十三岁众大臣会议辅立即位岁壬寅年十七岁时行兵于汉地击败唐朝肃宗大有所获威势益增。
* * *
由是,建造千座寺庙,令印度之乌巴迪尼察纳密达·锡纳勒达·博迪萨都 [51] ;达纳锡拉·博迪密达;土伯特之乌巴迪尼喇特纳喇克斯达;达尔玛锡拉,卓克啰垒,嘉勒灿;衮·巴勒布齐之子衮·垒·旺博 [52] 等,尽译前所未译之经卷,每函之端各系一绫(签),每绫(签)之前俾各坐一僧,献以无量之供奉,大加崇奉宗教,以经教之道教养雪地全境之故,维时土伯特国安乐如天堂矣。故称大力金刚手之化身,持喇勒巴展水床王,转千金法轮之末世咱噶喇瓦抡合罕 [53] 焉。在位二十四年,岁次辛酉,年三十六岁崩。
自丁未年宗教肇兴之时,至此辛酉年,历四百九十五年 [54] 矣。
因其无子,其兄达尔玛 [55] ——癸未年生——岁次壬戌,年四十岁即合罕位。因于其前世为象时,曾设恶愿 [56] 之故,灭教相亘二十四年之久,号为朗·达尔玛合罕,上自大乘三藏以下,下至下乘三喀木以上,俾不名三尊四僧之号,其大毁宗教 [57] ,岁次己酉,当彼罪恶之合罕年六十三岁时,已至其前结缘之分际,尊上荣赞堪布合罕之化身 [58] ,拉隆·巴勒·多尔济 [59] 者,墨涂喀鼎白马为黑马,反着黑里白端罩。匿其弓矢于端罩袖中,前来拜谒合罕,初跪时搭其矢,再跪时引其弓,三跪时射中罪戾合罕之心,乃曰:“吾如风之吹尘,如土之掩水,水之灭火,鹍鹏之制龙君,金刚之洞宝石,天神之制阿修罗,佛之降魔怪,而杀罪恶之合罕矣。”遂濯其衣马而著之,乘之,乘间逃往喀木地方去 [60] 矣。
注释
[51] 察纳密达·锡纳勒达·博迪萨都: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藏史》拉黎巴赞命印度僧圣慧弟子沙拉·迈达,拉兰达拉,巴迪等六人,西藏僧三人, 译经典。此札纳玛达当即彼沙拉迈达,拉勒达·博迪萨都当即彼兰达巴迪,于《彰所知论》则札纳玛达即积那弥多,勒达博迪萨即都湿连恒罗菩提也。
[52] ……衮·垒·旺博: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锡拉藏语吉祥也,罗垒智慧也,嘉勒灿幢幡也。
[53] ……末世咱噶喇瓦抡合罕: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藏史》第九代之拉黎巴赞即此持喇勒巴展。《彰所知论》作乞栗徕巴瞻。《唐书》可黎可足即噶喇斡抡音讹也。可黎可即噶喇斡,足则赞普之赞也。”
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据《西藏纪功碑》特松生代宗时代,去可黎可足太远,恐难强合。《西域考》唐盟碑前载:“文武孝德皇帝与圣神赞普,得知黎赞,陛下”云云。文武孝德皇帝为穆宗尊号,则碑立于长庆二年,吐蕃彝泰七年,所谓“得知黎赞”者,即《唐书》之可黎可足,要未可以特松当之也。
[54] ……历四百九十五年: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吐蕃佛教,既称兴于弃苏农,则至达摩时,不得有四百九十余年,此喇嘛纪年不足信之,大者又案《唐书》器弩悉弄即此恭苏陇对音,事实两俱相当。《唐书》器弩之子弃隶缩,亦称乞黎苏笼腊赞者,尚金城公主,此称持苏陇德灿为金城公主所出,则尚公主者,乃四世之特勒丹·租克丹,非三世持苏陇也。此不可强合者一也;持苏陇德灿即《唐书》乞立赞。《彰所知论》谓之乞栗双提赞对音,恰合为弃苏农下第五世,三书相同。而《唐书》第四世之娑悉笼腊赞,又无可位置,不可强合者二;岂娑悉笼腊赞即乞立赞异写耶?《唐书》乞立赞后第三世为可黎可足,此书持苏陇后第三世为特松。《彰所知论》乞栗双提赞后三世曰:乞栗徕巴瞻,此三人事迹相当,名字亦可互证,而《唐书》自器弩悉弄之立调露元年,迄达摩之立太和五年,统凡一百三十二年。此书自恭悉陇即位至达摩即位,乃有二百零四年,此又其不可强合者三;据《唐书》弃隶缩立于武后证圣元年,卒于天宝十四载,前后六十一年,与特勒丹·租克丹在位六十一年确合,而乞立赞起天宝十四载,至贞元十三年,仅四十三年,与持苏陇五十七年不合,足之煎起贞元十三年,尽元和十二年,实二十一年。此穆迪赞博三十一年误多十年,可黎可足起元和十二年,尽太和五年,实十五年,此特松二十五年又多九年。唐时《国信庆吊往来纪事》可信,此书追溯固不能无误也。西藏纪年用支不用干,度此书原本亦当如末卷所谓‘九宫值年’云云,仅以十二宫纪年,译者不解十二宫法,悉易以甲子,因此纰漏百出,为此书之大病,读者不可不知。”
[55] 兄达尔玛: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达尔玛即史之达摩,此言汉兄,彼言赞普弟。”
[56] 前世为象时,曾设恶愿: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即前所记阿兰扎斡尔达象。”
[57] ……其大毁宗教: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达摩赞普卒会昌二年壬戌,其立盖在太和六七年间,乙酉为咸通六年,此诸年皆以前戊子纪年下推,约略数之,西番历未必与中国同,共和以前,中国积年,各家又别异,约当上移一二十年,与史事乃相直耳。”
[58] 荣赞堪布合罕之化身: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苏陇赞堪布汗即第一代兴教之弃苏农。”
[59] 拉隆·巴勒·多尔济:蒙文原文为“拉隆·绰克图·瓦齐尔,巴勒·多尔济”,此中“绰克图·瓦齐尔”是蒙古语词,乃“威仪金刚”之意,其余是藏语词,义同。全句是藏蒙合成复译词。兹姑从清译,用藏语词。
[60] 乘间逃往喀木地方去: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西藏佛教史》述此事云:乞栗双之次为良克多拉玛,即支那所谓达磨王者,以忌佛教,终废其位,其弟乞栗徕巴瞻代之,保护佛教,此时值唐穆宗时代,后为其兄之徒党暗杀,兄达磨复即位,再排佛教,终为佛教徒暗杀,此书不载特松被杀事,其剌达尔玛者为巴尔多尔姐喇嘛即此拉隆·巴勒·多尔济也。巴勒·多尔济,护法金刚之称,其人名:拉隆。”
附录
清译本文:由是建造千座庙宇令额讷特珂克之乌巴迪尼扎纳玛达锡纳勒达博迪萨都达纳锡拉布达及土伯特之乌巴迪喇持纳喇克资达达尔玛锡拉卓克啰垒嘉勒灿衮巴勒布齐之子衮垒旺博等将从前未译经卷俱行 译按盈 之数各系一哈达每哈达各座一僧供奉不竭推崇禅教以经典之道惠养土伯特人众维时土伯特国遍享太平因与圣境无别故称其君为末世之大力金刚手菩萨化身转千金法轮之持喇勒巴展咱噶喇斡抡汗乌逊伞达哩在位二十四年岁辛酉年三十六岁没自丁未年肇兴禅教始至此辛酉年历四百九十五年汗无子其兄达尔玛系癸未年所生岁壬戌年四十岁即位因其从前在世为象时曾设恶愿二十四年之间恶习相沿遂传称为天生邪妄之朗达尔玛汗将大乘三藏以下下乘以上之三乘及四项僧人俱行殄灭残毁禅教岁乙酉绥英阿汗年六十三岁因值其另行设愿之时苏陇赞堪布汗之化身拉隆巴勒多尔济将喀鼎白马用墨染黑反著青里白舞衣匿弓矢于袖中来与汗叩拜初跪时搭矢再跪时开弓三跪时发矢射中汗之心窝于是云是如风之扬尘土之塞水水之灭火大鹏之制龙金刚之破石神之制阿修罗佛之降魔怪故我将绥英汗刺杀遂正穿白衣洗净白马乘逃巴尔喀木地方而去。
* * *
由是当朗·达尔玛五十三岁时,其乙亥年所生之子鄂特苏荣 [61] ,岁次己酉,年十一岁即合罕位,不奉经教,在位五十三年,岁次丁丑,年六十三岁崩 [62] 。其子巴勒古尔赞者,乃父五十一岁时之己丑年所生,岁次丁丑,年十三岁即合罕位,其间信奉经教,建造八大寺庙,敬礼宗教,在位十八年,岁次己未,年三十一岁崩。有二子,一名扎什则克巴 [63] ,一名尼迈衮 [64] 也。扎什则克巴之三子巴勒德、鄂特德、济特德 [65] 等,为中部四蒙克地方之诺延焉。尼迈衮之三子巴勒衮、扎什衮、德租克衮 [66] ,赴上阿哩三部之地,为古吉合罕之祖源 [67] 矣。
今言,后兴之宗教,则有二致焉。自上而兴之,自下而兴之。此二者中,先言其自下而兴者。当朗·达尔玛合罕灭教之际,锡勒巴兰咱,库尔纳巴兰咱,锡拉木伞巴阿,锡拉玛迪,音扎纳玛迪,巴咱尔·舒瓦喇 [68] ,兰咱星哈,傲音·阿斯达兄弟二人,乌巴迪尼锡达等十贤者,至日下丹丁地方 [69] ,见一破庙中,仅一释迦牟尼佛像完存,遂于其前受格隆之戒于汉僧玛哈雅纳座下,由是复归上方来,以圣·拉辰为乌巴迪尼。格韦 鼐为密宗之师,以释迦牟尼佛,并俱二僧,总为业师而出家,再兴宗教于中部蒙克地方矣。
次言自上而兴者,则尼迈衮之次子。扎什衮有二子,长曰库雷,亦自前戊子纪年以来,三千一百二十三年之庚寅年所生 [70] ,以其为僧,咸称赉、喇嘛、音扎纳·额也斯密矣。其后三年,岁次壬辰,古吉之罗咱瓦琳辰藏博出生矣。于是彼喇嘛二十五岁时,岁次甲辰,以般若波罗之慧光建造托凌寺,遣罗咱瓦琳辰·藏博等二十五人赴印度,请班第达噶达·噶尔玛·达尔玛;巴玛喇·固巴达等来,译经藏密咒之四传,俾入卷册,以领宗教。其弟荣迪即合罕位,其子博让·沙嘉·鄂特为僧,咸称遵巴·沙嘉依·鄂特矣。继而(复)迁阿纳出罗咱瓦及绰勒吉不·嘉勒瓦二人为首之使者,赴印度南方,请锡咱噶达合罕 [71] 之子迪巴木噶喇·锡哩·音扎纳焉。此即前戊子纪年以来,三千一百二十七年,甲午岁所生之昭·阿迪沙师 [72] 也。岁次甲午,(当师)六十五岁时请来,译前所未译之经,以兴宗教 [73] 。扎什·则克巴之次子鄂特德之子扎什勒迪合罕,请喀齐之班第达音扎纳·锡哩,令崇布之郤尊 [74] 及固纳罗咱瓦,罗丹·锡喇卜 [75] 二人译经,大兴宗教矣。
如是,先兴宗教之末叶,自辛酉年后之壬戌年始,至丁亥年,凡八十六年之后。其后,所谓复兴宗教者,则自后一戊子年为始矣。
注释
[61] 鄂特苏荣:蒙文原文为“格日勒·萨黑克齐”,即“护光”或“司光”之意,是意译词。兹用藏语词。
[62] ……年六十三岁崩:张尔田先生清译本校注云“案《唐书·吐蕃传》达磨于会昌二年死,无子,以妃 兄尚延力子乞离胡为赞普,始三岁,妃共治其国,大桐结都那见乞离胡,不肯拜,曰:赞普支属尚多,何至立 氏子耶?用事者共杀之,自是吐蕃遂大乱。乞离胡名不见此书,或以其未成君略之也。”
[63] 扎什则克巴:蒙文原文为“乌勒哲·达卜忽尔拉克三”,即“吉重”之意,是意译词。兹用藏语词。
[64] 尼迈衮:蒙文原文为“那仁,伊特格勒。”即“日信”之意,是意译词,兹用藏语词。
[65] 巴勒德、鄂特德、济特德:蒙文原文为“绰卓图律,格日勒图律,济尔噶郎图律。”都是藏、蒙合成词,“绰克图,格日勒图,济尔噶郎图”是蒙语,即“有威,有光,有庆”之意,而“律”是藏语词。
[66] 巴勒衮、扎什衮、德租克衮:蒙文原文为“绰克图·伊特格勒,乌勒哲·伊特格勒,鄂瑞音·伊特格勒”,即“威信、吉信、顶信”之意。是意译词,兹用藏语词。
[67] 为古吉合罕之祖源: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一统志》西藏之地有四:曰卫,曰藏,曰喀木,曰阿里。阿里所属诸城,曰:布拉木达克喇城,曰:古格扎什鲁木布则城,曰:拉达克城,曰:毕底城,曰:鲁多克城,又曰:达克喇古格诸城,各遣头目一名,兵一百防御,乃阿里之北界也。所谓阿里三部古格氏汗者,惟此略可参证弃苏农裔西徏者微矣。”
[68] 巴咱尔·舒瓦喇:蒙文原文在“巴咱尔·舒瓦喇”下有“兰萨”一词。乃是梵语“大帝”之意。兹从清译而略。
[69] 至日下丹丁地方:清译为“尼斡克丹迪克地方”,沈曾植先生笺证云“此尼斡克丹迪克疑当在青海西宁一带,西蕃语川曰丹迪克,然则此尼斡克丹迪克其黄河九曲中之捏工川,今和硕特西后、西前、北左三旗所驻欤?河州,西宁诸地,自唐末吐蕃乱时,为论恐,热尚婢婢攻守之地,迄宋世西凉,折逋、六谷、潘罗支宗哥唃斯罗欺南陵温篯逋青唐董毡称号皆在此,喇嘛诸寺亦蕃育于此,宋代吐蕃诸部始终不出此域也。”
[70] 三千一百二十三年之庚寅年所生: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庚寅后,唐明宗长兴元年。”
[71] 锡咱噶达合罕:蒙文原文为“绰克图·布延图合罕”即“威福王”之意,盖是意译词。兹用藏语词。
[72] 昭·阿迪沙师: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诸本作阿通沙。通字是迪字之误,阿迪沙者克什米尔之沙克姆地印度僧号,吉祥智阿阇黎者也。据《西藏教史》称:阿迪沙凭其门弟子巴拉玛巴克萨哈之力,由印度入西藏,重兴佛教,恢复寺宇。一说藏王遣尼喀塔哈拉特萨学于克什米尔及超岩寺上座宝积,同迎阿迪沙入藏,阿迪沙提倡清净戒行,不喜密乘咒法,赞普于拉萨立拉斯克兰寺居之,后来其派称喀丹巴派,与萨迦寺对立。综自弃苏农兴教以来,必喇满为大乘显教,巴特玛伞巴斡为大乘密教,阿迪沙重戒行,帕思巴宣咒法,西藏佛教于兹四变,而阿迪沙实开宗喀巴黄教先河也。”
张尔田先生校补云:“案阿迪沙《西藏佛教史》又译阿特沙迪特,同纽阁本正作迪,诸本皆误通,据改。”
[73] ……以兴宗教:沈曾植先生清译本笺证云“《西藏史》西纪一千三百年间,吉祥智阿阇黎阿迪沙为迦湿弥罗超岩寺上坐,西藏之拉忒尼克勒阿,及吐蕃所遣译官尼克萨拉沙瓦来往三年,终请阿迪沙入吐蕃,阿迪沙时年六十,入吐蕃十四年而寂,西一千三百年,当中国宋仁宗景祐中,尼克萨拉沙瓦即此纳克磋罗咱斡,拉特尼克勒阿即此勒忒木嘉勒斡也。阿迪沙,阿阇黎即此昭阿迪沙,昭为藏语尊称。阿迪沙于景祐五年大改革宗门之著作,建噶尔丹寺,振厉戒行,其徒号为德行派,拜阿 佛,弥勒佛,自称承无著之法系宗喀巴派,即从德行派出,而又加改订者。”
[74] 郤尊:蒙文原文为“讷木都尔,贺齐叶克齐”,即“敬经者”之意。盖意译词。兹从清译。
[75] 罗丹·锡喇卜:蒙文原文为“特古斯·乌由图·兰咱。”案此“特古斯·乌由图”,即“全慧”之意,“兰咱”如上文所注,是梵语词,“大帝”之意。
附录
清译本文:朗达尔玛之五十三岁时岁己亥所生子曰鄂特苏陇年十一岁岁己酉即位经教尽废在位五十三年岁次辛丑年六十三岁没其子巴特科尔赞系伊父五十一岁己丑年所生至辛丑年十三岁即位因值敬奉经教中兴之时建立八大庙宇笃好禅教在位十八年岁己未年三十一岁没生有二子一名扎实则克巴一名尼迈衮扎实则克巴子三人巴勒德鄂特德济特德为卫藏四大地方之汗尼迈衮子三人巴勃衮扎实衮德租克衮前往阿哩等三部落称为古格姓氏汗迨后推广禅教有自下推广自上推广二种其自下推广者乃朗达尔玛汗残毁禅教之时锡勒巴兰咱库尔纳巴兰咱锡拉木伞巴斡锡拉玛迪音扎纳玛迪巴咱尔舒斡喇与巴兰咱星哈傲依阿斯达兄弟二人及乌巴迪尼锡达等十人前往尼斡克丹迪克地方见一破庙仅一释迦牟尼佛遂于此佛前汉僧玛哈雅纳座下出家由是遂复回来令高行拉辰为堪布格韦 鼐为阇黎释迦牟尼喇嘛为教授并二僧共为五格隆受持格隆之戒于卫藏四大地方复行推广禅教其自上推广者缘尼迈衮次子扎实衮生二子曰库垒陇吉长子库垒系从前戊子年以来纪三千一百二十三年之庚寅年所生后因为僧遂称为赉喇嘛叶舍依鄂特岁壬辰生固格罗咱斡琳辰藏博至甲寅岁喇嘛叶舍依鄂特年二十五岁建立托凌庙遣罗咱斡琳辰藏博等二十五人往额讷特珂克将班第达噶达噶尔玛达尔玛巴玛喇固巴达请至将经藏秘咒四项纪略尽行 写谓之推广禅教次子陇吉即汗位其子额卜朗沙嘉依鄂特因其为僧遂称为遵巴沙嘉依鄂特陇吉汗遣讷克磋罗咱斡勒特木嘉勒斡二人往额讷特珂克之南先是锡哩咱噶达之子迪巴木噶喇锡哩 纳亦系是从前戊子年以来纪三千一百二十七年之甲午年所生彼时昭阿迪沙师已六十一岁亦于甲午年请来遂将从前未有之经 译而禅教益推广矣扎实则克巴次子鄂特德之子札实德汗奉请喀齐班第达 纳锡哩令崇布吹尊固纳罗咱斡罗丹锡喇卜二人 译经卷尊崇禅教其兴教也约分二会其先兴者起自辛酉壬戌年至丁亥凡八十六年其后复兴则自丁亥戊子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