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法国之复辟
法国人不反对复辟 法国王路易十六之兄虽逃亡在外二十年以与革命为敌,然当一八一四年入即王位时法国人民并无反抗之意。盖法国人之主张共和政体者本居少数。人民心目中又尚有君主政体存在也。
路易十八之维持革命事业 然同时新王亦并无推翻革命事业之意。彼之性情与其弟亚多亚伯之刚愎不同。当幼年时代喜读服尔德及其他诸哲学家之著作,对于旧教党徒亦无特别之情感。而且年已六旬,身体肥巨,具有常识者岂愿轻信贵族之言恢复旧制以转滋纷扰耶?
一八一四年六月之宪章 一八一四年六月法国王所颁之《宪章》( Constitutional Charter )较拿破仑时代尤为自由,而与英国宪法颇为相似。设国会取二院制。上院贵族由国王任命之;下院代表由富民选举之。唯君主有提议法律之权,而下院得行请愿立法之举。
人权之维持 除建设代议机关外,《宪章》中并维持革命时第一次《人权宣言》之原理。宣布人民在法律上之平等,有充任军政官吏之权。税率以人民之贫富为比例。虽定罗马旧教为国教,而人民仍得享宗教及身体之自由。人民并有出版之自由,唯不得滥用。
亚多亚伯所统率之极端保王党 《宪章》颁布之后国内政党纷然而起。逃亡之贵族及教士组织极端保王党(Ultra-royalists),以推翻二十五年来之改革事业与恢复昔日之旧制为目的。主张扩充教士权力,限制出版自由,增加君主权力,恢复丧失财产。此党人数虽少,然因有王弟统率之故极有势力。
温和保王党 然力能援助法国王者实为温和保王党。此党鉴于二十五年来之政变深知恢复旧制之不可能。故一面力劝极端保王党人不可坚持,一面力使法国人民维持王政。以上二党一属激烈一主温和合占国内人民之大部。
自由党 第三党可称为自由党。此党虽忠于王政,然以为《宪章》所付人民之权利未免太少,主张减少人民选举权上之财产限制及责任内阁之建设。
无可调和之党 此外尚有极端反对波旁族之无可调和党(irreconcilables)。第一为波那帕脱党,类皆拿破仑部下之军人。若辈常忆昔日之光荣,并恨反对革命者之得势。拿破仑未卒以前此党日望其有卷土重来之一日,及其既死乃拥其子为号召之资,称之为拿破仑第二。此外又有共和党人对于波旁及波那帕脱两王族均所反对,而以恢复一七九二年之共和为主。
第二节
一八三〇年之革命
查理第十之政见 当路易十八在位时代王党之势殊盛。故法国王于一八二四年去世时波旁族之势力已足以战胜反对党而有余。假使其弟查理第十(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三〇年)即位以后处置有方,则国祚延绵正未有艾。不意彼竟有“与其尸位若英国王,不如刊木生活之为愈”之语。即位之始其政策一受教士及耶稣会中人之指使。贵族之丧失财产者年发国币数千兆佛郎以赔偿之。
七月命令 查理第十之政策既行,反对者当然甚烈,王不之顾。且于一八三〇年七月有专横之举。根据《宪章》上君主有为公安而立法之权之规定,于七月中下令数通,规定检查出版之制,增加选举权上之财产限制,声明唯君主独有提议立法之权。宪政精神摧残殆尽。人民权利绝无保障矣。
新闻记者之抗议 下令之次日即七月二十六日,巴黎之新闻记者提出抗议。为人民显然反抗命令之始。宣言若辈不能遵守王命,仍当继续其新闻之出版。并谓国王既剥夺民权,则人民不应再忠于王室。
共和党人之暴动 然查理第十之倾覆共和党人之力居多。七月二十七日巴黎城中之共和党人多毁移通衢之巨石,堆成堡棚以御政府之兵士。
候补王位者之出现 至七月二十九日巴黎全城皆入于叛党之手。王知事体扩大,乃与国会商酌收回成命之法。然为时已晚,国会难开。富商巨贾已有拥戴奥尔良(Orleans)公之子路易腓立(Louis Philippe)入继王位之计划。路易腓立在昔本极热心于共和,曾与于发尔米及宅马普诸战役。不久被放,居于英国数年。复辟后返国,主张民主以取信于国人。衣服朴素,遣其子入普通学校中就学,不另聘师傅。故中流社会之主张维持王政者莫不以彼为最属相当之人物。
查理第十之退位及路易腓立之被任为中将 查理第十知王位之不可再留乃决意退位,传其位于其孙波尔多公。并命路易腓立为中将负实行王命之责,称其孙为亨利第五。而己则携眷遁入英国。此种措置本可望人民之赞许,然路易腓立并无实行之意。彼反一意以结好共和党人为事。盖此次变乱共和党之功独多,而且并有拥戴老耄之拉法夷脱组织临时政府之举也。其时叛党设委员会于市政府中,四周围以暴民。路易腓立突围而进,以数言折服拉法夷脱。二人遂携手立于窗外之平台上。拉法夷脱手拥路易腓立以示亲密之意,路易腓立亦手摇三色之旗以表其同情革命之忱。共和党人至是已知无法可阻路易腓立之入即王位矣。
下议院之劝进 路易腓立于八月三日召集下议院宣布查理第十之退位,唯不明言其继统之人。四日之后下议院议决请路易腓立入承大统,上议院承认之。路易腓立当允许即位时,尝曰:“吾实无法拒绝国家之召我。”
修订宪章 国会中人从事于《宪章》之修订,且要求新王于加冕以前承认之。将《宪章》之第一段文字全行删去,以为“给予”(grant)二字有伤国民之荣誉。宣布出版自由,规定责任内阁制。并删去定罗马旧教为国教之一条。
一八三〇年革命结果之微 就事实而论,一八三〇年之革命无甚结果。君主虽已易人而政府之专制如故。选举之权仍以富民为限。昔日贵族教士擅权之政府至此仍以富商巨贾代之。白旗虽废而代以三色旗,然同是王政初无变更。彼共和党之革命绝无效果之可言也。
第三节
比利时王国之建设
比利时人对于荷兰之不满 法国一八三〇年之革命其影响并及于奥地利领土尼德兰。此地自维也纳会议后即合并于荷兰。其不满意于荷兰之处不一而足。第一,荷兰王威廉虽宣布宪法于全国,然以法国之宪章为依据。故上无责任内阁之制,下有财产限制之选举权。而且南省人民数逾北省百余万,而代表之数则与北省相等。加以充任官吏者类多荷兰人,不顾南省人民之利害。至于宗教则南省多信旧教,北省多奉新教。国君又系新教教徒每有强迫南省人民改奉新教之举。
比利时王国之独立 路易腓立即位不久,布鲁塞尔(Brussels)即有叛乱之举。南方各省闻风兴起,遂建设临时政府,于一八三〇年十月四日宣布离荷兰而独立。不久并召集国民公会以建设永久之政府。公会遂编订宪法,以民主观念为根据而建设立宪君主之政府。是时之比利时人实与一六八八年时之英国人无异。一八三一年七月迎可堡(Coburg)之利欧破尔得(Leopold)为比利时新国之君。
第四节
德国同盟之建设
德国所受拿破仑之影响(一) 小国之灭亡 拿破仑占据德国之影响有三:第一,自法国得莱因河左岸地后,德国领土之因之合并者及小邦之因之灭亡者不一而足。至维也纳会议讨论组织德国同盟以代神圣罗马帝国时,德国小邦之存在者仅得三十八。
(二) 普鲁士地位之优胜 第二,普鲁士之内外情形为之丕变,卒为他日继奥地利而独霸德国之基。盖普鲁士虽丧失第二、第三两次分割波兰所得之领土,然因之反得萨克森王国之半及西部莱因河畔之地,领地人民纯属德国种,而异族不与焉。与奥地利国内之五方杂处者大异。至于内部之改革则自耶拿战后有斯泰因及哈登堡辈尽力革新,其成绩之优美几可与法国第一次国民议会等。废止阶级,释放佃奴,经济发达造端于此。军队改组实为一八六六年及一八七〇年战胜他国之预备。
(三) 立宪之要求 第三,自拿破仑战争以来,德国之民族精神为之大盛。国民既抱救国之忱,又有参政之望,则其要求立宪不满王政又势所必然者矣。
一八一五年之德国同盟 当维也纳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时,提出方法有二。普鲁士代表所提出之计划在于组织强有力之同盟,与北美洲合众国相仿,国内大政操诸中央。反对此种计划最力者为奥地利之梅特涅,而有德国诸小邦为其后盾。盖奥地利深知其国内人种之复杂断无统一德国之希望。无论在匈牙利及南部诸省绝无德国人,即其西部诸地亦有多数斯拉夫种人杂居其内。而且奥地利向欲独霸国中,则非使国内诸小邦形同独立不可。其结果则奥地利之计划见诸实行。
德国同盟为君主之联合 德国同盟并非联邦可比,实包有“德国之君主及自由城市”者也。如奥地利之皇帝及普鲁士之王皆有领土在同盟之中。此外丹麦之领土好斯敦(Holstein)及尼德兰之领土卢森堡(Luxemburg)亦均在同盟之列。四国之君主皆为同盟中之分子。故同盟之中有二君纯属外人。而其他重要二君之领土又非全部属诸同盟者。
法兰克福公会之无力 同盟之公会设于法兰克福(Frankfort)城。为会员者皆代表君主而不代表人民。公会之权力极小。既无干涉各邦内政之权,而会员又不能任意表示其可否,凡事均须请命于其国君。权力既微,议事敷衍,适足以为欧洲人士谈笑之资耳。
德国同盟之弱点 同盟中各邦均有与他国缔结各种条约之权,不过不得妨害同盟之安全,并不得与同盟诸邦宣战。同盟之宪法不得各邦君主之全体同意不能修正。此种组织缺点显然。然卒能维持至五十年之久,至一八六六年普鲁士与奥地利战役后方解体也。
德国学生之政治组织 维也纳会议未能为德国建设强有力之政府,德国之新党中人无不失望。大学学生群起而非议之,而抱德国自由之望。一八一七年十月十八日大学学生群集于瓦特堡(Wartburg)堡垒,举行路得改革宗教及来比锡大战纪念之祝典。演说中多赞叹因与拿破仑战争而阵亡之爱国者。
科策部之被刺 此种学生之运动欧洲政治家闻之无不惊恐,而梅特涅尤甚。学生颇有痛恨新闻记者科策部(Kotzebue)为阻止俄罗斯皇帝维新之事业者,竟刺杀之。新党之信用益为之堕落。梅特涅益有所借口,以为学生之集会,政府之维新,及出版之自由,其结果必皆可怖。
卡尔斯巴德议决案 梅特涅于一八一九年八月召集同盟诸大邦之代表开会于卡尔斯巴德(Carlsbad)地方。通过各种议案以限制新闻纸及大学学生之言论自由及逮捕革命党。此种卡尔斯巴德议决案由奥地利提出,虽有抗议者卒通过于大会。既限制出版之自由,并干涉大学之教授,妨碍进步莫过于此。然德国人亦无有力之反抗,屈服梅特涅制度之下者盖垂三十年也。
南德诸邦之立宪 然在德国南部诸邦政治上仍颇有进步。一八一八年巴威王即有编订宪法建设国会之举。二年之内巴登、符腾堡及厄斯诸邦无不闻风而起。至一八三四年又有“关税同盟”(Zollverein)之组织。各邦货物通行无阻,昔日税界一扫而空,影响他日政治上之统一者甚大。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领袖,而奥地利不与焉,实为他日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先声。
第五节
西班牙与意大利之恢复旧制
约瑟波那帕脱时代之西班牙 西班牙之恢复旧制较他国尤为彻底。拿破仑因力维其兄之地位之故战事连年,大伤西班牙之元气。至一八一二年法国人方被英国人逐于西班牙之外。然西班牙之人民虽屈服于法国人之下,而始终反抗实与独立无异。西班牙之国会(Cortes)虽忠于故主,然能利用国内无主之机会于一八一二年编订宪法以植立宪之基。
斐迪南第七之废止宪法 西班牙王斐迪南第七之被禁于法国者先后凡六年。至一八一二年仗英国人之力而复国。返国之日即废止宪法。宣言国会之编订宪法,显欲以“根据法国革命原理之煽乱宪法”强国民之遵守,实越俎而夺君主之大权。又宣言凡主张立宪者均以大逆不道论处以死刑。于是专制政体,异端法院,封建特权及宗教团体无不死灰复燃,一仍昔日之旧。耶稣会中人卷土重来。检查出版物较昔尤厉。压制言论之自由,恢复寺院之财产。新党人之被拘或被逐者踵相接也。
一八一五年后之意大利 维也纳会议对于意大利绝不关心,不过以一种“地理上之名词”(geographical expression)置之。盖意大利绝无政治上之统一者也。北部之伦巴底及威尼西亚则属于奥地利。帕马、摩德拿及多斯加纳诸邦则均属于奥地利之王族。南部之那不勒斯王国则属于西班牙之一支。中部有教皇领土截半岛而为二。外有奥地利之蟠据,内有罗马教皇之负固,意大利之统一几绝望矣。
拿破仑时代意大利之改革 拿破仑之统治意大利虽甚专制,然其设施与改革成绩昭然。废除旧制,澄清吏治。兴利除弊成绩灿然。然因其利用意大利以谋一己利益之故大失人望。昔日热忱援助之人不久皆抱与汝偕亡之意。
皮德梦特之废止新政 撒地尼亚王伊曼纽尔第二(Victor Emmanuel Ⅱ)于一八一四年五月二十日返其京都吐林。全国人民莫不欣然色喜。不意返国之后,即将皮德梦特于法国革命时引入之新政一律废止。恢复贵族之特权,交还教士之财产。宗教法庭设置如昔,检查出版严厉如前。人民遂无复宗教上之自由矣。
教皇领土中之复古 教皇领土中之政策亦复与其他诸国相似。一八一四年教皇下令废止一切革命时代之法律,而恢复昔日之旧制。热忱过度,甚至种痘及路灯诸事亦以革命事业目之加以禁止。
意大利境内之奥地利领土 奥地利所领伦巴底及威尼西亚二地中之新政无不革除殆尽。奥地利因欲维持其领土,特设明暗二种侦探制以干涉个人之自由。其横暴情形实有令人难忍之处。
奥地利在意大利之势力 奥地利除领有意大利北部之地外,并享有保护摩德拿之权。多斯加纳公国则因条约关系无异奥地利之领土。帕马之马利亚路易萨付其权于奥地利皇帝之官吏,而那不勒斯王国又与奥地利订有攻守之同盟。故意大利半岛中除撒地尼亚及教皇领土外无不在奥地利之势力范围中。
法国革命之事业并不全废 意大利半岛虽四分五裂日处于强邻威胁之下,然一八一五年之意大利已与一七九六年拿破仑入侵时之意大利异。诸邦中虽皆有恢复旧物之举,然法国革命之遗迹不但留在法律政府之中,而且深入人心之内。民族主义方兴未艾,虽有警察已难刬除。人民虽恨拿破仑之专横,而对于法国之改革事业则欣慕不已。
第六节
美洲之西班牙殖民地及一八二〇年之革命
南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之梦想独立 梅特涅思想之实现以在西班牙及意大利二国者为最著。因之革命之举不再启于德国与法国,而重见于西班牙及意大利。西班牙本国仅占其全国领土之一小部分。盖西班牙之领土除欧洲本国及各处岛屿外本包有北美洲之一部,中美洲之全部,及南美洲之大部。美洲之西班牙殖民地自始即受母国自利之商业政策之苦。凡殖民地仅能与母国之商埠一二处往来贸易。自北美洲合众国叛英国而独立以后,西班牙之殖民地遂有蠢蠢欲动之势。迨拿破仑入据西班牙之消息传到美洲,西班牙之殖民地群起而叛乱。
西班牙殖民地之叛 西班牙殖民地之叛乱实始于一八一〇年。是时墨西哥、新格拉那达(Granada)(即今日之哥伦比亚[Colombia])、委内瑞辣(Venezuela)、秘鲁、倍诺斯爱勒(Buenos Aires)及智利(Chile)诸地名虽拥戴斐迪南第七,实则均起夺政权于母国派来官吏之手。最后乃有独立之举。最初西班牙颇以残暴方法平定叛乱。至一八一七年委内瑞辣之叛党首领玻利发(Bolivar)出,该地独立竟告成功。此后五年之间新格拉那达、秘鲁、厄瓜多尔(Ecuador)、智利、墨西哥及上秘鲁(即今日之玻利非亚[Bolivia])诸地相继独立。
英国反对西班牙武力平乱 斐迪南第七自复辟以来,即遣兵赴美洲以平定殖民地之叛。彼并以革命为有害诸国之利害为理由求援于各国。不意英国政府颇持反对。盖自南美洲诸邦独立后英国之商业骤形发达,不愿放弃其利益也。
西班牙恢复一八一二年之宪法 一八二〇年一月西班牙调遣驻在加的斯之军队赴美洲平乱。兵士深知远征之苦遂有叛乱之行。宣言恢复一八一二年之宪法。全国新党闻风响应。京都之暴民于三月间围王宫以迫西班牙王宣遵守宪法之誓。
西班牙革命消息传入意大利 西班牙革命消息不久传入意大利。意大利本有各种秘密结社专谋叛乱。其最著者为“烧炭党”(Carbonari),以谋立宪政体及国家统一为目的。那不勒斯人既知西班牙王有允许恢复宪法之举,亦群起迫其王仿行西班牙之宪法,时一八二〇年七月也。那不勒斯王不允并求援于各国。
梅特涅以革命为疫病 梅特涅乃请俄罗斯,普鲁士,法兰西及英国合力以阻止“叛乱及罪恶”之发展。彼以为革命之为物正同疫疠。不独抱病者有生命之忧,即旁观者亦有被染之险。欲防传染应速隔离。
奥地利之干涉 一八二一年一月奥地利请各国遣代表开大会于来巴哈(Laibach),以商议恢复南部意大利之原状为宗旨。那不勒斯王斐迪南亦来赴会,极愿奥地利遣兵入其国以平内乱。叛党之被戮或被逐者不一其人,宪法遂废。
味罗那公会 同时西班牙之革命日趋于不可收拾之境。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法国及英国于一八二二年开公会于味罗那(Verona),以研究对付西班牙革命之方法。英国不主张有干涉之举。法国王路易十八因被国内教士及极端保王党之逼迫,遣兵入西班牙以“维持亨利第四子孙之西班牙王位为宗旨”。法国之自由党人颇不谓然。以为法国今兹之援助斐迪南第七实与一七九二年时普鲁士及奥地利之援助路易十六无异。法国军队既入西班牙,斐迪南第七之地位复固。平定内乱残酷异常,法国人耻之。
西班牙殖民地问题 当法国援助西班牙王平定内乱之日,正英国美国援助西班牙殖民地独立之秋。在味罗那公会中除英国外无不欲援助西班牙以平定其内乱。盖同盟诸国固以压制“无论何地及何种之叛乱”为目的者也。
孟禄主义 梅特涅辈既有援助之意,北美洲合众国之总统孟禄(Monroe)于一八二三年十二月向国会宣言欧洲列强干涉之危险,即后世所谓“孟禄主义”是也。其意略谓凡欧洲同盟诸国有欲扩充其制度于西半球之任何部分者即以有害于合众国之和平及安全论,而且视为一种有伤友谊之行动。
英国承认西班牙殖民地之独立 同时英国外交大臣坎宁(Canning)向法国驻在英国大使力言西班牙欲平殖民地之叛断难得手。又谓西班牙与其殖民地间有所争执英国当取中立之态度,然不容有第三者之干涉。一八二四年之冬英国承认倍诺斯爱勒、墨西哥,及哥伦比亚之独立。欧洲大陆诸国以英国此举“足以提倡革命之精神”颇示不满之意,英国不顾也。
葡萄牙 当一八〇七年拿破仑遣兵入侵葡萄牙时,其王族渡大西洋遁居南美洲之巴西。自英国人逐出法国人以后,葡萄牙之政权握诸英国大将伯勒斯福(Beresford)之手。擅作威福。遂激起一八二〇年之叛。叛党要求王室之返国及立宪之宣布。王约翰第六(John)遂归自南美洲,命其子彼得禄(Pedro)留守巴西。
梅特涅国际警察制之失败 观上所述可知梅特涅压制革命之国际警察制已完全失败。盖英国美国既持异议,同盟之势大为减削。当希腊叛土耳其而独立时,俄罗斯有对土耳其宣战之举。希腊独立卒告成功。足见虽俄罗斯当有利于一己时亦未尝无援助革命之意。至一八三〇年法国有七月革命之举,梅特涅之政策益不能行。故就事实而论,所谓神圣同盟者绝无成绩之可言。一面内部解体,一面革命精神复兴,瓦解之势至此遂不可收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