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梅特涅之失败

一八四八年革命之主张较一七九三年之主张为广 梅特涅闻法国有二月之革命,大惧。宣言“今日之欧洲无异一七九三年之第二”。然五十年来,欧洲已经过极大之变化。当一八四八年时,《人权宣言》中之原理早已风行一世。如民主政治也,出版自由也,法律平等也,废除旧制也,皆当日新党中人之主张也。加以自拿破仑时代以来,民族精神日兴月盛颇足以激起反对旧制之情。而且自实业革命以来,大多数之人民皆现蠢动之象。为工人维护利益之著作家不一其人,在法国英国二国尤著。故在一八四八年时,人类权利之外并有民族权利及工人权利之争矣。

一八四八年之革命遍及西欧各国 西部欧洲各国之新党鉴于法国二月革命之成功无不跃跃欲试。其在英国则有宪章党(Chartists)力争选举权之运动。至于瑞士则内乱方终,废一八一四年之宪法另以新者代之。然一八四八年之扰乱除法国外首推德国,盖受梅特涅之压制已四十年矣。

奥地利国内种族之复杂 欲知一八四八年之革命不能不先考奥地利国内种族之组织如何。维也纳以西至瑞士及巴威止为德国人所居之地。南部卡尼鄂拉(Carniola)、士的里亚(Styria)、克伦地亚(Carinthia)及伊斯的里亚(Istria)诸省类多斯拉夫种人。至于北部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诸省大都为捷克种人。与俄罗斯交界之处则有波兰人。至于匈牙利王国之内除居于多瑙河流域之马札儿种人外,东南有罗马尼亚(Roumania)人,西南有哥罗西亚人。阿尔卑斯山外之伦巴底威尼西亚王国,则纯属意大利人。就中以奥地利之德国人,匈牙利之马札儿种人,波希米亚之捷克种人,及伦巴底与威尼西亚之意大利人为最有势力。

奥地利之政府 奥地利帝国之内皇帝统治于上,有任免官吏之权。立法、征税及国用均无需国民之同意。新闻纸、书籍、戏院、教员等无不受严密之监视,以防止新思想之输入。无政府护照者不得有出国旅行之举。故西部欧洲之思想无从输入奥地利,而梅特涅尝以奥地利各大学内无科学精神之发生为幸。贵族之享有特权依然如昔。教士之势力宏大与旧日同。不奉旧教者不得充任政府中之官吏。

匈牙利之贵族 匈牙利王国之政权纯在马札儿种贵族之手。虽有两院制之国会,然上院为贵族之机关,而下院则为地主所占有。马札儿种人虽不及全国人数之半,然其力足以压制哥罗西亚人、罗马尼亚人及斯罗发克(Slovak)人而有余。其时国内亦颇有开明之新党。主张国会公开,国会议事录之印刷,国会会期每年一次之规定,赋税之平等,农民徭役之废除等。

噶苏士 政府中人莫不尽力以压抑新党为能事。关于改革之演讲录不得印刷。并因新党首领噶苏士(Kossuth)(一八〇二年至一八九四年)有传抄演讲稿之事逮捕而监禁之。噶苏士不久被释,乃设报馆于佩斯(Pesth)鼓吹匈牙利政治之改革及奥地利干涉之抵抗。力主废止封建之特权,引用陪审之制度,及修改苛虐之刑法等。伦巴底威尼西亚之意大利人亦不满于当日之政府。奥地利在意大利方面之政权多操诸警察及法官之手,凡有主张意大利人之权利者无不任意逮捕而监禁之。关税制度纯在增加帝国之府库,摧残意大利之工业。国内要塞无不有奥地利之军队屯驻其中以为平乱之用。

维也纳之三月革命 故法国二月革命之事起,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及意大利之人民莫不蠢动,以倾覆梅特涅之制度为目的。一八四八年三月十三日维也纳城中之学生成群结队以向地方议事厅而进,市民附和追随者颇众。人数既增,乃有填筑壁垒实行巷战之举。与“梅特涅俱亡”之呼声传入宫内。梅特涅知革命之端既开,声势汹汹已不可复遏,乃有辞职之举。遂遁走英国。威灵敦公欢迎之。梅特涅既遁,奥地利皇帝乃下令改组内阁,着手于宪法之编订。

第二节

中部欧洲之革命

匈牙利之改革 维也纳暴动后之二日,普勒斯堡之匈牙利国会遣代表赴奥地利京,要求皇帝实行责任内阁制,允许出版之自由,适用陪审之制度,及提倡国民教育之普及。于是匈牙利国会受噶苏士之运动废昔日奥地利皇帝所派之官吏,另设财政、陆军、外交三部以代之。独立之机益迫。同时并释放佃奴不予地主以赔偿。匈牙利王至是已无力压制矣。

布拉格之暴动 三月十五日,布拉格(Prague)城中之捷克人亦开国民大会要求民法上之自由及佃奴制之废止。举行郑重之圣餐礼后,乃送代表乘专车前赴维也纳。奥地利皇帝向波希米亚代表用捷克语表示其允许之意,代表等大悦。盖是时匈牙利及波希米亚之爱国志士并无倾覆帝室之意也。

意大利之三月革命 至于奥地利之在意大利素为意大利人士所痛恨。梅特涅失败之消息传来,米兰人遂逐奥地利军队于城外。不久伦巴底之大部已无奥地利军队之足迹。威尼斯人亦继米兰人之后起而重建共和国。米兰人深知来日方长外患未已乃求援于撒地尼亚王亚尔伯特(Charles Albert)。至三月中旬意大利半岛之大部分无不纷纷暴动。那不勒斯、罗马、多斯加纳及皮德梦特诸国之君主亦相继宣布立宪。撒地尼亚王迫于清议,不得不驱逐奥地利人之领袖而为将来统一之初步。罗马教皇庇护第十(Pius Ⅹ)及那不勒斯王均允出兵以争得意大利之自由。意大利之独立战争实始于此。

普鲁士人之要求立宪 奥地利既有内忧又有外患遂无力以压制德国之诸邦。故巴登、符腾堡、巴威及萨克森诸国同时均起暴动。巴黎二月革命之消息传来,柏林大震,乃有举代表谒王要求立宪之举。三月十八日市民群集于王宫外,警察欲解散之遂相冲突。叛党亦仿巴黎市民之举动于街衢之上高筑壁垒为战守之备。腓特烈威廉第四雅不欲有秩序扰乱或革命流血之举,乃允许召集议会以编订宪法。

德国国民议会之召集及宪法之编订 梅特涅既失势,德国颇有改组同盟筹划统一之希望。同盟公会被新党之压迫议决召集国民议会,以各邦民选之代表组织之。一八四八年五月十八日,开议会于法兰克福(Frankfort)城,着手于宪法之编订。

第三节

波希米亚及匈牙利革命之失败

三月革命之希望 当一八四八年三月下旬时,革命之前途似极有希望。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已得其欲得之权利。维也纳之委员会又正在编订奥地利各省之宪法。意大利半岛中诸国之有宪法者已得其四。普鲁士则有召集议会编订宪法之允许。而德国全国又正有法兰克福之议会实行修订宪法之举。

新党之分裂利于旧党之恢复势力 然改革事业虽似胜利,而其困难亦日甚一日。盖各国中之新党莫不四分五裂,致与旧党以恢复旧日势力之机也。

波希米亚之德人与捷克种人意见之不同 旧党之胜利实始于波希米亚有种族之争,卒致奥地利皇帝有恢复势力之日。捷克人本仇视德国人,而德国人又惧捷克人一旦自由将有压制德国人之举动。故德国人极不愿波希米亚之离奥地利而独立,盖若辈之保护者乃维也纳之政府,而非捷克种之同胞也。波希米亚之德国人并欲遣代表赴法兰克福之宪法会议冀列于德国同盟诸邦之林。

斯拉夫公会不能用德语 至于捷克种人方面则颇欲破坏德国人之联合运动。乃有召集奥地利帝国内斯拉夫种人开联合斯拉夫公会之举。一八四八年六月初旬开公会于布拉格。凡北部之捷克种人、摩拉维亚人及剌提尼亚(Ruthenia)人,南部之塞尔维亚(Serbia)人及哥罗西亚人皆举代表赴会。不幸各种方言相去甚远,不得已而用法国文,代表中仍多不谙者乃卒用德国文。

焚狄士格累次平定波希米亚之叛 公会虽开会多日毫无成绩。当六月十二日公会将解散之际,忽有学生及工人高唱波希米亚歌,并谩骂奥地利驻在布拉格之将军焚狄士格累次(Windischgrätz),因其态度甚为傲慢也。遂与兵士冲突而有巷战之举,随有人攻将军之住室。六月十七日奥地利军用炮攻布拉格城,房屋烧毁无算。次日宣布革命之平定,此为奥地利战胜叛党之第一次。

焚狄士格累次攻陷维也纳 其在维也纳形势愈恶。皇帝于五月十八日惧而遁走音斯蒲路克(Innsbruck)。叛党乃建设临时政府召集议会以编订宪法,然一无所成。同时秩序之扰乱益甚。帝国政府已无能力。焚狄士格累次乃宣布其直捣维也纳之意。皇帝允之。维也纳人死力守城,卒因不敌而败。焚狄士格累次以炮攻之,于十月三十一日入其城,市民被杀者无算。

约瑟法兰西斯入即帝位 奥地利皇帝乃改组内阁任士发层堡(Schwartzenberg)为总理,其保守专制与梅特涅无异。逼皇帝斐迪南退职,传其位于其侄约瑟法兰西斯(Francis Joseph)。

马札儿种人与斯拉夫种人之不和 当梅特涅失败之初,奥地利皇帝本无反对匈牙利要求之能力,而匈牙利几达于完全独立之境。然民族主义渐普及于匈牙利王国中之他种人。匈牙利、奥地利、土耳其三国中之斯拉夫种人久有联合建国于南方之意。当马札儿种人强欲哥罗西亚人应用匈牙利语言时,哥罗西亚人之领袖曾言:“尔辈马札儿人不过斯拉夫洋中之一岛而已。毋使大浪忽兴,将尔辈淹没。”故哥罗西亚人与塞尔维亚人大都与维也纳政府交好,以备与匈牙利战。

奥地利平定匈牙利之叛 奥地利皇帝至是一反昔日因循之旧,于十月三日下令宣布解散匈牙利之国会,并宣告国会之议案为无效。十二月,焚狄士格累次率兵入匈牙利,次年一月五日入佩斯城。然匈牙利人又为噶苏士所激起,群起叛乱。于一八四九年四月十九日宣布完全永久与维也纳政府分离。不意俄罗斯皇帝忽有援助奥地利之举。俄罗斯军队十五万人自东来攻,匈牙利力薄不能支,八月中休战。奥地利大惩叛党。叛党之被杀被拘者数以千计。噶苏士辈多遁往英国及北美洲合众国。古代之匈牙利王国至是几夷为奥地利之郡县。然此后不二十年间,匈牙利卒得其欲得之独立。欧洲大战以后完全与奥地利分离矣。

第四节

奥地利恢复意大利之势力

意大利人之失败 奥地利恢复意大利之势力其成功与在匈牙利同。意大利人始终不能逐奥地利军队于国外。其时奥地利军为名将剌得次岐(Radetzky)所统率,驻于孟都亚附近,有四大要塞保护之。撒地尼亚王亚尔伯特除少数志愿军外不得其余诸国之援助。奥地利之最好同盟莫过于意大利诸国之袖手。罗马教皇庇护第九宣言彼之任务在于维持国际之和平,而奥地利又为维护罗马旧教之至友,故不愿伤至友之情而破和平之局。那不勒斯王亦有召回军队之举。七月二十五日亚尔伯特为奥地利军战败于库思拓萨(Custozza)地方。不得已与奥地利订休战之约,撤其军队于伦巴底之外。

意大利共和党之政策 然意大利之共和党人并不因此而丧气。佛罗棱萨亦继威尼斯之后宣布共和。至于罗马则主张革新之洛西(Rossi)于十一月间被人暗杀而死,教皇遁走那不勒斯。革命党人乃召集宪法议会,于一八四九年二月间因听玛志尼(Mazzini)之言宣布废止教皇之政权,建设罗马共和国。

奥地利再败撒地尼亚军 当意大利各处多事之日,正皮德梦特与奥地利休战条约终止之期。一八四九年三月两国之战端再启。先后不过五日而已,奥地利军队复大败撒地尼亚军于诺瓦拉(Novara),时三月二十三日也。意大利独立之希望至是乃绝。亚尔伯特退职,传其位于其子伊曼纽尔第二(Victor Emmanuel Ⅱ),即他日改撒地尼亚王之称号为意大利王之人也。

奥地利在意大利势力之恢复 奥地利乘战胜之余威向南而下以恢复昔日之旧制。新建之共和国乃行消灭。罗马、多斯加纳及威尼斯均恢复其原状。半岛中诸邦之宪法除皮德梦特外无不一扫而空。至于皮德梦特之伊曼纽尔第二不但保其父所传之代议制,而且广聘新党之名人为他日率领诸国驱逐奥地利人之预备。

第五节

一八四八年德国革命之结果

德国联合之范围问题 至于德国奥地利亦因其有内乱而得收渔人之利。一八四八年五月十八日国民议会开会于法兰克福,以议员约六百人组织之,遂着手于宪法之编定。然将来新国之境界为何?一八一五年之同盟并不包有全部普鲁士之德国人,而实包有奥地利西部之异种。普鲁士之领土使之全入于新国之中固属易事。而奥地利则何如?不得已决定凡一八一五年奥地利领土之附属同盟者仍允其依旧。因此建设统一之国家势有所不能。盖新国中普鲁士与奥地利两雄并立,又谁愿甘居人下者?故所谓统一之新国犹是昔日复杂散漫之旧。

法兰克福议会之失策 法兰克福议会之措置不当益增统一上之困难。不急着手于新政府之组织,坐费数月之光阴于规定公民权利之上。迨宪法将告成功之日,正奥地利势力恢复之秋。保守精神于以复盛。遂联络南部德国诸邦合力以反对新政。

议会之失败及其解散 虽有奥地利之反对,然议会所编之宪法卒告成功。规定国中应有世袭皇帝一人,请普鲁士王任之。腓特烈威廉第四本主张新政者,因有柏林之暴动遂一变其政策。而且彼本胆怯之人心存保守。既恨革命之举动,又疑议会究竟有无率上尊号之权。加以彼向重视奥地利,诚恐一旦称帝,有伤奥地利之感情,万一宣战实甚危险。故于一八四九年四月不允称帝,并宪法而否认之。国民议会之一年事业至此毫无结果,代表遂星散。奥地利力主恢复旧日之公会,德国乃再返于旧日四分五裂之域中。

普鲁士之立宪 一八四八年之革命虽无结果之可言,独普鲁士有宣布宪法之举,于德国之将来颇有关系。法国革命之传入柏林及普鲁士王之允许立宪前已述及。是年五月宪法会议开会于柏林,提议废止贵族及删除国王称号上“天命”二字。同时城中工人蠢蠢欲动,于六月十四日围攻兵工厂。普鲁士王大惧,退居波次但(Potsdam)。乃令会议移往勃兰登堡。会议中人不允,遂被解散。一八四九年普鲁士王另编宪法;再慎选宪法会议以讨论之,于一八五〇年一月颁布。他日虽稍有修改,然为普鲁士之国宪者垂六十余年,至欧洲大战告终时方废。

新党之失望 普鲁士新党之希望民主政体者至是无不失望。虽有内阁而其责任则对于君主负之。国会采二院制:曰贵族院,以亲王、贵族、国王特任之终身贵族、大学校代表及巨城之知事等组织之。曰代表院。

普鲁士之选举制 下院议员之选举采复选制。凡年在二十五岁之公民皆有选举之权。以初选当选之人选举国会之议员。然根据其宪法之规定则选举中富民之势力特巨。凡纳税较多之人其数目达国税总数三分之一者共得选出初选当选人三分之一,第二等纳税得总数三分之一者亦如之。至于多数贫民年纳之税为数甚微,且其人数较众,然亦仅得选出初选当选人三分之一。故偶有富人年或纳税达总数三分之一者,则其一人之选举权竟可与该处全部贫民相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