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常胜将军,由他直接指挥的重大战事不下十余次,其攻韩攻魏、伐楚伐赵均获大胜。他对战略形势的分析极为明澈,这可以从本篇中他反对秦国发兵攻打赵国邯郸所做的解释窥见一二。白起对战局的控制能力极强,每战或进或退,都能牢牢掌握住战场主动权,而与这些能力相辅相成的,还有他极其娴熟的策略和战术运用,这些特点共同作用成就了一代名将。仅凭长平之战之前的战绩,白起的战绩在中国历史上已少有人堪比,而长平之战更使其军事才华得以充分施展,一战几乎使赵国陷入绝境。
然而白起嗜杀,每战动辄杀数万,甚至数十万人,长平之战更以坑杀四十万人而使天下震动。所以如此暴虐,大概皆由于其“尽敌为上”(《国语· 周语中》)这个根深蒂固的认识,他总是试图通过彻底的个体消灭,从根本上动摇敌国的军事力量基础,使敌人在短期内难以对秦国构成威胁,这样一种思维实际上与处于拓展时期秦国的战略诉求是暗合的。不过,即便是如此有进取精神的战将,也仍满足不了秦国君主不断膨胀的政治欲望,最终还是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本篇主要选自《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者,郿人也 〔1〕 。善用兵,事秦昭王 〔2〕 。攻韩、卫于伊阙 〔3〕 ,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 〔4〕 。 攻魏,拔之 〔5〕 ,取城小大六十一。攻赵,拔光狼城 〔6〕 。 攻楚,拔郢〔7〕 ,楚王东走徙陈 〔8〕 。秦遂以白起为武安君 〔9〕 。又攻魏,拔华阳 〔10〕 ,走芒卯 〔11〕 ,而虏三晋将 〔12〕 , 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13〕 ,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攻韩,拔五城,斩首五万。
【注释】
〔1〕 郿(méi ):今陕西眉县。
〔2〕 秦昭王(前324—前251):即秦昭襄王,名稷。前306—前251年在位。
〔3〕 卫:《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中为“魏”。
〔4〕 公孙喜:魏昭王时期的将领。
〔5〕 拔:攻陷。
〔6〕 光狼城:故址在今山西高平西。
〔7〕 郢(yǐng ):此为鄢郢,在今湖北宜城西南。
〔8〕 徙:迁移。此处指避难。
〔9〕 武安:在今河北西南太行山东麓,邻接山西。
〔10〕 华阳:在今河南郑州南部、新郑北部。
〔11〕 走:使败走。芒卯:战国时齐国人,曾官至魏国相。
〔12〕 三晋:此处专指魏国。
〔13〕 贾偃:生卒年不详,赵国将领。
【译文】
白起是郿县人。他善于用兵,曾为秦昭王效过力。他率军进攻韩国、卫国,战于伊阙,斩杀敌军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进攻魏国并攻陷它,取得大小城池六十一座。进攻赵国,攻陷光狼城。进攻楚国,攻陷了都城鄢郢,楚王向东败走,避难于陈国。秦王于是封白起为武安君。又进攻魏国,攻陷华阳,魏相芒卯败走,虏获魏国将领,斩杀十三万人。白起又与赵将贾偃交战,将赵军两万人沉溺于黄河中。进攻韩国,攻陷五城,斩杀五万人。
伐韩之野王 〔1〕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2〕 。其守将冯亭遂谋以上党归赵 〔3〕 ,驾祸于赵。平原君受之 〔4〕 , 秦果使左庶长王龁攻赵 〔5〕 。赵使廉颇将赵军 〔6〕 ,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诮〔7〕 。 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8〕 ,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9〕 。廉颇易与〔10〕 ,且降矣。”赵王既怒颇军多失亡数败〔11〕 ,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颇将以击秦。秦闻赵括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12〕 ,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括至,则出兵击秦。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13〕 。赵军逐胜〔14〕 ,追造秦壁〔15〕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壁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16〕 。秦王复发兵诣长平〔17〕 ,遮绝赵救及粮食〔18〕 。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其将军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赵人大震。
【注释】
〔1〕 野王:今河南沁阳。
〔2〕 上党:古郡名。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北)。
〔3〕 冯亭(?—前260):韩国长平(今山西高平)人,时任上党郡守。
〔4〕 平原君:即赵胜(前308—前251)。赵武灵王之子,赵惠王之弟,任赵相,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5〕 左庶长:战国时期秦国所设爵位,亦是官职,主要掌军政事务。王龁(hé ,?—前244):亦作王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6〕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被封为信平君。
〔7〕 诮(qiào ):责备,责怪。
〔8〕 应侯:即范雎(jū )。战国时期魏国人,因游说秦昭王,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而为秦王所重。因封于应(今河南宝丰西南),故号为应侯。
〔9〕 马服子:指赵奢之子赵括。马服,指马服君赵奢,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惠王时因为赵奢有军功,赐奢“马服君”的封号。
〔10〕 易与:易于对付。
〔11〕 既:已经。
〔12〕 尉裨将:即国尉的副将。白起在秦昭王十四年(前293)任国尉。
〔13〕 张:设置,安排。劫:劫取,指突然袭击。
〔14〕 逐胜:乘胜追击。
〔15〕 造:到,往某地去。
〔16〕 救:救兵。
〔17〕 诣:到,去。
〔18〕 遮绝:断绝。
【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的野王郡。野王郡最终归降了秦国,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因而断绝。上党守将冯亭于是谋划将上党归附赵国,这样就将祸患引向了赵国。平原君同意了冯亭的请求,接受了上党,秦国果然派左庶长王龁攻打赵国。赵国以廉颇率赵军进行防守。廉颇坚守壁垒,严阵以待秦军的进攻。秦军数次挑战,赵军概不出战,赵王因此数次责备廉颇。这时秦相应侯又派人带着大量金钱到赵国实施反间,并四处散布说:“秦国所害怕的只有赵奢之子赵括。廉颇本来就好对付,而且现在马上就要投降了。”赵王早就对廉颇损兵折将心怀不满,又听到秦国的反间言论,于是就以赵括取代廉颇为将,主动进攻秦国。秦王听说赵军的将领换成了赵括,于是秘密起用白起为上将军,而以王龁为副将,并下令秦军严格保密,凡是泄漏白起为上将军的都要被处死。赵括刚一到任,就出兵进击秦军。秦军假装战败退走,同时却安排两支奇兵准备偷袭。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秦军营垒坚固,难以攻破。此时秦军已用两万五千人截断了赵军的后路,又派出五千骑兵断绝了赵军与营垒之间的联系。于是赵军被分割成两块,粮道也被阻断了,这时秦军派出轻装部队对赵军进行攻击。赵军接战不利,于是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援军到来。秦王又组织部队增援长平,截断赵军的援军以及粮食。赵军因此四十六天没有东西可吃,军队里竟然出现互相残杀相食的情况。赵括曾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冲杀,但最终被秦军射死。至此赵括所统率的赵军战败。赵军共有四十万人向白起投降。白起说:“此前秦军已攻陷了上党,但上党百姓不肯归附秦国却都投奔了赵国。赵国的士兵也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恐怕以后会制造混乱。”于是用了欺诈手段将四十万人全部坑杀了。赵国上下大为震动。
秦复定上党郡,遂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1〕 ,拔之,司马梗定太原〔2〕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3〕 ,割六城以和,且休士卒〔4〕 。应侯听之,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5〕 。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6〕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陵攻邯郸,少利〔7〕 ,秦益发兵佐陵〔8〕 ,陵兵亡五校〔9〕 。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10〕 ,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11〕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12〕 。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注释】
〔1〕 皮牢:故址在今山西翼城东北。
〔2〕 司马梗:生卒年不详,秦国将领。
〔3〕 苏代: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之弟。厚币:厚礼。
〔4〕 休:休养,休整。
〔5〕 隙:裂痕,指有矛盾。
〔6〕 五大夫:爵名。秦制二十级爵位的第九级。王陵:秦国大夫。
〔7〕 少利:收获不大。
〔8〕 佐:帮助。
〔9〕 陵兵亡五校:王陵损失了五校的兵力。亡,此处指损失。校,秦国军队编制中的一级,约相当于一营的兵力。
〔10〕 日至:指马上就要来了。
〔11〕 彼:那些。
〔12〕 绝河山:翻山渡河。绝,越过。
【译文】
秦军再次平定了上党郡,分兵两路,一路由王龁统率攻陷了皮牢,一路由司马梗统率平定了太原。韩、赵两国大为恐慌,派苏代携厚礼向秦相应侯游说,请求割让六城以换取和平,暂且使士兵得到休整。应侯答应了这个请求,因为这件事,白起与应侯结怨。秦国又派五大夫王陵再次发兵进攻赵国的邯郸。这时白起正在生病,无法行动。王陵进攻邯郸成效不大,秦王就再次增兵王陵,王陵却损失了五校的人马。白起病愈后,秦王想用他来代替王陵。白起说:“要攻打邯郸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诸侯的援兵马上就会到来,这些诸侯早就怨恨秦国了。如今秦国虽然粉碎了长平赵军,但秦国的士卒也损失过半,国内兵力空虚,如今却又要跋山涉水进攻别国的首都。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面进攻,内外夹攻,秦军早晚要失败。所以这种冒险的行动是不可以做的。”即使秦王亲自下令,白起也不肯前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白起最终推辞不肯出发,于是声称有病。
秦王使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1〕 ,秦军多亡失。武安君言曰:“秦不听吾计,今何如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2〕 ,武安君遂称病笃,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3〕 ,迁之阴密〔4〕 。武安君病,不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5〕 。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6〕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7〕 ,有余言〔8〕 。”秦王乃使使赐之剑自裁〔9〕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注释】
〔1〕 春申君:即黄歇(?—前238)。楚国贵族,为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公子:即魏无忌。也称信陵君,魏国贵族,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2〕 强起:强迫到任。
〔3〕 士伍:士卒。
〔4〕 阴密:战国时属秦地,故址在今甘肃灵台西南。
〔5〕 咸阳:今属陕西。
〔6〕 杜邮:战国时属秦地,故址在今陕西咸阳东。
〔7〕 怏(yàng )怏:不平或不满意的样子。
〔8〕 余言:多余的话。此处指怨言。
〔9〕 使使:派遣使者。自裁:自杀。
【译文】
秦王改派王龁代替王陵为将,用了八九个月,围攻邯郸而不能攻破。楚王派春申君和魏公子统率数十万大军围攻秦军,秦军死伤很多。白起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呢!”秦王听说后非常气愤,逼迫白起就职,白起于是坚称病重,拒不赴任。于是秦王罢免了白起的武安君封号,将他贬为士伍,流放到阴密。白起病得很厉害,不能行动。过了三个月,诸侯联军加紧进攻秦军,秦军数次退却,递送告急文书的使者每日不断。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不让他留在咸阳城内。白起出发后,走到离咸阳西门十里外的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等群臣议论:“白起被流放,他内心并不服气,常有怨言。”秦王于是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宝剑,让他自尽。白起拔出剑将要自刎时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落到这种地步!”隔了很久,他才又说:“我是应当死的。长平一战,赵军降者数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将他们全部坑杀了,这就足该我死了。”说完白起就自杀了。秦国百姓都同情他,很多地方都祭祀他。
断曰:秦将白起,战功济济。拔城若山,杀人如水。至于长平,惨尤莫比。四十万人,一夕坑弃。应侯受和,武安失意〔1〕 。及败请之,坚卧不起。士伍先迁,杜邮后死。虽君寡恩,实天报理。
【注释】
〔1〕 失意:此处指失和。
【译文】
断语:秦国名将白起,战功赫赫。攻陷的城池像山一样多,杀掉的人如河水一样多。长平之战,惨状无法形容。四十万人,顷刻间被坑杀。应侯范雎私下接受别国的求和,使武安君白起与他失和。等到战败了又请他出山,他则坚称有病不赴任。先是被革去官职,后在杜邮被赐死。白起的死虽说因秦王刻薄寡恩,但实在也是上天对他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