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被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不仅因其冲锋陷阵敢冒锋镝,更在于其运筹帷幄之功。他的一句“古之兴者,在德厚薄,不在大小”,阐明了政治修明与军事进取之间的内在关系。所谓德,即领袖之德,领袖的气魄、能力、素质,决定了功业的大小或成败,这与吴起的“在德不在险”,徐达的“在德不在势”,同出而异名,或者说英雄所见略同。光武帝略取河北的谋划,主要由邓禹提出,此后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他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汉书》评价他“明启帝略”,“勋成智隐”,可谓切中肯綮。

邓禹不仅善谋,而且善于用兵,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进军策略。安邑之战中,在兵势已摧的情况下,坚持继续用兵,终成大功。进取长安,邓禹则主张持重用兵,静待敌人之弊。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都是对敌我双方主客观条件深入分析的结果。邓禹还善于察人,每有举荐者,皆当其才。

从本篇文字看,相比邓禹,刘秀的形象似乎更为鲜活,作用也更为突出。他在冯愔与宗歆的争端中,很早就预见到“缚冯愔者必黄防也”。他在邓禹进击长安情势困窘时,对邓禹喊话,要他不要再做无谓的努力。这两件事都突显出刘秀识见高远,气魄宏大,有容人之度,有度人之量。

本篇选自《后汉书· 邓寇传》。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1〕 。更始立〔2〕 ,豪杰多荐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3〕 ,即仗策北渡〔4〕 ,追及于邺〔5〕 。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6〕 ,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异之,因留宿。禹乃进说曰:“诸将皆庸人崛起〔7〕 ,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8〕 ,非有沉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明公素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向服。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9〕 ”。光武大悦,因与定计议。至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光武披舆地图〔10〕 ,因示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得一。子前言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11〕 。古之兴者,在德厚薄,不在大小。”光武愈悦。

【注释】

〔1〕 新野:今属河南。

〔2〕 更始:即更始帝刘玄(?—25)。字圣公。西汉皇族。新莽末期天下大乱,刘玄成为起义军绿林军的将领,后成为领袖。23年被拥立为皇帝,年号更始。

〔3〕 光武:即光武帝刘秀(前5—57)。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东汉开国皇帝。安集:即安定。河北:黄河以北。

〔4〕 仗策:常作“杖策”,意谓手持马鞭。

〔5〕 邺:故址在今河南安阳北郊至河北邯郸临漳西一带。

〔6〕 专:有专权。

〔7〕 崛起:发迹。

〔8〕 快:痛快。

〔9〕 不足:不难。

〔10〕 披舆地图:翻阅地图。舆地图,即地图。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常用车盖比喻天,车厢比喻地。舆,车厢。

〔11〕 慕:思慕。

【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更始帝被推为皇帝时,地方豪强多举荐邓禹,预禹却不愿意跟随。当他听说光武帝率军平定了河北后,就策马渡过黄河,一直追到邺城去拜见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问他:“我有封拜官员的特权,先生远道而来,愿意做官吗?”邓禹说:“我不愿做官,我只希望天下人都能感受到您的威仪和仁德。我能为您效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光武帝感觉他很不一般,就把他留下来细谈。邓禹又进言说:“将领们本来是平庸的人,但一跃而成为将军后,他们的目的只是发财,或者争权夺势,图一时痛快罢了,都不是志存高远、能够深谋远虑之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尊崇君主,安抚百姓。明公您有盛德,且有功于天下,天下人一向敬服您。今天看来,不如招揽英雄,争取民心,建立像高祖一样的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以您这样的人谋划天下,天下是不难安定下来的。”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于是跟他共同商议大计。至于将领的任用,也多听从邓禹的意见,而邓禹所举荐之人也都能才堪其用。光武帝认为邓禹善于知人。光武帝披览地图时对邓禹说:“天下郡国这样多,如今我仅得到一个。您之前说以我的才德来谋取天下并不难,为什么这样说呢?”邓禹说:“现在全国都在盼望着出现一个贤明的君主,就像婴儿思念慈母一样。古来兴起并取得天下的人,在于德之厚薄,而不在占有土地的大小。”光武帝听了更加高兴。

及赤眉西入关 〔1〕 ,更始使王匡、成丹、刘均以拒之 〔2〕 。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 〔3〕 ,欲乘衅并关中 〔4〕 , 而方有事山东,未知所寄 〔5〕 。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乃拜禹前将军,中分麾下精兵二万人,遣西入关。禹至河东 〔6〕 ,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获辎重千余乘〔7〕 。进围安邑, 数月未能下,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8〕 。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9〕 ,大破之,斩参首。更始更遣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罢战。诸将见兵势已摧〔10〕 ,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11〕 ,禹因得更理兵勒众〔12〕 。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毋得妄动。匡兵既至营下,禹乃传发诸将,鼓而并进,遂大破之。匡等败走,遂定河东。

【注释】

〔1〕 赤眉:指新莽末期以樊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所以被称为赤眉。关:指函谷关。

〔2〕 王匡(?—25):江夏郡新市(今湖北京山)人。新莽末年绿林军主要将领,后拥立刘玄为更始帝,王匡则为定国上公。成丹(?—25):绿林军将领,更始称帝后被封为襄邑王。刘均(?—25):绿林军将领,更始称帝后被封为抗威将军。

〔3〕 筹:断定。

〔4〕 衅:争端。

〔5〕 寄:托付。

〔6〕 河东:即河东郡,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

〔7〕 乘:古代将四马一车称为乘。

〔8〕 大阳:在今山西平陆西南。

〔9〕 解(hài )南:即解州以南。解州,今山西运城盐湖。

〔10〕 摧:受挫。

〔11〕 六甲穷日:癸亥日被称为“六甲穷日”,古人认为这一天做事不吉利。

〔12〕 理兵勒众:即整顿部队。

【译文】

等到赤眉军向西进入函谷关,更始帝派王匡、成丹、刘均率军抵抗。光武帝断定赤眉军一定会攻破长安,所以想乘乱兼并关中,而当时他正在山东用兵,无法分身,不知道该把这个任务托付给谁。因为邓禹沉稳且气度宏阔,所以最终光武帝将西讨的方略交给他。光武帝封邓禹为前将军,分出手下精兵两万人交与邓禹,派他向西进入函谷关。邓禹到了河东,河东都尉据守关口,邓禹在此攻战十日,终于攻破,获得辎重车千余辆。又进军包围安邑,几个月未能攻下。更始帝的大将军樊参率领数万人,在大阳渡过黄河,准备进攻邓禹。邓禹命令手下在解县南部迎击,大败樊参军,并杀死了樊参。更始帝又派王匡、成丹、刘均等,集结十余万人,再度进击邓禹。邓禹作战不利,正赶上天黑,战斗停了下来。手下将领见部队士气已经受挫,都劝邓禹连夜撤退,但邓禹不听。第二天是癸亥日,王匡认为六甲穷日不吉利,于是没有出兵,邓禹正好利用这一天再度整顿部队。第三天,王匡派出所有部队进攻邓禹,邓禹则命令自己的部队不得妄动。等到王匡的部队到了邓禹的兵营之下时,邓禹才命令诸将一起击鼓进击,终于大败敌军。王匡等败走,于是河东得以平定。

光武即位,使使持节拜禹为大司徒〔1〕 ,封酂侯〔2〕 ,禹时年二十四。是时三辅连覆败〔3〕 ,赤眉所过残毁,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携负以迎 〔4〕 ,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至辄停车驻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 〔5〕 ,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 〔6〕 。 光武嘉之,数赐书褒美。诸将豪杰皆劝禹径攻长安,禹曰:“不然。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7〕 ,后无转馈之资〔8〕 。赤眉新拔长安,财谷充实,锋锐未可当也。夫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宁能坚守者也。今上郡、北地、安定三郡〔9〕 ,土广人稀,饶谷多畜。吾且休兵北道,就粮养士,以观其弊,乃可图也。”遂引军北至栒邑〔10〕 。

【注释】

〔1〕 持节:拿着皇帝发给的信物。大司徒:汉代最高行政官,相当于丞相。

〔2〕 酂(zàn )侯:其封地约在今湖北谷城固封山北。

〔3〕 三辅: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三位官员所辖地区,汉时相当于今陕西中部。

〔4〕 携负:牵挽背负。

〔5〕 垂发:指孩子。戴白:头上的白发。此处指上了年纪的人。

〔6〕 关西:秦汉时期一般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7〕 积:储备的粮草。

〔8〕 转馈:运送军粮。

〔9〕 上郡:在今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一带,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北地:约在今宁夏及甘肃东北部地区,治所在马岭(今甘肃环县东南)。安定:约在今甘肃东部平凉一带,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

〔10〕 栒(xún )邑:今陕西旬邑。

【译文】

光武帝即位后,派使节拜请邓禹出任大司徒,封他为酂侯,邓禹当时二十四岁。当时京畿地区的军队接连覆败,赤眉军所到之地都残破不堪,百姓无家可归。三辅的百姓听说邓禹每次出战都能乘胜克捷,而且部队纪律严明,都望风携老扶幼前去迎接,归降者每天有千人之多,总人数号称百万。邓禹所到之处都会停下车马慰问前来投靠的人,老人和孩子在车下挤得满满的,都有说不出的喜悦,于是邓禹名震关西。光武帝为表示嘉许,数次写信表扬他。邓禹手下将领都劝他直接进攻长安,邓禹说:“不可。我的部队人数虽多,真正能打仗的却很少,既没有可仰赖的积蓄,也没有可供转运的资财。赤眉军刚刚攻陷长安,财物粮食都很充足,士气锐不可当。然而盗贼群居,没有更长远的打算,财物粮食再多,却变故万端,怎么可能长期坚守下去呢?现在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广人稀,物产丰饶,家畜众多,我们暂且在北路休整,就着当地的粮食休养士卒,静待赤眉军内部发生变故,时机到来我们就可以动手了。”于是率军向北到达栒邑。

帝以关中未定,下勅催禹进兵,曰:“司徒尧也,亡贼桀也〔1〕 。长安吏人,遑遑无所依归〔2〕 。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3〕 ,系百姓之心。”禹犹执前意〔4〕 ,遣冯愔、宗歆守栒邑〔5〕 。二人争权相攻,愔遂杀歆,因反击禹。禹遣使以闻。帝问使人:“愔所亲爱为谁?”对曰:“护军黄防。”帝度愔、防不能久和,势必相忤〔6〕 ,因报禹曰:“缚冯愔者必黄防也。”乃遣尚书宗广持节降之。后月余,防果执愔,将其众归罪。

【注释】

〔1〕 司徒尧也,亡贼桀也:司徒有尧一样的德行,贼寇们却像桀一样暴虐。司徒,指邓禹。

〔2〕 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3〕 西京:指长安。

〔4〕 执:坚持。

〔5〕 冯愔(yīn )、宗歆(xīn ):两人均为邓禹手下将领。

〔6〕 相忤(wǔ ):相互有矛盾。

【译文】

光武帝因关中还没有平定,便下诏催促邓禹进兵,诏书上说:“司徒你有尧一样的德行,贼寇们却像桀一样暴虐。长安的官员和百姓,因为无所依归而惶惶不安。最好趁现在时机有利进兵讨伐,安定、抚慰西京,使当地的百姓归心。”但邓禹仍坚持之前的认识,派冯愔、宗歆守栒邑。二人因争权相互攻伐,冯愔最终杀掉了宗歆,反过来又进攻邓禹。邓禹派使者把这件事告诉光武帝。光武帝问使者:“冯愔最亲近的人是谁?”使者回答:“护军黄防。”光武帝断定冯愔与黄防不会长久和睦,必定产生矛盾,因此告诉邓禹说:“将来拿获冯愔的一定是黄防。”于是派尚书宗广拿着符节晓谕黄防投降。一个月以后,黄防果然抓获了冯愔,并带着他的军队归营请罪。

时赤眉西走扶风,禹乃南至长安,军昆明池〔1〕 ,大飨士卒。谒祠高庙〔2〕 ,收十一帝神主〔3〕 ,遣使奉诣洛阳。自冯愔反后,禹威稍损,又乏食,归附者离散,赤眉复还入长安。禹与战,败走。至高陵〔4〕 ,军士饥饿者皆食枣菜。帝乃召禹还,敕曰:“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5〕 ,非诸将忧也,无得复妄进兵。”禹惭于受任而功不遂〔6〕 ,数以饥卒徼战〔7〕 ,辄不利,独与二十四骑还诣洛阳〔8〕 。十三年〔9〕 ,天下平定,封禹为高密侯,薨〔10〕 。

【注释】

〔1〕 昆明池:汉武帝时在长安西南开凿的湖沼。

〔2〕 高庙:指祭有汉高祖的神庙。

〔3〕 十一帝神主:十一位皇帝的神位。

〔4〕 高陵:今属陕西西安。

〔5〕 捶(chuí ):鞭或杖。此处当指树枝。

〔6〕 惭:羞愧。

〔7〕 徼(jiǎo )战:截击。

〔8〕 洛阳:《后汉书· 邓寇列传》此处为“宜阳”。

〔9〕 十三年:即建武十三年(37)。建武,光武帝时期年号,25—55年。

〔10〕 薨:邓禹去世时间实为永平元年(58)。

【译文】

这时赤眉军向西进入扶风,邓禹向南到达长安,驻军在昆明池,在那里大宴士卒。拜谒了高祖的神庙,收集了十一位皇帝的神位,派人送到洛阳。自从冯愔谋反后,邓禹的声威受到损害,又因缺少粮食,原来归附的人都逃散了,所以赤眉军再次进占长安。邓禹与赤眉军作战,不利败走。他们退到高陵,军士饥饿,只好吃野枣、野菜度日。光武帝下诏令邓禹回来,诏书说:“赤眉军缺粮,自然会向东而来,到时候我只要折根树枝就能把他们击败。这不是诸将所需担心的事情,不要再轻易发兵了。”邓禹受了委任而没有建功,感觉羞愧,又驱赶饥饿的士兵与敌作战,都失利了,最终孤身一人带着二十四个骑兵返回洛阳。建武十三年,天下得以平定,邓禹被封为高密侯,后去世。

断曰:光武渡河,禹追河北。问欲仕乎,愿垂竹帛。延揽英雄,厚薄在德。光武悦从,遂破群贼。遣西入关,河东乃得。赤眉毁残,乘胜独克。停车劳来,垂发戴白。名震关西,谁不感格〔1〕 。愔既杀歆,禹惭失策。还诣洛阳,高密受职。

【注释】

〔1〕 感格:感受得到。

【译文】

断语:光武渡过黄河,邓禹追到黄河北岸。问他是想当官吗,他说想名垂青史。建议光武招揽英雄,又说实力强弱在德之厚薄。光武心悦诚服,终于大破群贼。派他向西进入关内,取得了河东地区。赤眉军残暴,邓禹乘胜击败了他们。停下车来慰劳归附者,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幼的。声名威震关西,谁能感受不到。冯愔还是杀掉了宗歆,邓禹为自己的失策感到羞愧。终于还是回到洛阳,受封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