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肯定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但对他的运筹能力评价却不高,认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三国志》)。如果从个人才能的角度来看,这个评价有失公允,但如果从事功或者实现的结果来看,却有几分道理。诸葛亮无疑具有超乎常人的远见卓识,在《隆中对》中对于天下形势的判断,对鼎足而立的三分之势的设想,及先取荆、益,然后北伐,最后统一全国的战略构想,皆是深谋远虑。前期蜀国的发展,按照诸葛亮的设计一一实现了。然而荆州失守后,诸葛亮未能从严峻的现实出发,及时改变原有战略设想,而是坚持“攻势立国”的战略方针,五次北伐曹魏。这一方面是因为形势所迫。益州孤守一隅,虽有秦岭阻隔,如果闭关守险,终归是死路。为了绝处逢生,只能以攻为守,为蜀国争取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除此而外,始终忘不了先帝重托,以“兴复汉室”为念,也是诸葛亮不断北伐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他求功之心太切,六年五次北伐,每次都因对困难估计不足,无功而返。然而连年征战的确消耗了有限的国力,终使蜀汉民穷财尽,元气大伤,所以后人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战略“有失有得,失在前头”是不过分的。
本篇选自《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瑯琊阳都人也 〔1〕 。躬耕陇亩 〔2〕 , 好为《梁父吟》 〔3〕 。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 〔4〕 ,时人莫之许 〔5〕 。惟颍川徐庶 〔6〕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注释】
〔1〕 瑯琊(láng yá ):亦作“琅邪”,郡名。在今山东临沂。
〔2〕 躬耕:亲自耕种。
〔3〕 《梁父吟》:亦称《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民间曲调,词曲悲凉。
〔4〕 乐(yuè )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时燕国上将军。曾统帅燕军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创造了少有的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5〕 莫之许:都不认为是这么回事。莫,没有谁。
〔6〕 颍川:即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徐庶:字元直,原为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
【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瑯琊郡阳都人。他常亲自到田里耕作,喜欢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自比管仲、乐毅,周围的人没把他当回事。只有颍川人徐庶,与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有管仲、乐毅那样的才华。
时先主屯新野 〔1〕 ,徐庶因见先主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屈致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2〕 。” 由是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先主因屏人曰〔3〕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曹操比于袁绍〔4〕 ,名微而众寡,然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5〕 ,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6〕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7〕 ,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8〕 ,利尽南海〔9〕 ,东连吴、会 〔10〕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11〕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至于益州险塞 〔12〕 ,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 〔13〕 ,张鲁在北 〔14〕 ,民阜国富 〔15〕 , 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主。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16〕 ,南接夷越〔17〕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18〕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19〕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0〕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因与亮情好日密,关、张等不悦〔21〕 。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注释】
〔1〕 先主:指刘备(161—223)。字玄德,幽州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2〕 枉:屈驾,屈尊。
〔3〕 屏:屏退。
〔4〕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者。袁绍(?—202):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东汉末年军阀。
〔5〕 挟天子而令诸侯: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改年号建安,打着天子的名号,征讨各方割据势力。
〔6〕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江东:即江南。
〔7〕 国险:国家的地形险要。
〔8〕 汉、沔:汉水和沔水。
〔9〕 利尽南海: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用到。
〔10〕 吴、会(kuài ):即吴郡和会稽,约今江苏和浙江地区。
〔11〕 其主不能守:当时荆州刺史刘表软弱无能,故有此说。
〔12〕 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
〔13〕 刘璋(?—220):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当时为益州太守。暗弱:昏庸。
〔14〕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今属江苏)人。天师道教主,占据巴蜀地区三十年。
〔15〕 阜:多。
〔16〕 诸戎: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17〕 夷越: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18〕 宛、洛:即南阳和洛阳。
〔19〕 秦川:今陕西、甘肃一带。
〔20〕 箪(dān )食壶浆:语出《孟子· 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意谓用箪盛饭,用壶盛酒以欢迎军队。
〔21〕 关、张:即关羽和张飞。
【译文】
当时先主的军队屯驻在新野,徐庶去见他,对他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一条潜卧的龙呀,将军您是否愿意见见他呢?”先主说:“您请他一块儿来吧。”徐庶说:“这人是不可能委曲他来见您的,将军您还是屈尊去看他吧。”于是先主前去拜访诸葛亮,前后去了三次,才终于见到。先主把左右的人支开,和诸葛亮商量:“现在汉朝统治摇摇欲坠,奸臣却抓住时机抢夺权利,天子蒙尘受难。我虽然德行浅薄,不自量力,但还是想要在普天下伸张正义,您看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诸葛亮回答说:“曹操与袁绍相比,无论声望还是实力都差很多,但能击败袁绍,实力由弱而强,不仅是因为顺应天时,更主要还是因为正确谋划的结果。现在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种情势下,是无法与他正面争胜的。孙权此时占据江东,而且三代人在此经营,国家有天险屏蔽,国内百姓真心归附,又能真心任用贤能之人,这些都决定了只能把东吴作为援手而不能以它为敌。荆州因为北边有汉水、沔水,所以一直到南海的资源都可以利用到。东面与吴郡和会稽相连,西面连接巴、蜀二郡,这是个可以用兵的地方,可惜荆州的主人没有能力守住这儿,这是上天要把这块方赐给将军,将军您不愿意把它夺取下来吗?至于益州,地势险阻,良田千里,是个富庶的好地方,汉高祖就是凭借这里最终成就了帝王伟业的。刘璋懦弱无能,张鲁的势力横行北方,虽然人口众多,国家富有,却不知道体恤,所有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都盼望着贤明的君主出现。将军您是皇室贵胄,守信重义名扬天下,如果您能占据荆、益两州,使险阻发挥作用,西面同诸戎和平相处,南面安抚夷越,对外和孙权交结和好,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局势一旦有变化,命将领们率荆州之兵向宛、洛进发,您自己则率领益州的人马从秦川出发,天下百姓谁敢不端着酒食来欢迎将军的到来呢?如果真如设想的那样,那么您的霸业就完成了,汉室也可以复兴了。”先主听后说:“太好了。”因此与诸葛亮的感情越来越密切,引得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先主说:“我与诸葛亮,就像鱼和水的关系,望你们不要再有怨言。”关羽和张飞才没有再不满。
先主在新野,孔明募民兵三千,教以阵法。操闻之,恐为后患,令夏侯惇等引兵攻之〔1〕 。孔明曰:“博望、新野皆有山林〔2〕 ,因设伏用火攻。”及惇至,悉为火烧败去。会荆州刘表死〔3〕 ,次子琮闻曹操来征,因遣使请降。时先主在樊〔4〕 ,遂为曹操所破,不得已而引军至夏口 〔5〕 。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权。”时权拥军于柴桑 〔6〕 ,坐观成败。亮因说权曰:“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7〕 ,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 〔8〕 , 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逃遁至此。将军须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归之〔9〕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注释】
〔1〕 夏侯惇(?—220):字元让,沛国谯县人。曹魏开国元勋。
〔2〕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3〕 刘表(142—208):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宗室,时为荆州牧。
〔4〕 樊:即樊城,今属湖北襄阳。
〔5〕 夏口:即夏口城,今湖北武汉。
〔6〕 柴桑:在今江西九江西南。
〔7〕 刘豫州:指刘备。刘备曾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
〔8〕 芟(shān )夷大难:指消灭了大敌。
〔9〕 归:归附,投降。
【译文】
先主在新野的时候,诸葛亮招募了民兵三千人,训练这些人以阵法。曹操听说后,担心这会成为后患,就令夏侯惇等人率军进攻新野。诸葛亮说:“博望和新野遍布山林,应当在这两处地方设置伏兵,对敌进行火攻。”等夏侯惇的军队到了,大部分人马被大火烧退。当时荆州牧刘表刚死去,他的次子刘琮听说曹操要来征讨,就派出使者主动向曹操请降。这时先主在樊城,被曹操击败,不得已率军逃到夏口。诸葛亮说:“现在情况很紧急,请派我去向孙权求救。”当时孙权屯兵柴桑,正在观望双方的成败。诸葛亮向孙权游说:“将军您起兵占据江东时,刘豫州也收服了很多民众在汉南聚集成军,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消灭了主要敌人,基本上已控制住了局面,攻下荆州后,声威震动四海。现在这样的情况,即便是英雄豪杰也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能,所以刘豫州才会逃到此处。将军您可以先权衡一下自己的实力再来决定如何应对当前局面:如果能够依靠您吴、越两地的军队与中原曹操相抗衡,那就不如早点同他决裂;如果无法与曹操对抗,那就不如自行解除武装,向曹操俯首称臣。现在将军您是表面上服从,内心却还在犹豫不决,事机紧急而不决断,那样离祸患就不远了。”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1〕 ,犹守义不屈。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倘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豫州莫可以当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得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2〕 ,今战士多还,关羽水军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3〕 ,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于鲁缟者也〔4〕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5〕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非心服也。今将军若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谋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注释】
〔1〕 田横(?—前202):原为齐国贵族,楚汉相争时,与其兄弟占据齐地自立为王。刘邦称帝后,田横耻为汉臣,率从属五百人逃到海岛。刘邦对他进行招抚,田横终自杀。
〔2〕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西北。建安十三年(208),刘备与曹操在长坂击战,刘备被击溃。
〔3〕 刘琦(?—209):刘表长子。江夏:今属湖北武汉。
〔4〕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于鲁缟:再强的弩箭,飞行到最后也穿不透鲁缟。鲁缟,一种产自山东的很薄的白绢。
〔5〕 必蹶上将军:语出《孙子兵法· 军争篇》:“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意谓必定会使上将军受挫。
【译文】
孙权说:“如果真如您所说的那样,刘豫州为什么不去向曹操称臣呢?”诸葛亮说:“田横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仍然会为了守住道义而自杀。何况刘豫州是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气才华举世无双,天下的人都很仰慕,都盼着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样投奔他。如果事情真的不可收拾,那就是天意,怎么可能又屈尊依附别人?”孙权大怒道:“我不可能将东吴广大的土地,十几万人口,奉送给曹操,受制于人。我已经决定了,除了与刘豫州合作,再没有抗衡曹操的办法。但是刘豫州刚被曹操击败,能有力量应对现在的危局吗?”诸葛亮说:“刘豫州虽然兵败长坂,但手下兵将还有很多,关羽还有水军一万人,刘琦会合江夏的部队,也不下一万人。曹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听说为追击刘豫州,轻装骑兵一天一夜要跑三百多里,这正所谓‘再强的弩箭,飞行到最后也穿不透鲁缟’。所以兵法专门告诫:‘远道争利,必定会使上将受挫。’而且北方人不善水战,荆州投靠曹操的百姓,并非真心归附,只是迫于曹操的兵威罢了。现在将军您如果能派出勇将,统兵数万人,与刘豫州并力同谋,必定能大败曹军。曹军战败后,一定会向北退去,这样,荆州、吴郡的实力就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
权大悦,因命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1〕 ,随亮诣先主〔2〕 ,并力拒曹操。遂败曹操于赤壁〔3〕 ,操引军还邺〔4〕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使督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5〕 ,调其赋税,以充军资。后成都平,先主即帝位,策亮为丞相〔6〕 。章武三年春〔7〕 ,先主于永安病笃 〔8〕 ,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正之节,继之以死 〔9〕 。”
【注释】
〔1〕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吴名将。程普(?—215):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吴名将。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郡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东吴名臣。
〔2〕 诣:拜见。
〔3〕 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北。建安十三年(208),周瑜作为主帅,率领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此后刘备夺取荆州,从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4〕 邺:即邺城。曹操平定袁绍后,改称此处为邺都。
〔5〕 以亮为军师,使督零陵、武陵、桂阳、长沙:《三国志· 诸葛亮传》此处为:“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零陵,即零陵郡,治所在泉陵县(今湖南永州零陵)。武陵,即武陵郡,治所在临沅(今湖南常德)。桂阳,即桂阳郡,治所在汉宁县(今湖南郴州)。长沙,即长沙郡,治所在临湘县(今属湖南长沙)。
〔6〕 策: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教令的文件。
〔7〕 章武三年:223年。章武,刘备在位时期年号,221—223年。
〔8〕 永安:在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9〕 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正之节,继之以死:臣一定尽到辅佐大臣的职责,效法古人忠诚的节操,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股肱(gōng ),本意为大腿和胳膊,引申为辅佐君主的大臣。《三国志· 诸葛亮传》此处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译文】
孙权非常高兴,于是命令周瑜、程普、鲁肃等率水军三万人,跟随诸葛亮去觐见先主,合力抗拒曹操。最终在赤壁将曹操击败,曹操带着他的部队逃回邺都。先主于是占据江南地区,拜诸葛亮为军师,总管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征调这四郡的赋税,作为军饷的来源。后来平定了成都,先主登基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过去,托付后事,对诸葛亮说:“先生您的才学强过曹丕十倍,必定能使国家安定,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如果您觉得我的儿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才您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泪说:“臣一定尽到辅佐大臣的职责,效法古人忠诚的节操,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后主建兴元年〔1〕 ,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至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遂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连上二表,叙述其出师之由,遂进屯于沔阳〔2〕 。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 〔3〕 ,使赵云、邓芝为疑军 〔4〕 ,据箕谷 〔5〕 ,而自率诸军攻祁山 〔6〕 。赏罚肃,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叛魏应亮〔7〕 , 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8〕 ,令张郃拒亮〔9〕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10〕 ,与郃战于街亭〔11〕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12〕 。戮谡以谢众,上疏请自贬。
【注释】
〔1〕 后主:指刘备之子刘禅。建兴元年:223年。建兴,后主刘禅在位时期年号,223—237年。
〔2〕 沔阳:在今陕西勉县东南。
〔3〕 扬声:扬言。斜谷道:从褒中至郿县的山谷险道,在今勉县北。
〔4〕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蜀国名将。邓芝(?—251):字伯苗,义阳新野(今属河南)人。蜀国重臣。
〔5〕 箕谷:即伐鱼河谷道,位于五丈原和马尾河谷之间形如簸箕的谷地。
〔6〕 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
〔7〕 南安:郡治豲(huán )道(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南)。安定:郡治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南)。
〔8〕 魏明帝:即曹叡(206—239),226—239年在位。
〔9〕 张郃(hé,?—231):字儁乂(jùn yì ),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魏国大将。
〔10〕 马谡(sù ,190—228):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蜀国将领。因丢失街亭被诸葛亮斩首。
〔11〕 街亭:在今甘肃秦安陇城。
〔12〕 拔:迁移。
【译文】
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诸葛亮得以建立自己的府署管理事务,所有事务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一人裁定。这时南方几个郡同时发生叛乱,诸葛亮认为皇帝刚去世,不便立即发兵。到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秋天叛乱全被平定,于是在国内训练军队,讲习武备,以便为大举北伐做准备。建兴五年,诸葛亮将军队集中在汉中,临动身前,连上两道表奏,阐述其出兵的缘由,后大军前进并屯驻在沔阳。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宣称要从斜谷道攻取郿县,命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而他自己则率军进军祁山。由于军队赏罚严肃,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离了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大受震动。魏明帝向西来到长安坐镇,命张郃抵拒诸葛亮。诸葛亮命马谡率各军前进,与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因违抗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被张郃大败。诸葛亮将西县千余家迁往汉中。回来后,将马谡斩首以谢三军,并上疏自请贬职。
冬复出散关〔1〕 ,围陈仓,曹真拒之〔2〕 ,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还战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3〕 ,魏将郭淮欲击之〔4〕 ,闻亮自出至建威〔5〕 ,淮退还,遂平二郡。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6〕 ,既而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7〕 ,据武功、五丈原〔8〕 ,与司马懿对于渭南〔9〕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乃分兵屯田,以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10〕 ,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司马懿按行其营垒〔11〕 ,曰:“天下奇才也。”谥为忠武侯。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注释】
〔1〕 冬:建兴六年(228)冬。散关:关塞名。在今陕西宝鸡西南。
〔2〕 曹真(?—231):字子丹,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名将。
〔3〕 武都、阴平:二郡名。武都郡治在下辨县(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郡治阴治(甘肃文县西北)。
〔4〕 郭淮(?—225):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魏国名将。
〔5〕 建威:县名。在今甘肃成县西。
〔6〕 木牛:诸葛亮发明的一种运输工具。
〔7〕 流马:诸葛亮发明的一种运输工具。
〔8〕 武功:在今陕西武功西。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南斜谷口西侧。
〔9〕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属河南)人。魏国重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10〕 安堵:安定。
〔11〕 按行:巡视。
【译文】
建兴六年冬,诸葛亮又率军从散关进兵,围困陈仓,魏将曹真率军抵抗,最终因粮食用尽不得不返回。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诸葛亮返回击杀王双。七年,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两郡,魏将郭淮准备迎战,听到诸葛亮亲自率军已至建威,只好退回,于是诸葛亮平定了武都和阴平。九年,诸葛亮再次从祁山出击,用木牛运输粮食,后又因粮食用尽而退兵。返回时与张郃交战,射杀张郃。十二年春,诸葛亮率领所有部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在渭南对阵。诸葛亮因每次远征都受困于粮饷不继,使壮志无法实现,于是就分出一部分兵力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种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百姓之间,而百姓却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骚扰百姓。两军相峙百余天。当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岁。等蜀军退走后,司马懿巡视蜀军营垒,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谥号忠武侯。诸葛亮天性长于精巧的构思,改进连弩,发明木牛流马,都是他的主意。推解演练兵法,创造了八阵图,都触及其中的精要。
断曰:孔明王佐,隆中龙卧。徐庶荐之,茅庐三过。中原曹基,江东孙座。巴蜀将军,三分负荷。新野兵微,博望将懦。幸有山林,聊以火挫。及樊败亡,事难安坐。以势说孙,与刘相和。赤壁火攻,曹兵大破。安辑荆襄,以小成大。即位成都,方为帝贺。受托永安,鞠躬匪惰。六出祁山〔1〕 ,自为忠课〔2〕 。木牛运粮,三军无饿。天命莫逃,秋风作祸。千古悲哀,老臣一个。
【注释】
〔1〕 六出祁山: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七次,第四次仅是防守,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本人未亲至,因此一般称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祁山的说法源自《三国演义》。
〔2〕 课:督促。
【译文】
断语:诸葛亮有王佐之才,是卧在隆中的真龙。徐庶向先主推荐他,因此才有三顾茅庐。中原是曹操势力的根本,而江东则是孙权的地盘。巴蜀将军,有三分天下的担当。在新野的时候兵力还弱,在博望时将领怯懦。幸好还有山林,借助大火使敌受挫。等到樊城败逃,事情的发展已难以从容应对。用天下形势来说服孙权,促成孙、刘两家联合。赤壁之战采用火攻之策,大破曹军。安抚荆襄之地,最终促成实力由小变大。先主在成都即位,方才为帝庆贺。在永安受托,决心鞠躬尽瘁,不敢懈怠。六次出兵祁山,这是忠心催使的结果。用木牛运送粮草,使三军免受饥饿。上天的法则谁也逃脱不了,秋天灾祸终于发生。千百年来人们为他感到悲哀,老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