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一生四次大战,讨萧铣、平辅公祏、征突厥、逐吐谷浑,都取得了大胜。李靖指挥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捕捉战机,攻敌不备,所以常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战果。他攻打萧铣,有意选择江水暴涨之时,利用敌人疏于戒备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沿江而下,一举击溃了萧铣设防在长江沿岸的部队。攻打辅公祏,他一眼就看破了敌军意图,没有受部将影响,进攻敌老巢丹徒,而选择进攻当涂,既避开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又使作战的艰苦程度大为降低。史家对他的评价是“临机果,料敌明”(《新唐书》),因为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看得深、看得透,所以临敌时才会不失先机,能出奇制胜。

需要指出的是,李靖不仅指挥才能高超,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宋史· 艺文志》记载,李靖所著兵法共七部,可惜均已散佚。目前能够见到的有关李靖的兵书仅有清代人汪宗沂辑录的《卫公兵法辑本》。另有托名李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多次谈话,因其比较高的兵学思想价值,在宋代时被列入《武经七书》。该书摆脱了以往对于奇正截然两分的认识,提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这是对孙子提出的奇正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意义重大。

本篇选自《新唐书· 李靖传》。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1〕 ,姿貌魁秀。尝谓人曰:“丈夫遭遇〔2〕 ,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3〕 。”其舅韩擒虎〔4〕 ,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而谁哉!”隋吏部尚书牛宏见之〔5〕 ,曰:“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拊其床〔6〕 ,谓曰:“公终当坐此。”

【注释】

〔1〕 京兆三原:在今陕西三原西北。

〔2〕 遭遇:指人生经历。

〔3〕 章句儒:从事注书解经的书生。

〔4〕 韩擒虎(538—592):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隋朝名将。

〔5〕 牛宏(544—610):《新唐书· 李靖传》作“牛弘”。安定鹑觚(今陕西长武一带和甘肃灵台一带)人。

〔6〕 左仆射:隋朝开皇年间尚书省设有左、右仆射各一员,辅佐尚书令。杨素(544—606):字处道,弘农华阴人。北周、隋朝重臣,亦是杰出的军事家。拊:轻击。床:坐榻。

【译文】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容貌秀美,身材魁伟。他曾对人讲:“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通过建立功名来求取富贵,怎么能做沉溺于词句的书呆子呢?”他的舅舅韩擒虎,每次与他谈论兵法,都会感叹:“可与谈论孙子和吴子的,不是他还能有谁呢?”隋朝吏部尚书牛弘见到李靖说:“这人有王佐之才啊。”左仆射杨素拍着自己的坐榻对李靖说:“你也一定会坐到这个位置上的。”

大业末〔1〕 ,为马邑丞〔2〕 。唐高祖击突厥〔3〕 ,靖察其有非常志,因自囚上急变〔4〕 ,传送江都〔5〕 ,至长安〔6〕 ,道梗,高祖已定京师。将斩之,靖呼曰:“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乃以私怨斩杀谊士乎〔7〕 ?”秦王亦为请〔8〕 ,得释。萧铣据江陵〔9〕 ,诏靖安辑〔10〕 。至峡州〔11〕 ,阻铣兵不得前。帝谓逗遛〔12〕 ,诏都督许绍斩靖〔13〕 ,绍为请而免。

【注释】

〔1〕 大业: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期年号,605—618年。

〔2〕 马邑:治所在善阳(今山西朔州)。丞:佐官名。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3〕 高祖:即李渊(566—635)。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开国皇帝。突厥:古代少数民族,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

〔4〕 因自囚上急变:把自己捆起来,以便报告紧急事变。

〔5〕 江都:今江苏扬州。

〔6〕 长安:今陕西西安。

〔7〕 谊士:即义士。

〔8〕 秦王: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618年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

〔9〕 萧铣(xiǎn ,583—621):南朝西梁宣帝蔡詧之孙,隋末割据江南,自称梁帝,建都江陵,控制了长江中游至岭南的广大地区。

〔10〕 安辑:安抚。

〔11〕 峡州:亦作“硖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

〔12〕 逗遛:即逗留,延误。

〔13〕 都督:地方长官,总领一州军政。许绍(?—621):字嗣宗,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

【译文】

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丞。唐高祖进击突厥,李靖觉察到他有异心,于是就把自己捆起来,让人解送长安,以便报告紧急事变,被押送到江都,长安道路梗阻无法前行,此时高祖已经平定了京师。高祖要杀掉他,李靖大叫道:“公起兵是为天下除暴安良,既然想要成就大事业,怎么能为了私人恩怨而杀掉义士呢?”秦王李世民也在一旁求情,李靖才终被释放。萧铣占据江陵,皇帝下诏派李靖前去讨伐。军队到了峡州,被萧铣的军队堵截,无法继续前进。皇帝认为他有意延误,命都督许绍将他处斩。许绍为李靖求情,死罪才得以赦免。

开州蛮冉肇则寇夔州 〔1〕 ,赵郡王孝恭战未利 〔2〕 , 靖率兵八百,破其屯,要险设伏,斩肇则,俘擒五千。帝喜谓左右曰:“使功不如使过〔3〕 ,靖果然。”因手敕劳之〔4〕 ,曰:“既往不咎,向事吾久已忘之〔5〕 。”靖遂陈图铣十策。诏拜行军总管〔6〕 ,兼摄李孝恭行军长史〔7〕 ,政一委焉。

【注释】

〔1〕 开州:今属重庆。寇:进犯。夔(kuí )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

〔2〕 赵郡王孝恭:即李孝恭(591—640)。李渊的堂侄。开国名将,唐朝建立后被封为赵郡王。

〔3〕 使功不如使过:使用有功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

〔4〕 劳:慰劳。

〔5〕 向事:过去的事。

〔6〕 行军总管:唐代战时设置的军政主官。

〔7〕 行军长史:辅佐军政主官的幕僚官。

【译文】

开州土著冉肇则进范夔州,赵郡王李孝恭迎战不利,李靖率军八百人,踏破土蛮军的驻地,在险阻地区设置伏兵,最终将冉肇则斩杀,俘掳五千人。皇帝很高兴,对左右大臣说:“使用有功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李靖就是这样。”因此亲笔写下敕书慰劳他,并说:“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我早已忘记了。”李靖于是上陈述剿灭萧铣的十策。皇帝下诏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一切大政都操在李靖的手中。

武德四年,大阅兵夔州。时秋潦 ,涛濑涨恶 〔1〕 ,铣以靖未能下,不设备。诸将亦请江平乃进。靖曰:“兵机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 〔2〕 ,是震霆不及塞耳。有能仓卒召兵 〔3〕 , 无以御我,此必擒也。”孝恭从之。舟师叩夷陵〔4〕 ,铣将文士洪以卒数万屯清江〔5〕 ,孝恭欲击之,靖曰:“不可。士洪健将,下皆勇士,今新失荆门〔6〕 ,悉锐拒我,此救败之师不可当。宜驻南岸,待其气衰,乃击之。”孝恭不听,留靖屯守,自往与战,大败还。贼委舟散掠〔7〕 ,靖视其乱,纵兵击破之。取四百余艘,溺死者万人。靖即率轻兵五千为先锋,趋江陵,薄城而营〔8〕 ,破其二将,俘甲士四千。孝恭军继进,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乃降。入其都,号令严肃,军无所私。或曰:“铣将拒战,同于叛逆,请籍其家资以赏军 〔9〕 。”靖 曰:“王者之师,吊人而取有罪〔10〕 。铣将被其胁驱而来,藉以拒师,本非其情,不当以叛逆比之。今新定荆、郢〔11〕 ,宜示宽大,以慰其心。若降而籍之,恐自荆而南,坚城死守,非计之善也。”由是江、汉列城争下。

【注释】

〔1〕 涛濑(lài )涨恶:指江水上涨严重。濑,沙或石上浅而急的流水。

〔2〕 傅垒:这里指进至敌军营垒。傅,靠近。垒,营垒。

〔3〕 有能仓卒召兵:即使能够仓促征调部队。

〔4〕 舟师叩夷陵:船队进逼夷陵。叩,进逼。夷陵,峡州州治,在今湖北宜昌。

〔5〕 文士洪:萧铣部将。清江:古称夷水,长江支流。

〔6〕 荆门:今属湖北。

〔7〕 委:舍弃。

〔8〕 薄:迫近。

〔9〕 籍:籍没,没收。

〔10〕 吊人而取有罪:语出《孟子· 滕文公下》:“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意谓凭吊死去的人而讨伐有罪之人。吊,慰问。伐,讨伐。

〔11〕 荆、郢:指荆州、郢州,在今湖北西部。

【译文】

武德四年,大阅兵于夔州。当时秋雨很大,江水上涨严重,萧铣料定李靖不可能选择此时出兵,因此没有戒备。李靖手下众将也请求等江水平静了再进兵。李靖说:“行军打仗是要根据情势变化随时调整行动的,贵在迅捷。现在将士们刚刚集结起来,萧铣还不知晓,如果能趁着水涨的时机,快速抵达敌军城下,就可以达到迅雷不及掩耳的效果。萧铣即使能够仓促间集结部队,也没有办法对付我们,这样他就一定会被擒获。”李孝恭听从了他的意见。船队进逼夷陵,萧铣手下将领文士洪率领数万人屯驻清江,李孝恭想进攻他,李靖说:“不可以。文士洪是员猛将,手下都是勇士,加上刚刚丢掉荆门,必定会出动全部精锐来迎击我们,这种要挽救败局的军队势不可挡。应当在南岸驻军,等到他们士气渐弱,这时就可以进击了。”孝恭不听,留李靖屯守,亲自率军前往与敌交战,结果大败而还。敌军获胜后,丢下舟船四散掳掠,李靖见其队形已乱,于是出兵将敌军击溃。夺取四百余艘船,敌军溺亡者有一万人。李靖随即率领轻装步兵五千人为先锋,直趋江陵,在城下安营,最终击败守城两员敌将,俘虏敌披甲战士四千人。李孝恭率军继续深入,萧铣非常惊恐,急忙檄调江南之兵,援兵还没赶到,萧铣已经投降。李靖率军进入江陵城,军队号令严整,不侵夺百姓的财物。有人建议:“萧铣手下的将领率军抵抗,也是一种反叛行径,应当籍没他们的家产分给将士们。”李靖说:“我们是王者之师,是去解救受苦之人,讨伐有罪之人的。这些将领是被萧铣胁迫而来,靠他们来进行抵抗,并非是他们心甘情愿,不应当把他们看成是反叛者。现在平定了荆州、郢州,应当宽容大度,以安抚他们。如果已经投降了还要籍没他们的财产,我担心从荆州往南,敌军必定会死守城池,这不是很好的办法。”此后长江、汉水地区的城池纷纷投降归顺。

辅公祏据丹阳反〔1〕 ,诏孝恭为帅,召靖入朝受方略,副孝恭东讨。时公祏遣冯惠亮以舟师三万屯当涂,陈正通以步骑二万屯青林〔2〕 ,自梁山连锁以断江道〔3〕 ,筑却月城〔4〕 ,延六十余里〔5〕 ,为犄角〔6〕 。诸将议曰:“彼劲兵连栅,将不战自疲老我。不若直取丹阳,空其巢穴,惠亮等自降。”靖曰:“不然。三军虽精〔7〕 ,而公祏所自将亦精锐也。既保石头〔8〕 ,则军不可拔。我若往取,留不得志,退有所忌,腹背蒙患,非百全计。且惠亮、正通百战余贼,非怯野斗,方今持重〔9〕 ,以待公祏立计。若出其不意,挑攻其城,必破之。惠亮破,则公祏擒矣。”孝恭听之,靖乃遣黄君汉等〔10〕 ,水陆皆进,苦战,杀伤万余人,惠亮等亡去。靖将轻兵至丹阳,公祏惧,众虽多,不能战,乃出走,擒之,江南平。帝乃叹曰:“靖为铣与公祏之膏肓也〔11〕 。古韩、白、卫、霍何以加〔12〕 。”

【注释】

〔1〕 辅公祏(shí ,?—624):齐州临济(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隋末唐初江南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后降唐。武德六年(623)起兵反唐。丹阳:今属江苏镇江。

〔2〕 青林:在今安徽当涂东南。

〔3〕 梁山:山名。在安徽和县南长江西岸。

〔4〕 却月城:大城外用以障蔽城门的半圆形小城。

〔5〕 延六十余里:《新唐书》与《旧唐书》此处均为“延袤十余里”。

〔6〕 为犄角:相对而立。

〔7〕 三军虽精:《新唐书》为“二军虽精”,当指冯惠亮、陈正通所统的军队。

〔8〕 保:占有,占据。石头:城名。故址当在今江苏南京西。

〔9〕 持重:谨慎稳重。

〔10〕 黄君汉(581—632):字景云,东郡胙城(今河南延津)人。唐初著名将领。

〔11〕 膏肓(huāng ):此处用来比喻致命之敌。

〔12〕 韩、白、卫、霍:指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加:胜。

【译文】

辅公祏占领丹阳后反叛,皇帝下诏命李孝恭出任元帅,并命李靖入朝受领方略,协助李孝恭进行东讨。当时辅公祏派冯惠亮领水军三万人屯驻当涂,陈正通以步兵和骑兵两万人屯驻青林,从梁山起在江面上布设铁锁以阻断江道,又在两岸构筑却月城,绵延十余里,使两岸的城池形成犄角之势。唐军将领们议论:“敌军精锐部队连接成片,会坚守不战而消磨我方的战斗力。我军不如直接夺取丹阳,让敌军无巢可归,冯惠亮的部队肯定会主动投降的。”李靖说:“不是这样的。冯惠亮、陈正通的兵力很强,辅公祏自己统领的军队也是精锐。既然他要保卫石头城,那军队就会坚守该地,不会调往别处。我们如果进攻丹阳,很可能出现想要进攻不能克城,想要退走又担心被敌阻截的局面,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这不是万全之策。而且冯惠亮、陈正通是历经百余战的叛将,根本不惧野战,如今却谨慎起来,这分明是辅公祏设下的圈套。如果出其不意,挑战攻击当涂,必定攻陷。冯惠亮的军队被攻破,那辅公祏就只能束手就擒了。”李孝恭采纳了这个意见,李靖于是派黄君汉等,水陆并进,苦战,杀伤敌军万余人,冯惠亮等人逃走。李靖率轻装部队赶到丹阳,辅公祏惊恐万状,虽然余下的兵众仍然很多,但都已失去战斗力,不得已而逃走,后被擒获。至此江南地区叛乱平定。皇帝感叹道:“李靖是萧铣与辅公祏的天敌呀,古时的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也未必强过他。”

突厥部种离叛 〔1〕 ,靖率劲骑三千,由马邑趋之 〔2〕 。 颉利可汗大惊曰〔3〕 :“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于是帐部数恐〔4〕 。靖纵谍者离其腹心,夜袭定襄〔5〕 ,破之,可汗脱身遁。进封代国公〔6〕 。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捣绝漠〔7〕 ,卒降于胡,其功尚得书竹帛〔8〕 。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9〕 ,遂取定襄,古未有辈〔10〕 ,足澡吾渭水之耻矣〔11〕 。”颉利走保铁山〔12〕 ,请举国内附〔13〕 ,遣靖往迎之,又遣唐俭、安修仁慰抚〔14〕 。靖因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15〕 ,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16〕 。如唐俭辈何足惜哉!”因督兵疾进,所遇候逻,皆俘以从。去其牙七里乃觉〔17〕 ,部众震溃,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颉利亡去,为大同道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而北至大漠矣。

【注释】

〔1〕 部种:各部族。

〔2〕 趋:快速向前。

〔3〕 颉(xié )利可汗(kè hán ,579—634):姓阿史那氏,名咄苾,东突厥可汗。

〔4〕 数恐:数次恐慌。

〔5〕 定襄:今属山西。

〔6〕 代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

〔7〕 李陵(前134—前74):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武帝时出击匈奴,因寡不敌众,战败降敌。

〔8〕 书竹帛:指记载于史册。

〔9〕 蹀(dié )血:踏血。

〔10〕 辈:这样的人。

〔11〕 足澡吾渭水之耻矣:足以洗刷我在渭水遭受的耻辱。渭水之耻,指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兵临渭水,唐太宗为稳定内部,避免与突厥冲突,不得已与突厥订立盟约,后突厥兵退。澡,洗。

〔12〕 铁山:在内蒙古阴山之北。

〔13〕 内附:归附朝廷。

〔14〕 唐俭(579—656):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时任鸿胪卿。安修仁:昭武九姓胡人,隋末起兵凉州,后归附唐朝。

〔15〕 白道:指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武川的交通线。

〔16〕 韩信所以破齐也:指韩信计划从平原渡河击齐时,刘邦派郦食其劝降齐王,齐王已同意归降。但韩信在手下谋士蒯通的劝说下仍然进击放松警惕的齐国,最终大败齐国。郦食其则因齐王认为其出卖自己而被杀。参见“韩信”条。

〔17〕 牙:即牙帐,一般指将帅所居的营帐。

【译文】

突厥部族叛离,李靖率三千精锐骑兵,由马邑前去镇压。颉利可汗大惊道:“大唐如果不是调动了全国的军队,李靖怎么敢孤军至此呢?”于是军帐中几度恐慌。李靖派出间谍离间突厥可汗的心腹,乘夜暗袭定襄,一举攻破,颉利可汗逃走。因为此战有功,李靖被封为代国公。皇帝说:“李陵以步兵五千进击大漠,最后却投降了匈奴,但其功绩史书上尚有记载。李靖以骑兵三千人,不仅踏破胡虏的老巢,还夺取了定襄,这是自古以来所没有的,足以洗刷我在渭水所受的耻辱。”颉利退守铁山,请求举国归附大唐,皇帝于是派李靖前往迎降,同时派唐俭、安修仁到突厥领地进行抚慰。李靖对副将张公谨说:“下诏的使臣一到,突厥人自然认为已经安定下来了,这时如果用一万骑兵带着二十天粮食,从白道突然发起攻击,必定会得我所愿。”张公谨说:“但皇上已经答应接受他们的投降,而且我们的使臣已经在那里了,该怎么办?”李靖说:“机不可失,这是韩信所以能够大破齐军的原因。不能顾惜唐俭之辈了。”因此命令军队快速进击,行进间遇到敌方侦察兵,就将他们俘获了随队进击。在部队到达距突厥牙帐七里的地方,颉利可汗才发觉情况不对,但此时他的部众都惊慌溃散了。此战共斩首万余人,俘获男女十万人,颉利可汗逃走,后被大同道总管张宝相擒获并押送进京师。这次胜利使大唐疆域从阴山向北一直拓展至大漠。

御史萧瑀劾靖持军无律〔1〕 ,纵士大掠,散失奇宝。帝召责之,靖无所辩,惟顿首谢。帝复曰:“隋史万岁破达头可汗〔2〕 ,不赏而诛。朕不然,赦公之罪,录公之功。”乃进左光禄大夫,既而曰:“向人短公,朕今悟矣。”迁尚书右仆射。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3〕 ,以沉厚称。顷之,吐谷浑寇边〔4〕 ,帝诏侍臣曰:“靖能复起为帅乎?”靖往见房元龄曰〔5〕 :“吾虽老,尚堪一行。”帝喜,以为西河道大总管,高甑生等五总管兵皆属焉〔6〕 。军次伏俟城〔7〕 ,吐谷浑尽火其莽〔8〕 ,退保大非川〔9〕 。诸将议,春草未生,马弱不可战。靖决策深入,遂逾积石山〔10〕 ,大战数十,多所杀获,国人多降。吐谷浑伏允忧蹙自经死〔11〕 。靖立大宁王慕容顺而还〔12〕 。高甑生军由盐泽道后期,靖簿责之。既归而憾〔13〕 ,告靖谋反。按验无状〔14〕 ,甑生等坐诬〔15〕 。靖乃阖门自守,宾客、亲戚皆谢遣〔16〕 。改封卫国公。

【注释】

〔1〕 萧瑀(yǔ ,575—648):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曾任唐朝宰相。

〔2〕 史万岁(549—60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隋朝名将。开皇十九年(599)大破突厥军,后因被怀疑参与宫廷谋反,而被隋文帝杀掉。达头可汗(?—610):名阿史那玷厥。西突厥可汗,被唐军击溃后,逃入吐谷浑。

〔3〕 恂(xún )恂:指恭顺谨慎的样子。

〔4〕 吐谷(yù )浑: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辽东,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迁甘肃、青海一带,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为吐谷浑。

〔5〕 房元龄:即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唐初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时期的股肱之臣。当时任宰相。

〔6〕 五总管:指王道宗、侯君集、李大亮、李道彦、高甑(zèng )生。

〔7〕 伏俟城:约在今青海西部。

〔8〕 莽:丛生的草地。

〔9〕 大非川:在今青海湖西南。

〔10〕 积石山:在青海东南部。

〔11〕 伏允:当时的吐谷浑可汗。忧蹙:因忧愁而紧锁眉头。自经:自缢。

〔12〕 慕容顺(?—635):在伏允后为吐谷浑可汗。

〔13〕 憾:怨恨。

〔14〕 按验无状:调查后发现并无此事。

〔15〕 坐诬:因诬告被究办。

〔16〕 谢遣:辞谢遣散。

【译文】

御史萧瑀以军队漫无法纪弹劾李靖,说他听凭士兵掳掠,使很多珍宝散失。皇帝召李靖入见并责问他,李靖也不自辩,只是不断磕头谢罪。皇帝又说:“隋朝史万岁攻破达头可汗,没有封赏反被杀头。我不会那么做,我要赦免你的罪过,还要把你的功劳记录下来。”于是晋升李靖为左光禄大夫,后来又说:“向来有人总是爱诬陷你,今天我醒悟了。”李靖后升任尚书右仆射。李靖每次参与讨论,都唯唯诺诺,没有话说,所以被人称为深沉持重。不久以后,吐谷浑进犯,皇帝问身边的大臣:“李靖能够复起担任大帅吗?”李靖去拜见房玄龄说:“我现在虽然老了,但还可以走一趟。”皇帝大喜,任命李靖为西河道大总管,高甑生等五总管为他的下属。李靖率军屯驻伏俟城,吐谷浑将周围的草地全部放火烧光,然后退保大非川。众将商议,春草还未长出,马无草吃,瘦弱不堪,无法投入战斗。但李靖却决定继续深入,于是跨越积石山,与吐谷浑大战数十次,斩杀俘获很多,其国人大多投降。吐谷浑伏允可汗走投无路上吊自杀,李靖迎立大宁王慕容顺后,班师回朝。高甑生军由盐泽道进军,未能按期到达,李靖以军律训责了他。高甑生回来后即对李靖产生怨恨,诬告李靖谋反。调查后没有实据,高甑生因诬告而被究办。此后李靖就把自己关在家里,将家中宾客、亲戚全都遣退。后改封为卫国公。

帝将伐辽〔1〕 ,召靖谓曰:“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土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靖对曰:“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2〕 。”帝悯其老,不许。后病甚,帝幸其第〔3〕 ,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薨年七十九,谥景武。

【注释】

〔1〕 辽:指辽东。

〔2〕 瘳(chōu ):病愈。

〔3〕 幸:皇帝到某地称为幸。

【译文】

皇帝要讨伐辽东,召见李靖,对他说:“公在南方平定吴地,北方大破突厥,西边平定土谷浑,只有东面还有高丽没有臣服,你有意为之吗?”李靖说:“过去是借着您的天威,才得以取得些许战功。现在虽然病得厉害,身体衰弱,但只要陛下还信任我,这病马上就好了。”皇帝怜惜他年龄太大,没有再任用他。李靖后来病情加重,皇帝去他家看望,流着泪说:“公是我一生的老朋友,对于国家有大功。现在病得这样厉害,很为公担心。”李靖七十九岁去世,谥号景武。

断曰:靖初为隋,察唐有异。自囚上言,事已无济。及唐为君,执靖欲弃。靖呼英君,岂斩谊士。唐祖赦之,命征蛮地。伏斩冉蛮,俘五千计。帝喜使功,不如过利。萧铣既降,公祏又系。霍、卫、白、韩,功足相比。往征颉利,仅三千骑。遂取定襄,成功何易。再乘诏机,扫清一切。御史劾之,靖惟谢罪。帝悟念功,加官不议。病尚图功,帝为流涕。唐帝股肱,李靖其臂。

【译文】

断语:李靖起初为隋朝服务,察觉到唐有异志。把自己捆起来请告实情,结果没有成功。等唐高祖称帝,将李靖抓起来准备杀掉。李靖大呼英明君主,怎能杀掉义士。高祖最终赦免了他,命他征讨南方蛮族。斩杀了冉肇则,俘虏超过五千人。皇帝高兴,说使用有功的不如使用犯过错的。萧铣刚刚投降,辅公祏又被拿获。古时名将霍、卫、白、韩,功绩也不能和他相比。征讨颉利可汗,仅带骑兵三千人。夺取定襄,成功是何等容易。再乘下诏招降之机,一举荡平突厥。御史弹劾他,李靖只是磕头谢罪。皇帝醒悟感念他的功劳,加升官爵而不再追责。虽然病重仍想着为国家建功,皇帝感动为他流泪。唐朝皇帝的重臣中,李靖是他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