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是唐代中期杰出的军事统帅,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有“再造王室”之功,又在维护唐朝北部边疆稳定的战争中立有大勋。
《六韬》中说将有五材,即“勇、智、仁、信、忠”,仅从郭子仪以一己之力慑服回纥,劝其退兵一事,可以看出郭子仪为将符合五材中的四材。他不要护卫,只轻装带着随从赴回纥大营,是勇气的表现。面对大军压境,己方实力弱小,无力与敌人抗衡的情况下,选择以人格魅力对敌感化,是“智”的表现。郭子仪“信即不欺,对下以诚”,回纥首领见到他,心悦诚服,以父相称,靠的是郭子仪在与回纥部队并肩作战时建立起的个人声望,所以王夫之才会说:“求如郭子仪与吐蕃、回纥有香火缘而无贰心者,今古无两人。”(《读通鉴论》)而且,郭子仪对国家忠心耿耿,不贪恋兵权,如断语所言,“诏到即行,罢兵蚤放”。面对祖坟被掘这样的奇耻大辱,仍用忠心压过了孝心,在皇帝面前维持君臣之义,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历史上的名将,得寿终正寝者不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反是常态,白起、韩信、岳飞都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郭子仪却是例外,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掌握唐朝军政大权,“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却得以“功盖天下而主不疑”(《资治通鉴》),康熙说他“非其得于天者独厚也,良由笃棐谦冲,不敢以功业自矜,故能终身显荣,声施后世”(《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当是较客观的评价。
本篇选自《新唐书· 郭子仪传》。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也 〔1〕 。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 〔2〕 ,迁单于副都护 〔3〕 。天宝十四载 〔4〕 ,安禄山反 〔5〕 ,诏子仪充朔方节度使 〔6〕 ,与李光弼合兵东讨〔7〕 , 破贼将史思明于沙河〔8〕 ,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9〕 。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10〕 。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及与战,未决,因戮一部将以徇〔11〕 ,士惧,殊死斗,遂破之,斩获甚众。于是昼扬兵〔12〕 ,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乃与李光弼等击贼嘉山〔13〕 ,斩首四万级。思明跳奔博陵〔14〕 。于是河北诸郡往往斩贼首以迎王师〔15〕 。
【注释】
〔1〕 华州郑:即华州郑县,在今陕西渭南华州一带。
〔2〕 异等:出众。
〔3〕 单(chán )于副都护:都护府是唐朝为监视和管理边疆民族而设立的军事机关。共设有六都护府,单于都护府是其中之一,治所在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土城子),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副职为副都护。
〔4〕 天宝十四载:755 年。天宝,唐玄宗在位时期第三个年号,742—756年。
〔5〕 安禄山(703—757):本姓康,随继父姓安,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曾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天宝十四载起兵造反。
〔6〕 朔方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北地区为防御突厥设立的军政长官,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7〕 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名将,与郭子仪齐名。
〔8〕 史思明(703—761):突厥人,曾随安禄山讨伐契丹,在安禄山推荐下做了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反叛后,史思明被安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沙河:在今河北行唐东。
〔9〕 益:增派。
〔10〕 易:看轻。
〔11〕 徇:示众。
〔12〕 扬兵:挑战。
〔13〕 嘉山:在今河北曲阳境内。
〔14〕 跳奔:逃奔。博陵:治安喜(在今河北定州南)。
〔15〕 往往:纷纷。
【译文】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身高七尺二寸。因武举成绩优等而被委任为单于副都护。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叛,皇帝下诏命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与李光弼合兵东讨,在沙河击败叛军将领史思明,安禄山于是派出精兵增援。郭子仪说:“敌人有了援兵,必定会轻视我军。有轻视我军之心,军心一定不稳固,在这时进攻他们必然会大获成功。”两军交战后,没有进展,郭子仪于是杀掉一员部将示众,士兵们悚动,于是与敌展开殊死搏斗,终于大破敌军,斩获敌军很多。于是白天出兵挑战,夜晚偷袭敌营,敌军不得休息,士气更加低落。后又与李光弼等一道在嘉山进击敌军,共斩首四万人。史思明逃奔博陵。这时河北各郡纷纷杀死贼兵迎接官军。
方北图范阳 〔1〕 ,会哥舒翰败 〔2〕 ,天子入蜀 〔3〕 ,太子即位灵武 〔4〕 ,诏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5〕 ,仍总节度。俄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兵十五万收长安 〔6〕 。是战,李嗣业以长刀突出〔7〕 ,斩贼数十骑。回纥以骑兵缭贼背 〔8〕 , 夹攻之,斩首六万级。贼将张通儒夜亡陕郡。翌日〔9〕 ,王入京师,老幼夹道呼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王休士三日,遂东出。安庆绪闻王师至〔10〕 ,遣严庄悉众十万屯陕〔11〕 ,助通儒,旌旗钲鼓径百余里〔12〕 。师至新店 〔13〕 ,贼已阵,子仪遣二队逐之,又悉军横贯其营 〔14〕 ,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会嗣业率回纥从后击,尘飞矢集,贼惊曰:“回纥至矣。”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 〔15〕 。 严庄等挟庆绪走保相州 〔16〕 , 王师遂收东都〔17〕 。于是河东、河西、河南州县悉平。入朝,帝遣迎灞上〔18〕 ,劳之曰:“国家再造,卿之力也。”
【注释】
〔1〕 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南。
〔2〕 会:正赶上。哥舒翰(?—757):突骑施酋长哥舒部族人,唐朝名将。安禄山反叛后,哥舒翰被任命为先锋兵马元帅防守潼关,但在唐玄宗的不断催促下,引兵出关,大败被俘,潼关失守。
〔3〕 天子入蜀: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带着妃嫔、亲信逃往今四川。天子,即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睿宗李旦第三子,712—756年在位。
〔4〕 太子即位灵武:756年玄宗传位太子李亨,李亨辗转到灵武继承皇位。太子,即唐肃宗李亨(711—762)。唐玄宗第三子,756—762 年在位。
〔5〕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常用作实际担负宰相之职者的加衔。
〔6〕 俄:不久。广平王:即肃宗长子李豫(726—779)。初名俶,乾元元年(758)立为太子,762年继位,更名豫,是为代宗。蕃:此处通“番”,指外族。
〔7〕 李嗣业(?—759):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唐朝名将。
〔8〕 回纥( hé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曾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缭:绕。
〔9〕 翌日:次日。
〔10〕 安庆绪(?—759):安禄山次子,后杀掉其父,自立为帝。
〔11〕 严庄:安禄山的主要谋士。
〔12〕 钲(zhēng )鼓:古时用钲鼓指挥军队进退。钲,一种乐器。
〔13〕 新店: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南。
〔14〕 悉:全部。
〔15〕 相属(zhǔ ):互相连接。
〔16〕 相州:州名。治所在今河南安阳。
〔17〕 东都:即洛阳。
〔18〕 灞上:在今陕西西安东,即今白鹿原。
【译文】
郭子仪准备进攻范阳时,正逢哥舒翰兵败,天子进入蜀地,太子在灵武即位,下诏命军队班师。郭子仪和李光弼率步兵、骑兵五万人赶往肃宗所在的地方,郭子仪被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统领节度使事。不久郭子仪又跟随元帅广平王率领十五万番、汉士兵收复长安。在作战中,李嗣业挥动长刀冲杀,斩杀贼骑兵数十名。回纥派出骑兵绕到贼军背后,与官军夹攻,最终斩首六万人。贼将张通儒连夜逃到陕郡。第二天,广平王率军进入京城,老人孩子夹道迎接,欢呼道:“没想到还能见到官军。”广平王让士兵休整三天,然后向东进发。安庆绪听说官军到了,命严庄率全部十万人驻守陕郡,援助张通儒,旌旗钲鼓长达一百多里。官军到达新店,敌军已列阵,郭子仪派出两队人马驱逐敌军,又带领所有部队横穿敌营,贼军从两翼包围了官军,官军退去。当时李嗣业率回纥兵从贼兵背后发动攻击,尘土飞扬,羽箭丛集,贼兵惊呼:“回纥兵到了。”于是大败,道路两旁的尸体相连不断。严庄等人挟持着安庆绪退守相州,官军于是收复了东都。至此,河东、河西、河南的州县全部平定。回到朝中时,皇帝派军在灞上迎接,并慰劳郭子仪说:“国家得以恢复,全靠你出力呀。”
帝复命九节度使大举讨安庆绪,以子仪、光弼皆元功 〔1〕 ,难相临摄,但用鱼朝恩为观军容使 〔2〕 , 而不立帅。子仪自杏园济河〔3〕 ,围卫州〔4〕 。庆绪分其众为三军。将战,子仪选善射三千士伏壁内,诫曰:“吾却,贼必乘垒,若等譟而射。”既战,伪遁,贼薄营,伏发,注射如雨。贼震骇,王师整而奋,斩首四万,执安庆和〔5〕 ,收卫州。连营进围相州,引漳水灌城〔6〕 ,浸二时不能破〔7〕 。城中粮尽,人相食。庆绪求救于思明,思明自魏来〔8〕 ,光弼前军遇之,战邺南〔9〕 ,胜负相当。子仪督后军,未及战。会大风拔木,昼晦〔10〕 ,跬步不能相物色〔11〕 ,于是王师南溃,贼亦走。时王师众而无统,进退顾望〔12〕 ,责功不专,是以及于败。
【注释】
〔1〕 元功:大功绩。
〔2〕 鱼朝恩: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州)人。宦官,权倾朝野。观军容使:全称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用于监视将领作战,由宦官担任。
〔3〕 杏园:黄河渡口,在今河南卫辉东南。济河:渡河。
〔4〕 卫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
〔5〕 安庆和:安庆绪弟。
〔6〕 漳水:今漳河,流经安阳北。
〔7〕 二时:指两个季度,即六个月。
〔8〕 魏:即魏州,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9〕 邺:即相州,天宝元年(742)曾改相州为邺郡。
〔10〕 晦:暗。
〔11〕 跬(kuǐ ):小步。此处指距离很近。
〔12〕 顾望:观望。
【译文】
皇帝又下令九节度使大举讨伐安庆绪,因为郭子仪、李光弼均立有大功勋,担心难以统摄,只任用鱼朝恩为观军容使,而不设主帅。郭子仪率军从杏园渡过黄河,进围卫州。安庆绪将部队分为三部分。准备交战时,郭子仪选出擅长射箭的士兵三千人埋伏在营垒内,告诫他们:“等我军退却时,贼军一定会乘机攻打我们的营垒,你们就高叫放箭。”交战后,官军假装败逃,贼军进逼营垒,这时伏兵发箭,箭如雨下。贼兵惊恐,官军整队奋击,斩杀贼兵四万人,活捉了安庆和,收复了卫州。官军又集合各营兵力进围相州,引来漳水灌城,拖了两个季度,不能破城。城里断粮,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安庆绪向史思明求助,史思明率军从魏州赶来,与李光弼的前军相遇,两军在邺南交战,胜负未分。郭子仪的后军没有赶上交战。此时刮起大风,将树木掀翻,天色昏暗,半步之内看不清东西,于是官军向南溃散,贼兵也退走了。由于官军没有主帅,进退相互观望,号令不统一,所以导致失败。
鱼朝恩素疾其功,因是谮之,故帝以李光弼代子仪领朔方军。子仪虽失军,无少望于朝廷 〔1〕 。议者谓子仪有社稷功 〔2〕 ,而孽寇首鼠 〔3〕 ,乃置散地 〔4〕 ,非所宜。帝亦悟。及李光弼败邙山 〔5〕 ,朝廷忧贼合 〔6〕 , 而少年新将,望轻〔7〕 ,不可用,遂以子仪为兵马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8〕 ,屯绛州〔9〕 。时帝不豫〔10〕 ,引见卧内,曰:“河东事一以委卿。”子仪呜咽流涕,出至屯,诛首恶数十人。
【注释】
〔1〕 少望:失望。
〔2〕 社稷:指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3〕 首鼠:迟疑不决。此处指蠢蠢欲动。
〔4〕 置散地:弃置一旁。
〔5〕 邙山:即北邙山,在洛阳北。
〔6〕 朝廷忧贼合:朝廷担心叛军会联合起来。上元三年(762),河中军、太原军发生兵变,所以朝廷会担心这两支叛军与贼军联合起来。
〔7〕 望:威望。
〔8〕 郡王:爵位名。二等爵。
〔9〕 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
〔10〕 不豫:古时将皇帝生病称为“不豫”。
【译文】
鱼朝恩一直嫉妒郭子仪的功劳,乘机诬陷他,所以皇帝以李光弼接替郭子仪统领朔方军。郭子仪虽然失去了兵权,但对于朝廷却没有丝毫怨言。人们认为郭子仪有保卫社稷的功劳,而且叛贼仍蠢蠢欲动,却把他弃置一旁,这是不合适的。后来皇帝省悟了。等到李光弼在邙山失败,朝廷担心叛军联合起来,而且新任将帅年轻缺少威望,不能重用,于是任命郭子仪为兵马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驻守绛州。当时皇帝已病入膏肓,郭子仪被引到皇帝的卧室,皇帝对他说:“河东的事全都交给你了。”郭子仪难过地哭泣流泪。回到驻地后,斩杀兵变祸首数十人。
代宗立〔1〕 ,程元振自谓于帝有功〔2〕 ,忌宿将难制,因罢子仪副元帅。子仪惧谗,乃尽裒肃宗所赐诏敕千余篇上之〔3〕 ,以自明。帝诏曰:“朕不德,贻大臣忧〔4〕 ,朕甚自愧,自今公无有疑。”广德二年〔5〕 ,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入寇〔6〕 ,朝廷大恐,诏子仪屯奉天〔7〕 ,帝问计所出,子仪曰:“无能为也〔8〕 。怀恩本臣裨将,虽慓悍,然素失士心。今能为乱者, 思归之人劫与俱来〔9〕 ,且皆臣故部曲,素以恩信结彼,忍以刃相向乎?”帝曰:“善。”敌寇邠州〔10〕 ,先驱至奉天,诸将请击之。子仪曰:“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德我,吾缓之,当自携贰〔11〕 。”因下令:“敢言战者,斩。”坚壁待之,贼果遁去。
【注释】
〔1〕 代宗:即唐代宗李豫。
〔2〕 程元振(?—764):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肃宗、代宗时期宦官,曾与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为皇帝,所以自称有功。
〔3〕 裒(póu ):聚集。肃宗:据《新唐书· 郭子仪传》,此处应为“代宗”。
〔4〕 贻:留给。
〔5〕 广德二年:764年。广德,唐代宗时期年号,763—764年。
〔6〕 仆固怀恩(?—765):铁勒仆骨部人,唐中期名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后因宦官陷害,举兵反唐。吐蕃: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党项: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7〕 奉天:今陕西乾县。
〔8〕 无能为:此处指成不了事。
〔9〕 (xù ):引诱。
〔10〕 邠(bīn )州:治所在新平(今陕西彬县)。
〔11〕 携贰:怀有二心。
【译文】
代宗即位,程元振自以为拥立皇帝有功,忌恨老将难以驾驭,于是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郭子仪因惧怕谗言,将肃宗所赐的诏敕一千多篇全部拿出来献给了朝廷,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皇帝下诏说:“朕的德行不够,让大臣忧惧,现在感到十分内疚,从今以后公不要再有疑虑了。”广德二年,仆固怀恩引诱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人入侵,朝廷非常恐慌,下诏命郭子仪驻守奉天,皇帝问他有什么计策,他说:“他们成不了事的。仆固怀恩本来是我的部将,虽然作战剽悍,但一向不得士兵之心。如今所以能作乱,是利用了将士们想回家的心理,强迫他们一同前来,而这些人都是我的旧部,我一向用恩信结交他们,他们会忍心用刀对着我吗?”皇帝说:“好。”敌人进犯邠州,先锋到达奉天,众将请求迎击。郭子仪说:“客军深入,利在速战。仆固怀恩的手下一向感恩于我,我军不紧逼他们,他们自然会有二心。”接着下令:“敢说出战的,斩。”军队坚守营垒等候,贼军果然逃走。
永泰元年〔1〕 ,怀恩尽诱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剌等三十万〔2〕 ,掠泾、邠〔3〕 ,由凤翔入醴泉、奉天〔4〕 ,京师大震。帝命李忠臣、李光弼诸将等各屯要害〔5〕 ,自将屯苑中〔6〕 。急召子仪屯泾阳,军才万人。比到,敌骑围已合,乃使李国臣等诸将各当一面〔7〕 ,身自率铠骑二千,出入阵中。回纥怪问:“是谁?”报曰:“郭令公。”回纥曰:“令公存乎?怀恩言天可汗弃天下〔8〕 ,令公即世〔9〕 ,中国无主,故我从以来。今令公存,天可汗存乎?”报曰:“天子万寿。”回纥悟曰:“怀恩欺我。”子仪使人谕敌曰:“昔回纥涉万里戡大憝〔10〕 ,助复二京,我与若等休戚同之。今乃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也。彼背主弃亲,于回纥何有?”回纥曰:“本谓令公亡,不然何以至此。今诚存,我得见乎?”子仪将出,左右谏曰:“戎狄野心不可信〔11〕 。”子仪曰:“敌众数十倍,今力不敌,吾将示以至诚。”左右请以骑五百从,又不听,即传呼曰:“令公来。”敌皆持满待。子仪以数十骑出,免胄见其大酋曰:“诸君同艰难久矣,何忍忘忠谊而至是耶?”回纥舍兵,下马罗拜曰〔12〕 :“果吾父也。”子仪即召与饮,遗锦彩结欢,誓好如初。
【注释】
〔1〕 永泰元年:765年。永泰,唐代宗年号,765—766年。
〔2〕 羌:古代活动于今西部甘肃、青海一带的少数民族。浑:即吐谷浑。奴剌:是西羌部族的一支。
〔3〕 泾、邠:指泾阳(今属陕西)和邠州。
〔4〕 凤翔:今属陕西。醴(lǐ )泉:今陕西礼泉。
〔5〕 李忠臣(716—784):原名董秦,幽州蓟县人。因在“安史之乱”中平叛有功,赐名李忠臣。时为淮西节度使。后亦反唐。李光弼:据《新唐书· 郭子仪传》,此处应为“李光进”。李光进,李光弼之弟。时为渭汴节度使。
〔6〕 苑:宫苑。
〔7〕 李国臣:本姓安,河西粟特人,唐朝中期将领。
〔8〕 天可汗:原是各少数民族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后沿用为唐朝皇帝之称。此处指唐代宗。
〔9〕 即世:去世。
〔10〕 戡(kān )大憝(duì ):指平定“安史之乱”。戡,平定。憝,奸恶。
〔11〕 戎狄:古时将西方少数民族称为戎,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狄。
〔12〕 罗拜:围绕着下拜。
【译文】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四处引诱吐蕃、回纥、党项、羌、吐谷浑、奴剌等组成三十万人,劫掠泾阳、邠州,从凤翔进入醴泉、奉天,京城大为恐慌。皇帝命令李忠臣、李光进等将领各屯驻要害地区,而皇帝自己率军驻守宫苑内。并紧急召见郭子仪,命他屯驻泾阳,当时郭子仪的军队仅一万人。等赶到泾阳,敌军骑兵已包围合拢,于是命李国臣等将领各自防守一面,而他自己则带着重甲骑兵两千人出入阵中。回纥兵见了奇怪,问道:“那是谁?”回答说:“郭令公。”回纥兵又问:“令公还健在吗?仆固怀恩说天可汗死了,令公也去世了,中原无主,所以我们跟随他而来。如今令公活着,天可汗还健在吗?”回答说:“天子万寿无疆。”回纥兵醒悟道:“是仆固怀恩骗我们。”郭子仪派人对这些人说:“从前回纥派兵跋涉万里,平定大乱,帮助我们收复东西两京,我和你们休戚与共。如今却抛弃旧好,帮助叛臣,是多么愚蠢呀。他叛主弃亲,对你们回纥有什么好处?”回纥兵回答说:“本来以为令公不在了,否则怎么会到这儿来呢。现在令公果真活着,我们可以见见他吗?”郭子仪准备动身,左右部将劝道:“戎狄人的话不可相信。”郭子仪回答说:“敌人的军队是我们的几十倍,无论如何也敌不过他们,只能向他们示以至诚。”部下请求派五百名骑兵跟随,郭子仪不听,随即叫人传令:“令公来了。”敌人都拉满弓箭等待着。郭子仪率数十名骑兵出阵,摘下头盔面见回纥首领,说:“我与各位在一起共患难有很长时间,为什么现在会丢下忠义走到这一步呢?”回纥将领扔下手中兵器,下马围着郭子仪跪下来,说:“果然是我们的父亲。”郭子仪随即与他们一起饮酒,并送给他们锦彩以结欢,起誓要和好如初。
因曰:“吐蕃本吾舅甥国 〔1〕 ,无负而来,弃亲也。马牛被数百里,公等若倒戈乘之,若取一芥 〔2〕 , 是谓天赐,不可失。且逐戎得利,与我继好,不两善乎?”会怀恩暴死,群敌无所统一,遂许诺。吐蕃疑之,夜引去。子仪遣将白元光合回纥众追蹑〔3〕 ,大军继之,破吐蕃十万于灵台西原 〔4〕 。后回纥赤心遣人请市马万匹 〔5〕 ,有司以财乏,止市千匹。子仪曰:“回纥有大功,宜答其意,况中原须马,臣请内一岁俸 〔6〕 ,佐马直。”诏不听,人许其忠。
【注释】
〔1〕 吐蕃本吾舅甥国:吐蕃本是我国的舅甥之国。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与吐蕃于是有了舅甥关系。
〔2〕 若取一芥:就像拾取草芥一样容易。芥,小草。
〔3〕 白元光:生卒年不详,字元光,其祖上为突厥人。在镇压“安史之乱”中立有战功。
〔4〕 灵台西原:在今甘肃灵台。
〔5〕 赤心:当时为回纥宰相。
〔6〕 内:“纳”的古字。
【译文】
郭子仪乘机说:“吐蕃本来与我们是舅甥之国,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现在他们也跟着来了,这是对两国友好关系的背弃。吐蕃现在牛马遍布数百里,你们如果倒戈进攻他们,会如低头拾草芥一样容易,这是天赐的良机,不可错过。况且追逐戎敌而获利,又能和我们继续修好,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恰巧此时仆固怀恩暴病而死,众虏群龙无首,回纥于是采纳了郭子仪的建议。吐蕃起了疑心,于是连夜退走。郭子仪派将领白元光联合回纥兵追逐敌后,唐军随后跟进,在灵台西原击败了吐蕃人马十万人。后来回纥赤心请求交易一万匹马,相关官员却以财用困乏,只同意买一千匹。郭子仪说:“回纥立了大功,应答应他们的请求,何况中原也的确需要马匹,我请求拿出一年的俸禄,补充为买马的费用。”皇帝下诏没有同意,人们都称赞他的忠诚。
帝尝与语吐蕃方强,慷慨至流涕。退,因上书曰:“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犬戎,北虞猃狁 〔1〕 。天宝中,战士十万,马三万匹,仅支一隅。自先帝受命灵武,战士从陛下征讨无宁岁。顷以怀恩之乱,痍伤凋耗 〔2〕 ,十存二三。今吐蕃兼吞河、陇 〔3〕 ,杂羌、浑之众,每深入畿郊,将何以安?臣惟陛下不制胜耳,力非不足,但简练不至,进退未一,时淹师老 〔4〕 ,地广势分。愿于诸道料精卒满五万者 〔5〕 , 列屯北边,则制胜可必也。窃惟河南、河北、江淮,大镇数万,小者数千,殚屈廪给〔6〕 ,未始蒐择〔7〕 ,臣请追赴关中,勒步队,示金鼓,则攻必破,守必全,长久之策也。”
【注释】
〔1〕 猃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此处指突厥、回纥等。
〔2〕 痍(yí )伤凋耗:损伤减耗。
〔3〕 河、陇:指河西和陇右地区。吐蕃从至德初逐步吞食唐朝州县,至广德元年(763)先后把河西、陇右所辖兰州、廓州、河州、鄯州等九个州据为己有。
〔4〕 淹:滞留。
〔5〕 料:挑选。
〔6〕 殚屈廪给:指粮饷供应短缺匮乏。殚屈,匮乏。
〔7〕 蒐(sōu ):同“搜”。
【译文】
皇帝曾与郭子仪谈及吐蕃实力强大,激动时流下眼泪。郭子仪退出后,上书道:“朔方是国家的北门,西面抵御犬戎,北面防备猃狁。天宝年间,战士十万人,马匹三万,仅能守御一小块地方。自从先帝在灵武即位,战士跟随陛下征讨,再没有安宁的岁月。不久以前仆固怀恩叛乱,使将士损伤减耗严重,仅存最初的十分之二三。现在吐蕃吞食兼并河西、陇右地区,又联合羌、吐谷浑的军队,每年都会深入到京畿地区,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使国家重新安定下来呢?我认为陛下不能克敌制胜,兵力不是不足,只是选兵训练不够,行动不能统一,用兵时间久了,士兵也都没有斗志了,而面向的地域广大,兵力分散。希望在诸道选择精兵五万人,在北部边防驻守,如此则必定能克敌制胜。河南、河北、江淮地区的大镇拥有士兵数万,小镇拥有士兵数千,粮饷供应短缺匮乏,人员从未加以精选,臣请求召他们赶赴关中,进行军事训练,教以金鼓号令,这样进攻一定能胜,守则也能保全,这才是长久之策。”
德宗嗣位〔1〕 ,赐号“尚父”。薨年八十五。子仪事上诚,御下恕〔2〕 ,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3〕 ,弃取不常,然奉诏旨,即日就道,无纤芥顾望〔4〕 ,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5〕 ,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卒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6〕 ,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7〕 ,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于公〔8〕 。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子仪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狠不轨〔9〕 ,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其使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10〕 ,若部曲然。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11〕 。
【注释】
〔1〕 德宗:即唐德宗李适(kuò ,742—805)。唐代宗李豫长子,779—805年在位。
〔2〕 恕:宽厚。
〔3〕 短毁:诋毁。
〔4〕 纤芥:亦作“纤介”,细微,丝毫。
〔5〕 发:挖。
〔6〕 先臣:指郭子仪之父郭敬之。此处称“先臣”而不称“先父”,是想向皇帝表明盗墓之事为公事而非私家事务。
〔7〕 修具:指备办酒席。此处指赴宴。修,整治。具,饮酒和吃饭的器具。
〔8〕 元载(?—777):字公辅,凤翔岐山(今属陕西)人。曾任唐朝宰相。军容:指鱼朝恩。
〔9〕 田承嗣(705—779):字承嗣,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曾为安禄山部将,降唐后被封为魏博节度使。
〔10〕 颐指:用下巴示意或指挥。此处指有威望。颐,下巴。
〔11〕 二十年:《资治通鉴》为三十年。
【译文】
德宗继位后,赐给郭子仪“尚父”的封号。八十五岁去世。郭子仪事奉朝廷忠诚,统驭部下宽厚,赏罚讲求信用。在受到程元振、鱼朝恩诋毁后,不被重用,但当诏书一到,当天就上路,没有丝毫的犹豫,所以谗言离间不能得逞。郭子仪率兵在灵州击败了吐蕃,而鱼朝恩却指使人挖了他父亲的坟,盗墓之人还没有被抓获。郭子仪从泾阳回朝,朝廷内外都担心会发生变乱。等到他觐见了皇帝,皇帝慰吊他,他大哭道:“我长期掌兵,不能禁止士兵毁坏他人的坟墓,如今自己家的坟也被人挖了,这是上天的惩罚,不是人祸呀。”鱼朝恩又曾邀请郭子仪一同赴宴,元载派人告诉他说鱼朝恩可能要加害他。郭子仪的部下穿上铠甲,准备跟随护卫,郭子仪不同意,仅带着十几个家僮前去。鱼朝恩说:“您的车马怎么这样少?”郭子仪把听到的情况告诉了鱼朝恩。鱼朝恩哭着说:“您若不是宽宏的长者,怎么会不产生疑心呢?”田承嗣为人傲慢暴戾,不守法度,郭子仪曾派使者去魏州,田承嗣望着西边跪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人弯曲已经很久了,今天为郭公下拜。”郭子仪手下大将数十人,都已封侯身份显贵,但郭子仪只用表情就能指使他们,他们也都言听计从,如同指挥亲兵一般。郭子仪与李光弼齐名,但宽厚能得人心却超过了他。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长达二十年。
断曰:郭公子仪,为唐名将。安史乱时,天下板荡〔1〕 。西蜀蒙尘〔2〕 ,灵武草创。时事之难,少得多丧。子仪一身,独当其吭〔3〕 。屡败思明,禄山时向〔4〕 。每战有功,长安无恙。强暴易惩,难当谗谤。诏到即行,罢兵蚤放〔5〕 。纤芥不存,尚发父葬。及敌寇边,惊无人仗。再起子仪,安敢辞让。敌一见形,早拜于帐。所以功名,无出其上。
【注释】
〔1〕 板荡:《诗· 大雅》中有两首诗,即《板》和《荡》,均表现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后用“板荡”形容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
〔2〕 蒙尘:多指古时帝王失位或逃亡在外。
〔3〕 吭(háng ):咽喉。
〔4〕 时向:指常常分身救援。
〔5〕 蚤:通“早”。
【译文】
断语:郭公子仪,是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时,天下动荡。皇帝向西逃到蜀地,新帝在灵武匆忙继位。形势艰难,损失的多获得的少。郭子仪以一人之力,独自控制住敌人的要害。屡次击败史思明,使安禄山不时分心。每次作战必有战功,使长安得以安然无恙。强暴的势力易于解决,却难以抵御谗言和毁谤。诏书到了立即动身,战事结束后早早交出兵权。不存丝毫怨恨之心,父亲的坟地却被人故意挖开。等到敌人进犯边境,才吃惊没有人能够出战。再次起用郭子仪,怎么敢推托辞让。敌人刚一见他,就已拜倒于帐下。所以要论功名,没有人能超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