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军事统帅,他出身低微,但敏而好学,战功卓著。他北战西夏军,南征侬智高,有力维护了宋朝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国家统一。

狄青作战勇敢,能身先士卒,在与西夏的交战中,被敌箭射中八次,仍视死如归。这样一种不怕死的精神对属下将士的示范作用是很强的。狄青治军首重“立军制,明赏罚”,他的部队所到之处总是纪律严整,行止有序。他执纪极严,令行禁止。在昆仑关之战中,他铁面杀掉违抗军纪和临阵脱逃的军官,使军队颓废的士气得以扭转。狄青作战善于出敌不意,泾原之战中在阵前摆设“迷魂阵”,然后以奇兵制胜。在讨伐侬智高时,选择在风雨之夜偷渡昆仑关,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狄青不贪功,在作战上不以追求战果为第一,而以稳妥为先。所以他用兵不冒奇险,对敌不穷追猛打,只要达成作战目标,即停止用兵。宋沈括评价他,“青之用兵,主胜而已,不求奇功,故未尝大败”,并说狄青“临利而能戒,乃青之过人处也”(《梦溪笔谈》)。狄青个人的功名之心也很淡泊,从不揽功诿过,而“尤喜推功”,这样的品质,备受世人称赞。

清曾国藩把优秀将领的品质概括为“勤、恕、廉、明”四个字,以这样的标准来看,狄青的确是一位难得的有勇有谋、严格又不失宽厚的军事统帅,有了这样的品质,将士乐为其死,故能屡建奇功,进而成为一代名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本篇选自《宋史· 狄青传》。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1〕 ,善骑射。宝元初〔2〕 ,赵元昊反〔3〕 ,诏择卫士从边。时偏将屡为贼败〔4〕 ,士卒畏怯,惟青愿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5〕 ,略宥州〔6〕 ,屠 咩、岁香等族〔7〕 ,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8〕 。又城桥子谷,筑大郎等堡〔9〕 ,皆阨贼要害。尝战安远〔10〕 ,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临敌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不敢当。尹洙为经略判官 〔11〕 ,青见之。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韩琦、范仲淹 〔12〕 , 曰:“此良将材也。”二人见而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青折节读书〔13〕 ,由是益知名。

【注释】

〔1〕 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

〔2〕 宝元:宋仁宗时期年号,1038—1040年。

〔3〕 赵元昊(1003—1048):又名曩霄,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拓跋氏后裔,1038年称帝,是为西夏开国皇帝。因先世接受宋赐赵姓,故称为赵元昊。

〔4〕 偏将:即偏将军,指军队中一般的中层将领。

〔5〕 金汤城:在今陕西志丹义正金汤寨,元符二年(1099)建造。

〔6〕 宥州:唐代开元年间为安置河南、江淮迁出的胡户而设立此州,治所在延恩县(今内蒙古鄂托克南)。元和十五年(820)移治长泽县(今内蒙古鄂托克东南),后被西夏国占领。

〔7〕 咩、岁香:西夏部族名称。据《宋史· 狄青传》,此处为:“屠 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

〔8〕 生口:俘虏。

〔9〕 大郎等堡:《宋史· 狄青传》为:“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等堡。”

〔10〕 安远:即安远寨,属秦州,今属甘肃甘谷。

〔11〕 尹洙(1001—1047):字师鲁,洛阳(今属河南)人。经略判官:是经略使的属官。

〔12〕 经略:即经略使,唐宋时期非常设的用兵边疆的军事官职。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宋仁宗时,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名臣。

〔13〕 折节:改变平素的志行。

【译文】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于骑射。宝元初年,赵元昊反宋,皇帝下诏挑选士兵守卫边防。当时偏将屡次被西夏军击败,士兵都很胆怯,不愿去,只有狄青愿意去。狄青作战常为先锋部队,四年中,前后参加大小战事二十五次,被流箭射伤过八次,但也攻破了金汤城,夺占了宥州,消灭了 咩、岁香等族,烧掉他们积聚起来的财物数万件,收缴帐篷两千三百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在桥子谷建造新城,构筑了大郎堡等要塞,都控扼着要害地区。他在安远作战时受了很重的伤,但是一听到敌人到来,马上又挺起身子直奔出去。狄青对敌时总披头散发,戴着铜面具,在敌阵中冲入冲出,敌人则纷纷溃散,不敢抵挡。尹洙担任经略判官时,狄青去拜见他。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对他非常欣赏,把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和范仲淹,并说:“这人是难得的将才。”两人见过狄青后,也对他的见识感到惊奇,所以对他也特别推重。范仲淹还送给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对他说:“将领如果不知道历史和现实,那只能是匹夫之勇。”于是狄青转而热衷读书,声名更加响亮。

青奋起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 〔1〕 ,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 〔2〕 , 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耳。臣愿留此以劝军中〔3〕 ,不敢奉诏。”皇祐中 〔4〕 ,广源州蛮侬智高反 〔5〕 ,陷邕州 〔6〕 ,岭南骚动,师久无功。敕孙沔、余靖为安抚使讨贼〔7〕 ,犹以为忧。青因自请于帝曰:“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 〔8〕 ,益以禁兵 〔9〕 , 羁贼首于阙下〔10〕 。”帝壮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11〕 ,经制广南盗贼事〔12〕 ,置酒垂拱殿而遣之〔13〕 。

【注释】

〔1〕 涅:染黑。宋朝时士卒脸上会被刺字,并涂以墨汁。墨色需用专门药水去除,否则经久不褪。狄青出身行伍,所以亦被刺字。

〔2〕 擢(zhuó ):提拔。

〔3〕 劝:劝勉。

〔4〕 皇祐:宋仁宗时期年号,1049—1054年。

〔5〕 广源州:是邕州下辖的一个羁縻州,在今广西靖西、田东一带。侬智高(1025—1055):少数民族首领。

〔6〕 邕(yōng )州:治所在今广西南宁。

〔7〕 孙沔(996—1066):字元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余靖(1000—1064):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安抚使:为宋代主要针对各地灾害或军事争端而特设的官职。

〔8〕 蕃落骑:外族部落的骑兵。

〔9〕 禁兵:皇帝的亲兵。

〔10〕 羁:捆绑。阙下:用以泛指王宫。阙,古代宫门外边供瞭望的楼台。

〔11〕 除:任命。

〔12〕 经制:经理节制。

〔13〕 垂拱殿:宋代皇宫大殿名。为平常处理政务、召见群臣之所。遣:送行。

【译文】

狄青从行伍中奋起,在军中十多年地位日益显贵。此时他脸上当兵时的刺字还在,皇帝曾让狄青擦药去除这些字迹,狄青却指着自己的脸对皇帝说:“陛下是因为我的战功才提拔我的,不问我的出身。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因为脸上这块墨迹呀。我还是愿意保留这块印迹以勉励军中的将士,所以不敢接受皇帝的命令。”皇祐年间,广源州土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岭南地区都陷入动荡之中,然而军队派出很久,军事上却始终没有起色。皇帝任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对叛军征讨,但忧虑却丝毫没有减少。狄青于是自告奋勇对皇帝说:“我是行伍出身,不参战无以报答国家,请您派给我蕃落骑几百名,再加上一些禁卫军,我保证将匪首拿到您的殿下。”皇帝被他的豪言所感动,于是命他任宣徽南院使,对广南叛乱事件负总责,并在垂拱殿摆酒为他送行。

时智高还据邕州,青合孙沔、余靖兵次宾州〔1〕 。先是蒋偕、张忠战败〔2〕 ,军声大沮〔3〕 ,广西钤辖陈曙乘青未至〔4〕 ,复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皆遁 〔5〕 。青至乃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 〔6〕 ,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败亡状〔7〕 ,俱驱出军门斩之。沔、靖相顾错愕,诸将股慄。已而顿申令军中休十日 〔8〕 。贼觇者以为军未即进 〔9〕 。 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出归仁铺为阵 〔10〕 。贼既失险,悉出逆战。前锋孙节搏贼死山下 〔11〕 ,贼气锐甚,沔等惧失色,青执白旗 〔12〕 , 麾骑兵纵左右翼〔13〕 ,出其不意,遂大败之。追奔五十里,斩首数千级。智高纵火烧城遁去。明日,检贼尸,有衣金龙衣者,众谓智高已死,欲以上闻。青曰:“安知非诈耶?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

【注释】

〔1〕 宾州:治所在今广西宾阳南。

〔2〕 蒋偕(?—1052):字齐贤,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人。张忠:生卒年不详,开封人。

〔3〕 沮:意志消沉。

〔4〕 钤辖:武官名。负责地方守御。北宋前期是临时委派,后固定下来。按辖区大小可分钤辖、州钤辖等。

〔5〕 殿直:宋代武散官名。

〔6〕 揖:同“辑”,聚拢。

〔7〕 按:根据。状:情状。

〔8〕 已而顿申令军中休十日:《宋史· 狄青传》中此处为:“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

〔9〕 觇(chān )者:侦察人员。觇,观察。

〔10〕 归仁铺:地名。一说在南宁五塘,一说在南宁三塘。

〔11〕 孙节:生卒年不详,开封人。狄青部将。

〔12〕 执白旗:战斗时以白旗作为部队联络的信号。

〔13〕 麾:指挥。

【译文】

当时侬智高占据邕州,狄青与孙沔、余靖收拢队伍驻扎在宾州。因为蒋偕、张忠的队伍战败,军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而广西钤辖陈曙乘狄青还未到达,又以步兵八千人进剿叛军,结果在昆仑关被击溃,殿直袁用等人都逃跑了。狄青到了之后说:“是因为号令不齐,所以有这次失败。”第二日早晨招集诸将到朝堂,将陈曙招集来,并将袁用等三十人一并叫来,根据军队败亡的情况,命将所有这些人赶出军门杀掉。孙沔、余靖面面相觑,非常错愕,所有将领都吓得两腿战栗。完事后整顿军备,命令部队休整十天。敌人侦察人员认为狄青的部队不会马上进军。第二天狄青就整顿军队,一昼夜即穿过昆仑关,前出归仁铺列阵。敌人失掉天险,全部出去迎战。前锋孙节与敌人搏斗死在山下,敌人气势高涨,孙沔等人面露恐惧。狄青手执白旗,指挥骑兵快速冲到敌人左右两翼,出敌不意,大败敌军。又追击五十里,斩首数千人。侬智高放火烧掉邕州城后逃走。第二天,查看敌人尸体,见有一人穿着金色龙衣,大家都说这可证明侬智高已死,要报告给皇帝。狄青说:“怎么知道这里面没有阴谋呢?宁可负丢失贼首的罪过,也不能为贪功而欺骗朝廷。”

始,交阯愿出兵助讨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万人粮于邕、钦待之 〔1〕 ,诏以缗钱三万赐交阯为兵费 〔2〕 , 许贼平厚赏之。青既至,檄余靖无通使假兵 〔3〕 , 即上奏曰:“李德政声言将步兵五万、骑一千赴援〔4〕 ,非其情实。且假兵于外以除内患,非我利也。以一智高而横蹂二广,力不能讨,乃假兵蛮夷,贪得忘义,因而起乱,何以御之?请罢交阯助兵。”从之。及贼平,人服其远虑。

【注释】

〔1〕 具:准备。钦:即钦州。

〔2〕 缗钱:用绳穿成串的钱。

〔3〕 檄:檄告,以文书形式告知。

〔4〕 李德政(?—1054):又名李佛玛,越南李朝第二代君主。

【译文】

起初,交阯愿意出兵帮助讨伐侬智高,余靖认为这样的说法可信,在邕州和钦州准备了可供万人食用的粮食等待他们到来,皇帝下令赐给交阯三万串钱作为军费,还许诺,叛乱平定后还会有赏赐。狄青到达后,檄告余靖不要与交阯联络借用他们的兵力,并上奏道:“李德政声称调步兵五万、骑兵一千赶赴增援,这不是实情。而且依靠别人的力量清除国内的祸患,对我们是不利的。侬智高实力不强,却将两广蹂躏于脚下,我们自己无力讨伐,才借助蛮族的力量,如果他们贪得无厌,见利忘义,闹出大事端,该如何解决呢?请停止联络交阯的援兵。”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等到叛乱平定,大家都佩服狄青的远见。

青在枢密四年〔1〕 ,每出,卒辄指目以相矜夸〔2〕 。既而出判陈州〔3〕 ,卒赠中书令〔4〕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敌猝犯之〔5〕 ,无一士敢后先,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于青〔6〕 。贼既平,经制余事,悉以诿沔〔7〕 ,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有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注释】

〔1〕 枢密:即枢密院,宋代最高军事机构。狄青曾任枢密使。

〔2〕 矜夸:骄傲自夸。

〔3〕 出判:出任州官。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4〕 中书令:宋代在元丰之前,中书令常为亲王、使相的兼衔,无实际执掌。中书令是狄青死后追赠,此前因有人给皇帝进言,狄青被贬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第二年狄青去世。

〔5〕 猝:突然。

〔6〕 一:全部。

〔7〕 诿:通“委”,委托。

【译文】

狄青在枢密院四年,每次外出,士兵都指着看他来互相夸耀。狄青后来被贬到陈州,死后追赠中书令。狄青为人谨慎严密,说话很少,考虑事情总是把关键问题想清楚后才付之行动。他行军打仗总是先整顿部队,明确赏罚,他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即使敌人突然来犯,将士也没人敢落后或者抢先的,所以他率军打仗常有战功。他还特别喜欢让出自己的功劳,成全他的部将。在与孙沔一道击破叛贼时,谋略都出自狄青一人,但平乱后他把经营和控制等事都托付给孙沔,自己像完全退出一样,不再留意。孙沔起初只赞叹他的勇猛,后来则佩服他的为人,自愧不如。

断曰:狄青为将,战功纷纷〔1〕 。带铜面具,所向吸魂〔2〕 。朝野名重,面涅犹存。帝命药去,请留劝军。侬智高反,众败昆仑。青怒尽斩,突出关门。贼出不意,大败而奔。高死未确,不敢妄闻。智高一叛,青已早论。破之亦易,何假于人。贼平之后,方服其神。

【注释】

〔1〕 纷纷:众多。

〔2〕 吸魂:吸取人的魂魄。

【译文】

断语:狄青担任大将,战功赫赫。每次出战总戴着铜面具,兵锋所向能吸人魂魄。名声在朝野上下日益显赫,但脸上的刺青却一直留存着。皇帝命他涂药去除,他却请求保留,以此劝勉将士。侬智高谋反,将官军击败于昆仑关。狄青怒将失职军官悉数斩首,军队士气大振,一举冲破昆仑关。叛军毫无防备,大败而逃。没有确证侬智高已死,狄青不敢随意上奏报功。侬智高必定会反叛,这早在狄青预料之中。将其镇压并不困难,何必又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叛乱平定后,大家都佩服他用兵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