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鲁迅的青年时代 | 周作人 | 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的最全面、最权威的文集。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校订,力求还原周作人作品原貌。全面的关于鲁迅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录,真实还原有血有肉的“人”之鲁迅。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了解鲁迅的人之一。本书为鲁迅去世二十周年时,周作人应报刊之邀所写纪念文字的结集,是继《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之后又一种关于鲁迅的著作。其在前者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事实,且更为系统地介绍了鲁迅早年生活情状、学问兴趣所在、思想形成根基等。有别于当时诸多片面化、概念化的神化鲁迅之作,知堂尤为强调的是鲁迅作为“人”的一面,如《鲁迅的笑》《鲁迅与弟兄》各篇,让我们看到了“横眉怒目”而外“和蔼可亲”的鲁迅。 |
鲁迅的故家 | 周作人 |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从“百草园”、“园的内外”、“鲁迅在东京”、“补树书屋旧事”四部分,记述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交游情状。不仅重笔勾勒活动于园内外的鲁迅,而且兼及背景中隐现的人事物,在其“生活着的空气”中,徐徐延展出一卷卷清末民初风俗画。文章沿承知堂怀人忆往之作平白真切、不落空言的风格,文字简洁朴讷,寥寥数笔,便曲尽人事物景情,为旁人所不及。 |
知堂回想录 | 周作人 | 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长篇回忆录。1974年4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作者在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自己从诞生到解放后七十余年的经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变迁。全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写从出生到去日本之前的生活经历。其中重点记叙了他出生的经过,家道的中落,以及到南京和北京求学等事件,第二卷写的是他在日本的生活,记载了辛亥革命对他的冲击。第三卷写他从日本回国,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北京大学任教,直到大革命失败后的经历。最后一卷写的是他在日伪时期沦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被捕入狱,以及解放后的生活历程。整部作品写得朴素自然,它展示了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崛起到堕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
资治通鉴直解 | 张居正 |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给万历小皇帝日讲的宫内读本。《资治通鉴直解》以最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还融入了大政治家张居正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
成吉思汗传 | 冯承钧 | 此传是成吉思汗诸多版本中不可多得且与众不同的一个。作者简要的介绍了成吉思汗的身世、崛起及对蒙古诸部落的整合。对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平西夏与过世,作者相对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却也并非赘述。此书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为人物作传而写,更为我们展现了成吉思汗时期中国的边疆史,民族史及地理志。此传作者以《元秘史》、《亲征录》、《元史》,以及西方巴儿脱德《蒙古侵略时代之突厥斯单》、伯希和考订诸文等基础,祥加考订,撰成此书。兼之作者通晓多种语言,对史实考证也十分审慎,实为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
东山国语 | 查继佐 | 此书记明亡殉国者传略。分省为编,以地系名,分浙语、舟山前语后涪、临门语,虔南语,右江语,中州语.楚语,闽语、粤徼语、粤语,西粤语、台湾前语后语、国语补、墨子语,后自序并诗十九章。每编签题为查东山笔、沈仲方阅,或东山散笔,墨庵补述。东山原著实名《国语,,取义于《诗经·国风》。采风诸围,记其士庶妇女,穷乡下邑,怀念京师,追思亡国而奋起斗争之事迹。原本应有十五国,虽经沈仲方增补,仅存十一困,有目缺传。传中名氏见于《罪惟录》列传者颇不乏人,详略互异,意在褒扬忠烈,叙事记人皆较简略。 |
安龙纪事 | 江之春 | 一卷。明江之春撰。《安龙纪事》记永历帝自广西南宁移跸贵州安龙府,有马吉翔者,原为北京内监长班,复为书办,冒功受宠,逢迎内监,官至文安侯,与内监庞天寿谋逼永历禅让位于孙可望,事发,求于太后得免。时孙可望恃兵自重,挟制明帝,马吉翔、庞天寿为之耳目,日夜谋禅位。永历亟发密敕予李定国军,被马吉翔探知,报于孙可望,遂兴大狱。与谋诸臣十八人,以欺君误国,盗宝绍诏罪连翩被戮。《安龙纪事》记密敕之狱事颇详,惟十八人姓名传闻不一。张鉴《冬青馆乙集》卷七记为吴贞毓、徐极、蒋乾昌、李元开、周元吉、杨忠、李顽、朱议、郑允元、赵庚禹、张镌、蔡縯、朱东旦、易士佳、任斗墟、胡士瑞、太监张福禄、全为国,而无林青阳、刘议新。朱希祖有《永历十八年先生记事》,考证尤详。《安龙纪事》有《记载汇编》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
也是录 | 邓凯 | 一卷。明末清初人邓凯撰。邓凯,江西吉安人,又名弘智,字无可,号药地和尚、是非和尚,生卒年月未详。唐王时,邓凯随杨廷麟、刘同升、万元吉等起兵,功授江西总兵。清军破赣州后,邓凯潜入云南,被永历授为扈从总兵,加督都同知衔,守卫宫禁。永历帝流亡入缅甸,邓凯侍从左右。南明亡后,清廷以邓凯隶满洲镶黄旗,不受,旋入昆明普照寺为僧。邓凯还着有《滇缅日记》、《滇缅纪闻》、《遗忠录》、《求野录》等书,《也是录》自题曰《自非逸史》,专记永历帝流亡入缅事。起于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帝入缅启程,迄于康熙元年(1662年)缅王献俘,永历被杀。书中所记均为邓凯亲历之事,记永历帝被俘遇害事甚详。全书简明扼要,用纲目体,前有冥鸿子无益氏序。全祖望称其“质无虚语”,“但其责李定国似太苛”。而今本《也是录》于李定国军中事记载甚略,与全祖望之言不合。傅以礼认为,《求野录》于李定国事颇详,或本为一书,因辗转传抄,致互有详略,后人遂另标名目,岐而为二。《也是录》有《明季野史汇编》本、《明末十家集》本、北京图书馆藏本《明季野史四种》传抄本、海盐朱氏旧藏《明季稗乘四种》抄本、吴江柳氏《明季野史杂抄》本、南京图书馆藏《三异词录》旧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
东明闻见录 | 瞿共美 | 记载南明永历朝有关史事的史书,共一卷,明瞿共美著。《东明闻见录》只记载永历王朝四年史事,从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起,到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终,写到桂林沦陷、瞿式耜殉难便再无下文。瞿式耜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清将领,是永历王朱由榔的主要拥立者,也是永历朝抗清军事行动的主要支持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他具有坚韧不拔的非凡志向,在万分困难中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致力于复兴明王朝的事业。他拥戴永历帝、驻守桂林“都城”、协调各路抗清义军,为永历王朝的建立维持和当时的抗清运动都立下了汗马功勋,瞿共美作为瞿式耜的族人和部下,以瞿式耜幕府官员的身份常伴于瞿式耜左右,得以耳闻目睹永历王朝的许多军政大事。所以,一方面,《东明闻见录》中的许多记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对瞿式耜推崇备至,尊敬有加,故书中有关瞿式耜的记载中便难免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乃至于“为亲者讳”的倾向;有些关于瞿式耜的评价,也会难免有溢美之辞,有失公允,这也是我们在重视该书史料价值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 冯玉祥 | 作者冯玉祥,此书以冯玉祥口述,其夫人李德全笔录,披露众多蒋介石鲜为人知的内幕。本书由初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动摇不定、民心尽失、为政不仁、一意孤行、蝇营狗苟、 倒行逆施、穷途末路九个部分组成,全景再现一代枭雄蒋介石失败与成就、耻辱与显赫复杂交织的心路历程。 |
我的生活 | 冯玉祥 | 自传。作者冯玉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作品记叙了冯玉祥将军1930年以前的生活经历。冯玉祥久驰沙场、身经百战,曾经生活在光绪、宣统和民国几个时期。作品从他降生人世写起,叙述了他弱冠从军,参加滦州起义,兴兵讨伐袁世凯;还记述了他进京力挫保皇复辟的张勋,驱逐废帝溥仪出故宫,直到参加北伐战争。作品反映了作者曲折复杂的经历,再现了中国近现代极为复杂而动荡的历史。作者援引资料丰富,其中有不少材料极其珍贵。以其亲身经历叙事写人,详而不乱,绘声绘色,真实动人。 |
绮情楼杂记 | 喻血轮 | 《绮情楼杂记》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民国文人笔记。分为晚清残影、辛亥风雷、北洋轶事、宁渝旧梦四个部分,内容颇为芜杂,所涉及的人和事以清末至民国年间为主,尤以辛亥革命和北洋时期为重点。全书以一个亲历亲闻者的身份回忆了民国牛人的奇行壮语,风格近似《世说新语》,堪称一部“清末民国人 物言行录”、“辛亥人物志”或“民国版《世说新语》”。 |
陆氏南唐书[四库本] | 陆游 | 十八卷,音释一卷,宋陆游撰。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二十四(1154),应试礼部,因论恢复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陆游出任枢密院编修官并赐进士出身。乾道间入蜀为夔州通判,先后为王炎及范成大幕僚,居蜀八年东还,历提举福建、江西。嘉泰间,召入修孝、光两朝实录,书成后升宝谟阁待制,即致仕归家。陆游是南宋着名诗人,他的诗雄浑豪放而沈郁顿挫,多以表达力主恢复大宋江山的爱国热情为主。他的词熔纤丽与雄健于一炉,亦自成一家。着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撰修《南唐书》的在宋初有六家,大都十分简略。后来又有三家,胡恢、马令、陆游各成一家,现唯存马、陆两家。陆游的《南唐书》尤简核有法,元天历初年,金陵人戚光为之做“音释”一卷,程塾等校刊。书中陆游于烈祖、允宗、后主皆作《本纪》,且于烈祖论中引苏颂之言,以《史记·秦庄襄王、项羽本纪》为例。该书流行的版本为毛晋汲古阁本。另有《秘册汇函》本、《陆放翁全集》本、《述古丛抄》本、《南唐书合刻》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等。 |
马氏南唐书[四库本] | 马令 | 三十卷。宋马令撰。马令是江苏宜兴人。陈振孙在《书录解题》中记载马令曾有自序称祖父为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故辑成《南唐书》。但该自序后佚失不见。《南唐书》首为《先主书》一卷、《嗣主书》三卷、列后妃公主而附录列女二人;《次宗室传》一卷、列楚王景迁等十二人,而从度、从信二人有录无书。其余有《义养传》一卷、《列传》四卷、《儒者传》二卷、《隐者传》一卷、《义死传》二卷、《廉隅传》、《苛政传》二卷《方术传》一卷、《诙谐传》一卷等等。该书欲规仿五代史记,颇类效颦,且于诗话小说不能割爱,亦不免芜杂琐碎。比之于陆游重修本,多有不及。但马令书法谨严不苟,亦有一定功劳。此书有《墨海金壶》本、《述古丛抄》本、《藏修堂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资平自传 | 张资平 | 张资平著。1934年9月上海第一出版社初版,列入自传丛书。收长篇自传《资平自传》,副标题《从黄龙到五色》。本书是张资平的另一部自传,自述他从黄龙到五色的经历,是《脱了轨道的星球》一书的补充,将自述的内容延续到他21岁考上留日官费及在日本最初的一段时间艰难求学的过程。我的故乡是广东梅县。在前清,称为嘉应州。嘉应州是直隶州,辖有四县。但它自身也直辖有相当面积的区域。辛亥革命后,改这直辖区域为县区。故认真说来,嘉应州和梅县是不能混称的。因为现在的梅县,在地域上说,只是从前的嘉应州的一小部分。这县区再细分为三十六堡。在梅城的东门外,离城约三里多路,有一所小小的乡村,名叫三坑约,属于三十六堡中之一的东厢堡,我就是在这三坑约,——一个半乡半市的村里生长的。 |
王心斋语录 | 王艮 | 此《王心斋语录》选自日本永嘉元年和刻本《王心斋全集》,分上、下,分别为《全集》卷二、卷三。王艮(1483年7月20日-1541年1月2日),原名王银,字汝止,号心斋,明朝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思想家王阳明弟子,泰州学派创始人。 |
东归日记 | 方士淦 | (清)方士淦撰。方士淦,字莲舫,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尝从姚鼐弟子、内阁学士鲍桂星受辞章之学。嘉庆十二年(1804年)召试举人,历官至浙江湖州知府。道光六年(1826年)以事遣戍伊犁,道光八年(1828年)释归。著有《生还诗草》、《蔗余偶笔》、《啖蔗轩诗》等。本书不分卷。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十五日,作者自伊犁惠远城起身东归,途经乌鲁木齐、哈密、玉门、嘉峪关、张掖、兰州、天水、咸阳,于同年六月三十日到达今陕西西安。该书即是对这一行程见闻的记录,备载山川道里、汉回地名、风景形势、物产土俗、名贤轶事。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的交通、风俗、城池等史料,对研究西北史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袁大化、王树楠等纂《新疆图志》多有采用,足见其见重于时。《东归日记》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西北行记丛萃》本(李正宇、王志鹏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
德宗请脉记 | 杜钟骏 | 清杜钟骏撰。一卷。光绪三十四年 (1908) 清德宗载湉病重,全国征医,身为浙江任候补知县的钟骏经中丞冯星举荐应征。此书即为德宗诊治疾病的真实记录。书中始自缘由、启程、航海至津,进见初诊、复诊、六医家会诊及轮班进诊等,至德宗去世而止。详细记载为德宗诊病的历次方案,德宗病重时的部分言论、情绪、病情变化情况,及各医家诊脉论治不一,皇宫内院清规戒律等,并杂有随感诗文和感恩诗。在京与为德宗诊治无关之事不录。叙述简捷流畅。可供医学和历史学工作者研究参考。有京华印书局 《杜子良医书五种》 铅印本。 |
苏东坡传 | 林语堂 |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原作为英文,中文译本有1977年台湾远景出版社的宋碧云译本和1979年之张振玉译本。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的35册《林语堂经典名著》将张振玉译本列为第4册。大32开本,417页,约31万字。全书分4卷28章。第1卷“童年与青年”分5节;第2卷“壮年”分9章;第3卷“老练”分9章;第4卷“流放岁月”分5章,后附年谱、参考书及资料来源。此书因原为美国读者而写,故文字流畅如话,许多诗词及其它资料被作者以散文表达。但作者并未置传记文学的真实原则于不顾,在资料翔实的基础上,作者坚持考据、义理、词章三要点,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为之,遂使本书成为今人所写的一本苏东坡传记的佳作。张氏译本也基本上体现了原作的水平与风格。 |
林语堂自传 | 林语堂 | 本书为林语堂先生的自传。他将他的生活娓娓道来,文笔轻松灵动,让您可在一个清闲的午后放松悠哉地读一读,略微探其一生。 |
戴施两案纪略 | 吴德功 | 本书(一册一一六面六九、六○○字)合刊「戴案纪略」与「施案纪略」为一书,因题曰「戴施两案纪略」;吴德功撰。作者彰化人,字汝能,号立轩;清同、光间,设教乡里垂四十年。当弱冠时,适值彰化戴潮春事变,亲见其事。光绪十四年,因办理清丈未协激成彰化施九缎事变,亦属耳闻而目接。后至二十一年割台之后,台民拒守,并尝与其事。对此三事,均有撰述;除本书合刊「两案纪略」外,并有「割台记」一种(已刊入第五七种「割台三记」)。此外,着有「瑞桃轩文稿」及「诗稿」等书。「戴案纪略」分三卷:上、中两卷仿编年「纲目」之例,自起事以至平定,因年系月、因月系日记述;下卷则纯属附录性质,将有关文案「录而附之」而已。「施案纪略」一卷,亦属编年体裁。「自序」有云:『惟九缎明系围城三日,罪同叛逆;欲大书特书「反」字,何以成信史!又系清丈激成事端,若不曲笔,如公论何』!末附「周华仲广文遭乱记」,记「施案」中一罹难者。 |
戴案纪略 | 蔡青筠 | 本书(一册六二面三七、二○○字)不分卷,蔡青筠撰。按同治初年所发生之戴潮春事变,前有林豪「东瀛纪事」(见第八种篇)及吴德功「戴案纪略」(见第四七种「戴施两案纪略」篇)记述其事。此书系作者征访耆旧,增补上述两书而成者;稿本成于民国十二年,今藏鹿港蔡氏本家,前未印行。书用编年体裁,与吴着略似。所可异者,卷首「前言」殆全取吴着「自序」之文,有「不知其何所指而云然」者;他如「添注」凌杂、人名互歧,缺失不一而足。今据传抄本(依稿本影写)排印,书首并刊一著者传略」 |
崔鸣吾纪事 | 崔嘉祥 | 明崔嘉祥撰。一卷。记嘉靖、隆庆、万历间浙江海盐一带民事、风俗,尤详于倭乱及当地抗倭斗争。 |
从征缅甸日记 | 周裕 | 清周裕著。乾隆三十二年(1767),裕以一文官随明瑞征缅,将其亲身经历及明瑞征缅经过,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写成是书。该书对自明瑞引兵深入至宋赛后及明瑞殁于阵、部属回至永昌之情况,所记甚详,为他书所不及;而对波龙银厂记述尤详,为研究缅甸史、中缅关系史和华侨史的重要参考书。有《借月山房汇钞》本和《指海丛书》本。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金山钱熙祚、锡之甫校梓。 |
崇祯记闻录 | 佚名 | 本书(一册一二四面七四、四○○字)分八卷,据「痛史」本「崇祯记闻录」略去卷一前半部天启元年至七年部分,改题今名。作者苏州人(书中屡有「吾苏」语),在籍记明季遗闻。书为随笔体裁,逐条列举;其中记地方杂事以外,对于崇祯朝政并甲申国衄、乙酉南都败亡以及后此苏、松变故与海上关系,多所记述。所可异者,原书起自明天启初元,讫于清顺治十年(癸巳);而末尾十年已非崇祯时事,何以名为「崇祯记闻录」?书首有崇祯戊寅(十一年)天寥道人叶绍袁撰序(自序),所言与原书不合。今加「弁言」,因作考略;结语云:『书非叶氏所作,序文亦非本书所有。作者苏州人(籍吴县或长洲),堪以认定: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已足可取,固不必问其出自谁手!原书名为「崇祯记闻录」,原止有四卷,卷末因另收他人之作为「附录」。卷五以下,为原作者所续,或为他人所增』。本书略去天启部分,约尚不及全书十分之一。至卷囚末所收他人之作,计有三文:首篇后署草莽陈莽波臣(疑有错字)记「国难睹记」,系记目击北都国变事;次篇未署撰人「史阁部、黄虎山殉国纪略」,系记史可法、黄得功成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