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程子曰:“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行《周官》之法度。”
张子曰:“《周礼》惟《大宰职》难看。盖无许大心胸,记得此,复忘彼。其他五官便易看,止一职也。”
朱子曰:“《周官》遍布周密,乃周公运用天理熟烂之书。”
又曰:“制度之书,惟《周礼》《仪礼》可信。《周礼》必竟是出于一手。”
又曰:“惟《周礼》为周道盛时圣贤制作之书。若《国语》《戴记》皆衰周文字,其间有杂入一时僭窃之礼。”
又曰:“《周礼》好看,广大精密,周家之法度在焉。”
又曰:“看《周礼》第一要见得圣人公平意思。”
又曰:“胡氏父子以为是王莽令刘歆撰此,恐不然。《周礼》是周公遗典也。”
又曰:“五峰以《周礼》为非周公致太平之书,谓如‘《天官·冢宰》却管甚宫阃之事?’其意只是见后世宰相请托宫闱,交结近习,以为不可。殊不知此正人君治国平天下之本,岂可以后世之弊而并废圣人之良法美意哉?又如‘王后不当交通外朝’之说,他亦是惩后世之弊。《仪礼》中分明载此礼。”
又曰:“今人不信《周官》,若据某言,却不恁地。盖古人立法无所不有,天下有是事,他便立此一官,只是要不失正耳。且如女巫之职,掌宫中巫祝之事,凡宫中祈祝皆在此人。如此,便无后世巫蛊之事矣。”
又曰:“天官是正人主之身,兼统百官;地官主教民之事,大纲已具矣。春、夏、秋、冬之官,各有所掌,如太史等官属之宗伯,盖以祝、史之事用之祭祀;职方氏等官属之司马,以司马主封疆之政,最是。大行人等官属之司寇,难晓。按《仪礼·觐礼》,诸侯行礼既毕,出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王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然后再拜稽首,出自屏。此所谓‘怀诸侯则天下畏之’也。所以属之司寇。如此等处,皆是合着如此,非圣人私意。”
张南轩曰:“凡井田、封建、取士、建官、礼乐、刑政虽起于上世,莫备于周,是皆周公心思之所经纬,本诸三代而达之者也。周公之心,孟子发明之至矣。”
李景斋曰:“仲长统以为《周礼》礼之经,《礼记》礼之传。盖《礼记》多春秋战国间事,未若是书之纯于周礼也。”
孙氏曰:“《周官》晚出,孔、孟既无明言,不幸刘歆用之而大坏,王安石用之而益坏,儒生学士真以为无用于后世矣。然究观其书,以道制欲,以义防利,以德胜威,以礼措刑,蔼然唐虞三代之意,非春秋战国以后所能仿佛也。学者欲知先王经制之备,舍此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