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晚年创作的经学著作,苏轼于儒家经典多有涉猎,尤其是对《论语》颇有研究。贬官黄州期间,他就曾撰成《论语说》初稿。《黄州上文潞公书》说:“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又自以意作《论语说》五卷。”迁居海南期间,完成定稿。《答李端叔三》中有言:“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书成后,自宋及明初,该书一直流传于世。明正统六年(1441年),由杨士奇清点当时明皇室内阁藏书而编修的《文渊阁书目》著录“《论语东坡解》一部二册”。及至万历丁酉(1597年),焦竑刻《两苏经解》时,已不见有《论语说》了,其序称“《子瞻论语解》,卒轶不传”。可见此书在明万历时期已经难觅了,因此《两苏经解》中没有苏轼《论语说》。从清人张佩纶以至今人卿三祥、马德富、舒大刚、谷建,都有辑文问世,且舒氏还将卿氏、马氏三人所辑合并于《三苏全书》中。兹以这些辑本为据,探研苏轼诠释《论语》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