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毛奇齡字初晴又老晴 稿 何垣紫庭 任澐袁再 較
朝廟錯
朝聘
《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此據《王制》而又錯者。《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此是諸侯聘諸侯禮;「五年一朝」,是夏、殷朝禮。《尚書·周官》:「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巡。諸侯各朝于方岳。」此是真周禮。而《周官經》析言之,大略十二年中王一巡狩,諸侯兩朝。凡巡狩之明年,侯服一、七年朝,甸服二、八年朝,男服三、九年朝,采服四、十年朝,衛服五、十一年朝,要服六、十二年朝。是六年中六服各一朝。而《尚書》言「五服」者,以要與荒、鎮、藩四服在五服外也。于是天子巡狩 方岳,諸侯又朝于方岳之下,此常朝也。乃又有不期而會,如王國有大事,諸侯齊至,謂之「時見」。王如十二年不巡狩,則諸侯共朝京師,謂之「殷同」,此間朝也。然且五服殊方,各以時至:東方以春至,則曰朝;南方以夏至,則曰宗;西方以秋至,則曰覲;北方以冬至,則曰遇。其見于諸禮者不同如此。若聘,則天子于十二年中,每間歲下問于諸侯,以一、三、五、七、九、十一年爲度,謂之六問。而六服則皆以應朝之次年遣卿入聘,繼此,則間年又聘,共六聘。凡十二年中,侯服以一、七年朝,則有二、四、六、八、十、十二年六聘;甸服以二、八年朝,則有三、五、七、九、十一年、一年六聘。皆除巡年外以次。而周所謂陽年朝則陰年聘,陰年朝則陽年聘,朝聘不重複,此大聘也。然且天子有歸脤 [1] 、賀慶、致檜諸小聘。而諸侯于天子,則遇王國有事,即遣大夫不時入聘,謂之時聘,亦謂之小聘。周制可見者,約略如此。若《左傳》鄭子太叔、晉叔向所云歲聘、間朝諸説,皆晉覇所定諸侯朝晉、聘晉之禮。而《正義》强合周制,且鄭氏《周官註》一往訛錯。即朝聘 一大禮,而漢、唐至今茫然矣。今儼註九經,而復錯據如是,經學尚有賴乎?
復其位
没階趨,就位也。復位踧踖,敬之餘也。
舊註以此「位」爲即「過位」之「位」,此本孔安國註,原可信者,不知何據,又改作己之朝位。夫朝位有三:一在門屏之外、公門之内,則外朝位也。一在門屏之内、堂階之下,則内朝位也。一在堂階之上、寢庭之下,則朝端位也。此與三位俱不合。假曰朝端之位,則既已降階矣;若外朝之位,則没階而未出門,何由就位?揣註意,必指階下一朝位耳,然亦非是者。經明云「復其位」,復者,謂即所從來而反其所也。今從門屏入而出就階下,焉得云復?若謂階下有本位,即其位也,出而就其位,亦便是復,則毋論未離而復,未就位而稱復位,必司士所不許。即明一「出」字,出者,退朝之稱,未有退朝而又就朝位于階下者。又且下階已怡怡,焉得復位反跛踏?註者亦自知不合,而曰「敬之餘」。夫餘敬,何淑踏也?孔氏曰: 「此來時所過位也。」向從此來,今復之也。蔡子伯曰 [2] :「其位,其所過位也。」
冉子退朝
朝,季氏之私朝也。季氏專魯,其於國政,蓋有不與同列議于公朝,而獨與家臣謀于私室。故夫子爲不知者而言,其正名分,抑季氏之意深矣。
此又錯甚者。據《春秋傳》,卿大夫有内、外朝,外朝稱公朝,内朝稱私朝。今冉子所退,未知何朝也,乃曰「季氏之私朝」,豈謂國朝是公朝、大夫兩朝皆私朝耶?抑諸侯有朝,大夫不宜有朝?即一朝,亦私耶?且《傳》曰外朝,與私臣議公家之政事,故曰業官職。内朝,與家臣議私家之政事,故曰庀家政。今季氏與家臣在朝議政、議事,未嘗犯名分、違禮制也,乃曰「不與同列議公朝,而與家臣謀私室」,豈國政必當議公朝、必不當議私室耶?抑議必同列,家臣必不與耶?或與,亦必在公朝、必不在私室耶?夫季氏自有朝,自可與家臣議政、議事,且家臣不得登 公朝,而必在季氏之私室議政事。今此註乃一一相反。《禮》云:「公事不私議。」正謂凡遇公事,不議于大夫之外朝,而但議内朝,便謂之私,故不可也。若必議國朝,則陪臣無入朝議事之禮。將冉有終身不得議公事,而以「有政」、「其事」,師弟相質,妄矣。然則夫子何譏焉?譏其議事之久也。蓋朝不可晏,朝見曰朝,夕見曰夕。《周禮·大宗伯》註:「朝,猶朝也,欲其朝之早也。」朝而晏,則議事久矣,久則多事矣。故曰此非外朝議政,必内朝議事也。若政,則吾暫聞,且不得而如是久乎,何多事耶?此明白告語,並非佯爲不知之言。凡朝,無晏退禮,晏則必問。《國語》:「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與子問正同。
遠宗曰:「《左傳》註:『在君爲政,在臣爲事。』《北史》魏帝問高閭:『《論語》冉子退朝,曰政,曰事,何者爲政?何者爲事?』曰:『政者,上所行。事者,下所事。』」
張文檒曰:「陪臣不得升公朝議事,故必在私室。哀十一年淸之役,季氏呼冉子,已議戰矣。及入朝公議,亦令冉子從于朝,乃究不令升,使待之黨氏之溝而退。此冉子已事也。其後用矛入齊軍,獲甲首而退其師,皆冉子功。然議戰時,必 不入公朝,而必于私室如此。」
吉月,必朝服而朝
吉月,月朔也。孔子在魯致仕時如此。
古無致仕官月朔朝君之禮。況夫子致仕,即已去魯,及還魯,而所仕之舊君已亡矣。未有舊君不曾朝,而無事而朝後君者。陳恒弒君,而入朝請討,非月朔常朝也。又且月朔不止視朝,禮:凡月朔必先朝廟,《周禮》所謂「朝享」者。然後告朔、視朔、聽朔,歷行諸大政,而於是始朝。故此節大意,謂夫子謹月朔,必先服聽朔之服,於以入朝,而君不聽朔,夫然後易朝服而朝于君。所謂「必朝服而朝」者,謂必以朝服行之朝時,不先服也。此其説在夫子自註明之,《玉藻》:「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後服之。』」謂朝服而朝于君,此必用朝時服者,然特朝耳。必卒此告朔、視朔、聽朔之朔事,乃始易聽朔之服,而服朝服,此即有司供餼羊意也。邢氏所謂「我愛其禮者」是也。禮:諸侯皮弁,以聽朔于太廟。而《士冠禮》云:皮弁素積,國君視朔之服。皮弁以鹿皮爲弁,而 以玉;素積即素衣而襞積者。上 文「素衣麑裘」,亦冬月聽朔之服,俗儒謂聘問用之。按:聘用絞衣,不用素衣,特以國君受外國聘享,亦素衣麑裘,故混作聘服。且夫子亦未嘗聘他國也。但此本君服,而大夫亦服此者。《禮》云:「三王共皮弁素積。」而周則天子與士同用之。若朝服,則玄端素裳,與此不同。孔安國謂服即皮弁服,似他朝以玄端,而月朔因聽朔而兼用之,则子言卒朔後服不可通矣。徐仲山曰:「此明記夫子仕魯時事,而朱註臆作致仕者,以爲仕則何慮不朝、何慮不朝服。而曰必,不知必在朝不在朝服耳。」此真解人之言。
拜下
臣與君行禮,當拜于堂下。君辭之,乃升成拜。
此是真禮文,而又錯引者。禮:凡有燕錫,君行享賚,則臣或下階行謝,及君辭之,而後升階畢其儀。此謝拜,非禮拜也。拜者,禮拜也。禮拜,則君何得辭?禮拜,則臣何得升階以成拜?此雖襲舊註,然非是矣。按:謝拜有三:一則臣下階以拜,及君辭之,而升以完之,謂之升成拜。言升始完拜也。一則臣下階未即拜, 聞君辭,而即升,謂之再拜稽首。言再拜總在升後也。一則不下階,而直拜于階上。是三謝之拜,全不拜下,祗一拜在下而又升完之,則與拜下何涉?而以此証拜上之泰,是脱衣而詬裸者,裸人不受也。禮:諸侯三朝。兩朝在路門内外,無階,無升降,拜之而已。唯路寢一朝,天子所稱燕朝者,則階上、階下皆有儀位,而拜則必在階下。春秋時或升拜,故夫子言之耳。
上、下是階上、下,然亦可稱堂上、下者,以階是堂壂,亦名爲堂,如「攝齊升堂」類,則階下即堂下矣。若宋儒引周夷王下堂而見諸侯爲拜上之証,則又不然。天子當依,依在牖南兩棟間,即堂也。其兩楹之南,公卿大夫各有位,即是庭,即所謂堂下也。夷王之下堂,謂降堂而庭與侯相見,此如適妻不下堂,謂主喪時不降庭而拜弔客,祗以堂、庭爲上、下,非階上、下也。故庭即堂下,《周頌》「登歌淸廟」,則歌在堂上。《禮記》「下管《象》舞」,則舞在堂下。然而《論語》曰「八佾舞于庭」,則庭,堂下也,階下亦是堂下。《孟子》「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能見牛,則王不當坐牖間,而坐壂問。然而王坐可垂堂,牽牛豈得上庭乎?則堂下,階下也。
厚往而薄來
厚往薄來,謂燕賜厚而納貢薄。
燕賜是待來之禮,未嘗往也。周禮朝聘有往來,十二年中,天子一適諸侯,諸侯兩朝天子;天子六問諸侯,諸侯六聘天子,即往來也。故往禮有徧存、徧頫、致福、贊喜、補災致檜類,如天王賜胙、宰晅歸賵、周定王告晉之慶,即是厚往。若來,則諸侯朝時有侯服犧牲、甸服絲枲、男服彝器、采服纖纊、衛服龜貝類,在九貢之外。聘有琮、璧、幣、帛、庭實、皮馬,在春秋入貢獻功外,皆來禮也。但厚薄則惟其意耳。若燕賜,如宰夫、掌客、牢禮、膳獻、賓賜、餐牽類,是饗勞禮,豈往禮乎?
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踰階而相揖也
見「喪祭」條。
宗廟饗之
「宗廟饗之」,正大孝之事,與「無憂」、「達孝」專拈宗廟之禮一類。《章句》不註者,因惑于蘇軾謬説,謂舜爲堯後,不自立廟。故蔡沈註《尚書》,于「祖考」亦不指是誰祖考,則不惟禮亡,並經亦可置不理矣。舜自立七廟,明見經傳。孔安國註「宗廟」,據《帝繫》謂舜之七廟,黄帝爲始祖,顓頊、窮蟬爲二祧,敬康、勾芒、蟜牛、瞽瞍爲四親。而馬融于《尚書》「戛擊鳴球」,亦云:「舜釋瞽瞍之喪,祭宗廟之樂。」此顯據也。即或宋人好臆斷,不襲儒説,然經原有之。《尚書》云:「祖考來格,虞賓在位。」夫「賓」者,勝國之後助祭新王宗廟之名。「虞賓」者,堯子丹朱也。此雖不註,亦定無敢曰丹朱入堯廟稱虞賓矣。且《祭法》云:「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禘與祖,皆宗廟祭名也。「宗」者,明堂配天之名也。是舜明明立宗廟以饗祖考、立明堂以配帝堯矣。若謂宗堯是立堯宗廟,則顓頊舜親也,立堯宗廟而所祖者是舜親,可乎?
遠宗曰:「蔡氏《尚書》註『神宗堯廟』,亦正引《祭法》「祖顓頊而宗堯」爲據,不知『宗』字不同。神宗之『宗』,廟號也,宗祖之『宗』也。宗堯之『宗』, 宗祀也,明堂祀帝之别名也。宗祖爲七世之祖,立主立廟。宗祀爲五帝之祀,但設主而不立廟,大有分辨。説見《中庸説》及《經問》諸書。」
祖廟
天子七,諸侯五,大夫三,適士二,官師一。
祖廟是天子七廟。若據《周禮》,則宗伯修祖廟,掌祧修祧廟,不止七廟。此註「修廟」,當云:以七廟兼文、武廟、祧廟爲言。若諸侯以下,則大夫自宗卿外,有無祖廟者。況官師一廟,則王考且不及,袛父廟而已,何祖廟之有?
文輝曰:「《大全》載官師一廟,程子謂一廟可祭三代,此固全不知禮者。朱氏謂祭不在廟,則雖祭三代,非僣。亦不曾考禮之言。毋論祖廟是始祖,非王考之祖,一錯百錯。即此王考之祖,在《祭法》原有祭壇、祭寢之禮,即去壇與寢,凡在祧祖,雖皆不許祭,而皆可以薦。以祭隆薦殺,卻牲俎而陳鼎鉶,不憂鬼餒也。今祭薦升降並不曾講,而私相卜度,反謂祭三代無廟即不是僣,向使無廟而袛行薦禮,雖十代何害?若欲行祭禮,則祭自有限,官師得祭,庶人便不 得祭矣。乃曰祭三代非僣,曾考禮者而可爲是言?」
山節藻棁
蓋爲藏龜之室,而刻山于節、畵藻于棁也。
居蔡與山節藻棁是兩事。禮:諸侯有守龜。文仲居蔡,是失禮,一事。若山節藻棁,是天子宗廟之飾。《明堂位》曰:「山節藻棁,複廟重檐,天子之廟飾也。」文仲以大夫而僣天子之廟飾,此又一事。故《漢·貨殖傳·序》:「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節藻棁。」即《後漢·輿服志》亦云:「禮制之壞,諸侯、陪臣皆山節藻棁。」總指文仲此事言。乃以天子廟飾居先王、先公之所,而妄指爲龜室,説書者大罪過矣。不然,《禮器》云:「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棁。」《襍記》亦云:「旅樹而反坫,山節而藻棁。」豈管氏亦畜龜乎?然且大錯之中,又有小錯。舊註:「山節,謂刻柱頭爲斗栱,形如山也。」是以柱頭之節刻作山形,並非刻山于節上也。今改「爲節」爲「于節」,則即一攤書對引之文,而不顧是否,信手改竄,必至無一不錯而後已。亦咄咄怪事。
山藻係十二章法飾,《虞書》所云「山龍」、「藻火」者。故《明堂位》云:「有虞氏服黼,夏后氏山。」餘或藻或火。而《後漢·輿服志》有云:「公自山以下,子、男自藻以下。」此法飾之有限制者。今解曰:龜靜宜山,龜潔宜藻。祗一不讀書,而直視典制爲糞壤乃爾!
明堂
王者所居,以出政令之所也。
出政令,自有朝寢,周王安得至東齊出政令?若爲巡狩設,則西南諸嶽,何以無有?考明堂創于黄帝,自唐、虞以後,首重宗法,天子建國,必以始祖爲祖、開王爲宗,既立祖廟祀始祖,則必設明堂爲開王配帝之所,名曰宗祀,如《國語》、《祭法》皆曰「宗禹」、「宗湯」,專祀五方五帝,而以開王配之。及周公創制,又推文王爲近祖,合配五帝,《國語》、《祭法》所云「祖文王而宗武王」。此宗法之變,所以《我將》之詩,特頌文考配上帝,以爲宗開王而增祖祀,本創典也。乃周公爲文王大宗,不敢祖王季而宗武王,祗得祀文王爲大宗所出之帝,立出王廟,因之乘 黄帝明堂有合宫舊址在泰山下,遂作魯明堂,而祀出王以配帝。《孝經》所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明不及武王。且曰「則周公其人」,并明指周公自爲之,故《孟子》亦直云「昔文王治岐」,屬之文王之明堂。則此魯明堂明與西周明堂有異者,但不知其地在何時爲齊有耳。《正義》謂《禮記·明堂位》載周公踐祚,「朝諸侯于明堂」 [3] 。即此泰山明堂之在魯者。此亦明証,餘見《明堂問》、《大小宗通繹》及《辨定嘉靖大禮議》諸書。
張文檒曰:「惟魯爲大宗明堂,故《孝經》稱『宗祀文王』。若西周明堂,則開王之宗,宗禹、宗湯、宗武王也,文焉得宗祀矣?故《周頌·我將》詩《序》謂祀文王明堂,並無『宗』字。但祖文以宗武得配帝,此亦配帝者以明堂祀五帝,稍有降殺,故魯可行耳。」
裸將于京
商士皆執裸獻之禮,助王祭祀于周之京師。
但云助祭京師,而不識何祭;且不明言何時一來京,一似常祭總如是者。此是大錯。嘗考諸侯無助祭法,周制六年袛一朝,猶且疏遠難齊,有「一不朝」、「三不朝」之文,豈有大饗、大袷可頻年一至京者?況卜祭有月日,必欲使六服諸侯同日而合集于廟,此必無之事。故《中庸》「序爵」,從來禮文皆指同姓内諸侯言,鄭註所云「公卿大夫」者,而朱註于「公」字下添一「侯」字,直以異姓外諸侯當之,此千古冤禮,豈得以「助祭」二字再加枉斷?大抵六服助祭,惟開國一至。此一「裸將」,即武王初定天下,《武成》所云「丁未,祀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正其事也。外此,則王國建都,當亦一至,如成王營洛,《康誥》有「侯、甸、男、邦、采、衛,和見士于周」之文,《洛誥》有「王在新邑,烝祭歲」、「王賓殺禋咸格」之文。又新君即位,當亦一至,如虞舜即位,則《虞書》曰:「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羣后德讓。」太甲即位,則《伊訓》云:「祠于先王,侯、甸羣后咸在。」是諸侯助祭,惟開國、建都與新君即位三大禮,而舍此無有。此「裸將」字,自當明 註曰:此開國助祭禮。而茫然可乎?
上祀先公
祖紺以上至后稷也。
此襲鄭註而亦錯者。后稷雖不在追王中,然七世主也。王者立廟,以事七世,而主廟者爲先公,將稱此廟爲先王廟乎?抑先公廟乎?況后稷原稱先王,《國語》稱契爲玄王,封商;《武成》稱后稷爲我先王,「建邦啟土」是也。故《周頌》「先王先公」註:「先公自祖紺以上至于不窋」,並無后稷。知禮者審之。
章大來曰:「《周禮·司服》『享先王服袞冕,享先公服鷩冕』,舊註亦云:『先公自不窋以下。』而不及后稷。以稷本先王,服袞冕也。然則稷不惟改稱,且改服矣。不然,先公驚冕,則天子將改裨服以臨祭,幾見周制有天子裨服入太廟之禮?此皆錯之大者。」
告朔之餼羊
天子頒朔于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告廟,請而行之。魯自文公始不視朔,而有司猶供此羊,故子貢欲去之。
告朔與視朔不同。告朔以特羊告廟,請朔而行,然後皮弁視朔,以聽此一月之政,明是兩事。故《春秋》文六年,始不告朔,至十六年,然後不視朔。兩時兩經,展卷即見。今但註「告朔」,而以「視朔」當之。魯文公原不告朔,而反引「不視朔」以証之,此是何説?況餼羊專爲告朔朝廟而設,與視朔無涉,故《春秋經》曰:「閏月不告朔,猶朝于廟。」其稱猶朝廟者,正《論語》猶供此羊也。使以無羊之視朔,而無端供羊,則去之久矣。若《祭法》有月朔朝享,與告朔、告廟又是兩事。朝廟在祖廟,而朝享止曾、祖、考三廟。註疏謂「告朔于廟,謂之朝享」,則亦屬謬禮。既稱學者,安可受前人之欺而不一辨之?
瑚璉
夏曰瑚,商曰璉。
此包咸錯註。若《明堂位》云:「有虞氏之兩敦,夏之四璉,商之六瑚,周之八簋。」與此不同。
宗器
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赤刀、大訓、天球、河圖之屬。
此是大寶器,不是宗器。大寶器惟大饗、大喪斯用之,如《顧命》「陳赤刀」、《禘祫》「陳玉鎭」類,春秋時,祭焉得有此?《左傳》「重之以宗器」、陳賂鄭宗器,《國語》「其官不備其宗器」,皆指宗廟祭器爲言,如尊、壘、踐、斚、齍盛、籩豆類。
* * *
[1] 「脤」,原作「服」,據《周禮》卷十改。
[2] 蔡仲光,原名士京,字大敬,又字子伯,浙江蕭山人。著《謙齋集》。
[3] 「諸」,原作「謂」,據鄭玄《禮記注》卷九改。
邑里錯
駢邑三百
三百邑,非三百社。説見「地類」條。
都 「孟子之平陸」章
邑有先君之廟曰都。
都者,縣邑之總名。禮:十邑曰都。《周官》:「四縣曰都。」《毛詩》傳:「下邑曰都。」又:「小曰邑,大曰都。」今平陸本齊邑,而稱之爲都,則正與諸經所釋相合。乃偏引《春秋傳》文「邑有先君之廟」爲解。夫此一傳文,本屬疑義。舊國無遺廟者,衛成遷帝丘,欲祭夏相,然未聞有夏相廟也。若晉曲沃有先公廟,則篡變角立,竝非典制。至於齊酅有紀廟、魯漆有邾君廟,則皆他國所偶附者,且亦安得稱先君之廟?此惟宗卿建宗,得設先君一廟于宗邑,名出君廟,庶幾近之。然亦都邑偶見,竝非恒稱。況此時平陸下邑爲都有五,所云「臣知五人」者,安得都都皆宗邑?此又錯矣。
郭
郭,外城。
郭,廓然無城之名。惟無城,故魯之國郭、都邑郭,皆無城者。至春秋避齊難, 始城成郛、城西郛。郛者,郭也。然且國郛城西面,而三面仍缺,誰謂郭是外城?錯矣。《春秋》「城中城」,中城,邑名。宋儒陳祥道不識邑名 [1] ,謂「城是中城,郭是外城」。此千古笑話,可效之乎?
五畝之宅
五畝,「半在邑」,是井邑,不是國邑。説見「自造典禮」條。
關市
關,謂道路之關。市,謂都邑之市。
此又杜撰矣。關是門關,即界上之門,並不在道路。市是國市,即「前朝後市」之「市」,亦並不在都邑。其曰「譏」者,司關以節聯門、市,而撿姦猾。而市分三市。司市者命胥執鞭度,各守市門,以防察詐僞,名之曰幾。幾,即譏也。若征, 則周制關市皆通貨賄,各有征稅,惟凶甾無征,而文王不然。但關市並稱,分言之,則關是關,市是市;合言之,則關市相聯。《周官》所謂「關聯門市」者,門者,國門也。在外有關,在内有市,而中有國門以聯合之。凡貨賄出入,皆用璽、節爲通導。有外入者,則關通于門,門通于市;有内出者,則市通于門,門通于關。謂之關市,與「關譏不征」單稱關者稍不同。
置郵
置,驛也。郵,馹也。
馹,即驛也。置、驛、郵,亦驛。則驛,驛矣。《字書》:「馬傳曰置,步傳曰郵。」又:「馬遞曰驛,步遞曰郵。」是驛通于置,而郵不然。故漢改郵爲置,俗稱改置,謂改步遞爲馬遞也。雖置、郵皆宿舍之名,而置長而郵促。置隨意建置,而郵促于亭。亭不過十里,而郵且半之,以馬、步不逮故也。是以《漢·烏孫傳》有「便宜因騎置以聞」,則馬專屬置。《黄覇傳》「郵亭鄉官」,謂停行之館,則步專屬郵。此顯然者。但郵之通馹,則北宋作《廣韻》者早已錯訓,不止《集註》。若驛之 同馹,則一字而兩行者。《左傳》「楚子乘馹」、「子木使驛」,隨其所書。《集註》既不知郵之非馹,而又不知馹之即驛,則又太疎矣。《説文》:「驛,置騎也;馹,驛傳也。」以驛釋置,隨以馹釋驛,則馹之非郵可知。
* * *
[1] 陳祥道,字用之,一字祐之,福建閩清人。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字。長於禮學。著有《儀禮注解》、《禮記講義》、《周禮纂圖》、《論語全解》等。